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浦渚先生集
卷八
作者:趙翼
1688年
卷九

十首 编辑

玉堂辨鄭仁弘誣詆文純公李滉箚辛亥修撰時 编辑

伏以臣等伏見聖批。殿下以仁弘之見爲透徹。則其以仁弘之所詆毀李滉者。正中其病。而能見人之所不見者乎。夫仁弘之怪論妄說。誠不足與辨。殿下聖學高明。察理已熟。其於天下之言。是非邪正。無不灼見。仁弘詖淫怪誕之說。宜不足以熒惑聖聽。而殿下乃以透徹許之。此豈獨斯文之不幸也。抑亦國家之不幸也。仁弘以李滉嘗論其師曺植爲老莊中出來。及成運中許淸隱而不許以中道。反覆辨論。歷擧大舜以下隱居獨善者。至於延平。以明其師之事合於中庸而非爲老莊也。夫中無定體。隨時而在。誠如仁弘之所云。然此非仁弘之說也。乃先儒已定之論也。蓋出處隱見。各自有道。隨其時而處得其道。乃中庸也。故當禹之世。則三過不入爲中。若居陋巷則非中也。當顏子之世。則居陋巷是中。若三過不入則非中也。然先儒辨析此理極其明白。其言滿天下。今之三尺童子皆能言之。豈滉之高見達識。乃不知此。而以植之不仕。爲不中也爲老莊也。蓋滉之論植。實指其學術之偏。而仁弘乃謂其指不仕而言也。至於費許多說話。廣引前古不仕之人以明之。仁弘所引大舜以下諸聖賢。實皆滉之平生所宗仰而勉學之者。豈有以是爲不中者哉。此則仁弘之見。與兒童無異。臣等未見其爲透徹也。中庸者。義理至當之謂。非義精仁熟無一毫私欲者。不能與焉。故雖爵祿可辭之廉。白刃可蹈之勇。有不能與焉。以不仕爲不中者。固不可專以不仕爲中者亦不可。曺,成二子。其高風淸節。誠亦人所難及。其學問蹊徑。能得其實。未可知也。人之爲學。自非大賢。鮮不有偏。儒先論人。本出於至公。其所高下。皆據所就。不容有所低昂。至於學術偏處。則尤不容不言以誤後學。故聖門諸弟如曾點之高明。爲聖人所深許。而孟子稱其狂簡。伊川之門。如龜山,上蔡之徒。可謂高弟。而朱子稱其背其師說而淫於老佛。植與運之於滉。生同一時。旣非先輩長者。其學術造詣。又非其所畏。其所稱許。當只據其所就。安得溢美。必以中庸許之哉。至於言其偏處。則只是論其學問得失耳。亦皆出於公心。初非可怒也。而仁弘深懷狠怒。乃至上章。不惟辨論其師之事。排斥儒先。不遺餘力。有若報讎者然。夫師生之間。本以道學相期。仁弘私於所師。以先儒論學之公。爲必報之讎。橫肆詆斥。無復顧忌。尊師之道。豈宜如是。殿下其以是爲透徹乎。至於以李滉文學之弊。比之於范甯之譏王弼。夫范甯之譏王弼。則以其蔑棄禮法。崇尙虛無。以誤天下風俗也。李滉之學。實有得於程朱之正脈。其所著書。無非發明義理。而至於遊戲翰墨。亦一出於正。皆可以爲百世師法。其比之於王弼。不亦悖乎。范甯謂王弼罪過於桀紂。不識李滉文學之罪。一至於此乎。此仁弘之所以大罪於斯文。而士類之所以極痛而深疾之者也。殿下卽位之初。採一國公論。從祀五賢於聖廟。殿下崇儒重道之德。實有光於百代。豈意一朝蔽賢險怪之說。乃能詿誤聖聽至於此哉。臣等竊痛心焉。伏願殿下洞察邪正之分。亟正仁弘誣賢之罪。以快輿情。以幸斯道。取進止。

