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息庵先生文集
年谱
作者:黄暹
1769年

息庵先生年谱

编辑

世宗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我中宗大王三十九年十月三十日乙未卯时。先生生于京第。先生世家丰基白洞。京第在东部棃岘。

辛亥明宗大王六年○先生八岁○英达夙成。从药圃郑先生琢学。

丙辰先生十三岁陪敦宁公读书于湖亭。亭在西胡。敦宁公命赋铜雀台。先生应之曰乘时昏乱一奸雄。舞殿玲珑耸碧空。神器谁能容力取。雕墙无主绿苔封。

丁巳先生十四岁随敦宁公往公州。时先生从祖佥正公讳士杰。为公州半刺。敦宁公往省而先生从之。过尼山。太守试令赋残菊呼韵。先生即应曰一阶黄菊自天霜。憔悴残英渐不香。莫道今年不再发。也应来岁有重阳。太守嗟赏。谓有远到气象。又一长者试令题张翰归江东图。先生应之曰汎湖归去学䲭夷。帆急秋风日暮时。归乡物象可摹也。遁世高心难画之。闻者击节。

戊午先生十五岁自公州归京。○秋读书于湖亭。○聘夫人李氏。夫人宗室丰城君铨女。成宗大王玄孙女。

甲子先祖王二十一岁七月。中生员会试三等。李栗谷榜○十月子有中生。

穆宗隆庆元年丁卯先生二十四岁九月。丁母夫人李氏忧。○庐居墓侧。墓在顺兴府西墨洞。

己巳宣祖大生二年○先生二十六岁十一月服阕。

庚午先生二十七岁四月。登式年文科第二。金大鸣榜○初拜汉城府参军。迁海运判官。

神宗万历元年癸酉。先生三十岁拜黄海道都事。内迁奉常寺主簿。历户礼曹佐郞,刑曹佐郞正郞,成均馆典籍,直讲,司艺,司成兼春秋馆记注官。

甲戌先生三十一岁三月。子有吉生。

丁丑先生三十四岁出守舒川郡。○秋受由觐亲于清道郡。时敦宁公守清道。

戊寅先生三十五岁十二月。子有詹生。

己卯先生三十六岁十月。觐亲于丰基。时敦宁公弃官在乡。

辛巳先生三十八岁夏。自舒川递归。郡人立遗爱碑○拜司谏院正言。入侍朝讲。启曰。外方寺奴婢。乃京各司选上也。今之规例。各官使自中头目领纳于刑曹。刑曹分送京司。既被刑曹之侵吓。又被各司之阻搪多出月利。其弊无穷。请令各。官收合作同。送于都会官。监司定守令察访中差使员。合而踏印。亲纳于司赡寺。分给各司。选上趁时齐纳。使奴婢不被无穷之侵。答曰令该曹举行。

壬午先生三十九岁正月。拜司宪府持平。升司谏院献纳。

癸未先生四十岁正月。拜司宪府掌令。○二月合司启神德王后复位事。先时有神德王后追复之议。而颇有异同。至是先生合司启之。不允。○兼知制教。此后凡有除拜。皆兼带如故。○闰二月论启独对之弊。李栗谷珥入侍启曰臣欲陈所怀。请于燕闲赐对。先生与司谏权克智避嫌启曰。李珥若有所达之事。当于经筵进启。若以朝讲入侍。人多。不得从容。则或于昼夕讲仰达。无不可也。今若无时请对。虑有后弊云云。○九月升司谏院司谏。启请还收三窜及金应南远黜之命。三窜许篈宋应漑朴谨元。○呈辞还乡省墓。仍递职

甲申先生四十一岁秋。觐亲于丹阳郡。时敦宁公守丹阳。先生自乡来觐。是岁负暄公登第亦来侍。○历司䆃,司赡,司仆寺正。

丙戌先生四十三岁九月。遭夫人李氏丧。葬于墨洞先茔西。

丁亥先生四十四岁八月。由司谏陞承政院同副承旨。

戊子先生四十五岁陞右副承旨。入侍夜对。讲纲目及用人事。启曰当今急务。在收拾人才。如枊成龙之清敏。金宇颙之雅博。李墍之节俭。久闲于外。物情皆以为可惜。请随才试可。○转陞左副右左承旨。

己丑先生四十六岁出牧星州。时士类之分东西已久。而南北之形则未著。只各自分党而已。先生以银台入侍。宣酝而退。遇同僚主南者。正色责之曰东西之说。已足丧邦。君辈何更做南北邪。其人变色日君何从闻此邪。先生徐曰上有圣明。臣下各自尽心职事。少答天恩而已。何朋之为。未几吏曹以星州难治。启请极择其宰。遂以先生首拟。

