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猶堂全書/第一集/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二卷 與猶堂全書
第一集第二十三卷
作者:丁若鏞
1938年
第二十四卷

文獻備考刊誤

编辑

余昔從洪復元校理借觀《文獻備攷》,其烏欄之上,間有箚記,多精核語,意故兵曹判書漢氏所手錄者。因以己意,修潤彙次,爲刊誤一卷,擬進乙覽,會仙馭賓天,不果上。嗚呼恨哉!

卷一象緯考

编辑

五號。《後漢書ㆍ濊》:「曉候星宿,預知年歲豐約。」《北史ㆍ百濟》:「行元嘉曆,以建寅月爲歲首。」此二條當補入。

卷四象緯考

编辑

十號。康宗六年六月乙丑,太白經天。『康』當作高。

卷六輿地考

编辑

二號。《輿地勝覽》曰:「居東表日出之地,故名朝鮮。」金鶴峯《朝鮮考異》曰:「鮮,明也。在東方日先明,故爲朝鮮。」此二條當補入。

仝號。《東史》:「檀君彭吳治國內山川。」《東史》,疑卽洪萬宗《東國總目》,凡云《東史》及《寶鑒》ㆍ《本紀》ㆍ《通覽》之類,皆非正史,宜明著撰人姓名,不宜混稱彭吳之說謬妄,不宜大書。

仝號。《漢書》曰:「玄菟樂浪武帝時置。」中國地志,多以今遼東東南爲玄菟地,考《漢ㆍ志》,遼東十八縣,皆遼州東南,何處更置玄菟玄菟本在遼東東北二百里。

六號。《漢書》『玄菟郡西蓋馬縣馬訾水』,《唐書》以馬訾水鴨綠江《唐書》『鴨綠源出白山』。白山白頭山白頭之爲蓋馬,無疑。

八號。高句驪二千里地,豈可只爲一縣哉?是必爲眞番也。高句驪所置,前此已有,而高朱蒙或其後裔,又興其地,故國號高句驪也。眞番疑今永吉州等地。

九號。臣謹按《漢書ㆍ地志》謂『平那合於玄菟』,〈濊傳〉謂『合於玄菟』,平那眞番也。此論全不考覈。

十一號。臣謹按浿水乃在鴨江之北遼東之南。《漢書》『東郡西安平縣,在鴨綠入海處』,則鴨綠以北,皆屬矣。樂浪諸縣,何以攙入於其間?大抵《遼史ㆍ地志》,多不可信。

十二號。韓百謙曰:「漢江之外,無八百里大水,恐漢江列水列口疑在漢江咽喉之地。」胡三省《通鑑注》『列水入海之口』,疑今江都也。高句麗穴口縣江華,則穴口列口之譌。

十四號。臣謹按,諸史家以『高句驪遼東,殺帶方令』之文爲證。《漢書》『高句驪遼東西安平,殺帶方令,掠樂浪太守妻子』,蓋謂蠻夷出兵無常,旣犯西安平,又殺帶方令,又掠樂浪太守妻子也。帶方樂浪,非必在遼東

十五號。二帶方帶方有二,北帶方所置,疑卽臨津下流㳂海地,所以羈屬倭韓也。移設于竹軍城,卽百濟豆肹,今羅州會津,或今興陽縣也。劉仁軌嘗屯兵于南原,亦稱爲帶方,而非其實也。

十六號。新羅實聖王二十二年,牛頭郡山水暴至。實聖王,無二十二年,當是訥詆王二十二年。

十八號。《後漢書》曰:「安帝初,以遼東高顯侯城遼陽三縣屬玄菟。」武帝玄菟,初置于今北道永興等地,後移遼東襄平北二百里,以高句驪爲治所,其地界可想也。《盛京志》以今海城蓋平等地謂屬玄菟,則遼東十八縣,將何處開列耶?誤矣。

