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礼器制度 西汉
叔孙通
本作品收录于《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篇

《汉礼器制度》一卷,汉叔孙通撰。《汉书‧蓺文志》、《隋书‧经籍志》俱未载,盖其佚已久矣。顾有见引于许君者,如《五经异义》载宗庙条;见引于郑君者,如《三礼》注所引诸条,均详下。此叔孙《制度》为许、郑亲见之明证。贾氏于《周礼‧天官‧凌人》疏曰︰“叔孙通前汉时作《汉礼器制度》,多得古之周制,故郑君依而用之也。”于《夏官‧弁师》疏曰︰“叔孙通作《汉礼器制度》,取法于周,今还取彼以释之。”此叔孙书虽佚,唐人犹宝贵之明证。其偁名有异者,据《史记》列传称“通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是一名《汉仪法》矣;据《汉书‧礼乐志》称“所撰《礼仪》,《后汉书‧曹褒传》称“慕通为《汉礼仪》”,是一名《汉礼仪》矣;《褒传》又云“召褒持班固所上通《汉仪》十二篇”,是一名《汉仪》矣;据《独断》进贤冠下论“《汉制礼》无文”,《宋史‧礼志一》称“叔孙创《汉制》,化流后昆”,是一名《汉制》矣;据《南齐书‧礼志上》所述,是一名《汉礼》矣;据《三礼图》所引,是一名《制度》矣。盖古人名书,有从渻称之例。《礼器制度》异名不一,从至渻称,则曰《汉制》,曰《汉礼》,或曰《制度》矣。其书久佚,而时时见于他说。《宋史‧蓺文志三》有《汉制拾遗》一卷,不载撰人,当亦隋唐间好事者编辑通之遗书乎?近孙氏星衍据《尚书》、《三礼》注疏、《续汉志》注诸书,辑叔孙通《汉礼器制度》一卷,刻入《平津馆丛书》。其后劳氏格据《礼记正义》补八事,在《月河精舍读书杂识》中。丁氏晏《佚礼扶微》又稍益之,在《南菁丛书》中。按︰王氏应麟《汉制考》已采叔孙书,在孙氏之前,孙已采入。惜此书随时已亡,故《随志》不,而《类聚》、《初学记》未见称引。今于诸家所补外,得三十三事。凡称《汉礼器制度》外,如曰《汉礼》、曰《制度》、曰《汉制》、曰《汉礼仪》、曰《汉礼制度》,以一书异名,皆采列焉,末附胡广所注数事。义有未明,略加证据。后之览者,其订补焉。吴县王仁俊捍郑甫。

汉礼器制度[1]

编辑

为龙头及颔,口衔璧,璧下有旄牛尾。《诗‧周颂‧有瞽篇》疏引《汉礼器制度》。

凡冕以版,广八寸,长尺六寸,以上玄下朱覆之,乃以五采缫绳贯五采玉,垂于延前后,谓之邃延。《周礼‧弁师》疏。

冕制皆长六寸,广八寸,天子以下皆同。《论语‧卫灵公》疏。

按︰应劭《汉官仪》引沈文说与此同。

翣,方扇,二字据《缝人》疏引补。以木为筐,《缝人》疏引“筐”作“匡”。广三《缝人》疏引“三”作“二”。尺,两角二字据《缝人》疏引补。高二尺四寸,此下并据《缝人》疏引录。柄长五尺。以布覆之,为白黑文,则曰黼翣;以青黑文,则曰黻翣;为云气,则曰画翣。《礼记‧䘮大记》郑注引《汉礼》。 又《周礼‧天官‧缝人》注引《䘮大记》。贾疏︰“案︰彼注引《汉礼》。”

罍,刻木为之。《尔雅‧释器》疏︰“故《礼图》依《制度》云。”

大斗长三尺 寸,五升,径六寸,长二尺。《诗‧大雅‧行苇》疏。

二升觚,三升觯。《仪礼‧特牲记》注。

丰,形如豆,卑而小者。《仪礼‧燕礼》注。

案︰《仪礼》疏云︰“据汉法而知。”

棜长四尺,广二尺四寸,深五寸。禁长四尺,广二尺四寸,足高三寸。《礼记‧礼器》注。

瓒槃大五升,口径八寸;下有槃,径一尺。《仪礼‧聘礼》注。

扆,从广八尺。《仪礼‧觐礼》注。

案︰郑注︰“依,如今绨素屏风也。”疏︰“汉时屏风以绨素为之,故郑以汉法为说。”

柷,如漆桶,中有椎柄。敔,如伏虎,背上有刻。《书‧益稷》疏。

柷,状如漆筒,中有椎,合之者投椎于其中而撞之。《诗‧商颂》疏。

按︰《诗》疏并未明引,据《礼记‧王制》彼疏引,知此亦《礼器制度》。彼条劳已采,故录此。《礼记‧乐记》注引作“状如漆筒,中有椎”。

射,罚爵之丰,作人形也。丰,国名也,其君坐酒亡国,载杅以为戒。聂崇义《三礼图》十二引《旧图》“《制度》云”。案︰《太平御览‧器物部六》引无“《制度》云”及“其君”五字;“形”下、“名”下均有“也”字;“杅”作“盂”;今误订。《旧图》者,后汉阮谌所修之郑玄《三礼图》。

五武为步,步六尺。《仪礼‧乡射礼》疏引《汉礼》。

釜受三斛,或云五斛。聂崇义《三礼图》十三引《旧图》“《制度》云”。案︰《太平御览‧器物部二》引“五斛”作“二斛”。

瑚,如簋而平下。琏,如簋而兑下。《太平御览‧器物部四》引《三礼图》曰︰“《制度》云。”

