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山先生文集 (申得求)/卷四

卷三 農山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申得求
1936年
卷五

答尹秉憲甲午

编辑

初秋手問。感愧沒量。居然嘉排。經體安泰。僕夏間稍靜居。蓋外撓所致。人無來者。看得數件冊子有首尾。見狀對啓蒙。然非欲究象數之元。以接四聖三賢之統也。待解揲蓍作卦。爲目前避凶就吉計。自顧鈍根。竟能如意否。恨地遠不得對究。如翁季之於參同契也。守死善道。當爲四字符。然書不讀。道無由明。今讀何書。詳示爲好耳。

答尹秉憲丁酉

编辑

前後書中小紙勝原幅。一則以疑發見。自治之急務也。一則因物寓理。警人之眞心也。讀之無斁。非安否相報之比也。然逐條𥌒見。或不負問寡之意。若几惠何以爲報。荑與木瓜微物也。詩人美之。傳之千古。恨吾言不足以及此也。隱几工夫。大出濂洛中。果然工夫因几有得。忘其菲薄。當以數詩記之。自今日爲始。整冠相對。不敢怠於進修。是几之力。多荷多荷。

御製小學序。生甫八歲。必受是書。

必受是書難言。當付之馬肝之論矣。

書題首節小註陶庵說可疑云云。

立言之法。詳略不同。安可以一例槩之耶。陶庵固從而爲之辭。而來說亦多可疑處。蓋大學序言小學處。並愛親敬長隆師親友。而不言則抑將曰愛親敬長隆師親友。非小學中可言云耶。愚意書題雖主古者而言。畢竟是旣成此書后所言也。五倫備載篇中。雖畧擧而讀者可以推知。故畧言之。若大學在此書外。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詳言之。以此更思若何。

古今異宜。粗言則堯之茅茨。後世瓦屋。舜之木器。後世瑚璉。蓋指外面事爲而言也。

晦菴題云云

啓蒙亦書雲臺眞逸。自編中授童蒙。尤切題號之意。以名臣錄亦出自編。而書姓名推之。可知其然矣。

答房一圭

编辑

乃謙傳手告。侍奉茂衛。喜可知也。人患無志。志苟立矣。聖門雖遠。亦可隨力而進。或恐實不如名。則非惟牆面之猶夫前日。其於貽人譏何。幸益自勵。毋負初志。

答房孝源癸巳

编辑

人來意中手書懇悉。喜讀再過。如入安豐廬。目見不戚戚不咨咨之眞氣象。而今世何處。更有此事耶。夜讀想不輟。而所詢若虛。正所望於百行者。此不可遠求於外。反之吾身。有一心字。心苟不存。竟日對冊。破盡五車。謂多聞見則可。於吾所謂道。相去逕庭。反此而主人常守神舍。則讀書應事。互相發明。知行一致。體用乃備。爲聖爲贒。隨吾力而有成。但吾輩所見空踈。此邊意思多著不妨。到不得已處。又尋究處之之方。應之得當。庶不枉作讀書人。雅意以爲如何。

答房孝源丙申

编辑

琴琴何相得之晩也。平生無百玩。非貧不能也。性不喜也。昌歜羊棗。偶在五絃。而屛山之二難矣。彭澤之木。亦闕然者五十年。高朋克己。輒惠家畜。意非偶然。對之雀躍。渣滓可滌也。中和可養也。日前又見男孫。若待身無國服。抱二孫而弄。泠泠大樂魂返。何古人之不可及哉。當是時。子毋惜入吾室而聽反招隱一曲。

答房孝源

编辑

自承前書。庶幾遇之。東望依依。季來長未。先咷後笑。華蟲專惠。起我者多。耿介乎思君之操。歷錄乎欲君之文。因之爲新年祝。父子相對。近治何經。其風斯好。令人凜然。彼五湖之范。眞未聞道者也。

答房孝源丁酉

编辑

稼圃云云。傷虎聞虎。內實戰瞿。將何辭塞問寡。愚亦未嘗無志者。至今倀倀。耒耟爲之害也。聖人果不我欺。若樊遲事。曲折多端。或家不至如吾輩之窮。或雖窮矣。旣依大聖。自有所事。而惟此之急故斥之歟。然使遲而志舜尹之志。看做甚麽事。不害爲多能鄙事之一端。何遽譏以小人也耶。遲之爲遲。無志而已。苟其有志舜與尹。縱不能一朝可蹴而到。畢竟成就。止於子貢之下已哉。宜夫子之斥之也。前車不遠。言之寒心。勢於百行。吾莫奈何。惟企百行勿負書中所言之志也。