玉堂論洪鎬箚甲子直提學時 编辑

伏以臣等伏見昨日憲府所啓。以前正言洪鎬言事謬妄。請罷蒙允。夫洪鎬愚妄。誠如憲府所論。固不足言。然凡論人是非功罪。須愛而知惡。惡而知美。十分斟酌。輕重不差。人心乃服。而其被罪者亦無辭矣。臣等請先論朴承宗之事。然後乃及於洪鎬愚妄之失也。夫承宗在往時。與爾瞻角立。爾瞻每以起獄殺人爲事。而承宗每欲救解。至於辱及慈殿之論。承宗則與爾瞻相反。終不助其兇逆之計。此則承宗之事所以異於爾瞻等諸賊者也。然光海悖逆。前古無有。承宗身爲首相。誰任其責。非但無所匡救。乃又有逢迎縱臾之事。斷以王法。則雖使持身謹愼。於己無貪縱之失。其不能匡救之罪。固不容於誅矣。愍懷之廢。張華雖嘗諫。張林責其何不去位則張華不能答。幽廢慈殿。雖曰爾瞻之事。承宗烏能免其責乎。且承宗雖曰。廢君所爲。非己所知。然一無所救。而反逢迎固位。又憑籍其寵。以濟其貪奢之欲。田民幾遍一國。自國朝以來人臣貪縱。未有甚於柳,朴者也。其所犯旣是非常之罪。則所施亦當用非常之罰。籍沒家產。豈有不可。且鎬以承宗之死爲死節。此尤不識事理之甚也。使承宗入衛宮中。捍禦而死。則謂爲廢君死可也。逃竄僧舍。自經而死。此正所謂與人刃。我寧自刃者也。豈是爲廢君者乎。但不無羞愧之意。則其死與希奮等之死。稍有間耳。雖使爲廢君捍衛而死。乃是致亂之臣。死不償責者也。況其死本非爲廢主。自無可褒之節。而其罪則乃人臣之大罪。決不可容貸者也。洪鎬乃欲以其死掩其罪。人之心智愚暗。不識事理。有如是之甚者乎。鎬之言有曰。死有三等。而褒崇則同。夫事勢窮蹙。知其不免而死者。與成仁就義伯夷,比干。同其褒崇。是何義理。且謂雖非死節。當褒崇之。以激勵千萬世人臣之節義。至比於買死馬骨。夫褒非節義。謂爲節義。以欺世人。求其激勵。此正所謂立僞敎以化人者也。不亦疏乎。臣等竊恐世之爲人臣者。不勸於節義。而勸爲承宗。則其爲害於世亦大矣。又謂不廉。君子之大過。而凡人則無怪。是以貪汚爲凡人之常事。而不當罪也。以承宗之貪黷。以其人凡人也。而不之罪。則此言豈不爲貪人之大利。而生民之大害乎。又引隱惡而揚善。請隱承宗之惡。人之讀書。失其義豈有如是之甚者乎。夫中庸所謂惡。非指惡行也。舜好問而好察邇言。其言之未是者。隱而不宣也。若承宗。身爲首相。致君顚覆。及貪奢無厭之惡。則昭在國人耳目。將流臭萬年。雖欲掩之。其可得乎。其言一字一句。無非可笑。誠不足辨也。然臣等竊恐至於罷職則爲過也。蓋言官以言事爲職。鎬之不識事理。固不可因在其職。遞則可矣。至於罷職。則是罪之也。鎬言雖愚妄。其心則不害爲有懷必達。此是識見之失耳。非心術之罪也。且其心以爲此乃今日難言之言也。故自謂能言人所不敢言之言耳。正宜容之。以來言者。若以其言之妄而罪之。則臣等竊恐此後雖言之不妄者。亦難於言之。或致有妨於言路也。國家之患。莫大於言路杜閉。下情不通也。故爲國之道。要使凡有所懷。咸得自陳。其言可用則採之。不可則置之。今鎬之愚妄如是而見容。則國人咸知朝廷不罪言者。各得自盡。而無所懼矣。豈不美哉。鎬之所引隱惡而揚善。買死馬骨。正當於處鎬之道取之矣。伏願聖明俯察臣等爲言路計。還收洪鎬罷職之命。不勝幸甚。臣等職忝論思。凡有所見。不敢不言。取進止。

