俭斋集/卷二十八

卷二十七 俭斋集
卷之二十八
作者:金楺
卷二十九

杂著

编辑

孟子箚疑

编辑

序说

编辑

道既通注尹氏。

火旁享字彦明。程子门人。

孙子。

孙膑也。

合从连衡。

从子容反。六国地形。南北从长。故谓之从。衡横也。秦地形东西横长。故谓之衡。

是以所如者不合。

如往也。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注。更说甚道。

甚何也。下甚处同。

水精。

石名。精通作晶。

杨氏。

名时字中立。程子门人。

假饶。

犹假使也。

梁惠王上篇

编辑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条注。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

行仁义则爱亲敬长。莫不戴已。所以无不利也。

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好利则上下交征利。终有弑夺之祸。所以害己随之。

小注庆源辅氏曰云云。

惠王所谓利。专就利己上说。故集注所谓未尝不利。无不利者。亦只言利己。而辅氏却兼利己利物说。说得似紧。

造端托始之深意。

沙溪曰义利之辨。学者第一义。故造为一书之端而托于始初也。○按云峰胡氏曰程子所谓拔本塞源者。所以救当世流弊之极也。朱子所谓造端托始者。所以谨学者心术之初。沙溪说似与此不同。

诗云经始灵㙜条注。故民乐其乐。

释偕乐一句。

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

释能乐一句。○按此章有许多乐字。而意益明文益快。欧阳公醉翁亭记后面学此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条。小注移粟者。民自移其粟耳。

所移者虽是民间之粟。移之者却是王使之也。不然何以曰无如寡人之用心乎。今若谓民自移其粟耳则恐非文义。

鸡豚狗彘。

按韵书大曰彘。小曰豚。此以大小异名。与鸿雁麋鹿之意同。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沙溪曰栗谷以觳觫若句绝。愚以为禽兽有何有罪无罪之可言乎。似谓如无罪之人就死地也。或曰似若自谓无罪之意。○按禽兽之死。固无有罪无罪之可言。但未见其将死而此心未发。则不必思量其罪之有无而用之以礼而已。故自无所害。若见其觳觫而此心已发则便觉其无罪而不忍杀。故下文曰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集注曰。牛羊皆无罪而死。观此则所谓无罪。正指牛羊而言。而今曰如无罪之人。又曰自以为无罪云尔则窃恐其胥失之矣。栗谷之以若字属上句似得之。

曰无伤也条注。其理未形而无所妨。

曰此心已发则衬贴吾身说。曰其理未形则却是浑沦说。盖万理具于吾心。而在物有可隐之理。故便感动吾心之理。发出它不忍来。若未见其物则无所感发。故不曰此心未发。而曰其理未形。下语之妙。有如此夫。

今王发政施仁条注。发政施仁。王天下之本也。

仁人心也。施仁者。推吾之心以保民也。民保然后天下服。故曰王天下之本。下文所谓常产则又是仁政之所当先者。故曰发政施仁之本。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言若遇乐岁则终其身而饱。若遇凶年则免于死亡。此是大纲说。如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是岂今年富则多赖。明年凶则多暴乎。详味降才尔殊一句。则各主豊凶而言。或以终字训为极其身心之意则恐未免太曲矣。

梁惠王下篇

编辑

故大王事熏鬻。

大音泰。后仿此。

注智者明义理识时势。

明义理则必不为兴甲危士。结怨诸侯。以其养人者害人。识时势则自知其大小众寡之不敌而谨事之而已矣。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条。小注云峰胡氏曰按饶氏谓朱子云贤者亦乐此。其辞逊。贤者亦有此乐。其辞骄。以此观之。语录谓沼上之对其辞逊。雪宫之对其辞夸。传录之误明矣。

今按语类作梁惠王其辞逊。齐宣王其辞夸。与此不同。胡氏所云。未知何据。○当更考语录。

昔者齐景公条注。琅邪齐东南境上邑名。

越王句践尝起馆㙜于琅邪东。即此地。

今也不然条注。粮谓糗糒之属。

以下文饥者不食。劳者不息。故知其但为糗糒之属也。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条注。孥妻子也。

孥盖妻与子孙之緫称。故诗乐尔妻孥注曰孥子孙也。此则曰孥妻子也。

至于岐下。

唐本于作于。

注则有以识其非曲学阿世之言。

汉书儒林传曰毋曲学以阿世。言曲其所学。以阿附于世也。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条注。盖所谓天命天讨。皆非人君之所得私也。

刑赏者。有国之不可废一焉者也。盖有刑而无赏则民无所劝。有赏而无刑则民无所征。故孟子论用舍人而遂及于用刑。集注复引天命天讨为言。夫既谓之天则其非一人之所得私。可知矣。

公孙丑上篇

编辑

或问乎曾西条注。九合诸侯。

九纠通。

曰文王何可当也。

沙溪曰退溪以文王不能当殷之意释之。愚意以为文王之德。后人不能及也。盖因文王不足法而答之也。○按公孙丑之意。以为以文王之德而其兴也犹若是难。则以齐王恐不可易言。故孟子只答以文王之于殷则为难。而齐之于其时则为易而已。若果答以文王不可及之意。则其语势文义不亦踈乎。盖何可当也与是以难也。自相唱和。而集注亦曰犹与由通。若如沙溪之说则犹如字然后意尤明白。何必劳于借引它字乎。夫如是故下文以时势二字双劈将去。集注又以异于文王之百里。异于商之贤君继作。异于纣之犹有善政。逐节照应为说。便见得文王之时。异于孟子之时。故文王虽圣人。便抵当它不得矣。如此看似自分晓。只当以退溪为正。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条注。告子未为知道。

告子以义为外则是不知义。而今曰未为知道者。举体以该用耳。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条。小注双峰饶氏曰云云。

