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使琉球录

重修使琉球录
作者:郭汝霖 明朝
嘉靖四十一年年间
1562年
使琉球系列著作
书名 成书时间 作者 卷数
使琉球录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 陈 侃
高 澄
1
操舟记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 高 澄 1
重修使琉球录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郭汝霖
李际春
1
使琉球录 明万历七年(1579年) 萧崇业
谢 杰
2
琉球录撮要补遗 明万历年间 谢 杰 1
日东交市记 明万历年间 谢 杰 1
使琉球录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 夏子阳
王士祯
2
琉球记 明崇祯年间 胡 靖
使琉球纪 清康熙三年(1664年) 张学礼 1
中山纪略 清康熙三年(1664年) 张学礼 1
使琉球杂录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汪 楫 5
中山沿革志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汪 楫 1
中山传信录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徐葆光 6
琉球国志略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周 煌 16
使琉球记 清嘉庆七年(1802年) 李鼎元 6
续琉球国志略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 齐 鲲
费锡章
5
续琉球国志略 清光绪八年(1882年) 赵 新 2

重刻使琉球录叙 编辑

  使琉球录者,陈高二公使琉球录也。琉球归化圣朝前,此尝有使矣,而弗录焉,遗也。遗则后将何述?沧溟万里,不无望洋之叹焉。此录之所以作也。二公之心仁哉!

  嘉靖戊午,世子尚元乞封,上命汝霖与李君际春往。首访是录,如获梯航。解舟潞河,漳人郑教授者来语余渡海事。余出录询之,曰:“得矣,而未尽也。”暨入福城,造船用人惟录是据,间询旧行故老,一二弗协,岂时变不相沿乎?将作之竣事之馀,二公前所行者或未逮也。且事属浑论,要实未核,余是年值海警淹迟,船更再造,人亦数新,视之前役颇详。然其发端则前录资益弘多,而又惧其久且漫,或遂遗也,后之使者将伤今而罪我矣。

  舟旋之日,因类编之:首以诏敕,尊君命也;次以使事,礼仪述宏纲也;次以造船、用人、敬神,见𦂳要也;次以群书质异,则山川、风俗、夷语、贡物,并前使姓名、诗文,而题奏终焉。具始末,备稽考也。原录云云者列于前,而是岁所行者附于后。

  呜呼!后之使者,一举目而星槎、海涛,灿然指诸掌矣。若夫登之天府,备史苑稽查,则二公先之,愚何敢再渎。

嘉靖辛酉十月 日

钦差吏科左给事中吉郡永丰郭汝霖书

使琉球录序 编辑

  皇明徳化诞敷,际天所覆,声教咸曁。琉球越在海表,世奉正朔唯谨。毎易代,航章乞封,则遣近臣将事。嘉靖壬辰,世子尚清以嗣国请,皇上仁覆无外,聿修旧章。时侃待罪左省,俾充正使往,而以行人高君副之。

  衔命南下,历询往迹,则自成化己亥清父真袭封时,距今五十馀禩,献亡文逸,伥伥莫知所之。考《一统志》、《星槎胜览》等书登载互异,罔可据依。廼甲午仲夏,解缆闽江,赖天子威灵,海若效顺,再旬达其国,宣诏敕,锡章服如仪。尚清率国人稽首,踊跃欢呼,称职贡匪懈。已事遄返,十月朔还闽,可以卜日斋沐而见上矣。惟前辈使外国,率有纪录或赋咏,非以炫词华也。穷荒绝裔,亦造物者之所陶镕,而风声旷邈,品藻弗及。若道途之险易,山川之怪奇,风俗之媺恶,人物之丑好,以至昆虫草木之变,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之不齐,非特探奇好事者所欲知,而使事之周爰咨诹,自不可少也。因与高君日纪闻见,凡道途山川风俗人物之实,起居日用饮食之细,皆得诸耳目之所亲究,乃知旧存纪载,殆逞书燕说之类。志其略,辨其异,此录之所以不容已也。

  君子之饱,道腴者或寓目焉,其大烹之筵,荐以海错,庶几一下箸乎!不然,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覆瓿之具尔。若继今使者取以为擿埴索涂之助,容可乎!