辛卯先生四十八岁内迁兵曹参议。○制进礼曹答对马岛主书。时对马岛主平调信送书契曰。吾邦积愤郁于大明久矣。贵国附庸于大明。邻好于日本。日本与大明。于贵国如左右手。然则。舍左手乎。舍右手乎。左右俱不舍则两手不和。两掌不合。若和若合则必安宁云云。先生以知制教应制进答书。略曰事大主诚敬。交邻主信义。过此以住。夫之或知。苟能各尽其道。保无偏废。则幸孰大焉。不幸将有不能两全之势。则天尊地卑之分。自有所截然不可犯者。宁不忠告善导于友邦。共享畏天时保之利乎。钦惟大明一统天下。率士之滨。莫非臣民。弊邦与日本同是比肩北面者。堂陛悬绝。岂两手比。惟当以侯度相勉。永久无替。而何故日本独以化外自处。欲与大邦为仇。至欲假手他人乎。论以逆顺则以小犯大。终是逆天。断以成败则航海称兵。百败之道。祸福之分。不占而知。何不亟告用亶。使之转祸为福。永久无疆。朝廷毅之而不能用。识者深以为慨。

壬辰先生四十九岁正月。差谢恩使。即递。时敦宁公年几八耋。在乡第。先生陈疏乞归觐后发行。上下批曰尔父之七十馀岁。予全未省得。王事固重。义不可顾私。然岂有年八十之父而为万里之行乎。谢恩使玆命递之。○四月倭寇至。三十日随驾西行。○差募运使。时变出仓卒。远近土崩。李镒,申砬败报继至。都下大震。上决去邠之行。先生扈驾以行。拜募运使。军用赖以不乏。○五月初一日。扈驾至松都。初七日至平壤府。○六月扈驾至宁边府。大驾留平壤月馀。闻临津失守而贼逼大司江。大驾发向宁边。几至宁边。军民溃散。上下震扰。遂决分朝之议。十四日大驾向义州。先生扈东宫向江界路。○十八日宿煕川郡长洞。洞与江界连。距胡地不远。初欲观势逾岭入关北。至是改向春川。十九日扈东宫逾平田岭香山腰露宿。○二十三日。过宁边府剑山。○二十六日到孟山县。病留孙崇祖家落后。○七月初七日。至阳德县山谷。阻大水。露宿溪上石。○追东宫驾行至伊川县。东宫。将进驻原州。行至伊川留半月。忽有贼报甚迫。夜冒大雨逾风壁岘。向谷山。将驻成川。○闻敦宁公避贼入关东。请往觐以还。时南北阻绝。转闻敦宁公自南乡逾岭向关东。先生请往觐行。到谷山。山路遇贼。临水无船。适居民迎渡仅免。○八月到安峡县。遇贼未进。○九月自安峡山谷还扈东宫于成川府。时贼弥满关东。先生不得前进。自安峡还向东宫驾驻所。○从药圃郑先生讲学。时郑先生受命护东宫。先生挽郑先生诗云煕郡论前史。凝川衍后天。至言穷蕴奥。危道任屯邅。○差假承旨。○十月拜折冲将军忠佐卫上护军。○制进谕告民人书。东宫驻成川为久计。闻北贼逾老里峙。急向宁边。虑民情骚动。下书慰谕之。○至安州。还向肃川。入次龙冈山城。○十二月扈东宫驾行到宁边。○兼承文院副提调。兼带月日不传。

癸巳先生五十岁正月。陪东宫。迎谒大驾于定州。○四月扈大驾至安州。○六月扈大驾向海州。○除全州府尹未赴。俄拜户曹参议。○九月上疏论兵食。有褒答与备边司议处。○拜佥知中枢府事。进八条疏。一曰多间谍。二曰谨烽燧。三曰整斗舰。四曰立木栅。五曰各守城。六曰设伏兵。七曰伐其谋。八曰严军律。上下备边司议。备边司回启曰昨见户曹参议黄某上疏。其于兵食之策。计虑深远。可谓底可绩之言也。今见条件。御敌之策。卫国之计。详悉靡遗。一节深于一节。皆切当今之务。本司特书一册。以为举行第一策。○随驾自海州还京都。○受假还乡觐亲。

甲午先生五十一岁二月。拜龙骧卫大护军。○五月拜兵曹参议。○自南乡承召还朝。疏陈时弊。备言兵食修治之事。先陈财匮之弊。又陈木信劝功之道。以及立纪纲之要。末乃以帝王心学经筵讲学等说。反复劝勉。累数千言。窃附古人归沐还朝。奏以四方事之义。上嘉纳之。