答宋敬淑丁酉

编辑

程子主一無適。謝氏惺惺法。尹氏不容一物。朱子惟畏。爲近四訓。何者最切於初學。且敬貫動靜。則動靜亦惺惺乎。

四子言敬。何者不切於初學。然程似易。謝尹朱似難。此則只據愚見。而然莫不亂道否。靜而惺惺者至。則動能事事照察。是亦惺惺矣。

形氣神理云云。

凡之於聖。理同神同形同。不同者氣質也。同者多。不同者幾希。而泰河垤潦。邈不可同年而語。此正吾輩發憤自強。斃而後已者也。

家禮深衣圖。不合於漸圓殺之云云。

圖者甚失漸字之義。愚則曾服深衣。便從腋下漸漸殺之矣。

家禮圓續袵處。全無綴痕。而便覽則有綴痕何也。續袵鉤邊。向內爲之耶。向外爲之耶。

深衣圖綴痕見於兩襟相掩。圖蓋前後六幅。而兩襟相疊。則前只三幅廣。故聊見後幅之稍前。圖之如此。至若針法。他幅已向內。而鉤邊不別出。則可知向內矣。如何。

人家失火。延燒几筵。則當復設几筵。其告辭何以措語。

當火滅卽設。三日哭。何用告辭耶。

五代祖墓遷葬。宗孫無服。長房服緦如何。

雖十世祖。直下宗孫當緦。

答宋敬淑大學問目

编辑

序文天必命之。與中庸天命之謂性。命字有先後云云。

統言之無先後。細分之則又似有先後。

用樂敎民。於格致誠正之事何如。

用樂敎民。於格致未知何如。而於誠正則不遠矣。

曲禮諸篇。亦當時夫子誦傳者耶。

小學夫子想已言之。而今無全文。故以支流餘裔證之。

經一章第二節云云。

以下文知所先後看之。知止能得。正指工夫。但定靜安三字。略說效驗。

第四節章句實其心之所發。與首節章句因其所發。兩所發異同何如。

譬之水。心泉也。情第一坎也。意第二坎也。首情此意。

三章明德至善。兼言工夫效驗。新民至善。專言效驗。

彼一道此一道。傳者之能處。

六章十目云云。似指惡一邊。而章句兼言善惡何也。

結閒居起潤屋。須兼善惡方得。

七章小註胡氏以正其其正。分體用云云。

用不正時。體獨得正乎。然其正之依舊在用。所謂制之於外。以安其內者也。若雲峯之分屬。未可知也。

大學工夫到脩齊。幾乎造極。而今八章。復擧常人之辟何也。

不問地位已高。從頭說起。傳之凡例也。豈此章爲然哉。

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與上章結語不同。

自古此處。人多異說。愚則以爲傳者作文妙處。別無異意。

九章特下必先二字何也。

家小國大。家近國遠。齊治若不相連。故比他傳。特加二字。以明其勢之連。

孝弟慈云云。

五辟不去。於孝弟慈。何故先言五辟。至此始言三者歟。

十章興孝興字。與上章興仁興字同。而至此特釋何也。

問得甚好。上則與作亂相對。不待釋而已明。若此章不爲釋則下段章句彼同有是心而興起云者。何所來歷耶。

不倍。

孝與弟皆繫事上。故於慈亦取其不倍於上者歟。

大學言心而序則言性。中庸言性而序則言心。

大學至善非性乎。中庸戒懼非心乎。大學序自是窮源之論。中庸序因允執厥中而起。亦其勢然也。不當求別義於其間也。

與鄭琯鉉癸巳

编辑

遠外莫詳的奇。哀侍病報。屢入於耳。全然虛言。豈至於此。心焉驚悵。實不自抑。春氣和舒。宿愼夬祛。重堂萬旺。已往所祟。因何而有。有非自致。聖賢所不免。如或任情過哀。柴毁而然。禮經皆不足準信者耶。以允寬久讀書而亦有此耶。孝有大小。勝喪爲上。且吾黨之毗依。孔遠且重。有以諒之而扶支。毋使朋友更貽遠外之慮。不勝泣禱。

答李淵會戊戌

编辑

功制意外慘。無可慰之辭。披讀惠訊。審美愼宿苦。旋庸馳慮。區區接人多矣。篤實者寡。三餘從遊。彌見敬服。思之喜。殆不能寐矣。得庸劣虛生。又見一歲之盡。自憐奈何。在靑春者視以爲戒。或爲攻玉之石耶。

答崔重燮癸巳

编辑

自君之病矣。再及尊門。一面一不。而君皆不省。區區心中。雖恃福善之天。而可慮者支離也。卽見手問。又不料回甦之期亟。喜荷罔涯。娓娓所示。非出外面。前哲云大病之餘。善端易生。驗於左右。亶其然乎。病時如此。不病可知。此愚之期望。以遠以大。欲見其成就者也。勉之勉之。

答崔重燮近思錄問目戊戌

编辑

動靜無端。不可謂孰先孰後。而太極圖之所以先動。自其著者言而欲人易喩耶。

旣曰無端。則向使先靜。亦猶先動也。故自可見處說起。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朱子曰兩儀是天地。又曰地言其大槩。土是地之形質云云。

今以一物觀之。初只是水氣。及有火氣而後。漸成則木氣也。最後堅實則金氣。而全體者土氣也。五行之生。必是一時俱生。而又似微有漸次。若地則擧水火木金土之質而總名者。所謂大槩。自有水氣之初。已可名爲地也。