嘉靖甲午阳月望日,四明陈侃书于闽之长春堂。

使琉球录诏 编辑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恭膺天命,为天下君,凡推行乎庶政,必斟酌夫古礼,其于锡爵之典,未尝以海内外而有间焉。尔琉球国,远在海滨,久被声教,故国王尚真,夙绍显封,已逾四纪,兹闻薨逝,属国请封。世子,德惟克类,众心所归,宜承国统。朕笃念怀柔之义,用嘉敬顺之诚,特遣正使吏科左给事中陈侃、副使行人司行人高澄赍诏往封尔为琉球国中山王,仍赐以皮弁冠服等物。王宜慎乃初服,益笃忠勤,有光前烈。凡国中耆俊臣僚,其同寅翼赞,协力匡扶,尚殚事上之心,恪尽臣藩之节,保守海邦,永底宁谧,用弘我同仁之化,共享太平之休。故兹诏示,俾咸知悉。

  皇 帝

 嘉靖十一年八月  日

  之 宝

使琉球录敕 编辑

  皇帝敕谕琉球国故中山王尚真世子尚清:惟尔世守海邦,继膺王爵,敬顺天道,臣事皇明。尔父尚真,自袭封以来,恭勤匪懈,比者薨逝,良用悼伤!尔以冢嗣,国人归心,理宜承袭,兹特遣正使吏科左给事中陈侃、副使行人司行人高澄赍诏封尔为琉球国中山王,并赐尔及妃冠服彩币等物,尔宜祇承君命,克绍先业,修职承化,保境安土,以称朕柔远之意,钦哉!故谕。


  颁赐国王:纱帽一顶展角全。金厢犀束带一条。常服罗一套。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一件。青褡𧞤一件。绿贴里一件。皮弁冠服一副。七旒皂皱纱皮弁冠一顶旒珠金事件全。玉圭一枝袋全。五章绢地纱皮弁服一套。大红素皮弁服一件。素白中单一件。𫄸色素前后裳一件。𫄸色妆花锦绶一件金钩玉玎珰全。红白素大带一条。大红素纻丝舄一双袜全。丹矾红平罗销金夹包袱四条。纻丝二疋,黒绿花一疋,深青素一疋。罗二疋,黒绿一疋,青素一疋。白氁丝布十疋。妃:纻丝二疋,黒绿花一疋,深青素一疋。罗二疋,黒绿一疋,青素一疋。白氁丝布十疋。

  广 运

 嘉靖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之 宝

使琉球录谕祭文 编辑

  维嘉靖十一年岁次壬辰 月 朔 日,皇帝遣正使吏科左给事中陈侃、副使行人司行人高澄,谕制琉球国中山王尚真曰:“惟王嗣守海邦四十馀载,敬天事上,诚恪不渝,宜永寿年,为朕藩屏。胡为遘疾,遽尔告终,讣音来闻,良用悼惜!遣官谕祭,特示殊恩,灵其有知,尚克歆服!”

祭品:牛一只,猪一口,羊一羫,馒头五分,粉汤五分,蜂糖糕一盘,象眼糕一盘,高顶茶食一盘,响糖五个,酥饼酥𩠆各四个,缠碗五个,降真香一炷,烛一对(重一斤),焚祝纸一百张,酒二瓶。

重刻使琉球录诏敕谕祭文 编辑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受天明命,主宰寰宇,凡政令之宣布,惟成宪之是循。其于锡封之典,遐迩均焉。尔琉球国,远处海陬,声教渐被,修职效义,阅世已久。故国王尚清,显荷爵封,粤逾二纪,兹者薨逝,属国请封。世子,朕念其象贤,众心归附,是宜承绍国统。特遣正使刑科右给事中郭汝霖、副使行人司行人李际春赍诏往封为琉球国中山王,仍赐以皮弁冠服等物。王宜谨守礼度,益笃忠勤。凡国中官僚耆旧,尚当同心翼赞,以佐王饬躬励行,用保藩邦庶几无疆惟休。故兹诏示,俾咸知悉。

  皇帝敕谕琉球国故中山王尚清世子尚元:惟尔先世,享有爵封,恪守海邦,职责罔缺。尔父尚清,事上益恭,兹者薨逝讣闻,良用嗟悼!尔为冢嗣,国人归心,宜令掌乃国土。特遣正使刑科右给事中郭汝霖、副使行人司行人李际春赍诏封尔为琉球国中山王,并赐尔及妃冠服彩币等物,尔宜服膺君命,图绍先业,秉礼循义,奠境保民,以副朕怀柔之意,钦哉!故谕。

颁赐同前。

  广 运

 嘉靖三十七年 月    日

  之 宝

谕祭文祭品同前。

乞留诏敕 编辑

  乞留诏敕。

  原录云:

