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老村集
补遗
作者:林象德
1735年
卷八

上明斋尹先生书壬辰

编辑

家状后题。敬受而卒业。哀感哽泣之馀。亦有以仰想道气康旺之一端也。钦叹又不能已已。文字字数虽少。所以称述先美。多有状中所未发者。至于收采状中叙事。撮作四句语。而征之以夙闻。许之以相知。存没之间。德意蔼然。奖识许重。分数亦可谓不浅矣。只此数百言。足以传之来后而无疑。幽明受赐。何以报之。第当初所以区区祈恳之意。似犹有未悉照亮者。敢冒昧陈之。先人自年三十以后。全家南下。不复求闻。其于世固鲜有相识。而三十以前。固尝出入庠泮。从事科学。当时从游诸公。后来有名位者。亦往往不为全无其人。然性素不喜贵势。又不肯轻屈服于人。盖其趣味所存。诚有平生。我亦轻馀子。晩岁人谁念。此翁之意。不肖无状。百无知识。而深念葬而无志。犹无葬也。酷罚罪重。朝夕当死。欲于一息未灭之前。了当此一事。抱而归地。以谒先灵。而又不敢历谒当世。唯叩首归诚于座下者。其一段哀衷苦心。天地鉴之。而向承面诲。以笔砚久废。藩篱难破为教。自知鄙陋之辞。贱薄之诚。不足以动长者之听。辄变其请。拜留草状而归者。固出于万不获已。而犹是耿耿所冀幸者。欲望稍从备辞。立一传体文字。以此入燔。而附数行芜语。见其不求他文。以传代志之意。以纳之竁。向时所陈。只变题目云者。私心盖如此。今此见赐文字。虽辞约而意尽。然遂欲入燔。则不但体段埋没。事行亦无以详示于稚昧。此所以奉读失图。瞻望惝惶者也。抑尝闻之。昔退溪先生屏谢人家墓文。当时名公志碣。皆固辞而不为。及牛溪先生。以听松行状。驰书请教。盖再恳而许之。然此则两大贤知际。非不肖无状所敢援而为例。而今窃详退溪集中所载。除斯文数先生文字外。卿相大家文字。盖绝无。而乡党门旧间志碣。殆盈一卷矣。其以此事辞逊。见于书牍者。类亦在于彼。而不在于此。即先贤之于此事。辞受语默。有界分有时义。未尝以一例处之。其微意可见也。向者进拜之时。执事诵言玄江话头以见教。及退而思之。此尽有可言者。名宰钜公。其事业言论。关系国乘者。当就之秉笔主文者。以求征于简册。古人碑状。有所云。以某在太史当书。故属笔者是也。其或山野寂寞之滨。有甘与草木同腐之士。其隐行幽韵。有不可使泯没者。则其收采阐显之任。当不在于向之秉笔者。亦较然矣。若不择词之愧否。而担当一代文字。诚或不免侵过界分。而遂因彼一边藩篱。幷与此一边而限之。如不肖无状者。固不足恤。而因以孤士林后学之望。恐亦不可不念。伏乞深加照管。俯赐收纳。如其陈禀有未当者。亦乞批诲。草状留在显教所。若蒙颔可之意。渠当还奉纳也。既蒙盛赐。又有烦禀。义当登时躬诣。而偏亲一疾。已浃二旬沉绵。邀医问药。方寸煎挠。事不从诚。俟情势少可以舍去。便扶曳趋谒面。诉迷衷。姑先奉书。陈谢附曰。一二出入门屏。已有年所。过谓可教。蒙被眷爱。今罹大祸。惧无以卒承鞭策。而愿得大君子一言。以慰父子死生慕仰之夙诚。不觉支蔓猥越。惟冀矜察。以卒大赐。无任涕泣恳迫之至。

与尹士正东源○丁酉

编辑

向书广文官业之教。一愧一呵。此是贱分本色。安敢讳也。但年来。耗退转甚。此业亦尽忘失向上。转身尤是跛人之履。今又病状如此。些少册面工夫。一幷抛散。至于本领一段。昏昧愈甚。每得亲爱勉谕之语。不觉汗发浃背耳。遗集之役。几何整顿。近日作何工夫。唯有此个一脉。全属自己事。不干他纷扰。深望大着心胸。宽着眼目。务自立身于高明远大之地。不但可以自成己而已。其于法门后事。亦必有大段得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