因兵曹參判崔鳴吉箚子。論典禮箚。戊辰。以下副提學時。 编辑

伏以臣等伏見兵曹參判崔鳴吉箚子。論追崇典禮。請削去綾原君傍題。別建一廟。以奉禰祭。依倣園號。加以美稱。奏假則別製樂章。祼獻則例命朝臣。此古所未有。乃崔鳴吉自作之禮也。帝王祀典大事。當傳之百世。誠宜極其愼重。以求至當。豈可以一二人臆見自作之禮。爲之定制乎。臣等請先辨其說之非。然後推釋經傳之意。以明其不然也。其箚辭有曰。以子之貴。而託其禰於支子者。臣未之聞也。祭祖而不祭於禰者。臣又未之聞也。又曰。子無降父之禮。如其可降。豈可謂之綱。又曰。今之廷臣徒知君上之尊。而不知三綱之重。徒知尊祖之義。而不知尊禰之禮。又曰。自有經傳以來。果見有可降之父而無禰之廟乎。夫三綱五倫。固人道之大綱。然後於大宗。則降其服於本生。亦禮之大節。天理之當然也。蓋自古帝王有天下與國。已自創業。無所承繼者。得自盡於尊親之道。故父雖爲士。祭以天子諸侯之禮。若有所承繼。則於其親。不得盡其尊奉。以承統於所繼。故統不可兩也。然則自古有降於其父者矣。父有可降之禮矣。然其所以降於其父者。非以己貴而卑其父也。以不可兩統故也。所繼以子姪之行繼伯叔父。則其所承之廟。有考位矣。如以孫行繼祖。則其無考位。理勢固然也。漢宣之繼昭帝是也。此亦有無禰之廟也。然則其謂自古無可降之父無禰之廟者。實不然也。廷臣所講定。非以宗廟之統登寶位。故降於大院君也。乃以殿下承宗廟之統。不可兩其統故也。直承祖廟。則考位之闕。亦理勢固然。竊恐其不可非也。其箚又云。傍支繼統。謂之爲人後。一體直傳。謂之爲祖後。爲人後則所生謂伯叔。爲祖後則父雖沒而名不易。斯乃古今之常禮也。噫。此語古所未有。乃鳴吉之臆說也。何乃謂古今之常禮也。蓋禮所謂爲人後。謂父外他有所後者也。未見其必專指爲族人後也。爲族人後與爲祖後。旣父外有所後。則其不可兼後其父。同也。自古未見有父外後祖而兼後其父者也。未見一人如此。乃謂古今之常禮。不亦謬乎。其言又謂近日士夫間所見。稍稍開悟。而草野之議。日漸憤發。又云外間之議。多以追崇入廟爲言。此說尤臣等所未敢知也。夫自初爲此議者。不過五六人耳。此外誰復以不立禰廟爲憤發者乎。至於入廟之論。尤絶未之聞也。竊恐外間未有敢爲此言者也。臣等謹按儀禮不杖期章。曰。爲人後者。爲其父母報。其所謂爲人後。以文勢觀之。則父之外他有所後者皆是也。蓋人者。對己之稱也。父子是兩人。故父亦可謂之人也。如所謂爲人子是也。所謂爲人後。別於爲父後也。父與祖亦兩人也。父之外超繼祖後。則亦是爲人後也。蓋經文簡約。且超繼祖後。世未嘗有。故不別出超繼祖後之文。然旣曰爲人後。則凡父外有所後皆是。超繼祖後。亦在其中矣。超後於祖與後於族人。同是爲人後。則其同降其父母也明矣。儀禮傳曰。持重於大宗者。降其小宗。蓋古者爲後之法。大宗無後。則以小宗之子爲後也。大宗者。祖之統也。人道尊祖。故後於大宗而降於其父母也。夫族人之大宗。以其爲祖之統也。故爲其後而降於其父母。況直繼祖後。不降於其父母。可乎。若爲族人後。降其父母。直繼祖後。不降其父母。則是重族人而不重其祖也。其於情理。合乎。傳又曰。爲人後者爲之子。然則凡爲人後者。卽爲之子。以子姪行繼叔父者。其爲父子固順矣。以兄繼弟者。亦謂之父子。況以孫繼祖者。豈獨無父子之道乎。蓋子爲父後。事之常也。其出而爲人後。事之變也。以姪行繼叔父。變中之常也。以孫繼祖。又變中之變也。禮因事而設。事之變則禮從而變。事雖有變。而爲後者爲子之義。則無往而不在焉。此經傳數三條。乃萬世爲人後不可易之大法也。今殿下嗣宣祖之位。卽是直繼祖後也。卽是持重大宗也。卽是父外有所後也。大院君宣祖之別子。卽是小宗也。大院君於殿下。爲本生父母也。殿下於大院君。爲出繼之子也。夫降於本生。所以尊祖敬宗。不敢干亂大統也。今若立廟稱禰。尊事之禮。與宗廟竝。則是大宗小宗。所後本生。兼而後之也。古今豈有如是之禮乎。非但背經失禮。大害倫理。於宗廟。當專而不專。於本生。當降而不降。竊恐在天之靈。祖宗懷不平之心。大院君有不安之意也。蓋論者見宗廟闕考位。遂謂廟不可無禰。欲立本生廟稱禰。夫爲後者爲子。則宣祖自當禰位。如曰不可爲禰。則是禰廟闕也。禰廟之闕。事之變也。事之變。禮從而變。古之人亦有之。漢宣是也。豈可取本生應降之親以爲禰位。致有兼後兩統之失乎。如曰姪孫繼從祖。可闕禰廟。親孫超後其祖。不可闕禰廟。則其禰廟之闕。一也。豈有姪孫則可而親孫則不可之理乎。論者又謂親孫超繼祖後者。與傍繼不同。故不可降其本生。此等語經傳無明文。歷代無已行之事。只是其臆見耳。噫。國家莫重典禮。其可取決於私臆乎。其輕率亦甚矣。以事理推之。則超繼祖後與繼於傍親。其爲後則一也。未見其有不同。而或當降或不當降也。且降於本親。所以重其所後也。以親祖比之傍親。則親祖尤宜重。然則超繼親祖者。尤宜降於本親也。當初廷臣定議。降服爲期。以綾原君俌爲喪主。雖其節目出於聖孝之至情。有過於禮者。而其大綱。實合禮經正意。不幸人之所見不同。一二議者。不求經傳本意。只信自己一時差誤之臆見。別生穿鑿。謂不當降屈。排斥朝廷所定。以殿下誠孝之至。聞此等言論。安得不爲之動乎。然廷臣所定。實合於禮經正意。聖賢定論。一二議者之言。乃古所未有之論。只出於自己私臆。所謂無稽之言。弗詢之謀。是也。以是推之。則其是非從違。不難決矣。夫帝王家莫大典禮。誠宜本之經傳。徵諸衆論。務要深合禮意。允愜衆情。傳之百世而不惑。豈可棄禮經違衆論。徒信一二人私臆之見。自作之禮。創爲前古所未有之擧。於宗廟有兩統不專之失乎。蓋爲此論者。以此爲忠殿下之道也。臣等之意。則以爲以禮義之正導殿下。乃是眞忠於殿下也。忠殿下之道。恐不在於此也。伏望殿下深察禮經之意。事理之實。有以辨其是非。毋爲偏聽一人之私言。不勝幸甚。臣等竊恐殿下孝思無窮。如此之論。或合於聖心。不免入於其言而不暇察其大乖禮經。大害倫理。致誤大事。不敢不盡其愚。無任惶恐戰慄之至。取進止。