  “越癸巳五月,侃等至三山。七月二日,兴工修船。十一日,遣承差赍本赴京,谨题为求封事:‘切照嘉靖十一年琉球国世子尚清奉表请封,钦蒙差臣等充正、副使,赍捧诏敕前往琉球,封尚清为中山王。臣等随即辞朝前来福建造船,船完之日,过海行礼。所有赍去诏敕,闻弘治、正德年间修撰伦文叙、编修沈焘等曾差往安南国,因彼国欲留诏敕为镇国之宝,俱曾题奉,钦依听其请留。臣等思得琉球国袭封事例,远年无从查考,万一尚清亦如彼国请留诏敕,臣等坚执不从,恐拂彼敬奉之心,听其请留,又非臣等所敢专擅,如蒙乞敕礼部查议,应否听其请留,庶臣等有所遵守而临期不至错误矣。为此具本,专差承差郑珂赍捧谨题请旨。’九月承差至京,赴通政司投进。奉圣旨:‘礼部看了来说,钦此。’随该礼部覆题云:‘看得钦差吏科等衙门左给事中等官陈侃等题,称赍捧诏敕前往琉球国封世子尚清为中山王,惟恐请留诏敕,乞要查议一节,既查有伦文叙等事例,合无准其所奏。本部行令各官临时斟酌,如彼国王请留之意果出诚恳,亦宜俯顺夷情,听其请留。等因。’奉圣旨:‘是,钦此。’十一月,承差赍仪制司手本至闽,侃等伏睹𥈠旨,驭夷以诚,敢不祇若明命。”

  霖按:嘉靖三十七年  ,册封命下,时科中条陈请留诏敕一节,礼部覆议,旨意与前同。

使事纪 编辑

  原录云:

  “嘉靖丙戌冬,琉球国中山王尚真薨。越戊子,世子尚清表请袭封,下礼部议。礼部恐其以奚齐夺申生也。又恐其以牛易马也。令琉球长史司复核其实,戒毋诳。越辛卯,长史蔡瀚等核诸舆民,达于勋戚,同然一辞,佥曰,‘尚清乃先王真之冢嗣,立为世子有年。昔先王辱徼福于天朝,愿终惠于义嗣者。’具文申部,宗伯韪之。越壬辰春,礼部肇上其议,请差二使往封,给事中为正,行人为副。侃与澄适承乏焉。命<一作令>下之日,时夏五望也。有为予等不平者曰:‘海外之行,险可知也。智者计免,而愚者罹之。如公论何不然?同寅以序而差,一言可决。自春徂夏,何其久也?曷辩诸?’予等曰:‘君父之命无所逃,况我生各有命在天,岂必海外能死人哉?寅采有兄弟之义,弱者当代其劳,何以辩为?亦听诸天而已矣。’不平者唯唯而退。六月,各赐一品服一袭,侃以麒麟,澄以白泽,倶大红织金罗为表,绢为里。绿罗褡𧞤,青罗折子,里亦用绢。使外国必加服者,欲其称国王位宾主也。带以玉,则自备。又各赐家人口粮四名,悯兹遐役,优以缉御,恩至渥也。八月,侃等始治装戒行。行之若是徐徐者,因封琉球旧案,礼部失于回禄,请查颁赐仪物于内府各监局,弥月而后克明。复分造于所司,亦难卒制,故弗克行,其敢久稽君命。 越癸巳五月,侃至三山,澄亦以六月至闽。三司诸君承礼部咨文,已将过海事宜会裁已定。七月二日定修船。

  “十一月,琉球国进贡船至,予等闻之喜,闽人不谙海道,方切忧之,喜其来,得询其详。翼日,又报琉球国船至,乃世子遣长史蔡廷美来迓,予等则又喜其不必询诸贡者,而有为之前驱者矣。长史进见,道世子遣问外,又道世子亦虑闽人不善操舟,遣㸔针通事一员率夷稍善驾舟者三十人代为之役。则人喜其不必藉诸前驱,而有同舟共济者矣。大蹇朋来,忧用以怿,即此而观,世子其贤矣乎!敬使所以敬君也,敬君所以保国也,怀德畏威,邦其永孚于休。