立人極三字。果定人意。

無妄自有體用。不息乃其驗也。

冲漠無眹。無形無兆云云。

形兆二字。應上象字。果與無眹不同矣。象字已含氣意。以意逆志。自無窒礙。

上下塗轍。俱指理。如以慈孝言之。非先無而後有。乃自始至終。一樣慈孝。

不遷怒不貳過。朱子曰。聖人無怒。何待於不遷云云。

疑得誠然。朱子又嘗曰那裏有無怒底聖人。又曰聖贒當怒自怒。以和怒也無爲釋老之繆學。與此大不相合。或者初晩之異歟。朱子又曰聖人自是無那遷了。不著說不遷。此則無可疑。

大蓄象傳。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云云。

跡是已用故言用。用固出於心。言是未用故只言心。心固可施諸用。

咸之九四傳。往來憧憧云云。朱子曰。伊川說微倒了。又曰說得未備何也。往來是一往一來。自然之常理。憧憧是加私意不好底。往來若道往來憧憧然。與九四憧憧往來小異。此微倒處。只說得不好底。不及到自然之理。此說得未備處。

似然。

伯淳談詩。點掇地念過云云。

上文思之切歸于正。卽點掇。此有栗谷語錄。

春秋傳序。夫子當周之末。以聖人不復作也云云。夫子何以知來世聖王之不復作耶。

由後世推上言之。則夫子似已知之。故其言如此歟。

當中之時。耳無聞目無見云云。朱子曰。子思只說喜怒哀樂。今却轉向見聞上去。所以說得愈多。愈見支離紛冗。都無交涉云云。

想程門問答無見無聞者。狀如聾𥌒者然。故朱子辨之。盖與不睹不聞不同。不無二字。所爭多矣。

動箴習與性成云云。

此性字。栗谷不取龜峯本然之說。蓋以爲氣質也。至洪梅山。復以本然爲言作題目。深思之千萬。

答金濬喜大學問目

编辑

大學序分作六節。則第一節大學之書。法也。言大學之書。第二節蓋自天降生民。所由設也。大學之道始明於世。第三節三代之隆。所能及也。大明於世。第四節及周之衰。知者鮮矣。始不明於世。第五節自是以來。壞亂極矣。大不明於世。第六節天運循環。未必無小補云。復明於世。

六節之分。來諭甚好。

誠意章曾子曰云云。

朱子之斷然以傳十章爲門人所記者。此其一證也。如無曾子曰三字。則安知其必出於曾門耶。

自謙乃毋自欺之本。愼獨又自謙之本。

以矩絜。絜之爲矩二說不同。同出於朱子。愚則尋常從今諺解。

答金濬喜

编辑

座香未歇。又獲華問。寂寞之涯。草樹尙幸。人患不自知耳。自知苟明則心所不安。卽烏喙毒虎尾危。焉有食且履者哉。來喩多端。出於自知。讀之歎服。决去其舊。粹然乎新。誦書必不還珠。行己必能力踐。雪山自此益重矣。區區五十。潦倒無聞。正坐無此。臨書赧然。

答張鎭學乙未

编辑

所詢外馳之患。愚五十年不能去之病。病不自瘳。敢以曾經自處哉。然非無藥而然。特苦口而不肯服耳。方文亦非單傳難求者。所謂敬字是已。日日服之。又日服之。又無日而不服之。馴至藥力浹於骨髓。頃刻不敢去。則粹然爲無病之君子。豈非世上快事乎。幸加之意。

答張鎭學

编辑

世級日下。何說不出。誰是夷吾。不使夫子左袵。思之氣死。處義一節。亦難預定。姑觀前頭。而來書中不服二字。果十分築底耳。

與張鎭學丁酉

编辑

大學誠意章厭然之厭。小註引鄭氏音於簡反。考於十三經中。大學鄭氏音有烏斬烏簟於檢三反。無所謂於簡者。然則簡字無乃傳寫之誤耶。今不察此。若曰鄭氏於簡之音誤矣。以朱子之賢。不應踈脫。不知此而引之元文小註。必非朱子事。是以於簡眞爲鄭氏音。鄭氏音於簡何所據耶。以十三經言之。分明是誤。誤當曰誤。則鄭氏之音。幸而明於久晦之餘矣。鄭氏之音明。則其不可曲諱小註。以爲非朱子事者。不待辨而明矣。蓋元文下小註之爲朱子事。班班可見。左右亦已相信。但於某某公此註云云。似未釋然。故復此言詳。更思之好好。

答曺秉順丙申

编辑

木居士。本偶然者也。人縱盡誠。有何福應耶。此言蓋嘗聞於退之。子如求道。當愼所從。而以面以書。施匪其宜。竊爲惜之。省安一節。出於願聞。更企力學。

答曺秉順

编辑

半年旅榻。所得夥然。一此做去。何求不成。書中撤歸。果爲悶然。而亦在吾志。千周彬彬。萬遍可睹。獨學要諦。加之就正。不亦善乎。昔吾從師。一年僅一至。至亦二十日內外。以故至今無所聞而勢末由致耳。至若皷山之於梅山。踵門無三宿云。此非常法而廣尊意。故聊言之耳。

