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革命的好形式

探索教育革命的好形式
合肥工業大學教育革命組
1969年10月2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合肥工業大學化工系的革命師生,在淮南煤礦參加了幾個月生產勞動,接受工人階級的再教育之後,於今年四月上旬到合肥化工廠對口搞教育革命,繼續接受工人階級的再教育。我們採取專業相應對口進行教育革命的探索,目的是為了從實際鬥爭中找出一套適應三大革命鬥爭需要,適應生產和科學發展需要的社會主義大學辦學方案。

結合生產實際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編輯

開始,化工系師生對到合肥化工廠結合生產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有顧慮,擔心這樣學習有局限性,將來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有的同學說:「我們工大的培養目標是面向全國的,即使把合肥化工廠的本事都學來,也不可能適應全國化工廠的需要。」有的教師也有同樣的看法。工宣隊針對部分師生的這種顧慮,組織師生學習了毛主席的《矛盾論》。毛主席在這部光輝著作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即寓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毛主席的教導象把金鑰匙,打開了師生的心竅。為了探索教學領域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師生和工人師傅一起參加生產實踐。先熟悉典型產品的生產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再結合典型產品生產實際中的問題,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然後回到生產實踐中去,和工人師傅一起解決生產問題。他們運用這種「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法,打破了過去理論脫離實際的舊教學方法,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樂果車間回收甲醇,需用蒸餾方法。師生就這個問題和工人師傅一起開展了教學活動,講了蒸餾的基本原理、設計計算和操作方法,使學生掌握了蒸餾生產的過程,解決了甲醇回收問題。

與生產實際結合開展教學活動,這是化工系師生經過反覆實踐才逐步認識的。他們深有體會地說,過去化工系五年學了三十多門課,由於教學脫離生產實際,結果學了不頂用。這樣結合實際進行教學,只要學生有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掌握了化工生產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有了典型產品生產的實踐經驗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緊緊和工人群眾相結合,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解決生產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把所學的知識變成真正有用的知識。這樣才能夠真正貫徹少而精的原則。

教育革命與技術革命相結合促進了教學、生產、科研工作

編輯

化工系師生還和工人師傅一道,結合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開展教育革命,進行教學活動,解決了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在文化大革命前,合肥化工廠由於在修正主義辦企業路線的統治下,在資產階級技術「權威」的把持下,樂果車間生產樂果,有許多重大問題沒有很好解決,貴重化工原料白白地流進了下水道,生產的樂果,成本也很高。為了徹底攻下這道難關,廠黨委和駐系工宣隊組織師生和廠里的工人師傅一起,開展了革命大批判,激發了師生對修正主義辦企業路線的痛恨。師生和工人師傅一起,經過分析研究,決定首先解決幾個急需解決的革新項目。這幾項革新項目,如果依靠資產階級技術「權威」,從小型試驗、設計、繪圖、總工程師批准,到購置設備、安裝、試車、投產,需要兩年才能夠完成。在這次技術革新活動中,師生和工人師傅遵照毛主席關于堅持政治掛帥,加強黨的領導,大搞群眾運動,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大搞技術革命的教導,乘「九大」強勁的東風,懷着對大叛徒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仇恨,充分利用舊料和原有設備,在廠黨委和革委會的統一領導下,師生和技術人員一起與工人師傅緊密結合,理論聯繫實際,邊研究、邊試驗,只用兩個月就全部完成了。每年要為國家創造價值幾十萬元的化工產品,降低了樂果生產的成本。

在完成這幾項革新項目的過程中,廣大師生培養了敢想、敢說、敢幹的革命精神,學到了在學校和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鍛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幾項革新項目,從設備到工藝,不論對工人師傅和對化工系師生都是新的。工人師傅和師生一起學習了有關的理論知識,工人師傅提高了理論水平,為工人進一步登上大學的講台創造了條件。過去大學由於理論脫離實際,生產中的新技術,不能及時反映到教材中來,有些教材非常陳舊。這幾項革新項目,為師生和工人師傅一起編寫新教材創造了條件,有利於使教學、生產、科研更好地結合起來。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