此段譬喩似有语病。岂有志已定而气犹动之理乎。今若易之曰亚夫军中夜惊。亚夫坚卧不起。若使当时动得它不安。岂不是卒徒动其帅乎。故坚卧虽是帅之定处。又不若从初整摄卒徒。自无所动也。于此见持其志。又不可不养其气云则庶乎可矣。

敢问夫子恶乎长条注。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集注此段。与孟子性善之说。正相表里。读者所宜潜心而实体者也。○或谓理无不善而气有善恶。此谓本自浩然何也。余应之曰固是如此。然论其本原则由气无不善。故知其理之无不善矣。论其末流则理有善恶。故气有善恶。是以朱子于性曰明善而复其初。于气亦曰善养以复其初。其意可见矣。

殆亦冥然无觉。

朱子曰殆发语辞。颜师古曰殆近也。窃谓是发语辞而有近意。

是集义所生者小注。双峰饶氏曰无是馁也。是无气则道义馁。行有不慊则馁。是无道义则气馁。所指不同。

此说非但与集注不同。道义馁之说。甚害于理。窃恐不是文义之差而已。可更详之。

云峰胡氏曰集义即是以直养义袭而取之。即是有所作为以害之。

按双峰饶氏亦有此说。而窃恐其不然。所谓作为以害之。是实有助长之事矣。若夫所谓义袭则岂真有是事而自害其气乎。孟子之意。不过言此以足上句之义而已。其语势如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今若以为仁由人为一义。对由己为言。则果成义理乎。朱子曰江西人爱说袭义。不知如何。袭只是非以义掩取是气。盖气自内而生。非由外而入。其意可谓明白。而其他见于语类者非止一二。今试取而考诸二氏之说则其得失可见矣。且就集注论之。只行一事偶合于义云者。是对集义而言之。而所谓集义者。亦其一事之积耳。掩取于外得之云者。所以反说以明夫此气之生于内。而非所取之于外也。上句是实底。下句是虗底。是以虗对实。使上句之意。自明而已。若以义袭。为作为以害之之事。则两句皆是实事。而夫所谓只行一事偶合于义者。既释义袭一句。则其语意果有助长以害之之云乎。饶氏谓正而助长。是要义袭而取。则特下一要字。得斡转说。却似无病。而其下复曰集义义袭两句。乃是一段骨子。则又分明把作两义看。其于本文之义。盖已去之远矣。

何谓知言条。小注双峰饶氏曰知言便是知道。孟子不欲以知道自谓。所以只说知言。

此言恐未安。虽是知道。故能知言。若言其分则自不同。知道所包阔。不如知言之切。故孟子且说知言。如诵其诗读其书而知其人之类亦是。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条。小注新安陈氏曰宰我此言。可谓深知孔子。其得在言语之科宜矣。此孟子所以表而出之于子贡,有若之言之先也。

按宰我只说贤于尧舜。子贡却进一步。和百世之王说。有若又进一步。幷自古圣人尽说。故集注于子贡之说则曰莫若夫子之盛也。于有若之说则曰未有如孔子之尤盛者也。据此则孟子所取。正是由略而入详。非以宰我为贤于二子之言而先之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条注。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即是生物之心而物莫不有。故集注却包万物说来。以其精者言之则万物之会那发生底。便是此心。以其粗者言之则如鸟失群而哀鸣。兽亡曹而悲号。亦是不忍底心。盖天地者万物之父母。故物生其间。自然似得它。如人家子孙肖其父祖相似。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条注。怵惕惊动貌。

动字最好看。不忍之心。虽是本有。须动然后可见。故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上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此说凡有四端于我者。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即见四端。皆是不忍之心发出来。

注此章所论人之性情。心之体用。本然全具而各有条理如此。

性者心之体。仁义礼智是也。情者心之用。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也。本然全具。体之存乎内也。各有条理。用之见于外也。约而言之则大学所谓明德是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条注。天所与之良贵。

释爵字意。

得之最先。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

释尊字意。

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

释安字意。

人当常在其中。不可须臾离者也。

释宅字意。

公孙丑下篇

编辑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孟子盖欲言其意于景丑。庶几使齐王得闻也。

曰岂谓是与条。小注东阳许氏曰富只在彼。爵可加我。故用仁义字不同。

富者是守诸内。故以仁对。爵者是推诸外。故以义对。此皆以在我之仁义。对彼之富爵而已。非以只在彼可加我为别也。若言其可加则富岂独不可加于我乎。

不得。不可以为悦。

悦谓快悦于其心也。与下恔字相应。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详此文义。若使管叔是弟也。周公于此。必别有所处。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条。小注新安陈氏曰孟子窥贾为君文过之心于不言之表而责之。

陈贾所以告齐王者。孟子盖已闻之。而及其托古圣而来问之时。其为君文过之态。必有不可自掩者。故直责其罪。固非卒然来问而逆探其意也。是故沈同问燕可伐则但告之以可。而未尝预为之辞。以防其以燕伐燕之计。圣贤之于待人。顺应而已。不为探情伐谋之说者。于是乎可见矣。且就两章观之。前章则曰沈同以其私问。此章则乃先序陈贾与王问答之辞。其义意不亦明乎。陈氏所谓窥之于不言之表而责之者。恐非所以言圣贤也。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条注。此章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

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与汲汲之意略同。

滕文公上篇

编辑

孟子道性善。

孔子罕言性与天道。孟子即便说性善何也。盖孔子之时。性善之理素明。故孔子只说用力之方。至于曾子则所谓明德者。已微发此端。而及乎子思则圣教寖远而异端渐起。故于是乎言天命之性以明之。而逮夫战国之时则人心溺于功利之说。而其知此理者殆无几矣。则必言其性之本善而圣愚之同得。然后始信其理之在我而有所奋发焉。此孟子所以道性善也。是故朱子于近思录。亦以太极图说冠诸篇首。圣贤教人。随时益明。前后一辙如斯夫。