二十四號。臣謹按太白山有二,一在寧邊,一在三陟太白山白頭山也。白頭山太白山大祚榮東依太白山,可證。

二十五號。《輿地勝覽》曰:「龍岡縣,古黃龍國,爲高句驪所竝。」《通典》『煬帝高句驪黃龍以東,骸骨相屬』,則地古有黃龍

三十一號。佐魯縣上者上者』當作上老,今茂長縣

三十二號。竹軍縣豆肹興陽本名豆肹,今羅州會津縣,亦名豆肹,爲帶方屬縣。軍那徒山半那等地,皆會津近邑,則竹軍疑今之會津

三十三號。高句麗舊將大祚榮,走保太伯山之東北,又移女眞東牟山太伯山之爲白頭山,明甚。

卷七輿地考

编辑

三號。臣謹接《漢書》云:「眞番辰國上書,欲見天子,壅閼不得。」所謂壅閼者,爲朝鮮右渠所壅閼也。古初南之地,統云辰國,分而言之則三韓。《史》言:「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爲辰王。」箕準雖破馬韓,此時與中國隔絶,其稱號無以傳聞,但書辰國,或馬韓,其執然也。後亦宜稱辰國自《南》ㆍ《北史》始立傳,前此只稱人,諸史可驗。『馬韓復自立爲辰王』者,指百濟溫祚而言,不可曰箕準之滅,在右渠之前。

四號。崔致遠曰:「辰韓稱所居邑里,云沙㴍漸㴍人讀㴍爲道,故今或作沙梁,梁亦稱道乙『㴍』字不見字書,疑卽『涿』之譌。涿,一音牘,正與『道』音相近。

十一號。臣謹按三國,分配三韓之舊地,說兩失其眞。孤雲當時之士,不容有誤。其意必欲以三國分排三韓,而以馬韓爲南者,句麗南界多是馬韓地故也。謂孤雲誤則過矣。

十二號。《三國史》:「始祖王十三年,就漢山下立柵,移慰禮民戶。十四年,遷都。」都凡三百八十九年,○卽今廣州南漢山城旣云『就漢山下』,則其非山上,明甚。注云『南漢山城』,非也。山城孤峻,不可爲國都,慰禮民戶,安得相容?今廣州古邑,有百濟宮址,卽建都在古邑也。又其都漢山,只三百七十六年,注云『三百八十九年』者,竝都慰禮而言?殊不明。

仝號。近肖古王移都北漢城都凡一百五十年北漢,凡一百五年,注云『一百五十年』,誤。

十三號。《文獻通考》曰:「高句麗,旣略有遼東百濟亦略有遼西晉平。」百濟源出夫餘,而又以夫餘爲姓,故中國史書,夫餘百濟,每多混稱。《南史》云:「句麗,略有遼東百濟亦據遼西晉平二郡。」此百濟亦指夫餘國也。中國於外夷事,多錯記如此。

十七號。《東國地志》曰:「新羅眞興,以高原井泉郡。」井泉郡,今德源,非高原也。

仝號。臣謹按新羅眞興王十六年戊子冬十月,巡北漢山,拓定封疆。眞興王十六年,卽乙亥歲也。是年巡北漢山,拓定封疆。戊子卽二十九年也。是年廢北漢山州,置南川州。此云『十六年戊子』,大誤。

二十二號。臣謹按婆娑王十八年,築加召馬頭二城。築二城在婆娑王八年,此云『十八年』,誤。

二十四號。加羅國任羅國加羅駕洛也。考《南》ㆍ《北史》〈新羅傳〉及〈倭傳〉可知,蓋聲相近也。任那,今忠州也。《三國史ㆍ強首傳》曰:「臣任那加良人也。」《史》又以強首中原沙梁人。中原者,忠州也,則忠州之爲任那,明甚矣。

二十六號。周元退居溟州《古記》,周元溟州人,始居蓮花峯下,號蓮花夫人。〈溟州曲〉當屬新羅樂府〈溟州曲〉與蓮花夫人事,毫不相涉,此又傅會也。

卷八輿地考

编辑

五號。海陽道疑是昇州見州潭州朗州注『見州』,當作貝州

十二號。王乃召元帥等,諭還九城女眞九城皆當求之於吉州以內西南之地,而人每求之於豆滿江內之地,此據《麗史ㆍ地志》及《輿地勝覽》公嶮鎭之說而然也。若如二說,咸州公嶮一千八百里,孤懸闊遠,何以爲聲援乎?《史》云『女眞國吉州吳延寵受命,來至公嶮鎭,賊遮路掩擊』,則其在吉州西南明矣。其撤九城,先撤吉州,蓋以吉州最遠也。九城顧不在吉州之內乎?九城之地,求諸三百里之內,當如林彦之說也。先春嶺立碑,是勒石燕然之類,非以此爲界也。

