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斋先生文集

1893年
卷一

义兵。本救难诛暴之谓。春秋以前。盖有之矣。草野忠义。不由虎符。相与倡率。以赴国难者。东人谓之义兵。所以别异于官兵也。昉我穆陵壬辰。古未尝有也。天宝之张,许,杲卿。非义兵耶。曰义则义矣。非东人所谓义兵也。彼数公者。虽不用于朝。犹带民社之寄。守土讨贼。职耳。举旗鸣鼓。尚有应声而起者矣。壬辰举义诸贤。草野沦落。藿食不充。手下非有尺土一民。设以忠义倡。应之者谁也。以此知祖宗朝渐摩之深。当时风俗之正。举义诸君子素行之高。非是三者。决不能也。虽然。难破之惑有之。私檄之前。义士何多。节钺之下。忠臣何寡。杨,李用事十有馀年。举天下而𬬻锤之。尚不能使守土之官。尽无张,许,杲卿。壬辰宰相。巧择金晬,李洸辈。置之方面。反使草野藿食。行张,许,杲卿之事。此所以古往今来。志士之泪无干日。大抵天下事。至于不得已而有义兵。则宰相可以羞死矣。吾愿表以出之。以告天下万世之为宰相者。正镇自不省事时。参听里中长老语。于当日举义殉节诸公。偏有慕于健斋金先生之风。盖以其正学也。实才也。其殉义。特公之一节耳。及读遗事。益信先生之于学。盖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者。先生之才。可谓知微知彰知柔知刚者。先生志事未集。中途殒折。或疑其疏于才。请姑以才言之。

穆陵之初。群贤汇征。谓盛世亦可矣。先生之与栗,牛二先生言。若有焚溺迫头。效被发缨冠之为者。此非知微乎。倭以四月渡海。而先生不掘虎符。不待朝令。遽以六月登坛。非知彰乎。留江华也。或以逗遛疑先生。而先生不变。非知柔乎。入晋州也。众以众寡怵先生。而先生不挠。非知刚乎。见几应变。皆有深识存焉。难与不知者道也。遗文变后荡失。片言只字之传者特幸耳。光岳不颓。先生之正气不死。先生岂待文字而不朽者乎。虽然。闻其剞劂有役。正镇以傍近后生。不能默然云。

崇祯五丁卯正月丁卯。幸州奇正镇。谨序。

旧序

编辑

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此对卫灵公云尔也。夫子焉不学。故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若倡义使健斋金先生。其善学圣人也哉。方公之冠章甫衣缝掖。眇然进趋也。人见其绳行而尺步。孰知有鹰扬虎虓之气也。建国家起诸林下。待之以遗逸。延之以台端。清风高躅。倾动一世。又孰谓其横戈跃焉。矛浙剑炊。成江淮保障之功哉。乃公自倭衅始闻。即驰马试弓。若蹶张之为者。及壬辰难起。舍黄卷而操干橹。出缁帷而衽金革。驰骋于尘沙炮矢之间。援画桴而鼓之。俨然真将军也。昔子贡用戈以入齐师。季康子问曰。子之于军旅。性之乎。抑学之乎。子贡曰。学于孔子。夫圣人何尝把臂而教之戈哉。惟其性与天道之闻。可以旁推而无不通也。然则俎豆之于军旅。其理岂异也。如曰吾知读书而已。战阵非吾事也。则是岂圣人之道也哉。以此论之。公之学圣人。殆无愧于端木子矣。若其战而不能克。乃气数之使然。安足为公恨也。当其时。国家升平二百馀年。士不知兵。民不见敌。一朝变生。土崩瓦解。盖不待秀吉兵到。而国势之危。已十八九矣。公以林野儒臣。无制阃分符之寄。无寸兵匹马之资。而登坛一呼。义声四驰。在在响应。如云而起。上以阐敌忾之义。傍以遏无强之寇。下以镇伏渍散离叛之民心。虽其不移一步。不斩一馘。而国家元气。已有泰山四维之固。不宁此也。自其后每遇事变。如丙子,戊申之难。辄有草野义旅效忠讨贼。意气奋发。风声不绝。此皆公一倡之功也。今之仅以保全湖南。为公之力。立仅晋城。为公之烈者。乌足以论公哉。而况其本原于学圣人之工。充扩而发挥之。鼓动兴起于当日与后世。如是其大且远者。复孰有知之者乎。公始学于一斋。又从游栗,牛之间。必多论学文字之可传者。而既散佚于兵火。后事又绝而仅继。今始裒聚一二篇。将剞劂而行之。亦多讹缺不可读。然公之善学圣人者。固有在矣。何待是集而传也。余夙慕公德业。而叹世人之不能尽知。今适叨相雠校之役。因识其所感者如此。崇祯三壬戌日南至。清风后人金世渊。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