今滕绝长补短条注。但恐其安于卑近。不能自克。则不足以去恶而为善也。

既知性善则又莫如立志。志苟不立。都悠悠不济事。故孟子终引书以告之。而集注所谓安于卑近。不能自克八字。正是志之所以不立也。而黄勉斋复以砺其志为言。盖人略知此性之本善而终不至于有成者。皆由志不立也。故栗谷先生最爱说立志。此乃入学第一关。读者所宜实体而力行焉者也。

若药不瞑眩。

瞑字从目。集注音莫甸反。而谚解音暝误矣。经书谚解讹音甚多。不可尽举。盖我国字学不明。故如权石洲鞸一生攻诗。而误以兆眹轸韵之眹字。押于寝韵。学者又不可不致详于此。

方里而井。井九百畒。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畒。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条注。此详言井田形体之制。乃周之助法也。公田以为君子之禄。而私田野人之所受。

今以集注兼采周礼汉书。略成图形如左。

井田形体之图

编辑

 

按畒百为夫。夫间有遂。遂上有径。九夫为井。井间深四尺广四尺为沟。沟上有畛。十井为成。成间深八尺广八尺为洫。洫上有涂。成十为同。同间深二仞广二寻一作仞为浍。浍上有道。同十为封。封间有川。川上有路。或曰以井制则九夫有沟。而周礼遂人又谓十夫有沟者何也。曰此朱子所谓乡遂之地。田不井授。但为沟洫。乡遂用十数。井田用九数者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畒。或以夫为句恐误。窃谓当以田为句。夫谓一夫也。中田夫二百畒。下田夫三百畒。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孟康曰爰于也。农民户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与夫。与当作馀。亦以口受田如比。颜师古曰比例也。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晋灼曰淳尽也。舃卤之田。不生五谷。各以肥硗多少为差。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种糓必杂五糓。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应劭曰草实曰蓏。殖于疆埸。在壄古野字曰庐。在邑曰里。春令民毕出在壄。冬则毕入于邑。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右塾。邻长坐左塾。颜师古曰门侧之堂曰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妇女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服虔曰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也。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按见于汉书者其槩如此。斯实先王之美制而仁政之大本也。三代而后。至治之泽。不得以下于民者何哉。皆不行此故也。然而斯法也。自孟子已不能详。而程子亦有不可一一追复之议。今若不究其本。私意妄作。悖天扰民。则王莾所以自取颠蹶者。其监昭然。曷由而尽如先王之制乎。宜取孟子此章及朱子所为井田类说者。参伍考证。要之可行。其它弥文碎义。不完固亡害矣。尝试论之。夫明步量审等第籍民口均多寡比邑屋此五者。今日之急务也。步量明然后足以正经界。等第审然后足以识肥硗。民口籍然后足以授田庐。多寡均则制其产。邑屋比则同其力。五者既举则虽不能尽如古制。亦已幸矣。难之者曰我国地多山林。丘陵谿磵。棋列牙交。崎岖不齐。田可井画者才十一耳。必不可行。愚谓地有高低。先儒亦尝疑之。然此正班固所谓以肥硗多少为差者是也。纵难画井。尚可畒授。宜先正其经界。以肥硗品为多寡。俾强者不能夺。弱者无所失。则环四域而无冻馁。今乃不然。富民连陇陌。畜积如丘山。贫氓曾无盈尺之地。䃫石之藏。重之以赋役之苦。其势不为大奸慝。将塡沟壑。俗何由淳。奚恃而为善乎。故曰经界者。井田之本也。难之者又曰若以肥硗为多寡则得肥土者用力少而所收巨。得硗土者用力勤而所获少。即亦归于不均而已。愚谓地虽硗硧。二岁一耕。或三岁一耕。如代田之䂓。以养其地力。而用粪多则肥硗可以相适。而况税入之数。又相乘除以均之乎。难之者又曰我国田形不正。步量尤难。愚谓以俗制言之。圭田梯田。斜陂陁缦。起止易诖。故绳有嬴诎。每量辄差。此所谓难者。而若夫方田。四面平整。自无此患。今欲量田。试取纠绳循陇而步。随其曲直而短长焉。还以其绳折作方形而再度之。步量之难。非所忧也。虽然俗之流弊盖久矣。苟操一切之法。卒然临之。夺彼与此。期跻古道。则民将鳃鳃然以为厉己也。所以难行者。又不止于难者之说。欲益反损。其祸不赀。必须真知实得。处之有渐。纪纲素立。乃可以有行也。呜呼。经界不正则虽重百世而䂓之。民不涵仁。经界者盖所以足衣食齐贫富而道斯民者也。衣食足则邪僻之心杜。贫富齐则争敓之患息。夫然后德教可入而奸轨可御焉。故学校庠序之政。兵甲车乘攻战之备。黜幽陟明设官取人之典。一寓诸其中。用上下齐同。君民相撢持。天下治则易以善。天下乱则重为奸。玆岂非制之美而仁政之本乎。愚故略论其槩。仍附于此。

此其大略也条注。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命世。通鉴注曰天命之生。斯世之才。愚意其德业才略。足以命令一世者也。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沙溪曰劳来。承上文言勤于人伦而不畔者劳来之。○按劳来只是泛言抚摩劝勉之意。自匡之以下。方言教以人伦。故朱子答振德是施惠之问。以为只是施之以教化。上文匡辅翼等事是也。不言劳来。辅氏亦曰劳者劳之来者来之。所以安其生也。

滕文公下篇

编辑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学者常存此心则其于富贵利欲。便有超然之意矣。

居天下之广居条。小注南轩张氏曰不能淫。不能淫此。不能移不能屈。不能移此屈此也。此者何也。广居正位大道是。

此说说得确。不分晓。必如集注以淫其心移其节屈其志为言。方始痛快。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条注。气化盛衰。人事得失。反复相寻。理之常也。