仝號。公嶮鎭〈志〉云:「一云公州。」注『公州』,當作九州

十四號。《一統志》曰:「五國城三萬衛北千里,自此而東,分爲五國,故名。」五國城,今烏喇城也。詳見余《寒夜枝言》。

二十號。常孝孫等,載其官民一百二十艘。『二十艘』當作四十艘。

二十四號。忠肅王六年,魏王阿木哥耽羅『六年』當作四年。

卷九輿地考

编辑

二十三號。臣謹按〈新羅本紀〉,神文王六年,置石山馬山孤山沙平四縣。然則景德王時所改名者,沙平一縣而已。旣云神文沙平,又云景德沙平者,自不成說。

卷十輿地考

编辑

十九號。臣謹按《三國史ㆍ新羅地志ㆍ火王郡》,曰『比自火郡,一云比斯伐』,〈百濟地志ㆍ完山〉,注曰『一云比斯伐,一云比自火』。完山百濟內地,則《史》以爲新羅所置,誠若誤矣。然眞興甲戌,百濟聖王新羅,爲其所殺,殺士卒無筭。當此之時,兵之乘勝拓地,至于完山,亦何怪乎?故明年乙亥,眞興完山州聖王歿後,其子威德王立,未克復讎,嘗一再侵掠,反爲所敗,此所云猶自雄強者失實之語也。其取六城,或四十城者,武王義慈時也,而亦在百濟東北之地,非用兵於西南也。又眞智王戊戌,以閼也山城百濟閼也今之礪山也。礪山之北,而新羅得而予奪,則完山又何論哉?比自火之同名,或是偶然,不可執以爲誤也。

三十七號。安義縣太宗朝,改名安陰,宜補入。

卷十一輿地考

编辑

八號。慶城府慶城』當作鏡城

卷十二輿地考

编辑

三十四號。又西北流爲木溪,右過嚴政川荷潭木溪荷潭下十里,此云『爲木溪荷潭』,誤。

仝號。又西流經麻岾麻岾』當作馬峴。余家在焉山上,有鐵馬小如田鼠,里人祠之,故曰馬峴

三十六號,花似川,經原州治蟾津花似川雉岳,不可經原州治

卷十三輿地考

编辑

二號。南流經禁淸橋琮沈橋許琮許琛,至此橋墜馬,因以名橋。『沈』當作琛。

五號。開城府南山南山』當作男山

六號。驪州八大藪英陵因山後,八大君各種樹成藪。英陵遷厝在睿宗己丑,而八大君在世祖朝,太半被罪,何以種樹成藪?此野人之說也。

九號。楊州峨嵋山峨嵋』當作峨嵯

十六號。本朝李荇能辨水味。李荇』當作李行

十七號。淸風錦屏山上有風穴風穴錦屏山下,『上』當作下。

卷十四輿地考

编辑

四號。原州南山,有御書碑閣在衙東數十步注『數十步』,當作數百步。

二十三號。羅州羣山在百五里三鄕古縣西注明有落字。

四十號。靑松楸水楸水』當作椒水

卷十五輿地考

编辑

十七號。《類纂》云:「天下大水有三,曰黃河長江鴨綠。」朱子曰:「女眞起處有鴨綠江。」此指今混同江也。三省《通鑑注》亦云:「鴨綠,今人謂混同江。」《三國遺事》又云:「遼水一名鴨綠。」蓋古者東北諸水,多稱鴨綠。今之鴨綠江,源出不遠,其流甚細,安得列爲三大水乎?列爲三大水之鴨綠,疑今之黑龍江是也。黑龍其源甚長,且東流入海,可與黃河長江比竝。原論有鴨綠東流,與黃河同之語

卷十六輿地考

编辑

二號。柳馨遠曰:「南漢世傳溫祚舊域。」『域』當作城。南漢新羅文武王所築日長城亦名晝長城其云百濟舊都者,沿襲之謬也。

五號。廣州南漢山城,卽溫祚古城。新羅文武王,又築日長城南漢日長也。溫祚古都,卽今之古邑。

十號。水原禿城,襟袍固密。『襟袍』當作襟抱。

十五號。泰安邑城石築,周一千五百六十一尺,高十二尺,內有井四古泰安城掘浦,今廢所斤浦鎭城石築,中宗九年築,周二千一百六十五尺,高十一尺,內有井一蓴城鎭城在東十五里,周一千三百三十三尺,今廢白華山城在北五里,周二千四十二尺,內有井一,今廢汚川邑城石築,周三千二尺,高十五尺,內有井二蒙山城在北四里,周一千三百十四尺,內有井二,今廢大興邑城石築。周一千一百十五尺,內有井一,今廢此三邑城當補入。