答黃某

编辑

得惠書。具悉安否。其論張子房,諸葛孔明,陶元亮事。衮衮可聽。子之胷如何大。能把漢晉魁梧人物。一口說出。如是之快。韓愈曰。時者在上者之所爲也。彼數子非盡不在上者。而並不遇至此耶。爲之慨然。宇宙欲隘。其才高其氣奇。或殲秦馘楚。或伐魏合吳。或身宋心晉。所成就者。非不盡美。學則未盡善也。假饒赤松子無伴。蒼天不死。統八州刺史如乃祖。致其時爲堯舜三代。吾不信也。然則在後之人。致恨於三子之學。反有甚於致恨三子之時。恨之如何。學之而已。學而不已。將無不可爲之時。非聖人之極功耶。蓋時者外至者也。學者在吾用力。願與子勉焉。如何如何。

答金埴己亥

编辑

近跨驢東去四十里山中。得晩暮藏修處。水流靑油。石堆白粉。全局寬密。舊有朱宋影堂。今業楮人居之。四冠一童。不太草草。而意中人並娓娓不已。於賢者偏切少一矣。平生財空外舍。尙因於諸友。妄起浮念。遲以歲月。鳩數間屋計。此事往來塡胷中。滿天人是非幾忘之。來書不知云云。依舊披還大笑。義集暑行不易。聽蟬對床。可作一畫中景。揮汗略禮。只侍學日勝禱。

答金觀洙戊戌

编辑

於庸學皆曰章句。於孟子兼書集註與章句。於論語只稱集註何也。

章句集註。皆釋經之名。然章句取分章句之義。集註取集諸家之意。蓋庸學孟子。章甚長大。朱子之前。分者無之。故雖集諸家說。而必以章句名之者。擧其重也。若論語則不然。故直稱集註也。觀於孟子集註章句並稱。可知雖章句亦集諸家註之意也。

論語首章三亦字云云。

易損之亦可喜也。傳亦發語辭。詩有客亦白其馬。註亦語辭。吾於此三亦字。亦嘗云爾。

學之道。必以忠信爲主。則威重當以何爲主。

若問威重之所爲主。則去看語類二十一之三十一板。蓋敬而後能不輕。

從心所欲不踰矩云云。

行處故只言矩者。的當的當。

不敬何以別乎。集註養犬馬者。者字云云。

四書體註。以養犬馬者之者字。作事字看。此說較穩否。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集註云行之於未言之前。言之於旣行之後。旣行之後。更有何所言耶。

如醫家經驗方。皆言於旣行者也。安可以旣行而全不言耶。

答金觀洙

编辑

春聚如冬。非惟書意。尹友口說。又極十分。望誠已逾月矣。光述言顧行之君子。貴宅神守。决非外邪可入。二者吾不憂也。別有靜專之處。高明之輔。羗中而改耶。然則其爲仰欣。豈同堂合席之比哉。因風幸示以一二近得也。

答房衡圭丁酉

编辑

半年之間。所見驟進。滿紙吐情。幾於刮目。人家父兄成立如天。而遺風未沫。嗣守已難。每覽前籍。不勝歎息者多。今見雅存欲竟先伯氏未竟之學。憤悱非常。令人增氣。然此非口說空談可能也。未知其間讀幾卷書。行幾件義。深願對面驗之。

禮詢抄送告辭。正朝早起。設紙榜於宗家。陳饌以五代孫名主事畢。奉紙榜至次長房家。安于位。參神降神獻爵告辭。次長房主之。辭神焚紙榜。此是無於禮之禮。如此奉答。難免汰哉之誚。皇恐而已。

遞遷紙榜告辭。維歲次云云。五代孫某云云。顯五代祖考妣云云。伏惟宗廟之禮。神主爲重。而病貧所致。歷世未遑。然先考某官府君喪畢。顯五代祖考妣祧遷禮不可闕。自今年爲始。將祭于某親某之房。不勝感愴。謹因正朝之禮。或節祀則節祀。百拜告辭。

奉安告辭。維歲次云云。介玄孫某云云。顯高祖考妣云云。今以孝玄孫某喪制已畢。其子親盡。顯高祖考妣云云已祧。某當以次長奉祀。謹以酒果用伸虔告。謹告。

答房衡圭

编辑

易之繼善。孟子之性善。中庸之擇善。大學之至善云云。

繼善性善。有天人之分。擇善至善。有大小之異。然其言善皆指理。是則同。

答申泳休丁酉

编辑

和國來。畧聞身有功衰。爲之驚心。卽玆侍履連護。尋數不以悲擾而輟否。朱先生於國家山陵。請開講筵。則學之當急。貴賤無殊。况至情之喪耶。他日相面。决無推諉之辭。諒之而倍百自力。