气化二字。为下文洪水张本。然反复相寻四字。亦宜着眼。未有人事得而气化衰者也。亦未有人事失而气化盛者也。如孔孟有其德而无其位。便是气化之变。若以人心正伦彜叙言之则毕竟气化亦被它转动得。

吾为此惧条注。程子曰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甚于杨墨。

此程子所以辟佛老。而继孟子而治者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条注。盖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圣贤云云。

此段发明扶正讨邪之意。痛快直截。凛凛如秋霜皎日。使天下后世有所劝戒。而率兽食人之害不作。窃谓是亦一治也。

离娄上篇

编辑

孟子曰为政不难条注。得罪谓身不正而取怨怒也。

若曰不得罪而已则或误意柔懦取悦。足以致之。故必以身不正而取怨怒释之。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条注。此类之谓也。

此类。指鼂错所言。类字包得阔。

旷安宅而弗居条。小注双峰饶氏曰云云。

饶氏及新安陈氏。皆以此章为只指自弃者言之。而朱子谓安宅正路。人皆有之。而自暴自弃。以至此。是可哀也。又却包那自暴说。二氏说与此不同。

孟子曰伯夷辟纣条注。作兴皆起也。

沙溪欲从直解以作字属文王。兴字属二老恐误。按朱子楚辞注曰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而归之。其间下一而字。更得分明。

曰天下溺条注。则先失其所以援之之具矣。

天下之溺以道救。嫂之溺以手援。今欲援天下而先失其道。则是犹欲援嫂而先断其手。

孟子曰不孝有三条注。赵氏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小注双峰饶氏曰赵氏以意度说自好。所以朱子不破其说。

赵氏既曰于礼有之则此必古礼书中语。而饶氏以为意度者非是。当以辅氏说为得。

离娄下篇

编辑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条。小注又子夏传云臣为君方丧三年。

此非为旧君服。似不当援入于此章。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条注。王勉曰若不合于义而不信不果则妄人尔。

不信不果。一本作必信必果。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条注。自然而得之于己也。

自然二字可深味之。若训自得为独得则有弊。朱子尝极言其误。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李芝峰睟光曰史记言寒浞杀羿。孟子云逄蒙杀羿。二说不同可疑。○按天问注谓寒浞使逄蒙射羿杀之。可破此疑。

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不曰匡子而曰章子者。其语法如史迁所谓同子之类。

万章上篇

编辑

舜禹益相去久远。

栗谷曰远疑速字之误。郑愚伏曰不然。谓历年之多少相去远甚也。沙溪曰栗谷之意。以为舜禹之相去则远。禹益之相去则速也。意甚平顺。景任之言。若单说远字则稍通。而幷与久字为说则终不衬贴。○按以集注语意观之。栗谷说为得。而但谓远是速字之误则恐不然。盖只言久远者。举久则速在其中耳。盖古人文字质。素多类此。如以此段言之。所谓丹朱之不肖则多一之字。梁惠王上篇云天下之欲疾其君皆欲赴愬于王则两欲字相梗。下至马迁亦尚多如此。如屈平传云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曰字与以为字迳庭而不嫌。窃意此段亦只如此。未必有误字也。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条注媵臣。

媵送也。媵臣谓送女而为其从臣者也。

而乐尧舜之道焉。

此道字兼体用而言。下非其义也非其道也则又别。道是体义是用。

孔子不悦于鲁卫条注。孔子去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小注。新安陈氏曰以文势观。似是临去宋时。主于司城贞子。适陈为陈侯周臣。

按孔子之于列国也。于鲁则为见行可之仕。于卫则为际可公养之仕而已。未尝为臣于陈。陈氏说恐为未考。为陈侯周臣者。盖贞子是宋之司城而又为陈侯之臣也。如张仪本是秦臣而或在魏为相。此恐亦如此。集注所谓至陈主于司城贞子者。意已明白。不须多疑。

万章下篇

编辑

耕者所获条注。一夫一妇。佃田百畒。

佃治也。

加之以粪。

沙溪曰与滕文公篇粪其田注。粪㙲也不同。○按粪㙲也者。以粪㙲也。加之以粪者。以粪加也。未见其不同。特随其本意而异文耳。

告子上篇

编辑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条注。程子曰心岂有出入。亦以操存而言。

郑愚伏曰此心廓然。本无内外之限。四方八纮皆其境界。故不可以出入言也。孔子所谓出入。特以操舍存亡而言耳。程子恐学者不知圣人之意。故言此以明之。○按圣人既分明言有出入则岂可更道无出入乎。但所谓出入者。只在一念之间。操之则便存主于内。舍之则便亡出于外而已。非如有形状底物。自外而入内。复自内而出外。故曰心岂有出入。乃所以深明操存之几也。今若谓内外无限。四方八纮皆其境界。故不可以出入言。则倏东倏西。固不离于其境界之中。而其出其入。尽是此心之当然。如此则窃恐流入于释氏猖狂恣睢之域。奚特毫厘之差乎。若平论心体而以为内外巨细。无所不包则可。若谓无内外无大小。故不可以出入言则不可。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条注。是我之所为。有以深助于不仁者也。

为仁不力而遂使人谓仁固不胜不仁而背仁趍不仁。则是为仁不力者。乃所以深助乎不仁也。

告子下篇

编辑

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䟽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

道之。言之于人也。戚亲也。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

以注文观之。为字当是仄声。而集注不著。似当以季任为任之处守者之意见之。

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

语类曰因膰肉不至而行则吾之去国。以其不致膰为得罪于君耳。按此则微罪似趱向孔子身上说。

孟子曰舜发于𤱶畒之中条注。胶鬲遭乱。鬻贩鱼塩。文王举之。

胶鬲殷之贤臣。盖文王举之于殷欤。

人恒过条。小注庆源辅氏曰舜大圣人之事。傅说而下。皆上智之事。

以大圣上智分为二事。似未安。

尽心上篇

编辑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条。小注云峰胡氏曰立命是已造圣贤之域。知命是方入圣贤之阶。