乙未先生五十二岁四月。拜折冲将军兴义卫大护军。○五月拜兵曹参知。俄拜本曹参议。○九月拜折冲将军忠武卫司直。○十一月复为兵曹参议。

丙申先生五十三岁正月。拜成均馆大司成。○二月又拜兵曹参议。未几移拜折冲将军龙骧卫大护军。○六月拜刑曹参议。自甲午以后。累有除命。而以亲老谢命即归供职时少。○八月乞养。除安东府使。

丁酉先生五十四岁制先祖监务公墓立碣告由祭文。时负暄公为荣川守。竖墓碣。先生制其文。墓在苏知洞。○十月内迁刑曹参议。

戊戌先生五十五岁正月。移拜兵曹参议。俄陞拜承政院都承旨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编修官,艺文馆直提学,尚瑞院正。上疏乞免不允。谢恩后又辞不允。○七月十四日。丁敦宁公忧。○庐居墓侧。墓在墨洞母夫人墓右。朝夕拜省。丧祭一遵朱文公家礼。祭物躬自监供。必致精洁。以终三年。○冬闻绍修书院设奋义都厅。贻书以谕。壬辰乱时。一乡儒林结义募兵。至丁酉再警。乡人就书院设厅峙粮。升斗狼藉。人马喧阗。讲诵绝而学规弛。先生时居忧。而以斯文所系事。不可不辨。与弟负暄公联名致书于院长及奋义都监。使之移储义粮于县邑仓廒。勉其修废迎儒。

庚子先生五十七岁九月服阕。○十二月。赴懿仁王后山陵发引上京。到丹阳阻雨水未达。有感诗。

辛丑先生五十八岁正月。拜兵曹参议。

壬寅先生五十九岁五月。拜吏曹参议。○差周易校正厅堂上。事讫赏熟马。○录扈圣功参原从一等。

癸卯先生十六岁四月。拜成均馆大司成。移拜弘文馆副提学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

甲辰先生六十一岁八月拜礼曹参议。○十一月拜吏曹参议。

乙巳先生六十二岁九月。拜成均馆大司成。

丙午先生六十三岁四月。拜司谏院大司谏。○八月因朝讲入侍进启。讲易解卦至大象赦过宥罪一句。上问曰若然则罪重者亦可宥欤。先生启曰此指适尔误犯者也。书曰眚灾肆赦。又曰罪疑惟轻。又曰正于五过。过误也。若有罪者。岂可轻释。故吕刑曰五刑五罚之。疑皆有赦。古人曰慎无赦。此乃慎重之意也。右相许顼进曰。学校风化之原。而乱后颓废。愿自上振纪纲敦教化。先生因进启曰。右相之言甚是。纪纲之本在上穆穆明明。信赏必罚。则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人畏国法。朝廷自尊。而纪纲自立矣。自上推躬行心得而为匡直辅翼之本。则教化自行矣。乱时学校荡然。今成均馆虽粗成规模。而四学则未建。闾巷士子讲学无所。外而州郡乡校。多为兵火所荡。或有存处。而不立训导。村巷蒙士。不知挟册。况望诵读乎。近来守令。每以训导无益有损。言于监司。监司亦以为然。启勿差出。此出于守令辈爱惜廪料之意也。设使训导未必尽得其人。而存羊之意。岂可专废乎。方今大小邑。皆尚武学。至设提督而训炼之。良家子弟。平居目见。不过耒耜。官家试阅。不过弓矢铳剑。至于诗书礼让之习。不知为何事。请京中速建四学。外方修治校堂。差出训导。俾多士有所依归。又曰近来将材顿乏。只以六七人推移拟望。此辈一番图得节度。便以为是吾囊中之物虽失于此。可得于彼。略不畏忌。军卒立番边镇者。不以备持兵器为务。惟备布木。布木多则无事过番。无者苦毒万端。为节度者。不以兵视军卒。视以货布。亦视以役夫。到防坐代。山行伐木等。色目甚多。呼邪奔命之不暇。何暇习射御楼橹。以为缓急之用。上行下效。万户佥使亦然。近来武出身千百之多。而用之先后。不以其才。京华子弟则未放榜前已授宣传部将。而顾其实才则蔑如。若兵曹拟望亦以简请高下。无势遐远之人则虽韩白之才。孰能自衒。若兵曹通融各榜。皆致京中。或禁军或相当职除授。试其才考其文理。或以身言书判。多方试之。适其才而用之。则兔罝之野人。亦可为干城。行伍之卒。亦可以登坛。厮徒之中。亦存将相。才不借于异代。许多出身中。岂无可用。临政何恨乏人。且今之武士。只务武业。不知文字。兵书阵书。不能窥见。宾厅讲书。亦归虚文。胸中万甲。何从出乎。须令著实讲读。时时论难。用兵奇正。推衍其法。上令本曹施行。○十月拜都承旨。○十二月特旨陞嘉善大夫户曹参判。