宗庙有日祭之礼。《五经异义》。

案︰《异义》已佚,见《初学记》十三、《类聚》三十八、《御览‧礼仪部》,引“谨案叔孙通”云云,知必为《礼器制度》文矣。

天地以下,群臣所祭,凡一千五百四十,新益为万五千四十。《太平御览‧礼仪部六》引《汉旧仪》曰︰“《汉制》云云。”案︰“新益万五千四十”,当即曹褎所撰次者。

高帝庙九寸,前方后圆,围一尺。《礼器‧祭法》疏。

天子冠通天。《独断》引《汉制》。

进贤冠,文官服之,尚书两梁。《独断》引《汉制》。

钩边,若今曲裾也。《礼记‧深衣》注。

皇子封为王。《独断》引《汉制》。案︰此条当在《汉礼仪》别一篇。

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醖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九醖,一名醇酎。《西京杂记》一引《汉制》。

符,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说文‧竹部》。

案︰符为礼器,许君引《汉制》,乃约《礼器制度》而省引耳。

天子玉几,冬则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以象牙为火笼,笼上皆散华文,后宫则五色绫文。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冻;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冻。夏设羽扇,冬设缯扇。公侯皆以竹木为几,冬则以细𦋺为橐以凭之,不得加绨锦。《西京杂记》一引《汉制》。

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书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他皆仿此。《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元年注引《汉制度》。

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二年注引《汉礼制度》。

戎,立车,以征伐。《续汉书‧舆服志上》注引《汉制度》。

天子出,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法驾,公不在卤簿,唯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侍中骖乘,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小驾,太仆奉驾,侍御史整车骑也。《后汉书‧儒林列传上》注引胡广《汉制度》。案︰胡广有《汉礼器制度》注,说详前。

长吏二千石车朱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汉书‧景纪》中。

列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特进,在三公下,不在车骑下。《续汉书‧百官志五》注引胡广《汉制度》。

是为猥诸侯。《续汉书‧百官》注五引胡广《制度》。

诸王受封,皆受茅土,归立社稷。本朝为宫室,自有制度。至于列侯归国者,不受茅土,不立宫室,各随贫富,裁制黎庶,以守其宠。《续汉书‧百官志五》注引“胡广曰”。案︰此承上两条,盖注,省“《汉制度》”三字。

汉礼器制度[2]

编辑

弁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周礼‧弁师》疏引作“凡冕以版,广八寸,长尺六寸。”

绩麻三十升布为之,上以,下以𫄸,前后有旒。尊卑各有差等,天子玉笄朱纮。《仪礼‧士冠礼》疏。

冕制皆长尺六寸,广八寸,天子以下皆同。《左传‧桓二年正义》。

洗之所用,士用铁,大夫用铜,诸侯用白银,天子用黄金。

尊卑皆用金罍,及其大小异。并《士冠礼》疏。

饰棺,天子龙、火黼黻皆五列,又有龙翣二,其戴皆加璧。《周礼‧缝人》注。

大扄牛鼎之扄长三尺,小扄膷鼎之扄长二尺。《考工记‧匠人》注。贾疏云︰“《汉礼器制度》。”

笾,竹器,如豆者。《笾人》注。贾疏︰“依《汉礼器制度》而知也。”

大槃广八尺,长丈二尺,深三尺,漆赤中。《周礼‧凌人》注。疏云︰“叔孙通前汉时作《汉礼器制度》,多得古之周制。”又《礼记‧䘮大记》注、《仪礼‧士䘮礼》疏。

击柷之椎名为止,戛敔之木名籈。《书‧益稷正义》。

柷,状如漆筒,中有椎,将作乐,先击之。鼗,如小鼓,长柄,旁有耳,摇之使自击。《礼记‧王制正义》。

瓒槃大五升,口径八寸;下有槃,口径一尺。《典瑞》注引《汉礼》。疏︰“此据《礼器制度》文,叔孙通所作。”

觚大二升,觯大三升。《梓人》疏引《礼器制度》。

璧翣𡸁五采羽于其下,树于簨之角上。《明堂位》注。《正义》曰︰“按《汉礼器制度》而知也。”

壶大一石,瓦甒五斗。《礼器》注。《正义》曰︰“《汉礼器制度》文。”

勺五升,径六寸,长三尺。《行苇正义》引《汉礼器制度》注。

以韦衣木板,饰以三色再就。《聘礼》注。贾疏︰“依《汉礼器制度》而知也。”

禁,如今方案,隋长,局足高三寸。《礼记‧礼器》注。 《正义》︰“按《汉礼器制度》而知。”

籥,如笛,三孔。《少仪》注。 《正义》︰“按《汉礼器》知之。”

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空,𩭄画,以两手筑地应,长六尺五寸。其中有椎,雅状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围,长五尺六寸,以羊韦鞔之,有两组疏画。《周礼‧笙师》注。疏云︰“此皆约汉法知之而言。”《礼‧乐记正义》引“雅状”以下,云︰“并以汉时制度而知。”

池以竹为之,如小车,笭衣以青布。《礼记‧䘮服大记》注。《正义》︰“以汉之制度而知。”

以铜为鱼,县于池下。《䘮大记》注。 《正义》︰“参汉之制度而知。”

俊按︰平津馆集本仅八条,据丁氏《佚礼扶微》、劳氏《读书杂识》辑补。
  ↑返回顶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1. 以下各条见《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编通礼类》。
  2. 以下各条见《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史编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