此说似未稳。窃谓知命立命。皆是圣贤地位。而但知命主知而言。立命主行而言。如知不可立乎岩墙。是知命。知其如此而不立乎岩墙了。是立命。盖既知得则便行将去。

人知之亦嚣嚣条注。赵氏曰嚣嚣自得无欲之貌。

万章篇其志嚣嚣然注曰。无欲自得之貌。先言无欲而后言自得。此则曰自得无欲之貌。先言自得而后言无欲。盖彼以人来求我言。故先外而后内。外轻者内自重也。此以我去要人言。故先内而后外。内重者外自轻也。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条注。皆圣贤微显阐幽之意。小注云峰胡氏曰微显是带过说。

以下文新安陈氏说观之。微显二字。亦是实义。胡说如此可疑。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条注。狎习见也。不顺。言太甲所为。不顺义理也。

申象村,张谿谷皆曰此注辞意切迫。似当以书注为主。书注我不可使其狎习不顺之人。○按此正伊尹大不得已处。夫太甲所为。不顺义理。故放之于桐。庶几其改之也。若使不欲其狎习不顺之人。则只当去其人而已。岂可为此而放其君乎。诸公盖喜其辞语之不迫。而不知其反有伤于义理也。谁知朱子之言虽若迫切而考之以事理则反委曲而无伤乎。且以孟子本文观之。不狎于不顺。与所谓太甲贤。自相照应。其文意尤为明白矣。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条注。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予宰我名。文见论语。

尽心下篇

编辑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条注。介音戛。

大学或问介音甲。与此不同恐误。窃意介与韩诗斗起成埃圿之圿同。注谓音戛。尘埃也。盖微小之意也。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条注。欲如耳目口鼻四支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

按此所谓欲。与大舜所谓人心一般。虽上智亦不能无者也。周子所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寡之又寡。以至于无者。则又拕下人欲说。盖人之所不可有者也。但小注所引朱子之言。未有不由寡欲以至于无者一条。则又合而一之。以为工夫浅深之别。恐与集注不同。当更详之。

狂者又不可得条。小注南轩张氏曰乡原即所谓小人之中庸。

小人之中庸云者。与程朱之说异。详见中庸或问。

偶记

编辑

某读太极图说。而曰至哉言乎。夫天理人性。一而已矣。太极不可知。则就人身而推。然后可庶几也。夫无极而太极。人生而静也。太极动生阳静生阴。人生而静以后也。太极纯粹至善者也。而有是理则斯有是气。故于是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则愚以为恶即已几于静而生阴之时何哉。图说曰五性感动而善恶分。夫物莫不具太极。而常失之动。人有五性。太极之理也。五性感动。阴阳之道也。性本善而动有善恶焉。无极而太极。理也故善。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气也故善恶之几。眹于斯也。太极不动则无以知其善。亦无以见其有恶也矣。夫太极之有是气。譬犹道心之有人心也。气未必皆恶也。而犹人心之易流于欲也。夫天下之事。无自初而恶。必动而后或者有恶也。故君子主敬而慎其动。天之所以不息。是亦敬而已也。能此者其知太极乎。无极而太极者。是理具于阴阳之先。而阴阳既生则又在于阴阳之中。其所以或具于先或在于中者。间难容瞬。盖靡是理则气无以生。靡是气则理无所付。理非有形体也。唯见是气而后知有是理也。其所以然者。理故也。两者混沦。非有间罅则亦不可以先后论耳。此言在天之理也。

太极不动则阴阳不生。阴阳不生则何以见太极。有理即有气。有气即有理。如水有波。如火有焰。何可二也。其所动静者。只是动静之理。亦非有形体可见也。阳上为气。阴下为质。故曰两仪立焉。两仪者天地也。此言阴阳也。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亦可见人之敬义相资。不可间断也。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金木土则五行之质具于地。其精则在天。为日月星辰。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则所谓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者也。五气不布。万物不成。五行不和。难以制器。如作金器。金阴得火阳然后成。如作木器。木阳得金阴然后成。阴阳五行。不能独成。故必阳变阴合而后。五行生矣。四时行矣。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则五行形质虽异。推原以去则只是无极而已。岂有他哉。木为春为仁为元。火为夏为礼为亨。金为秋为义为利。水为冬为智为贞。于此亦可见一理浑融无间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则木性煖金性坚火性热水性寒。土之性则实之类是也。古人又以仁义礼智信为五行。各专其一。三段。言五行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则言理气混融而无间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则明天位乎上。地位乎下。阴阳顺而人物遂。然后形化生焉。此言万物也。无极之真者天命也。二五之精者气质也。妙合而凝则成气质之性也。

以上论天道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者。太极之理。赋于人而为性也。形既生矣则阴阳之气。在于人而为体质也。人之五性感动而万事出矣。则天之所以五气顺布而化生万物者也。此言在人之理也。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者。言圣人唯能主静。全天命之理而纯其善则德之大也如此。非主静动常悖矣。此言圣人也。

君子修之吉者。言贤人虽未能如圣人生知安行。而为能复焉执焉。求进于圣域故吉也。修之道如何。主敬而已。小人悖之凶者。言小人不知天理之本善而求而反焉。故不循天理而徇人欲。是以凶不可言也。此言君子小人也。学者诚深体此章之意而进进循循。不敢自已则太极之全体在我而与圣人一矣。敬肆之几。吉凶之歧。人兽之分。可不惧哉。可不慎哉。

以上论人道也。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者。夫天体阴而用阳。地体柔而用刚。人体仁而用义。盖言三极之道一也。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赞美之辞也。此揔结上文。