再箚 编辑

伏以臣伏見兵曹參判崔鳴吉箚子。排斥玉堂箚辭。洗垢索瘢。捃摭詆訶。不遺餘力。其言專以攻人自是爲務。而不察其語意之所在。事理之是非。此誠不足辨也。第事係創立制度。此說若行。則將誤國家大事。貽譏於百世。臣忝在儒臣之列。安得嘿然而已乎。大槩爲此說者。其所執亦不在多言。不過以儀禮爲君之父母條註疏之說爲主。引士大夫家嫡孫承重爲例。而以禰廟不可闕爲辭耳。臣請有以明其不然也。夫三代各有禮。而獨周公之禮。傳於後世。儀禮。實萬世禮法之祖也。後世所當據而爲法者。非儀禮之經及傳乎。儀禮喪服記斬衰三年章。首曰父。又曰。爲人後者。不杖期章有曰。爲人後者。爲其父母報。由是觀之。則三年。子爲父母之服也。若他有所後。則於所後。以事父之道事之。而於其父母降也。周公之制。只有此兩端而已。子夏之傳。解其所以降之義曰。持重大宗者。降其小宗。蓋大宗無後。然後取同宗小宗之子爲後也。故所後者。卽大宗也。爲後者。小宗之子也。大宗者。祖之統也。人道尊祖。故小宗之子爲後於大宗。而降於其父母也。夫族人之大宗。以其爲祖統。故爲之後而降其父母。況直繼祖後者。以所以事所後族人大宗之道事其祖。有何不可乎。故臣竊以爲今之所當據而行之者。唯在此經此傳也。若不杖期章曰。爲君之父母。傳曰從服云者。此蓋君他無所後者也。故爲其父母服其服。而其臣從服也。然其父母自爲君。則其臣自有臣爲君之服也。然則君他無所後。而其父母未爲君者。乃有此服也。如天子始受命。諸侯始封者爲然也。非但天子諸侯。古者天子諸侯之大夫。亦皆有采地有臣。此皆爲其父母服其服。而其臣從服者也。然則古之爲此服者甚多。此周公所以制此禮也。此條經傳之意。只是如此。註家推衍於經傳之外。乃有若是繼體。則父若祖合立。有廢疾不立已立之說。此自註家之說耳。經傳之文。初無此意。則未知周公之意果如此否也。就其所說而求之。亦未見其合也。夫所謂合立者。儲貳之謂也。蓋古者非但王者有儲嗣。雖士大夫。亦有立嫡爲後之法也。唯其儲嗣應立者。故有廢疾。立其子若孫。若是衆子。則有廢疾。自當立其弟。何必立其子若孫乎。以是觀之。則其與今之事不合明矣。夫經傳無可據者。則從註疏之說亦可也。今者經傳之文分明可據者。棄而不用。註疏之說。未必是周公之意。而其言亦與今之事不合者。必欲從之。不亦近於索隱行怪乎。至於家禮嫡孫承重之法。則長子先卒而父卒。長子之長子爲其後。服喪如爲父也。此則非是直繼祖後也。乃由父而及於祖也。至於祔則先卒之父。後亡之祖。以父子之序。同入於家廟而奉祀焉。王者以嗣位爲序。若支子之子繼祖而立。則是直繼祖後也。旣直繼祖後。則繼祖統者卽已也。不可以私親間於其間也。夫嫡孫承重者。名之爲祖後。直繼祖後。亦名之爲祖後。其名固同也。其實大不同也。夫家禮。乃士大夫家當行之禮也。王者之禮。與士大夫不同。如此等處是也。惟其不同也。故孟子曰。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夫孟子以亞聖之學與才。當晩周禮文猶未散失之時。諸侯之禮。尙難言之。今者無孟子之學。而距孟子之時二千年矣。乃敢斷定王者之禮。欲以士大夫之制。行之於帝王之家。是何輕易之至此耶。其云禰廟不可闕者。亦似矣而實未然也。前代帝王之事。與今日最相似者。唯漢宣爲然。程子,范氏皆非其立悼考廟。未知程子之意其謂當以昭帝爲禰也。抑謂當闕禰廟也。必居一於是矣。謂當以昭帝爲禰也。則今亦當以宣廟爲禰也。謂當闕禰廟也。則今亦可闕禰廟也。夫父與祖世行不同。若不可謂祖爲父。則叔祖亦不可爲父。何獨親祖不可爲父。如曰。可以祖爲父。則親祖亦可謂之父。何獨叔祖可謂之父乎。夫謂祖爲父及闕禰廟。皆非事理順便者也。故今之論者。以是爲疑也。然惟其事之變也。故有此不順便也。若節節皆順便。則何以謂之變也。古之聖賢處變之道。必權輕重而處之。如援嫂之手。豈是順便之事乎。以死生爲重。故君子爲之。娶妻而不告父母。豈是順便之事乎。以廢大倫而無後爲重。故舜爲之。程子,范氏之意。以大宗傳統之義爲重。故其事之不順便。有所不得而避也。朱子曰。禮之變節。須精於義理。乃能於毫釐之間。處之不差。若只守常執一。便不相應。由是觀之。則處變禮不可拘於常事也。明矣。且夫先王制禮。本因情理。禮豈遠於情理哉。若爲禮而遠於情理。則決非禮之正也。夫人心之所同然。實情理之所在也。聖人之道。必徵諸庶民。若無徵而民不信。則不敢行焉。今者擧國士大夫皆以爲當降。此非皆有考於禮經也。只以王者旣繼宗廟之統。則不可兼主私親之祀云爾。此誠事理之顯然者。故衆人之見。不謀而同也。由是觀之。後於大宗而降於本親。合於經傳。合於衆心。其不可降。則經傳所無。於註疏亦不合。又咈於衆心也。故臣竊以爲無稽弗詢而不可行也。爲此說者。每以父子綱倫之重爲辭。夫父子之倫。人誰不以爲重也。然後於大宗而降於父母。所以尊祖。亦先王定制。親親尊祖。兩不可廢。今若重親親之道。而廢尊祖之義。則是於道理。得其一而失其一也。而違禮過奉。非所以爲孝也。則其所得之一。亦未爲得其正也。且禮經。明有降其父母之文。爲後大宗則降於本親。乃古今通行之禮也。今每云古無降父之禮。臣未知其何說也。大槩先王定制。爲萬世之法。後之人不可以自己一時之見爲之輕重也。如父母之喪。以三年爲斷。而人之資質厚薄。賢不肖有萬不同。質厚而賢者。以三年爲近矣。質薄而不肖者。以三年爲遠矣。然先王定制。不可以己意有所過有所減也。如或以三年爲近。而加之至於四年五年。則其孝可謂盛矣。然不亦可怪之甚乎。今爲此論者。蓋以父子天倫之重。不宜有所降也。故堅持不降之見。而搜索古今禮制近於己見者以證之。而未有得也。故以不合爲合。以不同爲同。以可疑爲無疑。以禮經所有爲無有。而以守常執一之論。欲處變禮。以擧世公共之見。爲不足取。此其意以父子之倫爲重。本善矣。然不知廢尊祖之義所失尤大。而其事違於先王之制。違於擧世之見。則其失禮之正決矣。此正孔子所謂好仁不好學之弊。孟子所謂非禮之禮。大人不爲者也。崔鳴吉之箚。排擊臣言。無所不至。而其言皆不察臣之主意及事理之是非。今臣則非以排擊爲意也。只欲明事理而已。故論其事理大綱如此。不復一一辨明其說以煩天聽。而至於其引舜禹宗祀明堂之制以證別廟。則其言尤疏略牽合。不可信用。故臣不得不辨也。夫禮記之書。先儒議其多漢儒傅會之疵。朱子之言曰。堯舜之廟。雖不可考。然以義理推之。堯之廟當立於丹朱之國。故禮記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伊川以爲可疑。然則禮記此一段。本程朱所疑。不可取以爲法也。雖使實有此禮。乃天子之禮。非諸侯之禮也。雖天子之國。夏殷則未知其行之否也。自周以後歷漢唐至于今。未之行也。今欲以上世天子之國慌惚難明之禮。數千年來所未行者。行之於數千年後諸侯之國。以此觀之。則其論疏闊輕易。亦可見矣。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孔子之時。去殷未久也。然猶以其無徵而不可行也。況由今之世。行舜禹之禮乎。中庸曰。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不敢作禮樂焉。作禮樂。豈人人所敢當哉。別立禰廟。實前古所未有之制。其言雖云明有歷代可倣之規。實未之見也。如漢之宣,哀立廟則有之。然先儒皆非之。不可倣以爲法也。其云依倣前代者。不知倣何代乎。夫前所未有之制。作於學問未深義理未精之人。而考之禮經而謬。徵之擧世而違。故臣則竊未敢以爲是也。亦未敢導殿下從此禮也。夫帝王制度。當傳於百世而不惑。今此禮則一世之人。皆未之信也。今世之人。尙未之信。至於後世。當謂之何哉。帝王行事。豈可見非於今與後。而必行之乎。臣賦性愚朴。平生不能苟同。朴知誡,崔鳴吉。皆臣平生朋友。情如骨肉之人。然當是非之際。不可不明辨之。自當初此論之起。臣常深非之。幸其說不行。而殿下斷然從廷臣所講定。今已三年矣。臣以爲此說不復行矣。頃者崔鳴吉復申前說。作爲禮制。必欲行其所見。臣忝在論思。職當分別是非。且此國之大事。當本之經傳。徵之衆論。使無未盡之譏。不可從一二人隱僻之說。創爲無前之制。以取譏於來世也。故臣謹與同僚相議。上箚論其是非矣。鳴吉又復陳箚累數千言。廣引前後禮書。文辭閎博。使人讀之。眩惑震掉。茫然自失。可謂奇矣。然察其所言。則實非義理之正也。然則臣安得不爲之論辨乎。伏願聖明公聽竝觀。唯以求夫義理之正爲心。毋專以遜志之言爲是。不勝幸甚。取進止。