三十三號。南原邑城石築。高八千零尺,雉堞一千十六注『高』當作周,『一千』當作一百。

卷十七輿地考

编辑

十三號。顯宗五年,移鎭于舊營南。〈海防篇〉作景宗四年,此必一誤。

十八號。端川邑城周九百四十八丈九尺,高六百六十八尺,女堞一百三十八注大誤,當作周三千九百六十八尺,高八尺。

二十四號。永達堡石築。周三千三百八尺永達』當作永建。注大誤,當作周三千三百九十尺,高八尺。

卷十八輿地考

编辑

十號。肅宗十九年,馬島太守平義信,押還漂民。平義信』當作平義倫

十七號。戰船廠。仁祖九年,破蔚山召募注『破』當作罷。

卷十九輿地考

编辑

二號。對馬島若係地,則其置營不必載史也。對馬島後漢之末,稱對海國一岐島一大國,見《文獻通考》。

仝號。太祖五年,遣金士衡南在一岐對馬等島。太祖乙亥十一月,蔚州,遣金士衡南在等討逐之,知蔚州李殷被俘,拘囚至對馬島而還。此云征一岐者,全非實事。嘗見《南氏家乘》有此說,蓋其子孫之夸語也。

四號。大渚浦大渚』當作火者

仝號。大渚浦在南四十里『浦』當作島。

十五號。古今島在南周一百五里古今島疊載,見十四號周皆一百五里,似非二島也。古今島臯夷島,省文作古尒島,臯夷與古尒聲相近,尒又轉爲今,遂作古今島

仝號。甫吉島在一百二十里注似落南字。

卷二十輿地考

编辑

八號。菱島俱在海際廢縣『菱』當作麥。

二十一號。造淸浦在南五里造淸』當作造山

卷二十一輿地考

编辑

七號。琵琶串小許浦,萬戶管之小許浦』當作許沙浦

八號。醢甕巖。有二長百餘丈注『長』字上,當有石字。或岩字

十一號。井浦。江華府二十里注『府』字下,當有西字。

卷二十二輿地考

编辑

二十六號。全方慶之討三別抄。『全』當作金。

二十七號。金士衡南在,擊對馬一岐島此事爽實,已見上。

卷二十七禮考

编辑

四號。仁祖十五年,改造順懷世子神主。奉恩寺順懷世子神主,每年九月,僧徒行祭。

卷二十八禮考

编辑

十五號。纛神廟《高麗ㆍ百官志》,有大淸宮藏纛。

二十六號。百濟溫祚王廟,在南漢山城仁祖丁丑正月初十日,南漢被圍,時禮曹判書金尙憲啓曰:「溫祚定都於此,必有其神,請致祭。」從之。二月下城後,命建溫祚廟南漢城中。今不載此事,有若自古有之者,誤矣。

卷三十禮考

编辑

二號。成宗朝,鄭陟請豫造壽宮。世宗癸丑,舍人鄭陟請豫造壽宮,此云成宗朝,誤矣。

十八號。孝宗國恤。己亥邦禮,乃一世之大論,此書全不載錄於此,知纂輯諸臣太無公正之筆也。況甲寅改定邦禮,斯乃先王處分,尤何可不錄也?

卷三十一禮考

编辑

二十號。恭愍王六年,諫官李穡,請行三年喪。《牧隱集ㆍ贈金判事序》,論高麗喪制之乖,當補入。亦出《東文選》

二十五號。有補服,有義服,有報服。代喪受服當否議,承重孫妻姑在從服當否議。閔愼代喪議,外此東儒疑禮之辯,宜以類採入。

二十八號。世宗元年,上定宗謚曰溫仁恭勇順孝太宗卽位之庚辰十一月,上定宗號曰溫仁恭勇順孝,此云『世宗元年』,誤,以號爲謚,亦誤。

三十號。肅宗七年,追上恭靖廟號。睿宗朝,追上恭靖廟號曰安宗,當時何以不傳也?可疑。

三十二號。定宗初,議鄭熙啓謚曰安煬此是太祖朝事。

卷三十二禮考

编辑

一號。箕子墓平壤府《一統志》,平壤城外有箕子墓

四號。高句麗東明王陵,在平安道中和郡龍山東明王時,平壤樂浪郡治,東明何以葬此?東明國都,在今地。《廣輿記》『遼東復州明王山高句麗東明王所葬』,今云在中和,無或改葬於此乎?