以上揔言之。以明三极本一理也。曰阳曰阴曰刚曰柔曰仁曰义者。指事虽异名而其始则无极而已也。天下夫焉有理外之事哉。吉与善是固理也。凶与恶亦理也。若以凶恶为理之本则不可矣。若谓之非理则吾窃惑焉。

五行说丙辰

编辑

太极图说曰。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度氏云其性各一。如火燥水湿金刚木柔土实之类。或曰所谓燥湿刚柔实五者。气质之性也。或曰非也。五行之理。具于人而为仁义礼知信。仁义礼知信虽其为德不同。岂可谓之气质而非本然之性乎。愚以为天下无无理之气。亦无无气之理。理气混沦。元不相离。是以论性者。就其中合而言之则谓之气质之性。离而言之则谓之本然之性。然则论燥湿刚柔实者。虽谓之气质之性可也。谓之本然之性亦可也。虽然原其主意则在乎气质而不在乎本然何者。太极之赋于人者则为仁义礼知信之性。其在乎物者则为水火金木土之理。水火金木土非理也。其所以为水火金木土者理也。故朱子论五行曰木之神为仁。火之神为礼。金之神为义。水之神为智。土之神为信。由是观之。若以五行之理。为五性之德则可矣。若直以燥湿刚柔实之性。为仁义礼知信之理则不可。盖此理流行。无所欠缺。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知信。在地为水火金木土。水火木金土则便有形质之可言。若以配五性四德则离气质而言其神。然而既曰燥曰湿曰刚曰柔曰实则便带气质而生耳。自有不可厮夺者存乎其间。朱子所谓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气殊质异者是也。然其燥湿刚柔实之性。固主气质言。而其所以为燥湿刚柔实之理则亦不能离太极而为理。朱子所谓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者是也。愚故曰五者谓之气质之性可也。谓之本然之性亦可也。特观其所主而言者何如耳。

金直卿问于尤斋先生曰。水火木金土。燥湿刚柔实之性。或以为本然之性。或以为气质之性。何者为得。先生答曰朱子曰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据此则似可谓之气质之性矣。然其下又曰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据此则当为本然之性。盖五行之理。具于人而为仁义礼知信。此仁义礼知信。虽其为德不同。岂可谓之气质而非本然之性乎。云云愚窃就朱子之说而思之。所谓随其气质所禀不同各一其性者。正论气质之性。如五者之类也。所谓太极全体各具一物而性无不在者。就气质而论其本然。如五者之所以为五者之类也。故作五行说。

兼爱兼养说集注简而义奥。且为小注诸说所乱。读者不能详察其上下相照。脉络相贯。故复推集注之意。作为此说。

编辑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无尺寸之肤不养也。

此言人于其身。无小大无贵贱。所当兼爱而养之。故尺寸之肤虽甚微小。既无不爱则亦无不养。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于己取之而已矣。

此言虽当兼爱兼养。必先其重而后其轻。故养之不失其轻重之则者为善。其或区区于尺寸之肤而反失其轻重之则者为不善。只在考诸己以审其何如耳。

体有贵贱有小大。养其大者为大人。

此言当先养其心志而后养其口腹也。

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则为贱场师焉。

养其一指。则为狼疾人也。

此二段。言取己而不善之证。

飮食之人。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此申明养小失大之为不善养也。

飮食之人。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此緫结首段之意。言人之于身也。固当兼爱。故虽尺寸之肤。亦无所不养。而况飮食乃所以养其口腹而全其躯命。其比于尺寸之肤则可谓重矣。养之固无所害。但专养口腹者。无不失其大体。故为人所贱而始为不善耳。盖口腹虽重于尺寸之肤。而心志则又有大于口腹。其为可养。不但为躯命而已。此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也。虽然既曰飮食之人则其但养乎小体而已者可知。若使夫人既养其大。又养其小。以为兼爱兼养之计则养得其善。而取之于己而无轻重失则之弊矣。

