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革命 千錘百鍊 精益求精

繼續革命 千錘百鍊 精益求精

——贊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的修改
中國京劇團《紅燈記》劇組
1969年10月1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經過精益求精的加工修改,以更加光彩奪目的面貌在首都上演了。這是上海京劇院的革命文藝戰士,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在黨的「九大」精神的鼓舞下,在江青同志的親自指導下,發揚繼續革命的精神,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所取得的新勝利。

《智取威虎山》是革命樣板戲千錘百鍊、精益求精的典範。它越改越好:越改越突出了毛主席人民戰爭和人民軍隊的光輝思想;越改越深刻地體現了毛主席「兵民是勝利之本」的偉大思想;越改越突出了無產階級的英雄人物。《智取威虎山》這顆無產階級光輝的藝術明珠,經過修改,放射出了更加燦爛的異彩。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智取威虎山》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塑造了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雄群象。幕一拉開,追剿隊穿林海、跨雪原,矯健挺拔的舞蹈動作,威武雄壯的英雄氣概,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休息時,戰士相碰,跺腳取暖,表現了人民軍隊蓬勃的革命朝氣,嚴肅活潑的戰鬥氣氛。整隊時,少劍波講述了追剿隊的戰鬥任務,鼓勵大家要象毛主席教導的那樣:「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戰士們立即齊聲高呼:「去爭取勝利」,豪邁的聲音震醒了深山老林。這高昂的聲音,表現了追剿隊戰士無限忠於毛主席的一顆紅心,表現了追剿隊戰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氣概,表現了追剿隊戰士要壓倒一切敵人的必勝信心!第九場追剿隊戰士向敵人巢穴進軍的「滑雪」舞蹈,戰鬥氣氛很濃,藝術感染力很強。漫天大雪,山高坡陡,但是革命戰士無所畏懼,一個個抖擻精神,披風冒雪勝利前進,那挺拔優美的滑雪舞蹈,那攀山越嶺的精采的翻撲表演,深刻地展示了人民軍隊有壓倒一切敵人,不怕任何困難的英雄氣概。

在人民軍隊的英雄群象中,《智取威虎山》突出地塑造了主要英雄人物楊子榮的高大形象,深刻地展示了他「時刻聽從黨召喚,專揀重擔挑在肩」的無限忠於毛主席的赤膽紅心,「願紅旗五洲四海齊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撲上前」的宏偉理想和徹底革命精神。

楊子榮一出場就表現了一個革命戰士頂朔風、破飛雪英勇頑強的戰鬥雄姿。在嘹亮高亢的樂曲聲中,楊子榮迎着風雪,急馳上場。他身着草綠軍裝,肩披白色斗篷,帽徽和領章放射着鮮艷奪目的紅色光芒,多麼峭拔,多麼英武!他接受了少劍波給予的戰鬥任務後,率領戰友在雄偉的進軍號音樂聲中昂首闊步走向前場,三人結成一個畫面,穩定亮相;少劍波率領追剿隊在後面成一列橫隊,向着林海縱深挺進,有力地襯託了楊子榮。這一亮在舞台正中的無產階級的英雄塑象,猶如挺立在風雪中的青松,倔強挺拔,非常高大。

「打虎上山」一場更突出地歌頌了楊子榮「氣沖霄漢」的豪情壯志。幕前曲非常強烈,由遠及近,有深度,有氣魄,渲染了朔風凜冽的意境,抒發了人民戰士踏上艱險征途的戰鬥豪情。幕啟,林海茫茫,透過參天松柏照進雪原的萬道霞光,時隱時現,非常舒展,非常開闊。楊子榮一句高亢的「二黃導板」,突破了老的唱法,不拘泥於舊的形式,鏗鏘寬廣,節奏鮮明,有力地烘託了楊子榮「氣沖霄漢」的革命膽略和壯志豪情。隨後是縱馬奔馳在崇山峻岭的優美舞蹈,那難度很大的轉身飛躍,那矯健利落的勒馬「蹉步」「劈叉」大跨腿的下馬動作,那抒發壯志凌雲的成段唱腔,充分展現了他「願紅旗五洲四海齊招展」的宏偉理想,抒發了他「一顆紅心似火焰,化作利劍斬凶頑」的堅強決心。打死老虎以後,他又以傲岸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挫敗了大麻子一夥匪徒,贏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下場時,楊子榮帶着勝利的微笑,提着大衣,甩開大步,在氣氛強烈的音樂伴奏聲中,邁步插入匪窟。這幾步極有感染力,充分表現了他為革命「刀叢劍樹也要闖」的大無畏精神,揭示了人民軍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本色。

「計送情報」是塑造楊子榮的重要場子,通過載歌載舞的單獨場面,用完美的成套唱腔,盡情地抒發了楊子榮的革命情懷,抒發了他對毛主席、對黨的赤膽忠心,創造了光輝的音樂形象。楊子榮在堅實嘹亮的「二黃導板」過門後,唱道:「劈荊棘戰鬥在敵人心臟」,邁步唱出前場,《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革命樂曲在耳畔迴蕩。他目光灼亮,凝望前方,臉上露着深情自豪的笑容。「望遠方想戰友軍民攜手整裝待發打豺狼,更激起我鬥志昂揚」,這句「回龍」長腔,在「昂揚」二字上躍起,熱情奔放,表現了他身在匪巢,心向革命根據地;想念戰友,更激起了他頑強的革命鬥志。隨後是一大段成套的唱腔,更完整地展示了楊子榮崇高的無產階級精神境界。行前戰友們「語重心長」叮嚀囑咐的動人情景,如在眼前。「一顆顆火紅的心暖我胸膛」這一句拖腔,在「膛」字上平穩漸進,非常親切,感人肺腑。他牢記黨的教導,這是他力量的源泉,這是戰勝敵人的銳利武器。面對敵人的增哨加崗,層層屏障,他不猶豫,不彷徨,下決心闖刀山下火海。「抗嚴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陽」的唱腔,把音域推到高八度,激越高亢,結尾收在雄壯的《東方紅》樂曲中,把全劇推到新高潮,淋漓盡致地揭示出楊子榮對革命的必勝信心,歌頌了他那一心為革命,一切為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產主義者的高貴品質。這場戲的舞台美術,經過了努力修改,煥然一新,更好地為主題思想服務,為塑造英雄形象服務。楊子榮上場後,那險峭的岩石聳入群峰之巔,繽紛的彩雲展於萬里晴空,開闊明朗,層次鮮明,更強烈地烘託了楊子榮「胸有朝陽」的無產階級精神世界。