進啓運宮服制議箚 编辑

伏惟殿下至性出天。自創巨之始。哀慕之誠。食飮之節。雖閭閻匹夫以孝聞者。有不能過。誠帝王之盛節。三代以後所罕聞者。而以宗統之重。俯循廷臣之議。從降殺之制。此其仁孝之誠。尊祖之義。可謂兩盡其美。可以爲法於百世矣。不幸異議橫出。謂不當降屈。排斥朝廷所定。辭說張皇。論議峻厲。幾惑聖聽以變大禮。臣於是時作服議一篇。以明其不然。初擬上達。幸聖志堅定。禮制無變。一二論者之言。遂不得行。以是不果上。今者此論復起。竊恐聖心或不能無動。敢冒萬死投進。伏願聖明於萬幾之暇。留神深察焉。夫自古承宗廟之統者。不敢盡其尊奉於本親。以專於宗統也。若過於隆奉。則於宗廟有不專之失。不得爲孝於祖宗。於本親亦有違禮之過。亦非所以爲孝也。孝道可謂兩失矣。今聖意若不問禮意當否。不論事理是非。唯以尊親爲主。則雖聖賢復生。不可望回天意。若不然。求合於禮意當於事理。則蒭蕘之言。亦在可察。夫天下之事。無不當合於禮合於理者。獨奉親豈當違禮違理而可乎。臣固非爲諂者。亦非避諂名而故爲不是之論者。誠以禮意如此。事理如此。不敢不以正事殿下也。伏願少垂察焉。取進止。