父在承重说甲寅

编辑

今世有父殁而嫡子废疾不任丧事。故嫡孙代父丧三年。以承重之服者。盖遵朱子箚说也。然而论议纷纭。人皆骇之。尝余从长者游。人有扣之。槩述所闻以相证。汰哉之诮无所逃也。

丧大记曰丧有无后。无无主。是故子为父后则主之。孙为祖父后则主之。既主其丧矣。服之以齐䟽者。斯固天地之常经。而无天子庶人之殊者也。夫子为父后。嫡孙承重为祖父后者。礼之常也。子为父父殁而嫡孙为祖父斩者。道之经也。然而礼而不得常则斯谓之变。道而不得经则斯谓之权。朱子曰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事有不幸而至于不得尽如其常则谓之变。而所以处之之术。不得全出于经。是则所谓权也。以权处变而得其当则斯亦礼之正也。而吾夫子所谓以权制者也。夫父殁而嫡子者有废疾不能执丧则礼之大变也。将如何处之。可以惬诸义而惬乎礼。家礼立丧主条曰长子无则长孙。盖必无子与孙然后。使他人主之礼也。杂记所谓夫若无族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是也。今嫡子虽病狂易不任丧事。而嫡孙者存焉则不可使其祖父之丧而终无主也。且以朱子箚观之。嫡孙代之执丧。庶合乎礼义之当也。在昔宋孝宗之崩也。光宗废疾不克任丧。而宁宗入承大统。绍煕五年。孝宗以上皇昇遐。而光宗以疾不能任政主丧。宰相赵如愚等白太皇太后。立其子嘉王。是为宁宗。朱子时召赴行在上箚以劝代上皇光宗执三年之丧。宁宗既入承大统。而乃用㓒纱浅黄之服。故劝其代服斩衰之丧。其言曰臣闻三年之丧。齐䟽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无贵贱之殊。自汉文帝短丧以来。历代因之。天子遂无三年之丧。盖子为父亦无三年之丧。则嫡孙承重从可知也。夫三年之丧。通丧也。今士庶承重。为祖父既皆斩衰三年。则天子亦当执承重之服以三年者。可类以推也。故朱子将言天子承重之服。而先引此以明三年之丧。无天子庶人之殊也。而礼经敕令子为父。嫡孙承重为祖父。皆斩衰三年。时孝宗虽能始执通丧。亦未及著。在令甲而人莫知承重之服亦可通贵贱丧三年。故特引此以明子为父。嫡孙承重为祖父一也。盖嫡子当为父后。以承大宗之重。礼有大宗小宗之别。而此言大宗者。从重言也。而不能袭位而执丧。此言废疾不能执丧者。而不云废疾者。将言光宗之事。故不敢以废疾指君父。则嫡孙继统而代之执丧。义当然也。此言嫡子既不能执丧。则嫡孙代父而以承重之服。执祖父之丧者。其义然也。此所谓以权处变之道。而固不失于礼之懿也。遵此而敬行之则何谓无理据也。○朱子箚止此。此下方论天子亦可三年之义。噫嫡子而有废疾则嫡孙代之执丧。代之执丧则服之以三年者。固所以尊祖重义。而其亦有得乎胡康侯所称变之正者。义之所在者也。诗曰小心翼翼。古训是式。人既不幸而有此变礼者。舍朱子之明训而谁之从乎。或曰朱子之箚。只为天子诸侯说。非为士庶人言也。观乎稿后题辞可见也。且其所谓袭位者。帝王之位也。继统者。宗社之统也。曰不然。当宋之时。天子无三年之丧齐䟽之服。故朱子乃引士庶之礼。以明子为父孙为祖。嫡孙承重。无贵贱上下之别。而欲以是推行于天子之躬矣。何谓其不为士庶言也。朱子欲以士庶之礼。推行于天子。而今乃以士庶之礼。行于士庶。本无可疑。而人疑之惑也。礼有为位即位宗统嫡统之文。岂可直谓帝王之位宗社之统耶。而子徒见夫朱子所为言与夫稿后所称郑志之说只谓帝王。而不知其所引礼经及敕令之言。正为通上下看也。或曰帝王以社稷为重。故父在而承国者有之矣。士庶以天伦为重。未闻有父废疾而遽执承重之服者也。曰噫是何言也。未有子而不生于父。故父以子尊。子为父屈。无贵贱而一也。岂可以帝王之尊而厌其父耶。可忍则同可忍。不忍则同不可忍。又安有帝王之独可行而士庶人之独不可行之义哉。若以为社稷为重。父为轻也。是周之宣平不必待幽厉之颠覆。唐之肃宗自立于板荡之中。而不足招后世之讥也。夫君臣以义合者。故社稷为重君为轻。孟子亦尝有是言矣。谁谓父子天性之亲而乃有此背理斁伦之说耶。圣人之礼。必使安于人情。顺于天理而已。今有子与孙矣。丧而无衰䟽之服。祭而无三年之享。则其于天理人情。果何如哉。子既废疾而不能执丧。孙以父在而不之承重。是有子而无子也。有孙而无孙也。是不以父其父而祖其祖也。与其使祖父之丧。终无主者。而以陷父于无父之罪而自蹈无祖之诛。孰若式遵朱子之训。以代父尽三年之哀而以伸父未伸之孝欤。此所以代父为孝而重天伦之义也。而尚疑之。吾子诚过矣。或曰古者有摄主之礼。是故虞舜摄帝尧。周公摄成王。父有废疾。其子摄之。以本服服终。素衣白带以竟三年。庶不悖乎礼意。而今乃遽代以斩衰之服。其于篡夺之嫌何哉。曰子之言意诚是矣。臣而摄君。弟而摄兄。朋友摄之。古诚有之矣。即未有祖与父之丧而子摄父孙摄祖者也。岂有之矣。我未之闻耶。且以四海之富。天子之贵。而宁宗之心。未尝求位。则犹不害夫得礼之懿。此朱子之言。况乎一家之私。匹夫之贱。抑何患乎篡夺之嫌也。或曰以宁宗言之。先论其立之当不当然后。可论其服之可不可。朱子尝曰赵子直可谓忠臣。然以宗社大计言之。亦有不是处。不知何以见先帝。朱子之意。若果以立宁宗为是。斥子直也何其严也。曰甚矣。子之言也。夫心谓不可而于告君则顺之者。稍知自好者且不为。而谓朱子而为之耶。其所以非子直者。诚为不绝侂胄之奸而终为厉阶也。观其答黄仁卿书。亦可见其意之所主也。有曰当时大事。不得不用此辈。事定之后。便与分界限立纪纲。若不能制而去。亦全得朝廷事体。不就自家手里坏却。又曰去冬亦尝告之而不以为然。又曰惜乎此公有忧国之心。无其术以至于此也。盖是时韩侂胄得志。居中用事。朱子惕然忧叹。屡为宁宗言之。且尝密白子直以防微杜渐之意。乃谓其易制。无复远虑。明年果诬子直以不轨。遂窜死永州。大起儒学之祸。擅开边衅。几危社稷而生民涂炭矣。若以立宁宗为罪。罪诚大矣。又奚曰子直忠臣云尔哉。又按语类论子直云有些不是处。其立宁宗果不当也。是得罪于人伦者。岂可谓些不是而已哉。或曰虽然。朱子所以乞还新旧职名者。盖亦仲尼必先正名之意也。曰是不徒不知朱子之心。是将启后世以曲说乱经之弊也。宁宗之立。若果名不顺也。夫以吾朱子出处之正。制义之严。何为起膺其命而欲与之有为。既起而又何无一言及正名之义。而乃有上可与为善之语耶。仁人之心。固未尝忘天下之忧。故其来也必有意。宁宗在藩邸时。闻朱子德名。恨不得为本宫讲官。及即大位。首加迅召。已又除焕章阁待制。朱子行且辞。后又面对乞解。宁宗手札敦勉就职。于是拜命焉。亦不屑于去就之节。故其去也必有说。一日于讲筵。留身再斥左右窃柄之失。既退即降内批除宫观。宰相执奏不行。中官王德谦径以御札付朱子。㙜谏给舍亦争之不可。于是去国。既还家仍乞追还新旧职名。何可以无稽之见。妄肆论说于千载之下哉。其所以辞官之意。杂见于简札奏状等书者。不为不详。今皆考之可见。反弃其说而强为穿凿。呜呼。其亦不思之甚也已。或曰然则题主祧迁之礼。将何以处之。曰丧祭一也。既主其丧。题主祧迁之当从嫡孙者。固无可疑者。而今乃纷纭于是议。徒拘于人情之私而不知是不得不如此也。今以一言证之。祖母在而嫡孙承重则未尝以祖母为拘焉。岂徒祖母然也。人家固有高祖母尚在而玄孙已承重者矣。然则高祖在所当祧迁于庙。高祖母固无𭼞而遽迁高祖于庙中。是果人情之所可安乎。此亦终没奈何耳。夫不以妇人之故而拘于是则先王之礼亦严矣。妇人而不能主宗庙。与废疾而不能任丧祭。虽有不可同者。及其不得主其事则一也。只为今世之人。于彼则习熟耳目。故不以为怪。于此则𫍢𫍢然人争议之。不欲求之于礼义之惬。而徒取快于一心之私。曾不知朱子之训明如日星。处变之道。舍此无他。而末俗好论。日新月盛。亦可见世道人心之已不可为也。大凡天地之道。穷则必变。变则必通。若徒守经而不知权。执常而不知变。天下之无礼义亦久矣。善乎王仲淹之言曰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惜乎吾生之晩而不以是正于周公孔子之圣。以牖乎后人之衷也。