  “越甲午三月,舟始毕工。四月十八日,舟先发于南台。二十六日,予等启行。三司诸君送至南台,包肉于几,酾酒于尊。爵三行,予等起谢曰,‘曩时海国之役,必数年始克竣事,闻之舟不易成也。今未及期月而有航海之期,谁之功也。敢不再拜’。诸君皆歌‘烝民’之诗以赠,亦再拜,遂别。是晩,宿于舟中。翼日,至长乐,长史舟亦随行。中途为浅所伤,臭厥载,具状伏于堦下,求为之援。予等欲藉其为前驱,即日将行事已亟不可辞判词于提举司,令申海道,假环海卫所御寇之舟,暂遣其归,此固为赵亦为楚也。适分守海南道都阃诸君继至,海道亦以王事为亟,遂遣之。五月朔,予等至广石,大舟亦始至。二日,祭海登舟,守、巡诸君设宴为饯。是日,北风大作,昼昏如夕,舟人皆疑,予等亦有惧心。有爱之者劝迟迟其行。迟而得已于行,姑少待焉可也,终不能已,迟之何益?今人既集矣,涣之恐难卒萃,舟不速行,器具易窳,有司费已侈,缓则更倍之,遂别诸君,慨然登舟。连日风逆,五日始发舟。不越数舍而止,海角尚浅。至八日,出海口,方一望汪洋矣。风顺而微,波涛亦不汹涌,舟不动而移,与夷舟相为先后。出舱观之,四顾廓然,茫无山际,惟天光与水光相接耳。云物变幻无穷,日月出没可骇,诚一奇观也。虽若可乐,终不能释然于怀。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平嘉山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程。夷舟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后。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夜行彻晓,风转而东,进寸退尺,失其故豦。又竟一日,始至其山。有夷人驾小舠来问,夷通事与之语而去。十三日,风少助顺即抵其国,奈何又转而北,逆不可行,欲泊于山麓。险石乱伏于下,谨避之远,不敢近。舟荡不宁,长年执舵甚坚,与风为敌不能、进不能,遂上下于此山之侧<使琉球录钞本亦原多作此,独明刻本作“与风为敌不能进亦不能退上下于此山之侧”,似系编者所擅改>。然风不甚厉,浪亦未及于舟,人尚未惧。相持至十四日夕,舟剌剌有声,若有分崩之势。大桅原非一木,以五小木攅之,束以鐡环。孤高冲风,摇撼不可当,环断其一。众恐其遂折<两钞本皆作拆,似讳字耳,从使琉球录改>也,惊骇叫嚣。亟以钉钳之,声少息。原舟用钉不足,艌麻不密,板联不固,鏬缝皆开,以数十人辘轳引水,水不能止。众曰:‘不可支矣。’

  “是时惟长年数人,色不少动,但云‘风不足惧。速求鏬缝而塞之,可保无虞。’众亦知其然,舟荡甚,足不能立,心悸目眩,何鏬之求?于是有倡议者曰:‘风逆则荡,顺则安,曷回以从顺?人心少宁,衣袽有备,尚可图也。’有一人执舵而云:‘海以山为路,一失此山,将无所归,漂于他国,未可知也,漂于落漈,未可知也。守此尚可以生。失此恐无以救。’夷通事从旁赞之。予等亦知其言有据,但众股栗,啼号不止。姑从众,以纾其惧。彼亦勉强从之。旋转之后,舟果不荡。执烛寻罅,皆塞之固,水不能入,众心遂定。翼午,风自南来,舟不可往,又从而北,始悔不少待也。计十六日旦,当见古米山。至期,四望惟水,杳无所见。执舵者曰:‘今将何归?’众始服其先见。徬徨踯躅,无如之何。予等亦忧之,亟令人上桅以觇,云:‘远见一山巅微露,若有小山伏于其旁。’询之夷人,乃曰,‘此热璧山也,亦本国所属,但过本国三百里,至此可以无忧。若更从而东,即日本矣’。申刻,果至其地,泊焉。十八日,世子遣法司官一员来,具牛、羊、酒、米、瓜、菜之物,为从者犒,亦有酒菓一作果奉予等。通事致词曰:‘天使远临,世子不胜䜣诵。闻风伯为从者惊,世子益不自安。欲躬自远迓,国事不能暂离,谨遣小臣具菜菓,将问安之敬’。余等爱其词雅,受之。时予之舟已过王所之东,欲得西风为顺。夏月诚不易得。世子复遣夷众四千人,驾小舟四十艘,欲以大缆引余之舟。通事乃曰:‘海中变出不测,岂宜久淹从者。世子不遑寝食,谨遣众役挽舟以行。敢告’。船分左右,各维一缆,迤逦而行,若常山蛇势,亦一奇观也。一昼夜,亦行百馀里。十九日,风逆甚,不可以人力胜,遂泊于移山之嶴,法司官率夷众环舟而宿,未尝敢离左右。泊至五日,予众苦之。在舟日久,郁隆成疾,求登岸以避之而不可得,泣诉于予。予曰:‘乘桴浮海,子路喜之,未知浮海之险若此也。人至四千,力亦众矣,不能挽一舟以行,虎贲三千,犹足以成武功,孰谓浮海为易耶?’二十三日,世子复遣王亲一员,益以数舟而来,风亦微息,始克行。法司官左右巡督,鼓以作气,自夕达旦,夷众亦勇于用力无少懈。至二十四日,犹未克到,世子复遣长史来曰:‘世子闻至移山,刻期拱俟。六日不詹,中心孔棘。恐为从者忧,谨遣小臣奉慰。’予等谢之。二十五日,方达泊舟之所,名曰那霸港。计广石登舟,至此几一月矣。予二人局于一舱,不便出入,暑气薰蒸,脾胃受疾,寝食弗安。兼以风涛之险,日惊于心,得保残喘以终王事,呜呼殆哉!是日登岸。六月哉生明,报长史舟至北山。又越五日,始抵国,较之予舟,浃旬之隔。询之,乃知桅折帆倾,非夷众熟于操舟,几何而不饫鱼腹也。越既望,行祭王礼。