八號。恭愍王十六年,詣顯陵正陵公主陵恭愍正陵之役,侈費浩大,宜略載之,以備後鑒。

十六號。宣祖四年,康陵丁字閣火。宣陵靖陵,倭賊之變,亦宜備載,以著當時議論。

卷三十三禮考

编辑

七號。新羅始祖,立閼英爲妃。神文王三年,納妃金氏,此宜補入。

十九號。聖母實筭回甲之年。『實』當作寶。

卷三十四禮考

编辑

十四號。太宗二年,朝上王于樂天亭此是世宗二年事。

十八號。肅宗十二年,以莊烈王后周甲進豐呈。莊烈王后誕于甲子歲,此爲肅宗十年事。

卷三十六禮考

编辑

一號。新羅眞德王,衣服請襲儀。《北史》:「新羅衣服,與高麗百濟同,服色尙畫素,婦人辮髮徒頭,以雜綵及珠爲飾。」又見《唐書》。

仝號。百濟古尒王,服紫大袖袍。《北史》:「婦人不加粉黛,女辮髮垂後,出嫁則分爲兩道,盤於頭上,衣似袍而袖微大。」又見《唐書》。

九號。仁祖二十三年,王世孫將行冊禮。此是仁祖二十七年事,王世孫,卽顯廟也。

三十號。二十四年,禮官啓請儒生皆著頭巾。上載三十四年事,此綠二十四年事,必有錯誤。

三十七號。東國首飾來歷及髢髮禁條,當補入。

卷三十八禮考

编辑

五號。箕準走居地,其子及親留在國者,冒姓韓氏《通典》云『馬韓,其子友親留在國者,冒姓韓氏』,則『及親』當作友親。

仝號。馬韓末有孱孫三人,爲韓氏奇氏鮮于氏李廷龜月沙〈崇仁殿碑〉有此說,未知出於何書。《荷潭日錄》,奇自獻不言爲箕子後,近世《奇氏譜》得於石函中,箕子以下五六十代,名諡皆詳,其爲僞書無疑。

仝號。新羅儒理尼斯今,改六部之名,仍賜姓。《新唐書》曰:「新羅人無姓。」《三國史》:「新羅諸人,皆不書姓。」又案《北史》:「百濟國中大姓有八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眞氏國氏木氏苩氏。」此當補入。

十九號。夫餘國揖讓升降。辰韓之俗,行者相逢,皆讓路,今嶺俗禮讓,有自來矣。

二十號。世宗十六年,頒《三綱行實》。《二倫行實》,亦宜竝論。

二十五號。成宗朝勳臣,就僧寺祝釐。成宗二十一年,太學生李穆逐巫事,見《名臣錄》,宜補入。

卷五十樂考

编辑

七號。懿宗六年,御康安殿。『懿』當作毅。

卷五十二兵考

编辑

二號。眞興王置隊ㆍ大監。隊ㆍ大監ㆍ小監ㆍ火尺ㆍ大幢,皆領騎兵步兵,而此云『小監領騎,火尺領步』,誤矣。

仝號。神文王置大監六人,隊頭十五人。神文王於侍衛府,置大監ㆍ隊頭等官,見下〈宿衛萹〉。此當刪。

二十九號。新羅眞平王始置侍衛府大監。此條當與上條參互補正。又案《唐書》:「王居金城,環八里衛兵三千人。」

卷五十三兵考

编辑

十七號。德宗五年,遣使兩京,簡取驍勇。德宗』當作靖宗

四十二號。《行軍須知》,金錫冑抄刊。《行軍須知》,非東人所作,亦非時用。《兵學指南》,則宜載而漏。

卷五十四兵考

编辑

十七號。全羅道保勝精勇一品,共一萬八百六十五丁。當作一萬一千六十四人。

卷五十五兵考

编辑

四十八號。全羅左道楊仁楊仁』當作楊江

仝號。右道光利光利』當作光和

卷五十六刑考

编辑

一號。新羅婆娑王元年,令罪囚入贖。三年,盜賊竝斬之。見下。此二條下五條

二號。味鄒王五年,有姑鞭婦。智證王七年,頒示律令。元聖王五年,令強盜捕捉竝加職。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一年,令十惡中准律用刑。小獸林王二年,暑氣太盛。已上七條,不見於《三國史》ㆍ《東國通鑑》,未知出於何書,疑有僞。