余既作此说。披而读之。其辞不足以发其意。其文不足以尽其辞。辩之不博而说之不详。奚补焉奚取焉。遂忸然愧之。藏以俟焉。甲寅春二月书。

记尹䥴论礼戊午

编辑

甲寅九月四日。尹䥴与权平昌愭。来展其私墓。转访先君子于白云之下。因留宿一夜。坐间适及己亥丧礼。尹固守其说。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人君既正位于至尊之地。则虽母后亦当有君臣之义。己亥之礼。合用臣服君斩衰三年之制。先君子曰然则论语集注何以曰子无臣母之道云尔。尹曰是刘侍讲之说也。先君子曰天下之言。自有一定之理。今不问其言之如何。而先问其人之高下。是私心也。且朱子既取而著之于书。则此独非朱子之意乎。尹默然良久曰朱子所见。自是已差了。盖尹前此亦以讨论丧服箚为非故云。余时侍旁问曰若如公言则如汉之太上皇生时。高祖先死则其服也亦当不以子之服而反用臣服君之礼乎。如唐高祖既尝为帝而及其传位之后则将反为臣于太宗乎。尹曰礼当然。权素尊尹。至此遽声曰丈乃欲扶君纲而反坏了父纲耶。尹乃倚壁强笑曰语不如此。恐成斑驳去。先君子曰公恶一言之前后不相应。而还将伦彜打坏。公之惮于改过。可谓甚矣。尹戯笑而已。尹复曰人之一心。虚灵洞澈。众人与圣人无异。日用之间。虽有难知之理难处之事。若能静以反求。决之于吾心。则涣然若黑白之易判。今礼论之纷纭。只是牵于利害。不欲自实其误。故若是耳。若其中心则必已了然其是非矣。当时听之虽甚骇然。余以年辈之尊。不敢痛斥。但曰心之虗灵洞澈。其初固无圣凡之别。但圣人浑然全具。道心为主宰。故理无不明。事无不善。若凡人则不然。汩于私欲而梏亡其良心。故虗灵洞澈者。不复得为虗灵洞澈。而圣凡之分。于是远矣。今乃不加复其本心之工。而只欲以昏蔽之见。暂而取决于其心之私而曰吾心与圣人无异。则吾恐其所谓黑者反为白而所谓白者反为黑矣。益无以复其虗灵洞澈之心矣。且圣狂之分。只以其心之昏明而已。若如公之言。又不知何者是圣而何者是狂乎。会有以他言间之者。不得其说而罢。昨来适与客语及此事。遂笔以记之。且念其论心一段。正是今日祸根之所自出。而其坏人心术于潜隐幽暗之地者。尤有所不忍言者。故特著之。

水喩己未

编辑

粪壤之间。有盈水焉。其名曰潢池。其为水也。臭而善秽。无滋也无本也。盖水之陋者也。人皆贱之。有渴于路者。两手掬而飮焉。固其势易为甘也。疑其为醴泉也。将欲荐诸天子。登之太庙。即筑以石。周以金栏。担其粪壤而四除之。当是时也。人孰不信而瑞也。冬之月。水益清。臭者藏而秽者伏。卒然遘之。盖莫知其为潢池。适有客过者𫖯而视之曰夫水之美者。源净故流洁。玆泉也不然。污浊内闭而清泠外浮。殆有非常乎。询诸人。人皆曰醴泉。然后信之爱之。甚于乡之渴者。春夏之交。潦水至焉。激金石之餙。复粪壤之故。伏藏尽发而凶物居之。潜沙射影之所涵淹。狂虺螫虵之所盘窟也。飮其波者辄宛转死。于是世莫不知其不祥也。则又争起而笑客之愚。以为不知也。然乡使今之笑者处前日而观斯水。酌其味而爽如也。视其色而绀如也。则其非醴泉也。亦可期乎。大凡天下之事。及其显也。匹夫匹妇之知。足以知之。而当其微也。虽有圣者。或有所病焉。呜呼。不察夫显微之势而徒哓哓好议人知不知。亦已惑矣。时人以先祖不知某人为咎。作此说以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