  “七月二日,封王。九月十二日,登舟而回。泊舟之港,出海仅一里。中有九曲,夹岸皆石,惟灭风而后可行。坐守六日,王日使人侍于侧。至十八日,风少息,挽舟而出,亦斜倚于岸。众恐其伤于石,大惊。幸前月亲督修艌,不为所伤。复止二十日,始克开洋,夷舟同行。二十一日夜,飓风陡作,舟荡不息,桅舵倶折。其语具载敬神类中。

  “二十三日,黒云蔽天,风又将作,卜珓易舵。二十六日,风大作,相与叩神。风若少缓,舟行如飞。彻晓,已见闽之山矣。二十八日,至定海所。十月初二日,入城。痛定思痛,不觉伤感。凡接士大夫,叙其所以,无不为之庆幸。”

  霖按:

  嘉靖三十四年六月,琉球国中山王尚清薨。三十七年正月,世子尚元差正议大夫、长史等官到京,请乞袭封王爵。礼部以请勘倶系彼国官民,乃不复行勘,奏请如故事,差正、副使二员赍诏敕、皮弁冠服等<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字>往。时科中应行者吴君时来,行人司则李君际春也。命下,二月十六日矣。部咨翰林院撰文,各衙门造该用仪物。延之三月终,未行,而吴君有戍事,汝霖乃同李君承乏焉。四月初二日也。部中监前畏避之嫌,促日起程。霖等亦以重命不可再缓,遂请诏书易名,改赐品服。初八日,慨<原作㮣,从殊域周咨录本改>然解舟南下。七月初,抵江西地方。霖意海警连年,事须巧速。因一面差人至福建布政司,令作速委官伐木造船。九月中,亲至闽坐督,刻次年春汛必行。奈地方多事,贼报交驰。当事者已疑不能必往,又皇皇剥肤之灾,而视外及为稍缓。管工官亦泄泄。于是船自十一月起工,至次年四月仅完其半。贼报𦂳急,不俟工完,四月初四日出坞,尹参将令百戸严继先等接至镇驾守。十一日午刻方至镇,未刻贼已接踵,相望数里,不为所夺,幸也,亦尹之力也。是年,倭奴辏集福州城外,称数万,城门闭者三月。余等亦日日上城,同有司巡守。先是,戊午冬,琉球世子差来迎迓,长史梁炫等住柔远驿,尽为所掠,六月始得脱逃。七月终,各役奔命者渐复,欲召之行,而风汛过矣。声息转闻琉球。三十九年正月,蔡廷会等来修贡,传其国有领封之情呈文该司,该司以时事艰难,国体所系,遂为转奏。本下部议,以旧典难遽变,俟海警稍宁,必期渡海终事。时勘合到迟,将届六月,倭寇伺候海口<殊域周咨录本作中>者又比比。予召漳州火长、舵工等役,中途又为贼阻。各役依山縁径而来,动经月馀,至则又七月矣。前船既有伤损,久住内港,乌𬠖丛生。乌𬠖者,生于淡水,则坠于咸水,生于咸水,则坠于淡水。内港,淡水也。一至海,则垂垂而坠,船板精华倶为所蚀,油灰不能复住,水从罅隙而入,何可止也。余时与诸司议,但挟数十人从夷舟往。夷舟颇小,举动敏捷,既不为贼觊<原文作觌,从殊域周咨录本改>觎,又可藉以济事。有司固执:“以堂堂天朝为此举动,何以威临四夷。若事不易济,宁修船俟时,无得而论。欲从权济事,亦须上闻。不然,他日谁任其咎?”余时聆诸君正论,亦不能夺,且念事体重大,人役颇多,又非可一人微服行者,于是内愈热而情益苦。李君亦<殊域周咨录本作廼>曰:“既不能行,毋徒躁动,不若专意修船,静俟地方。事大,非一手可掩。他日当有人谅也。’余然之。火长、舵工等因呈乞有司,改造前船。八月,再定。至十一月,毕工出坞。越嘉靖四十年,春二月,予遂召集,漳州等处各役亦先期来。余欲挟之先出海口,而守各役谋以“海口风涛难泊。公若往,内各兵船亦往。各兵船往而内港虚矣。不若<殊域周咨录本作然字,误>探听消息,有急而行可也。”三司诸君亦曰:“既不能出内港,岂能出外洋乎?今岁传闻贼或不至,内地姑俟之。”盖大船出内港,水浅,必潮<殊域周咨录本作朝字,一也>平而后行,日不数里。自南台而旺崎,而闽安镇,而广石,须十数日而后至定海梅花开洋之处,滞重逶迤,谋犯之者其力易及,封舟之不能速行,此也<殊域周咨录本此也二字前衍一为字>。若大<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字>洋中,汪洋浩荡,予固知他舟不易犯,即犯之,封舟<殊域周咨录本此二字作舟封,误>之威可施。