啓運宮服制議 编辑

謹按儀禮斬衰三年章。首曰父。此子爲父之服也。不杖期章曰。爲君之父母。此君爲父母服其服。則臣從服也。斬衰章又曰。爲人後者。此爲人後者爲所後服如爲父之服也。不杖期章又曰。爲人後者爲其父母報。此爲人後者爲所後如爲父。而於其父母降也。由是觀之。三年之喪。子爲父之服也。君爲此服則臣亦從服也。此服之正也。至於爲人後。則所後者其本服或期或大功或至於緦。而皆服斬。於其父母。不得服其服而降也。此服之變也。此聖人所以酌天理人情而爲之制。萬世而不可易者也。今之論者曰。爲人後。爲族人後也。爲祖後與爲人後異。爲人後則降其父母。爲祖後則不降其父母。此不然也。夫爲祖後有二。如長子爲父後而卒。則長子之長子爲後也。此由其爲父後。故父爲祖後而卒。代父而後祖也。此則雖名爲祖後。其實爲父後而代父也。其視父母。與爲人後者視其父母異也。若直繼祖後。則不得後其父矣。此則視其父母。與爲人後何異也。但直繼祖後。於士大夫家未有也。唯於帝王家有之。蓋帝王傳序。以嗣位爲後。如王者長子先卒。而取支子之子嗣位。則是直繼祖後也。旣直繼祖後。而其父猶是先王之支子也。則其爲私親。與爲人後謂所生爲私親何異也。其當降服。與爲人後爲其父母何異也。何以知其必然也。惟究夫先王所以制禮之本意。則可以知其必然矣。夫人之有身。由生之育之爾。天下孰有大於其父母者乎。故三年之喪。爲服之極尊。而貴賤同之也。至於爲人後。則反降其父母焉。夫族人則於己疏且遠矣。於疏且遠者。以所服生育其身者服之。而於生育其身者。反降而從伯叔父母之服。何也。嗚呼。此先王所以酌天理人情而爲之者也。儀禮傳曰。爲人後孰後。後大宗也。又曰。如何而可爲之後。同宗則可爲之後。又曰。持重大宗者。降其小宗也。由是觀之。則所謂爲人後。非爲凡族人後也。乃爲大宗後也。唯大宗無後。以同宗小宗之子爲後也。已爲大宗後。而其父母則小宗也。故曰降其小宗也。蓋大宗者。祖之統也。祖統不可絶也。故爲之後。而必同宗爲之者。祖之孫也。他宗雖同姓。不可爲後者。非其祖也。夫生育之恩。固天下莫大焉。然祖則又父母之所由生也。祖之父爲曾祖。曾祖之父爲高祖。父之視祖。亦猶己之視父也。惟其大生育之恩也。故體父母之心以及於祖。以及於高曾也。而大宗者。祖之統也。然則降其父母者。重所後也。重所後者。重大宗也。重大宗者。重祖也。重祖者。體父母也。其實由愛親之心而推之也。然其服之節。居倚廬言語飮食。如父在爲母。其異者。不祥不禫。雖除服。心喪三年。蓋服則以義而降。情則未嘗降也。祖義父仁。兩無所憾矣。此先王制禮之意至精至當。而不可易者也。若非大宗爲祖統者。則何爲捨其生育罔極之恩。而以疏遠之人爲父母也。此非天理人情之所宜有也。後世。非大宗非同宗而爲之後者。多矣。此大失先王之制也。夫爲大宗後。降其父母。本爲重祖也。況直繼祖後者。乃不降其父母乎。大宗爲祖之統者。則以祖故而尊重之。至於祖。尊重之反不如祖之統也。其於事理。豈不乖舛乎。且降於此。所以專於彼也。彼疏遠之大宗。爲其後。猶專意焉。若祖則其大宗均也。又加親且尊矣。而獨不專焉。可乎。儀禮傳曰。禽獸。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知尊禰矣。大夫及學士。知尊祖矣。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若繼祖後而不降其父母。是知尊父而不知尊祖也。知尊父而不知尊祖。大夫學士且不然。況王者而可乎。由是觀之。則繼祖後者爲其父母服。豈可異於爲人後也。論者又引爲君之父母條註疏云。若是繼體則其父若祖合立。有廢疾不立。已立是受國於曾祖。謂此乃繼祖後者爲其父母三年之證也。此亦不然也。夫此條。經傳安見有此意也。此條所謂君之父母。與斬衰章之父一也。斬衰章。言子爲父之服。而此條言其君爲斬衰章之服則其臣從服也。經傳所言。只是如此。若註疏云云。乃推衍於經傳之外者也。夫經。周公所爲也。傳。子夏所爲也。註疏。漢,唐儒者所爲也。然則註。疏之說其不如經傳之可信也。明矣。且以其所說論之。所謂合立者。嗣子之謂也。大宗是也。若支子則不可謂之合立矣。言大宗合立之人。適有廢疾不立。而其嗣子立者。爲其不立之父服斬也。晉賀循論此曰。雖不立。位在適正。父之所繼。己之所承。故爲三年也。然則後之人必其事盡如此註所說。而後或可爲此服也。然經傳無明文。而獨註言之。亦未知其果合於先王之意否也。若其事未如此註。而遂行此服。則豈非所謂非禮之禮者乎。夫大宗小宗之名。本爲諸侯別子之子孫稱也。其法。諸侯之太子。嗣諸侯之位。其餘子。皆謂之別子。別子之適子爲大宗。適適相承。百世不遷。別子之支子爲小宗也。由是推之。則諸侯之子嗣諸侯之位者爲大宗。其別子爲小宗也。天子之子嗣天子之位者爲大宗。其支子封爲諸侯者爲小宗也。如漢昭帝嗣爲天子。卽是大宗也。史皇孫卽是小宗也。宣帝以史皇孫之子。繼昭帝之統。是以支子之子爲大宗後也。故漢朝群臣請迎立宣帝之奏曰。禮曰。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無嗣。擇支子孫賢者爲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已。可以嗣孝昭皇帝後。宣帝旣爲昭帝後。而立史皇孫廟。故宋儒有以小宗合大宗之譏也。今我殿下聖德中興。纘承大統。卽是爲宣祖後也。卽是持重於大宗也。大院君本宣祖之別子也。卽是小宗也。正與經所謂爲人後者爲其父母報。傳所謂持重大宗降其小宗合。今之所當據而行之者。非此經此傳乎。蓋帝王傳序。以嗣位爲繼。殿下之所嗣者。非宣祖之位耶。殿下旣繼宣祖後。則統不可兩。大院君卽所謂本生父母也。旣繼宣祖而不降於本生。則是爲兩統。而不專於尊祖也。其於倫理。爲失不亦大乎。若爲君之父母條。則本謂不爲大宗後者。其事自與今異。其註疏之說。出於經傳之外。未必得先王之意。本不足據。雖就其所說而求之。亦與今之事不相似。孔子曰。多聞闕疑。多見闕殆。疑殆。謂其事或是或非。未能信其必是者也。闕之。恐其陷於非也。聖人之愼於事如是。小事猶當然也。況大事乎。今者經傳之文。事理甚明。無疑而不殆者。反欲闕之。註疏之說。本不足據。又不相似者。欲斷而行之。其與聖人所謂闕疑闕殆者異矣。且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中庸曰。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不從。又曰。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此亦見聖人之愼也。由是觀之。則雖古聖王之禮。傳於後者世所不行。人未之信。則不可行也。今此註疏之說。未必先王之意。又與今不合。且數千年來帝王入繼大統者。皆降其本生。其或過奉者。必爲儒者所譏貶。天下之人。習熟聞。見皆以降殺爲當然。以過奉爲過失。久矣。今滿朝士大夫。不謀而同。皆謂當降。以爲不當降者。僅四五人耳。然則其謂不當降者。其亦異於徵諸庶民矣。何其於大事不愼重如是也。論者又以降殺之義。爲陷於無父之罪。噫。其言又何若是過也。如使無故而短喪如漢文帝。則以此斥之可也。若義所當降。則何可以此斥之也。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記曰。三年之喪。達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宰予欲短喪。孔子曰。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滕文公問喪禮。孟子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公孫丑以爲期之喪告齊宣。孟子責其不敎以孝悌。爲人子而不行三年之喪者。天下之罪人也。然後於大宗而降其所生。亦先王之定制。所以尊祖也。然則記所謂無貴賤一也。及孔孟之所責者。乃汎言人子之事。卽不爲人後者也。豈謂夫後於大宗而義所當降者哉。今若以無貴賤一也。責夫爲人後而降焉者。豈不誤哉。昔漢光武以漢氏遠裔。不資尺寸。奮起隴畝。掃除亂賊。以有天下。其功實同於創業。雖追王上祀如武王,周公。未有大不可者。而乃自爲元帝後。於其本親。不加位號。只立四廟。其後以張純,朱浮之議。徙其廟於章陵。然天下後世未有以爲無父也。且朱子則猶以爲未也曰。立伯升之子以奉私廟。此最得之。朱子豈爲無父之論者哉。蓋帝王有天下與國。無所承繼。已自創始。則自當盡其尊親之道。如武王,周公。是也。所謂父爲士。子爲天子。祭以天子。此之謂也。若有所承繼。則於其所繼。有父子之道。故於本生。不敢伸其尊奉。此古今不易之大義也。光武雖功同創業。自以漢氏之後。不敢以創業自居。故繼漢氏之後。而不伸其私親之奉。夫光武豈獨無愛親之心哉。以尊祖故也。以重宗統故也。然則以降於私親爲無父者。豈不異哉。論者又引論語集註釋正名處禰其祖之語。以今日之事。爲名不正。此又不通之大者也。蓋泥於言語而不達於理也。凡看文字言語。當求其主意所在及義理當否。輒據國以拒父。悖逆極矣。孔子所欲正者必在此。決不在指祖爲禰之名也。蓋是時孔子在衛。而輒卽衛君也。故不欲明言正其實。只以名言之。此聖人言遜之微義也。朱子釋經主意。亦專以其拒父。爲不正之實。禰其祖三字。本閑語爾。非主意所在也。故圈下引胡氏語及小註。皆言當正其拒父之罪。而禰祖之語。更不及也。且以理言之。則禰祖豈非也。如周桓王以孫繼祖。漢宣帝以姪孫繼叔祖。此豈可謂之名不正哉。如使其時蒯聵已死。雖未死。自無求立之意。雖迎而讓之。不至則輒之有國。豈不正哉。然則輒之罪。只在拒父。不在禰祖也。臣竊有疑於此。向在畎畝。與一二士友講論。常以此爲說也。豈料此語爲今日論者所祖述也。噫。其亦不善觀文字矣。然則以孫繼祖者。當稱祖爲禰乎。曰。此則未可知也。然以事理推之。名稱則恐當稱祖。不必稱禰。而其實有父子之道也。論者又謂旣稱考。不可降也。此又不通之論也。夫謂所生爲伯叔父。乃程子以義起者也。程子之前數千年。皆稱父而降服。故歐陽公謂服可降。而名不可沒也。今我國人亦稱生父而降服。稱考而降服。何害於義乎。且雖曰稱考爲非。服則當求爲是。使非者寡而是者多也。豈可因一事之非。衆事皆爲非也。其是非亦不待明者而後知也。