四號。李子祥疏曰天地災祥。子祥』當作子淵

六號。恭愍王敎曰罰徵非罪。『罪』當作死。

十號。世宗三年,定訊杖一次三十。此是太宗十三年事。

十六號。四十三年,設號牌都監。宣祖在位四十一年,此云四十三年,必有誤。

卷五十七刑考

编辑

一號。高句麗東明王,禁庶人文彩紗羅衣。此說不見諸史,可疑。

四號。明宗四年,李彦迪啓奢侈之中,婚姻之費不貲。明宗二年丁未,晦齋被謫,遂未蒙放,四年安得啓事?

十二號。法興王十六年,禁殺生。此條已多增潤,而下三條,句麗新大王百濟多婁王比流王不見諸史,可疑。

十三號。高麗太祖二年,禁劫占奴婢。此條不見諸史。

仝號。景宗元年,禁屠牛。此出《刑法志》,其爲景宗元年事,則無可考。

仝號。顯宗八年,禁伐松。此是顯宗四年事。

仝號。高宗十九年,禁鞦韆。此是高宗三十三年事。

卷五十八刑考

编辑

一號。新羅奈解王三年,令讞疑獄。此以下五條,儒禮王智證王眞平王百濟多婁王不見諸史。

卷五十九刑考

编辑

九號。成宗十一年,敎司獄官吏。上旣言成宗八年,此只云十一年,方不違書例。

十一號。李珥啓殺人者死,在法罔赦。此出《石潭日記》本文,乃《日記》中謹按之說,而此直云李珥啓者,大非實事。末云上嘉之者尤未安。旣無啓事,安有嘉納?

卷六十三田賦考

编辑

二號。箕子平壤,區畫井田。慶州有井田遺址,慶州辰韓,本民之東來者,故猶有古華制南原劉仁軌井田遺址,仁軌當時,專制東方,故欲試此法此宜補入。

仝號。新羅聖德王,給百姓丁田。新羅神文王,賜文武官田有差,此職田之始昭聖王置學生祿邑田,此學田之始景德王給孝子向德口分田,此賞田之始此宜補入。句麗田制,雖無可考,或給田賞功,其有公田可知。

十四號。二十三年,量京畿忠淸田。成宗二十三年事,繫之世祖八年之下,而不書成宗二字。下一條亦係成宗二十四年事

二十四號。十七年敎曰仁政必自經界始。顯宗在位十五年,此云十七年,必有差誤。

三十五號。列朝田結總數,成宗朝最盛,宣祖朝亂前亂後,仁祖朝亂後至英宗朝,增損不等。此宜考補。

卷六十四田賦考

编辑

三十五號。新羅元聖王六年,增築碧骨堤新羅解王二十一年,始築碧骨堤,長一千八百步,本朝太宗十五年,復築碧骨堤見《輿地勝覽》俱宜補入。

仝號。溝內立木桷,桷內作三五穴。二桷字,皆桶字之譌。

卷六十五田賦考

编辑

一號。百濟古尒王,復一年租調。《北史》:「百濟賦稅以布ㆍ絹ㆍ絲ㆍ麻及米等,量歲豐儉,差等輸之。」又案《北史》:「高句麗稅布五匹,穀五石,游人則三年一稅,十人共細布一匹,租戶一石。」次七斗,下五斗《通典》:「東沃沮臣屬句麗,責其租稅貂ㆍ布ㆍ魚ㆍ鹽ㆍ海中食物,千里擔負致之。」俱宜補入。

仝號。高麗太祖元年,免民三年租役。趙浚曰:「新羅之末,田不均而賦稅重,盜賊群起。」太祖卽位三十有四日,慨然歎曰:「近世暴斂,一頃之租收至六石,民不聊生,予甚悶之。自今宜用什一,以田一負,出租三升。」遂放民間三年租。當是時三國鼎峙,羣雄角逐,財用方急,而太祖後戰功先恤民,卽天地生物之心也。

九號。世宗元年,原州等處十二邑蠲租稅。『處』字當刪。

卷六十六田賦考

编辑

五號。中宗改定貢案。燕山七年,加定貢物,當補。

三十九號。孝宗初年,右議政金堉上箚曰:「大同之法,均役便民。」吉川君權盼,爲忠淸監司,取完平府院李元翼大同宣惠法,平停一道田役,出入劑爲絜法,事未卒行,籍而藏之。其後金堉潛谷湖西,發視其籍大喜,遂按而行之。此不槩見,惜哉!