夫万里之外洋,犹可无虑;而数日之内港,乃能阻人,间<殊域周咨录本作闻>者岂能知之!守至四月,忽值内地广兵之变。既平定,长乐又报福清之贼,既又传福宁之报。余于是朝而侧目,夜而侧耳,盻●<目+>然,日守一日,惟恐报鼓之声也。五月初六,则有贼二百馀至闽安镇之下江。时各役告请行粮。余亦牒有司,渐次散给。兵道杨君来言曰:“今事急,且不论行,即船将如何守?’欲发之闽安镇驾守,又已近贼;欲行张汉入守,闽安镇又旷无人。予曰:“各役已散行粮,行期旦夕,若复动摇,人心解散,岂能再集。百姓官银到手,宁不支用,不行而复追之,敲朴日繁矣。”杨君曰:“事果难如是?”予因曰:“君来自部中,莫谓予等有畏避之嫌,今可目睹之。具今乃一小报,前两年遑遑,时刻𦂳急,不同何如也!盖船既重大,不惟行之难,而造之亦难。不惟造之难,而守之亦难。三者惟地方无事时<殊域周咨录本作者>可也。若如己未年,贼旗既到,上下纷扰,虽委造官,皆奔走守城之役。厂有用料,谁复查理<殊域周咨录本此八字作厂中材料又谁复查理>?当其时非予亟于收拾,纤毫岂可望耶!后来改造诸料<此字原阙,据殊域周咨录本补>犹得应用,其<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字>亦必有自矣。至于守之难者,谓一于用不行者则践踏震撼,视舟全无爱惜之心。一于用同行者,则水木郁蒸,行时必多暴露之疾。余不得已,乃参而用之。令其轮班更迭,将就全事。”闽安镇初六之报,令许严等牵船前十馀里,又行张汉与严继先、陈孔成、马魁道等严密侦贼向往。又请于军门刘公,牌<殊域周咨录本作令>张汉若有急即自座守。既贼乃从下江口,由长乐松下澚入福清,而船始报安焉。五月十九日,船至长乐取水。予与李君二十五日起行,抚、按、三司,饯于南台;府、县别于新港。二十六日辰刻,至长乐。时自二十三日起,连有南风,各役以二十九日夏至,恐风尚未定。三司诸君送者仍欲守𠋫。余曰:“天时难测,今已南风。又疑其未定而欲俟其定,何时乃定?且伙长辈皆余所需以决事者,今临事率不敢担当,事在一人,信矣。”遂决而行。二十七日,至广石。二十八日,祭海登舟,别三司诸君。二十九日,至梅花,开洋。幸值西南风大旺,瞬目千里,长史梁炫舟在后,不能及,过东涌,小琉球。三十日,过黄茅。闰五月初一日,过钓屿。初三日,至赤屿焉。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姑米山矣。奈何屏翳绝驱<一作驰>,纤麈不动,潮平浪静,海洋大观,真<原作贞,据殊域周咨录本改>奇绝也。舟不能行,住三日。初六日午刻,得风乃行,见土纳己山。土纳己山,琉球之案山,洋路从姑米山而入,正也。时东南风旺,用舵者欲力驾而东。至申刻,乃见小姑米山。小姑米山在琉球之西,稍过即热璧山。幸而小姑米山夷人望见船来,即驾小𦪠来迎。有二头目,熟知水路,且曰:‘既不能从大姑米山入,何可傍土<殊域周咨录本作内字,误>纳己山而入?其中多礁。’予等闻之骇。二头目一面令夷船入报,渠遂躬在余船道驾,从小姑米山而入。且云:‘得一日一夜之力,即未遽登岸,可保不下热璧山矣。’余等厚赏赐之,昼夜赶行。初七日未刻,望见王城哪霸<原作⿰口霸,据殊域周咨录本改>港焉。然东风为多,相隔仅五十里,不能辄近。

世子遣法司官来迓。夷船凡五十馀,辏集封舟前后。欲用先年挽入故事,予谓风浪方旺,岂能力胜,诸人欲急登岸,余莫能止。然竟弗能行。

<殊域周咨录本“世子遣……然竟弗能行。”一节,作:  世子遣王亲问劳,致牲菜酒米,词恭礼肃。法司官夷舟五十馀集封舟前,每舟一老人,须眉皓然。见封船皆踊跃呼拜,欲用先年挽入故事,而风势方旺。至次日,法司官督众益严,誓以不即挽登岸,倘有踈虞,必先开肚。余屡慰曰:‘风岂人力能胜?船已至此,不劳再急。’然竟亦不能行。>

至初八日午刻,有冲风暴雨。予曰:“可整舟,挽而行。”诸人疑之。既而果得<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字>行。初九日辰刻,遂达岸焉。盖风旺三日而复暴急,予忆其必将止。若暴先发则旺势未衰,此理之常,何足疑哉?