答申泳休己亥

编辑

大學愼獨。分言君子小人。中庸愼獨。不分君子小人何也。

中庸旣常戒懼則已成君子矣。故不復言小人。大學乃自修之始。故分言君子小人以示戒焉。

第一章先言中而後言和。十章先言和而後言中何也。

上先體後用。此則先易後難。

鬼神章使天下之人。使字云云。

孟子使之一本。集註曰若天使之然也。此亦當添若字意於使上看也。

九經不言禮樂何也。

不但此處。大學治國平天下。亦不言禮樂。然修身之事。禮則已有。樂則功成治定。當自作矣。

彌近理大亂眞。

釋氏論心。朱子曰。佛氏之學。與吾儒有甚相似處。如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又曰撲落非它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又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看它是甚麽樣見識。今區區小儒。怎生出得他手。宜其爲他揮下也。知。郭德元問。禪者云知之一字。衆妙之門。他也知得這知字之妙。曰所以伊川說佛氏之言近理。謂此類也。不昧。朱子擧佛氏語曰。千種語萬般解。只要敎君長不昧。此說極好。問。程子曰佛氏之言近理。所以爲害尤甚。所謂近理者。指此等處否。朱子曰然。常。廣因擧釋子偈。有云世間萬事不如常。又不驚人又久長。朱子曰便是它那道理也有極相似處。又只說得來別。故某於中庸章句序中。著語云至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眞矣。朱子曰。戒愼不睹恐懼不聞。是切要工夫。佛氏說得甚相似。然而不同。佛氏要空此心。道家要守此氣。皆是安排。子思之時。異端幷起。所以作中庸。發出此事。只是戒愼恐懼。便自然常存。不用安排。戒愼恐懼。雖是四箇字。到用著時無它。只是緊鞭約。令歸此窠臼來。問佛氏似亦能愼獨。曰他只在靜處做得。與此不同。佛氏只是占便宜。討閒靜處去。老莊只是占姦要。它自身平穩。先生又自言二三年前。見得此事。尙鶻突爲它佛說得相似。近年來。方見得分曉。只是戒愼所不睹。恐懼所不聞。好顔子約禮事是如此。佛氏却無此段工夫。是也。老氏於末段空註中。畧見其槩。他無所考。然釋氏末流。皆是竊取老莊而成者。則老氏近理。只以上所列五條同勘可也。