卷六十七財用考

编辑

一號。次以漕運漁鹽。『漁』當作魚。下仝,不能悉指

卷六十八財用考

编辑

六號。臣謹按安興梁水道爲衆流所激。英宗甲寅乙卯間,武臣李選請掘安興梁,費財鉅萬,竟不成。

卷六十九財用考

编辑

一號。新羅大武神王十三年。新羅本無大武神王,當是高句麗之誤。

仝號。高麗忠烈王,始遣使榷鹽。高麗成宗元年,崔承老上書曰:「竊聞聖上以新池穴口與摩尼等處魚梁,爲放生所。」則知魚梁之設,早已有之顯宗七年,宮人金氏生子,賜田庄ㆍ奴婢ㆍ鹽盆ㆍ魚梁,則知魚鹽折受,已自麗初宜考補。

五號。取其色鹽以供內外之膳。『色』當作魚。

六號。宣祖二十七年,李恒福兼舟師大將。此非二十七年事。

卷七十財用考

编辑

五號。宣祖二十六年,欲用錢,命議於領議政李德馨ㆍ左議政尹承勳ㆍ右議政柳永慶等。漢陰戊戌拜相,辛丑拜相,壬寅拜相。此非二十六年事,三十六年則可也。

六號。先是開城留守金堉疏曰:「曾以用錢之意,陳疏上請。」此疏卽仁祖丙戌所上也。在仁祖十一年,癸酉也後十有三年,而曰先是,誤矣。

卷七十一戶口考

编辑

二號。歷代戶口。《漢書》,樂浪郡二十五縣,漢水以北,兩西嶺東之地平帝元始二年,戶六萬二千八百二十二,口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後漢書》,樂浪郡十八縣,江原道七縣,前此棄之,故爲十八縣,今北兩西之地順帝永初五年,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五十,此宜補入。

仝號。李勣高句麗《資治通鑑》,高麗亡時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二戶,李勣執王及大臣衆二十餘萬,還京師後,移三萬八千二百戶,配京西等地。又案百濟亡時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此宜補入。

三號。《東史補遺》曰:「新羅全盛。」此出《三國遺事》,不當曰《東史補遺》。

仝號。顯宗九年,西女眞二百戶來投。高麗太祖以後,顯宗以前,勃海國人來投者,亡慮累萬戶,此竝不載。又案《文獻通考》,徽宗時,高麗使臣郭元,言高麗男女民口共二百十萬,此蓋仁宗宜補入。

四號。元宗元年,蒙古歸虜民四百四十餘戶。蒙古之難,高宗創殘無餘,及其甚也,一歲之內,被俘男女爲二十萬六千八百餘人,屠城斬殺,不能數計,當時戶口,蓋無餘矣。

六號。二年,都評議使司言,戶口日減。此是太宗二年事,今繫太祖之下。

九號。臣謹按世宗朝戊寅。『戊寅』當作戊申。

十五號。京畿十五萬七千二百三十六。『畿』字下落戶字。

十八號。宣祖四十三年,設號牌都監。宣祖在位四十一年。已見上又案光海壬子,頒士大夫號牌,設廳成籍,使公卿以下佩持,不數月而罷。

十九號。李墍曰:「箕子三仁之盛。」有罪者爲奴婢,自古而然,勝敵而俘掠者亦爲奴,《周禮》貊隷,是也。然止其身而已,世役之法,豈聖賢之遺制哉?是必勳貴之家,積習成俗也。李墍松窩之論大誤,宜採革罷之論載之。