既抵岸,三日后,有传贼船从其境上过者。盖蓬力小,大洋中自不相及。择日行,封祭礼毕,守𠋫风汛回国。

<殊域周咨录本“既抵岸……回国。”一节,作:  初九日,登岸,迎诏敕,至天使馆。世子日遣长史大夫等官参谒。导从巡警俱如中国之仪。三日,遣王亲一员同长史大夫问安,廪饩俱仍𦾔。军稍行匠人日米一升半,干鱼四两,略有海菜,外给钱五文买蔬菜。问候之日,俱有猪牛羊等,各官廪给口粮者又差盛。始军稍疑钱太少,乃查之旧案无增也。夷人笃于守旧,而客者不无厚望。且赢乏不同时,下民岂能尽量?至世子各官这意,则恭而有礼矣。世子又尝问其臣曰:“今者,天使劳涉,比之往益不同,吾欲先一快睹,以遂仰瞻之心何如?”法司等力以旧章止之。六月初九日,祭王。世子敬戚之容,宛乎可掬。王既得谕祭之后,世子仍令其国僧修佛事,以伸追慕。至二十九日,乃行封王礼。厥明,世子遣各官候于馆门。自先王庙列仪卫巡警,导引至国门外。世子拜谒,躬导诏敕至王殿。嵩呼拜舞,皆先期习熟。世子见诏敕,俨恪益加<一作如>,礼仪卒度,亦如原录所云。群臣将事,无不肃。是日履王位,该国臣民行朝贺礼。余等退居西堂。王率群臣谒叩,设宴,馔盛乐繁。事竣,乞留诏敕。余等令其捧前此圣制来验,因如旨锡之。王与群臣讙呼拜谢。至七月十九日,设拂尘诸宴。八月中秋,设观渡宴。作书辞之曰:“盖闻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霖等钦奉上命前来,佳礼既行,毕筵亦既洽矣。兹又辱过招,无乃大繁乎?敬此以辞。向祭封之日,兼承䮍蹄之惠,虽王中心致敬之诚,而辞受以义,又使人素有成规,而不敢失者也。敢并全壁,伏惟以德相爱,以道相处,共守天朝之大闲。安臣子之大义,而不区区于仪物之末,幸甚!”十八日,王乃躬至使馆相访。亦如旧,略备筵款之,并及群臣从者。九月十九日,王请饯行,亦具黄金四十两为赆。余等严却之。次日,复使法司、大夫、长史等官持来,辞甚恳恻。复作一书,令参随各官往还之。曰:“封舟濒行,领宴饯兼惠䮍蹄,已尝面辞矣。兹辱法司、大夫、长史等复来。夫承筐是将,虽贤王好我之诚,而不受笃宝,实使人自守之矩。且天朝清议光昭,非礼授受,具有明辟。余虽欲于王,如朝廷之大法何?惟王知所以爱,而克其非所以爱可也。《传》有之,‘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王其念之。”王得书,不复令人来强。是年九月十九日立冬,舵工等拟必北风盛发。然数日竟未有。十月初五,巨风发后,乃以九日登舟图回。>