答鄭海龍小學問目

编辑

聘奔之別。立敎

聘指六禮。奔不具此禮之謂。

不苟訾云云。明倫

只以不訾看之。不必深拘於苟字。

加之事人代之。與之以親命。而復之不待親命何也。

彼果不能。而己復爲之。固親情之所安。故不待親命歟。

讓食不唾。

讓食不唾一句。不可專屬於尊客。上言不叱狗。故並擧平常事而類之。

慝禮。敬身

禮之過不及者。皆可謂慝。

程子曰。罪己責躬不可無。亦不當長留在心胷爲悔。子春傷足之憂。至於數月。無已過乎。稽古

程子之言固精到。而子春之事亦不可輕。

太公指夷齊爲義人。則將以武王爲不義耶。

此時義理並行不悖。若問於當時。太公曰此亦義也。彼亦義也。

杜李良豪俠好義云云。

恐當時所謂義者如此故耳。

事親奉祭。豈可使人爲之。

橫渠行狀此段上。有女子之未嫁者。必使親祭祀納酒漿云云。其意可知。蓋當祭而不親酒漿。卽使人爲之也。又按其家童子必使灑掃應對。給侍長者。卽此事親之謂也。

忌日遷主云云。

張子曰。忌日必告廟。爲設諸位。不可獨享。故迎出廟。設於他處。據此則當時時祭行於廟。故程子不言出主於時祭歟。

古者娣姒之和人兄弟者有幾人。敗人兄弟者有幾人。男子之親兄弟而遠娣姒者有幾人。親娣姒而遠兄弟者亦有幾人乎。

高明熟讀小學書。何不求之篇中。第一王覽之妻近之。其次繆肜家諸婦。又其次牛弘最末者。子其往問于仲塗之父。其言吾見多矣。

前輩皆辭避。坐下坐云云。

坐下坐。非指公坐上事。

哲人志士。

哲人聖也。志士賢也。

凡語必忠信。出言必顧行云云。

凡語凡行兩下說。出言顧行一串說。旣不嫌於重複。又可見其丁寧。

惻然自念。思欲效之。

自念悔前之爲。思欲勉後之意。

正風俗得賢材云云。善行

治天下。正風俗爲先。正風俗。得賢材又爲之先。故立言如此。

御僮僕。是居家事。而鄕約注。反在在外之下何耶。

上德字注。僮僕果在長上上。此以家人外人分之故在下。

答鄭海龍論語問目

编辑

三省一唯先後。小註胡陳二說不同。

愚每從雲峯說。

禮之用和爲貴。抑仁之用公爲貴。智之用別爲貴耶。

此禮字非指四德中之禮。先於此看破如何。

君子不器註一才一藝。

才就人身而言。如孟子非才之罪之類。藝就事上說。如六藝之類。

殷因夏周因殷。則夏之所因。非虞唐耶。而不並言何也。

非惟繼周者。百世可知。自夏以上百世亦可知。立下一箇樣子。三代已足故耶。

孔文子敏而好學云云。

學自是文子之學。非如顔子之好學。

知者樂仁者壽云云。

悠久故壽。樂字自動字中來。偏言之樂也。若孔顔之樂。專言之樂也。

啓予足啓予手云云。

先足後手。如先終後始。古人用字。自有此樣。

反經合道。

此語程子非之。朱子取之。一則以以反經爲合道看也。一則以反經而合於道看也。

參魯師辟。

以速貧速朽堂堂張也觀之。或得其魯與辟之萬一耶。

脩慝辨惑。子張,樊遲之問一般。而於遲特曰善哉何也。

想遲平日所問多不切。如學稼圃之類。此則有意爲己故如此。此問其在三問仁之先乎。

擧臯陶云云。

禹將受禪也。讓於臯陶。舜亦曰俾予從欲而治。蓋臯陶之於禹。雖爲不及。其過於益稷則明矣。且觀從欲之言。則似尤切於不仁者遠。故特稱之耶。

子路。未仁乎。此仁字專以管仲之事而言乎。

子路擧全體而斥不仁。故言事則爲仁云爾。蓋病子路之無所分別。若使子路問管仲之心非仁。則夫子答之當不如此矣。

若使夫子專魯政而請討陳恒者數。哀公堅不聽從。則夫子將何以處之。

只得棄位去之。

何爲是栖栖。集註栖栖依依。

以疾固之意推之。似游歷天下。不遑定處之象。而考之他書。未見其證。惟字典以此栖栖爲皇皇。此近於愚意。但未知依依亦皇皇之謂乎。

以直報㤪。集註簡易易知。微妙無窮。

簡易易知。應上明白簡約。微妙無窮。應上曲折反復。盖陽舒陰慘。大分較然。卽簡易也。然天地以生物爲心。雖陰慘之中。陽舒之意未嘗不流行。卽微竗也。

躬自厚。遠㤪。

遠㤪如遠色。遠之則不來。

友多聞。或多聞而寡實則奈何。

且作三樣人看。則多聞而已固在所取也。

見善。探湯云云。顔曾則四勿與三省可當之。冉閔則何者爲當。

並稱於德行。可爲一證歟。

伊尹之求志。樂堯舜足以當之。太公之求志無可據。

有流必有源。只以後來行達上推之。可見釣渭時所求矣。

答鄭海龍孟子問目

编辑

梁惠王幣招賢者。亦仁義之心見處。孟子仁義云云。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乎。

卑厚招賢。戰國風習。不可謂仁義之見處。

爾何曾此予於管仲。言固正矣。然比於上文孟子答丑之言。則便見氣象之優劣。

來說甚高。

詖淫邪遁。以七篇所載。可歷數耶。

告子詖。陳相淫。楊墨邪。夷之遁。然四者相因。又不可執一而求也。

孟子之辭疾出弔。亦一敎誨之道也。仲子何不直對。

仲子失處。

孔子之淸任和云云。

三至於衛似任。靈公視鴈而去似淸。見南子似和。

其爲人也好善。旣云好善。則丑之所問三者。不外乎此。

其效果如來說。善哉問也。

太甲終不自艾。而無它可立之人。則伊尹當奈何。

或如共和之爲。待太甲崩。立沃丁否。

答李敎植丁酉

编辑

生朝送人。陳同父之高義也。每讀晦翁所謝之書。爲之歎息。不意德元行此故事。何不量匪其人而施之至此。此之孤露之感。方弸于中。悲泣悲泣。就審堂候欠寧。尋數不專。何等馳慮。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非徒平常事。雖病患澒洞中。此法不可廢。區區顒祝。

答趙炳寬丁酉

编辑

大學空殼。非盡平生之力。讀天下之書。知行到極處。雖曰已充。吾不信也。一朝發憤。可能彷彿者耶。若文義有晦。講之貴速。抄起問目。相對究竟。好事好事。尊叔丈意見甚高。先質于家。以看後來合否。尤得滋味。未知若何。

答趙炳寬大學或問問目

编辑

幼也習於小學。以收其放心。養其德性。長也進於大學。以察夫義理。措諸事業也。小註盧氏但分大學始終之事。而以察義理屬於格致。以措事業屬於治平。然則於小學。亦可分始終。以收放心屬於灑掃應對爲始。以養德性屬於愛敬隆親爲終耶。

收心養性。難分始終。

明德則曰人人之所同得。明命則曰有生之所同得。明德專以人言。明命統人物言之耶。

所問亦有理。然明德明命。不可二之。但言有在人在天之別。

經一章則述夫子之言。傳十章則記曾子之意。言則他人可述。意豈他人可記耶。且傳文知其成於曾氏門人。而子思以授孟子無疑云。則子思以夫子之孫。曾子之傳。其或自成而授之孟子歟。