附說 编辑

今之爲不降之論者。蓋謂前代帝王入承大統者。皆由傍支入承。今上乃宣祖親孫。不可如前代入承之君降於本親也。今日之事。固與前代入承者有異一箇意思固。宜有如是之疑矣。然猶未精思乎理也。蓋親孫之中。亦自有不同也。論者以私家嫡孫承重爲比。此不似也。嫡孫承重者。由其父爲長子。故長子之長子。代父而承重也。儀禮註疏所謂父若祖合立。有廢疾不立已立者。正是嫡孫承重之類也。持重大宗。降其小宗云者。其父小宗也。而已後於大宗。其宗非一也。旣承大宗之重。不可兼後兩宗。故降於其父也。若嫡孫承重及廢疾不立者。其父自是繼祖之大宗。己之承重。乃代其父也。故不可降也。古人制禮之意。其精如此。今大院君以儲嗣早卒。而今上以儲嗣之子嗣位。則用此禮亦可也。大院君本先王之支子也。蓋兄弟雖多。儲嗣只有一人。其餘皆是支子也。光海以儲副嗣位。卽是大宗也。光海以悖亂失道廢。殿下以支子之子。大功大德。應天順人。承大妃命。嗣宣祖後。殿下旣後宣祖。而大院君位次。本是小宗。此與嫡孫承重不同也。蓋嫡孫承重者。其地位本是大宗。於其地位無所移。以支子之子嗣祖王後者。由小宗地位。移就大宗地位。此其所以不同也。已旣後大宗。而其父是小宗也。則何可兼後也。禮所謂降其小宗者。正當於此用之也。蓋義理精微。雖毫釐之間。皆當辨析。不容有差。旣後於祖。而不得兼後於其父。則此與爲人後者何異也。故愚則以爲當用爲人後之禮無疑也。蓋直承祖後與爲人後。名言形跡。雖若不同。以意思通而思之。則實無不合。夫族人大宗。以祖故爲其後。親祖獨不可爲其後乎。族人大宗爲其後。以父道事之。爲親祖後。獨不可以父道事之乎。如此思之。則處此之道。斯可得之矣。