往者,封船既至,琉人亦招集各岛夷船,以观天使为名,实亦因之滋贸易也。是年则琉人务假防护之名,时虽有商舶一只,亦逐出之;而各役所带纤毫行李,俱不能售于是,尽举而归之琉人。琉人故蹬<殊域周咨录本作证>而贱之,而各役之情苦矣。<以下五十七字殊域周咨录本不存,径从“登舟之后……”始>往者九月终,交初冬,则东北风旺。是年九月内风气不定,日东,日南。守之至十月初,飓风大作。伙长等皆以飓风既过,可以遂行。十月初九日,登舟。及登舟之后,方图举帆,而风雨骤至,阻于哪霸港口。<以下十二字殊域周咨录本不存,径从“港口……”始>各役皆焦心劳思,不得出港。盖港口险隘,仅容一舟。稍有偏侧,船辄<殊域周咨录本作辙,误>不保。船之<以下四字殊域周咨录本不存,径从“两旁……”始>泊港口也,两旁繋以大缆。至十五夜,右缆忽断。陈孔成见之忙吹号举炮。夷人二千馀来加索<殊域周咨录本作鎍>牵转,再加新缆,船乃得安。<以下二十三字殊域周咨录本不存,径从“至十八夜……”始>不然,是夜船已碎于礁石,五百人了矣。即幸存,将何渡海也?至十八夜,天忽朗霁,月光如昼。四更时,诸人与夷官夷稍乃导而出。出港后<以上十四字殊域周咨录本作“诸人与夷官稍乃导出港”,误>,东北风旺,舟行如飞。二十日午后,匆有黒云接日,冥雾四塞。舟人皆<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字>惧曰:‘此飓徴也。’顷刻,果飓风旋<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字>至。舟人守之益慎。至夜二鼓,劈烈一声,舵已去矣,舟遂大颠,吴宗达等遂落大蓬。余一家人跑入窗传报<以上九字殊域周咨录本不存>,举舟哭声振天。时既黑夜,何从措手<以上八字殊域周咨录本作“黑夜无措”>,余乃速止诸人<殊域周咨录本无此二字>曰:“即如此,命也。哭何所济?且勿乱我心<殊域周咨录本无此五字>。”时陈孔成传令各役不能动手及晕船者俱入舱<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十五字>,择其<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字>漳人仅五十,将各舱所载重者一面丢抛,一面令李子显、许严、吴宗达<殊域周咨录本无此五字>等倡言“舵虽折,尚有边舵,决保无虞。凡过洋,未尝不遭此,只要老爷心稳,舟事<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十六字>容某等渐处。”余谂之曰:‘静以御变,极是。但舵何时可换?’达等曰:‘天明可换<殊域周咨录本无此七字>。吾不举大蓬,但张二蓬三篷,任其漂流。至后,可补鍼也。’陈大韶、曾宏,倶上界<以上二字殊域周咨录本作“向”>从陈、高过洋者,亦<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字>来,大言曰:“往年亦如此。然往年船不固,今此船固。往年船发漏,今不发漏。往年无边舵,今有边舵<以上十八字殊域周咨录本作“往年船发漏,无边舵,今不漏,有边舵”>。往年折舵并折桅,今舵虽折而<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四字>桅尚存。”余闻其言,心亦颇定。然播荡反侧,无顷刻宁。风涛之势,与天上下,舟亦虩虩如裂屋响。呼吸存亡,茫然不知何所在也<殊域周咨录本无此二十八字>。幸而天明,促之换舵,而风势愈烈,何能举事。余召<殊域周咨录本作石,误>孔成来,曰:“事将奈何?”孔成曰:“海中行船,此事亦<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字>所有。但持之,观明日如何。”至次日,风又不息。余乃口为文,令吏陈珮床前书之,以檄天妃。适一晨刻风稍定,始得换舵。舵既定,诸人颇有生望。但牵舵大缆兜之自尾至船首者,又忽中断。则海水咸厉,绳缆不能久。舵工等又惧舵不能稳,稍摆动,金口开,船分两片矣。此尤危也。乃用银重赏一夷人,系其腰,令之下海接之。竟不能接。吴宗达来禀,欲穿二舱三舱透绳繋舵,而不能决。余闻,即㮣然是之。乃凿而度绳,舵始得安。盖舱近系绳,比之兜肚远者,其力尤大。行之至二十六,许严等来报曰:“渐有清水,中国山将可望乎?”二十七日,果见宁波山。历温、历台,闽人未能尽晓浙中山㠗,疑迷莫测,仍怀忧思。至二十九日,忽至福宁。见定海台山,心始安焉。从五虎门<殊域周咨录本无此字>入。十一月初二日,入省城。追想前迹,为之恻然。凡士夫相会,真同再世。往读陈、高使录,说者皆谓其过,余亦疑之,至是亲历,知其字字不虚。且中间险苦,尚有笔楮不能尽者。呜呼痛哉!

礼仪 编辑

造舟 编辑

用人 编辑

敬神 编辑

天妃灵应记 编辑

广石庙碑文 编辑

群书质异 编辑

大明一统志 编辑

蠃虫录 编辑

星槎胜览 编辑

集事渊海 编辑

杜氏通典 编辑

使职要务 编辑

钦差列考 编辑

<此一节非质群书,标题系维基文库编者所加>

诗文 编辑

大安禅寺碑记 编辑

千佛灵阁碑记 编辑

中山八景记 编辑

息思亭说 编辑

大明会典 编辑

夷语附 编辑

夷字附 编辑

题奏 编辑

陈侃等谨题为出使海外事 编辑

中山尚清奏为谢劳事 编辑

陈侃等谨奏为乞祠典以报神功事 编辑

礼部为乞祠典以报神功事 编辑

陈侃等谨题为周咨访以备采择事 编辑

礼部一本为周咨访以备采择事 编辑

郭汝霖等谨题为渡海册封复命事 编辑

使琉球录后序 编辑

重刻使琉球录后序(残) 编辑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远远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