以孟子且述孔子之意云爾。則弟子記先生意。何謂不可乎。子思自成。不敢謂必然。不敢謂必不然。

丹書。師尙父自編而告之歟。易坤文所謂直內之敬。方外之義。亦發之於此云。則前丹書而未有發敬義處耶。

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而以丹書對。則或者黃帝之書歟。然則敬義之言。此固爲首。

天道流行。造化發育。小註上句專以理言。下句專以氣言。以愚思之。天道之行。實不外乎氣。發育之妙。實不離乎理。

註已得之。來說亦足發明小註。

程朱所論格致工夫諸般說。逐條相合。朱子說使之習於誠敬則收放心養德性一條。合於程子說後五條。朱子說用力之方。或考之事爲之著。察之念慮之微。求之文字之中。索之講論之際數條。合於程子說或讀書講明道義。論古今人物。別其是非。應接事物處。其當否數條。朱子說使於身心性情之德。人倫日用之常。天地鬼神之變。鳥獸草木之宜一段。合於程子說或問觀物察己一段。

其揆一也。節節安得不符合。

以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分屬於親疎貴賤。則親愛哀矜屬於親。敖惰屬於踈。畏敬屬於貴。賤惡則屬於賤耶。

分排好。

孔子之取瑟於孺悲。孟子之隱几於齊客。以聖門無棄人之義究之。心竊惑焉。

不屑之敎誨。敎誨也。

蓋絜矩之道。親親而仁民。且將使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也。今公儀子欲利民而去其織婦。使婦不得所於家。其於絜矩當然之序。果何如。

方論不以利爲利。故取公儀子事。然來諭亦備一說。

答趙炳寬戊戌

编辑

響聲互答。能道兩年懷。尊書不如令叔丈來。形影相依。不爲數日計。令叔丈不如尊書留。病困者其間所得則大矣。己卯學者之日。吾東三代時事也。問其䂓模則不過尊信白鹿洞䂓而已。吾欲法之。施諸外舍諸君而未及焉。左右幸先揭于座隅。儼然相對。若晦翁之日臨。則事事有據。坦坦行去。豈惟免獨學之憂。人爭於子乎取法。吾將畏子。子何求於吾。來諭有問寡意。故力此云云。

祝板竪爲高橫爲長。

主婦亞獻時禮服云云。

服則深衣圓衫。冠則花冠。

與趙炳寬

编辑

尹公爲留一日。各擧所疑。相視不决。恨不使高明叔姪參聽而解其間也。以是雖惠幅入手而瞻跂益勤。孟子之課。聞甚爲慰。世路紛紛。學弊此極。誰是好辯之君子。一念九原。悲不復作。七篇幸存。有爲若是。讀之激昂。早早自立。幸幸望望。銘文如乞兒辦錢。靡有遺力。而片紵寸綌。不見全幅。刻石已矣。覈瓿亦累。悔不牢却於面對也。

答申鉉濟

编辑

手書如面。座生和氣。多少憂樂。聞若在己。而外食有漸。誰不憑歎。愚意彼不知罪。將速其禍。爲之咄咄哀愍。紅果自落。翰音登天。感受之餘。爲祝希仁。昏夜喈喈。以底仁熟而已。

孟子見梁惠王。註王僭稱。疏朱子曰見惠王。答其禮也。又有不見諸侯。不先往見。於此可見禮與非禮之分。不可見僭與不僭之分耶。

孔子亦見楚昭王。苟善其禮而至則答之。固聖贒之心歟。然孔子爲政。當從僭王理會歸正。孟子未必然。

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如何是直養之事。如何是無害之事。如何是塞于天地之間事。

一是自反而縮。一是不揠苗。一是爲霸王不動心。蓋爲霸王不動心。是何等處地。非氣塞天地者不能也。

答房煥永丁酉

编辑

平地突兀。蛟龍在彼。儒者立志。此爲可法。積之有漸。自孝弟始。行滿家庭。父母順矣。則事無大小。勢無難易。何求不得。何欲不遂。如未至此。亦曰吾斯未矣。可不倍百自勉。勉之勉之。日夕千萬也。

寶城許某之長子及長孫先亡。生存者許某之次子及長孫婦。長子之次子也。許某死。其攝主之節。某丈答以許某長子之次子攝主云。竊恐不然。許某之次子則同是三年制者也。姑以此子攝主。以待長孫婦立後何如。

此當以禮所謂不同親者主之爲定。亡者之次子攝主諸事矣。

與崔大宇己亥

编辑

方丈之讀果樂。而春又再入耶。從固末由。聞且未詳。有時神𨓏。望雲躕躇。卽惟春丈多福。棣節並健。溯念溯念。記末頭癢小歇。而口味如人偸去。終不見還耳。

答金淇潾

编辑

獨子出游而父母喪者。當計其道路遠近。或可五六日俟而行大小斂猶可也。若過十日內外。安可待乎。若已殯後歸者。諸節皆出於奔喪條。至於不食一節。果無所考。以愚推之。日行百里。常人猶易生病。况寃號之餘。加之不食。則不病者無人。且據禮。只三日不食而已。若過五六日者。又當如何。傍人當強之飮啖至家。與大小斂成服並依禮。恐得之。