少劍波這個英雄形象是作為黨的領導出現的。修改後,他的唱詞雖然減去了一些,但這個胸有全局,深謀遠慮,堅強果斷,指揮若定的英雄形象非但沒有減色,反而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地刻劃了他正確執行毛主席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和群眾工作的優秀品質,充分發揮了他作為一個指揮員的應有作用。如第四場「定計」中一段「二黃」的成套唱腔,更突出地歌頌了毛主席、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他拿起紅寶書,方向明確;想起毛主席,鬥志更堅。這一段改得好!有氣勢,有力量,突出地表現了他「誓把那反動派一掃光」的徹底革命精神。下面一段「西皮原板」轉「快板」,非常生動感人。面對剿滅頑匪座山雕這場「特殊」的戰鬥,他經過詳細偵察,集中群眾智慧,決定派「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屢建功勞」的楊子榮去完成任務,他堅信楊子榮「心紅紅似火,志堅堅如鋼,定能夠戰勝頑匪座山雕。」這段唱,表現了少劍波堅決執行毛主席指示的無產階級堅強黨性,沉着果斷的革命膽略,同時也為楊子榮立了傳,使這個主要英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在劇中,少劍波和楊子榮的關係安排得恰到好處,既塑造了一個成熟、老練的指揮員的英雄形象,又對楊子榮起了很好的陪襯與烘托作用。這兩個英雄形象,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智取威虎山》在軍民關係上越改越好。毛主席說:「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智取威虎山》充分體現了這一偉大思想,滿腔熱情地歌頌了革命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革命戰士在群眾中熱情宣傳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宣傳毛主席、黨中央的英明領導,組織群眾、武裝群眾、教育群眾用革命的武裝去消滅反革命的武裝。修改後的第七場「發動群眾」很動人。追剿隊來到鐵路工人李勇奇家,少劍波發現李母病重,立即脫下大衣(原來是衛生員脫大衣)給大娘披上。由指揮員脫大衣的這個改動,更加強了軍民魚水情的關係。而後他拿起米袋倒米、燒火、熬粥,非常熟練,非常親切。解放軍噓寒問暖的感人行動,一件件地印在李勇奇的心裡;那土匪殺人、放火、欺壓、搶糧的罪惡行徑,一幕幕地浮現在他的眼前,形成鮮明的對比,教育着苦大仇深的李勇奇。他開始認識到是「自己的隊伍來到面前」,感到「羞愧難言」。面對桌上自己插着的刀子,想起三十年來不見天日的牛馬生活,撫瘡疤,壓怒火,自己又深沉地把刀子按下去,向人民軍隊傾述階級血淚史,控訴那萬惡的「無底深淵……。」這個按刀子的動作,原來是少劍波按的,經過江青同志的指導修改,由李勇奇自己按下去,改得好,為李勇奇對革命軍隊由不認識到認識,拿起槍桿子自覺地進行武裝鬥爭的成長過程作了很好的鋪墊。這兩段戲,經過江青同志的精心設計和修改,更深一步揭示了毛主席親自締造親自領導、林副主席直接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人民子弟兵的階級本色;更進一步展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的光榮傳統和革命作風。

「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毛主席的這一偉大思想在這齣戲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智取威虎山》以鮮明的無產階級的階級觀點,正確處理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關係,充分體現了江青同志指示的要突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要讓路的創作思想與創作原則,對以座山雕為代表的反動階級進行了無情的鞭笞,深刻地揭露了他們殘暴、虛弱的醜惡本質和必然滅亡的命運。在藝術處理上,英雄人物始終處於高屋建瓴的主動地位,始終壓倒反面人物;把一小撮階級敵人安排在靠邊的地位,讓他們龜縮在舞台的一角,作為工農兵英雄形象足下的歷史小丑而存在。這樣,騰出了更多的時間、更廣闊的舞台位置讓無產階級英雄人物來充分抒發革命的豪情。在表演上,擯棄了反面人物的滑稽可笑之處,着力刻劃他們日暮途窮、垂死掙扎的反革命本質,以激起群眾對反動階級的仇恨與蔑視。

林副主席說:「我們的一切成就,一切勝利,都是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取得的,都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上海京劇院革命文藝戰士,在江青同志的領導下,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努力實現思想革命化,經過艱苦奮戰,取得了豐碩成果。只有努力做到思想革命化,深入生活,練基本功「三過硬」,才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我們對《智取威虎山》演出的成功,表示最衷心最熱烈的祝賀。我們要向革命的戰友們學習!讓我們攜起手來,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苦練深入工農兵的基本功,苦練表現工農兵的基本功,為捍衛無產階級專政,為創作更多更新的革命樣板戲而努力戰鬥,把偉大的無產階級文藝革命進行到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