二十號。新羅異斯夫所虜三百口。《唐書》,新羅宰相家,不絶祿,奴僮三千人。

卷七十三市糴考

编辑

三十六號。崔啓沃載賜花持紅牌,就賑場喫粥馬。『馬』當作焉。

仝號。時有李之菡者哀流民。此時土亭之沒已久,此云時有者誤。

卷七十五選擧考

编辑

十二號。成宗二年,行別試。此是成宗二十年事,必於誌狀見弘治二年字,而誤繫如是。

卷七十九選擧考

编辑

十四號。世宗朝,元孫入學時,尹祥爲博士。此是世子入學時事。

二十五號。五年,洪應啓曰:「五鎭判官,以文官除授。」洪應成宗朝相臣,不應於明宗朝啓事。

二十七號。十四年,相臣柳成龍兼吏判。此是二十三年庚寅事。

卷八十一選擧考

编辑

六號。二十一年,世宗金宗直除成均注簿兼世子右正字。佔畢齋生於世宗辛亥歲,到己未歲,卽二十一年年纔九歲,此必有誤。『注』當作主,世子下亦宜有司名。

十二號。奇大升啓曰:「學行出衆之人,當收用。」此是宣祖元年事,不宜繫之於明宗七年之下。

仝號。八年尙震啓曰:「李滉持身淸簡,宜徵之。」此是明宗十一年事。

仝號。十三年,李滉乞退。此是宣祖二年事。

十五號。李時發受兵法於駱尙志駱尙志壬辰後出來,安得於宣祖二十一年,敎時發兵法?

十八號。仁祖元年,金長生張顯光,擢置講職,宋時烈宋浚吉,亦被薦庸。此時兩尙幼。

二十七號。南九萬啓曰:「宣廟壬申,李浚慶身沒已久,而又被淸白之選。」東臯之卒,在於壬申,而以是年被選淸白,此云身沒已久,藥泉未及照檢。

卷八十三學校考

编辑

一號。高句麗小獸林王立太學。《新唐書》:「高麗人喜學,至窮里廝養,亦相矜勉,衢側悉構嚴,號局堂,子弟未婚者曹處,誦經習射。」又《通典》云:「高句麗國中有五經ㆍ三史ㆍ《三國誌》ㆍ《晉陽秋》ㆍ《玉篇》ㆍ《字統》ㆍ《字林》。」

二號。百濟近肖古王,以高興爲博士。《新唐書》,百濟人有文籍,記時月如華人。

仝號。新羅眞德女主,始知有釋奠。眞德五年,置博士ㆍ助敎ㆍ大舍二人。

仝號。景德王置國學,諸業博士ㆍ助敎。新羅諸州縣,各置助敎,韓恕意熊川助敎是也。

卷八十五學校考

编辑

四號。顧子配享。『顧』當作顏。

卷九十一職官考

编辑

二號。箕子東封之初,國人擧王受兢爲士師。此出於僞書也。且王之爲姓,自靈王太子晉也。箕子之時,安有此姓?

卷九十四職官考

编辑

二十六號。江華寧邊江陵安東四處史庫,各置參奉。茂朱赤裳山城,亦有史庫,置參奉二員。

卷九十六職官考

编辑

四十三號。都監。都監自高麗有之,有事則置,事已則罷。

卷九十七職官考

编辑

二號。廣州府經歷,仁祖元年始置。仁祖元年無此事。

七號。明宗十四年,復設牧使,仁祖元年陞留守。廣州沿革,在燕山朝革州,中宗初復舊。仁祖四年,以牧使兼防禦使,十一年又兼討捕使,十六年以駐蹕之地,陞府尹。孝宗三年,府尹兼守禦副使,六年罷。肅宗庚申,復兼副使,旋罷,九年置留守經歷,罷府尹,十六年復舊。英宗庚午,置留守經歷,己卯復舊。高麗時置節度使,號奉國軍此云明宗十四年ㆍ仁祖元年者,皆誤矣。

十九號。利川府仁祖三十一年復舊。仁祖無三十一年。

三十一號。肅川府顯宗十九年復舊。顯宗無十九年。

三十三號。濟州牧定宗十一年始置。定宗無十一年。

卷九十八職官考

编辑

十一號。安義縣安陰舊號宜著之,逆賊希亮亦宜著其姓以彰惡,下葉山淸縣,亦宜著山陰舊號是紀事之體。

十七號。康翎縣仁宗十五年革之。仁宗無十五年,此是仁祖十五年事。

十八號。狼川縣仁祖三十一年復設。仁祖無三十一年。

二十三號。別設界首都督官。『都督』當作提督。

仝號。高麗置諸縣尉。高麗縣尉,與本朝訓導異,此條當移錄。

卷九十九職官考

编辑

四號。平安道兵馬節度使,世宗十四年,分爲三道節度使。此恐世祖朝事。

卷百職官考

编辑

三十四號。八品黃豆三斗。○肅宗二十七年三斗當作五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