追後造主。祭告時。婦與孫已同參行。何可追擧執贄抱子之禮乎。已死之氣。日漸消散。至於四世幾盡。故先王之制。以是爲節。然其根於理而生者。又安可謂永滅乎。此秦漢以後墓祭。君子取之而不廢也。不遷者皆因功悳茂異。蓋德厚者流遠。其神固異於四世而埋者矣。

出妻東國無之。然的然得罪如亂淫者。亦安可置之不問乎。然此事措處。當十分審愼於初。若已出復歸。經傳無據。改過遷善。此處使不得。

答蔡吉永丙申

编辑

白面勇夫畏千敵。立志靑閨處子勿受一累。持身

答申源均己亥

编辑

問目姑未下筆。蓋入龍湖。日與諸子語風詠章。韓文公改浴爲沿之非。身則再浴而髮未也。昨用蒼耳湯。本除風計。夜來反中其毒。眼難開項難轉。手厚欲裂。坐一不識何狀之人。其不能如入塲擧子。望題輒寫勢也。聞當笑之。

與申若雨丙申

编辑

二十四日已過矣。號霣之極。父子俱不生病。掩涕南望。不能爲懷。明窓靜淨。亦開卷未讀書。初無別法。孟子之求放心。朱子之循序致精。茶飯說話。力不外求。效已在己。仲肅勉力。毋如此生之五十空言也。太潤又去。悵缺可言。出門只說不憚道遠。不畏日寒。誠力如君與仲肅。何事不可成也。因之寄此。

答申若雨丁酉

编辑

竗年高才。志又可仗。如何不思。如何不遲。一日三秋。知非虛設。允章爲傳手墨。數朔大病。貽憂親堂。雖屬過境。若痌在己。寢食不樂。書出近三十日。餘祟有喜。侍歡依前否。因之有奉聞者。大病之餘。善端易生。達理之言也。然其意似若爲常人而發。至於君子。何待病而後生善端耶。但衆人昏蔽。尙且如此。君子之藹然。當復如何哉。仲肅志益篤業益進否。甚欲刮目而驗其然否。勿食書中之約。至望至望。

與申若雨

编辑

去必平安。省必慶福。書破幾卷。耿耿難知。古人三冬。罔使專美否。自家別來。一字看未。而抗顔有素。奉聞如此。不得罪於躬厚薄人之法門耶。然罪爲惡名。人孰不避。而因循失足。和身沒入。是又賢者不可不早知者也。

答申若雨小學問目戊戌

编辑

題辭只言窮理修身。而不言齊治平何也。

業廣本註。有齊治平之語。今集註去之。然愚則每以本註爲勝。

十年出就外傅。與書題註八歲入小學不同。

八歲小學。白虎通說也。秦火之餘。舊法不全。各記所傳聞。故有此異同歟。

五倫不言師生。

白虎通師有父子君臣朋友之道。小學長幼條。並先生言。蓋於四倫。無所往而不在。故難於別言歟。

霜露旣降。雨露旣濡云云。

親已亡矣。從秋殺說起。煞有意思。

先王之法服法言德行。獨以卿大夫之孝言之何也。

天子之愛親敬親。諸侯之不驕謹度。何嘗不通於以下歟。各擧一德之尤切者耳。

旣言坐安執顔。而又言正爾容何也。

正爾容。所包者大。不止於坐與顔。

九容云云。

文雖上連於見所尊。不可專看作見尊者時事。

殺閔王云云。

記事者追稱之辭。

外篇篇題其知道乎。下故字云云。

作詩者知道。故其言合理云爾。

柳玭戒子書二節之不知儒術。解頤。三節之惟樂戲談。莫思古道。二節之身旣寡知。惡人有學。三節之勝己者厭之。似相架疊。

以古道二字言之。二節指學與不學。三節指善與惡。他皆類此。不可謂架疊。

范魯公。遷秩。

秩質之秩。如改公爲王之類。

答申若雨己亥

编辑

提帒帶經。若有人兮山之阿。延年益壽。學至聖人。不作兩般看。吾聞其語於程子矣。仲肅勉之。使吾得其人則幸。

答柳根善己亥

编辑

省安病穌。又課或問。世間樂事。有過此者耶。獻賀切切。朱先生經解體裁甚嚴。一字千斤。吾輩初學。雖知好之。難得滋味。至若或問。文章發越。平易易知。讀之令人胷中。浩浩然有守道之願。源汝課此。吾當刮目。心地散亂。無乃謙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八字。愚得於三省章註。萬病丹頭。何用不臧。勿以常談而棄之。爲上策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