丁未先生六十四岁正月。拜司宪府大司宪。○四月拜同知中枢府事。○六月拜大司宪。○寻移同知中枢府事。○闰六月拜礼曹参判。○七月还拜大司宪。○八月论停黄廷彧事及尹根寿营救事启。壬辰之乱。黄廷彧以陷倭封书事发台启。尹根寿救之。三司并为连启。积年不已。至是并停。○因人言自劾请递。丙午回答使之回也。倭酋书契多侮辱语。时议以为奉使者难免辱命之罪。三司共议论启末及上。掌令崔有源先发独启。并及台司不言之失。先生以宪长。与诸僚陈辞自劾。三辞不允。○九月因玉堂处置。并两司递付军职。○拜大司宪。辞免不允。

戊申先生六十五岁正月。再度呈辞得递。既递。以上候弥留。未即南下。○二月宣祖大王昇遐。光海君即位。○三月与长男骑省郞有中同归乡第。○四月两司合启削职。初宣庙经年违豫。丁未冬。忽下传摄之教于三公。朝野莫不夏惧。而又有不逞失志之徒。乘时鼓吻。阴欲嫁祸士林。先生立朝简确。介然自持。久决见几之志。而辞辄承召。召辄呈告。时值多艰。求退未获。是年正月。郑仁弘上疏。倾轧诋陷。非但欲害当事之人。将以网打一世。朝著惊骇。人心危懔。自上摘㐫魁三人而窜之。夫久宣庙宾天。时事大变。仁弘辈起废弹冠。争张蜮弩。继以奸徒森布台司。罗织挤陷。无所不至。先生既归南乡。首相柳永庆竟至窜戮。其时名流。或窜或死。先生独以见几决退。免于大祸。

庚戌先生六十七岁春。答绍修山长郭上舍书。童蒙入院者有限年之议。时山长郭上舍裁书禀质于先生。先生答以毋拘年限。许入成就。○郭上舍名𡺽。先生乡人也。有文章气节。隐居不仕。自号丹谷居士。先生与之契深。南归之后。日相从游。交諠尤密。○三月负暄公以圣节使赴皇京。作诗送酒以别。○五月跋退溪先生乡约条。退溪先生在礼安设乡约。至是行于丰基。先生跋其尾。揭板于乡射堂壁上。○重修中山书斋。斋即敦宁公所构。久而圮。先生南还后。仍故修葺。有感咏诗。

辛亥先生六十八岁春。会族人修社。依乡飮古事。叙少长申警率。修睦讲信。谈经论诗。岁以为常。○重九日。会族人登高。南还以后。潜心经史。而遇良辰名节。辄与族人。或登高或临流。命觞赋诗。逍遥以自娱。○作养蒙斋。先生以为教导子弟。在于蒙养之端。构一斋名曰养蒙。使诸孙居之。○有素屏铭。尝作二贴素屏。以置枕边。作铭以寓箴警之意。○先生一切恬养。著里省捡。龄到七袠。常更深乃寝。昧爽辄兴。齐明端坐。未尝倦怠。有晨起感兴诗诸篇曰。清夜分时发深省。湛然方寸不惭衾。窗明室白迎初日。莫使人心胜道心。又曰夜久寝来三鼓动。晨兴盥后早鸡呼。心神在我犹难事。圣域如天倘可逾。又曰齐明端坐息机心。左右森严上帝临。夜气若随朝昼散。被他蟊贼便侵寻。又曰满室正如漆。一窗片白生。埘鸡啁晣冷。枕蝶栩蘧惊。昨事畴非悔。宵思倘可行。揽衾倚空壁。耿耿寸心明。

癸丑先生七十岁闻时报。有浮云叹一绝。时群宵用事。拥蔽日甚。先生闻京报。有诗曰浮云蔽时天地晦。浮云开处白日光。白日光明元自在。浮云开蔽苦无常。

甲寅先生七十一岁作息庵名义。○玉泉精舍成。精舍在敦宁公所建墓斋风树庵上。即顺兴古山城遗墟也。有泉石佳致。先生使浮屠雪玉筑舍。杖屦逍遥。自号玉泉居士。为文以记。

乙卯先生七十二岁校正敦宁公诗集。有感怀诗若序○秋访柏岩。舟游龟鹤亭下。

丙辰先生七十三岁四月寝疾。十九日终于寿乐堂之正寝。○十月奉窆于墨洞先茔艮坐之原。

光宗天启三年癸亥仁祖大王元年八月十二日。追复官爵以。扈卫一等功臣。追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

甲申肃宗大王三十年士林䢖书院于丰基之愚谷。

戊子十一月。奉安位版于书院。合享谦庵柳公云龙,苍石李公埈,竹日金公光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