曾見仁之,持國皆以接木譬爲後之義。此甚好。夫斷取他枝之梢。接於此枝。其津氣流通。因爲此枝之梢。爲後之義正似之。近以此深思之。實甚精。夫木有直幹。有傍枝。其枝付幹而生。自下而上。層層有之。直幹或破折。則斷取傍枝之上梢接之。此如大宗無後。以支子之子爲後也。而其斷取之餘。則因爲傍枝。此如支子之子旣後於大宗。而其父猶爲小宗也。遠枝。如遠親也。近枝。如近親也。至於最上一層。亦有直出者。亦有傍出者。其直出者折傷。取其傍出者之梢屬之。則其梢爲直幹矣。其斷取之餘。亦猶爲傍枝也。

王者嗣位。與私家承重不同。私家承重。只是奉祀而已。王者之位。非但承宗廟而已。乃君臨之位也。故其承繼。惟務擇賢聖。不必拘次序。不可以私家之事例之也。而其事體甚嚴。不可一毫苟且干亂。尤大與私家之制不同也。

禯經。只著不爲人後之父子。與爲人後之父子二者而已。蓋不爲人後者。其爲父子無變。不離於父家。故得盡其子道。爲人後者。旣離於父家。而以所後爲父。於父子之常道有變矣。故於其親。不得盡其子道。周公之制。只有此兩端而已。故旣離於父家。而爲後於他處。則遠近雖殊。便是入爲人後界分矣。皆是爲人後也。入彼出此。入此出彼。豈有入彼界分。而於此因爲不爲人後之禮之理乎。王者以別子之子。繼祖王之統。則是離於別子之家矣。何可用不爲人後之禮哉。此理豈不昭昭然明哉。

禮經不杖期章爲君之父母條。言人臣之服也。子爲父母之服。則斬衰三年章所謂父。齊衰三年章所謂母。不杖期章所謂爲人後者爲其父母報。是也。今議聖上爲興慶園服。當就子爲父母之服求之。子爲父母之服。則只有此三條而已。斬衰,齊衰三年章兩條。子爲父母。而不爲人後者也。不杖期章一條。亦子爲父母。而爲人後者也。然則子之爲父母服。唯有不爲人後與爲人後二者而已。今之所議。唯當就此二者。而取其一焉。今上以支子之子。入承國統。於興慶園。決非不爲人後之子也。其爲興慶服。不可視不爲人後者亦明矣。若爲君之父母條。則本臣爲君從服之制也。今議主上爲興慶服。不求之於子爲父母之制。而乃取於臣服條註疏之說與今事不合者。獨何也。其可怪歟。

玉堂論仁城君珙罪箚 编辑

伏以臣等謹按漢史。昭帝時帝兄燕王與劉澤等謀反覺。澤等皆伏誅。而燕王有詔勿治。其後又與上官桀等謀反。桀等皆誅。赦吏民有罪者。而不赦王。天子賜書。令其自殺。綱目。前則書赦不治。後則書鄂邑長公主,燕王,上官桀等皆伏誅。以其罪當誅也。昭帝賜燕王書有云。今王骨肉至親。敵吾一體。乃與他姓異族。謀害社稷。有逆悖之心。無忠愛之義。當何面目復奉齊酎見高祖之廟乎。由是觀之。則雖骨肉至親。得罪社稷宗廟。則不可不誅也。今珙之反狀。著現凡幾乎。前則有周公之事。後則有昭帝之事。管叔之誅。載於詩書。燕王之誅。書於綱目。詩書綱目。豈非萬世之大法乎。夫周公。聖人也。昭帝。明主也。故考之於古。則有聖人明主之事可法。揆之以義。則有詩書綱目之筆可質。以時勢言之。則外寇內變。禍至無日。人心危懼。罔保朝夕。此誠不可養虎遺患之時也。以物情言之。則中外大小臣民。孰不曰可殺。百爾揆度。珙之罪萬無一可赦之理。所不欲誅者。獨殿下之私意耳。殿下此區區私意。乖聖人之事。違經傳之旨。遺宗社之患。拂國人之情。臣等竊恐聖意所執。實爲太過也。伏願深思熟慮。決去私意。以從大義。不勝幸甚。取進止。

又箚 编辑

伏以群臣以討逆之義。交章更請。今旣半月有餘。而殿下拒之愈久愈堅。臣等竊度聖意。必以爲骨肉之間。當以仁厚爲主。彼雖負我。我豈忍負。雖在王法當誅。容之不失爲厚。此群臣所以援據古今。論說道理。無所不盡。而皆所不納也。臣等竊以爲聖意如此。固仁厚之至也。然實害於天下之義理。而非王者大公之道。則臣等竊恐其仁不過爲婦人之仁也。臣等今有一說。可以明處此之道。而解聖意之疑者。伏願試詳聽焉。夫王者親親之道。與匹夫大異。匹夫之於親戚。則或兄弟或叔父或叔祖。彼雖不善。吾之待之不敢不謹。雖或悖逆之甚。至於欲殺我。吾當謹避。無相報之理。雖奪其田土臧獲。亦可任其自取。不與之爭也。王者則不然。以一家之私言之。則雖兄也叔父也叔祖也。以一國之公言之則皆臣也。其相接之禮。與匹夫大相懸絶。如有謀上之心。簒位之計。則乃逆賊也。是一國之大罪也。天下之大罪也。非如匹夫之相謀相奪。爲一身一家之事也。一身一家之事。則吾之所得爲也。故可不相報也。不相爭也。若一國天下之事。則所與一國天下共之。有先王之大法。有一國之公義。非人君所得爲也。王法之所當誅。公義之所共討。則人君安得以一人之私掩之哉。象欲殺舜。舜未爲天子。此一家之事。故舜得不藏其怒而封之。管叔之叛。罪在天下。故成王,周公。不得不誅之。此聖人處事。皆得乎義理之正。而易地則皆然者也。今殿下以宗社之大罪。天下之大惡。視爲一人一家之事。欲以匹夫之所以處變者處之。其不亦大失王者大公之道乎。夫仁而害於義。則其仁豈得爲眞仁乎。所謂婦人之仁。是也。夫欲守婦人之小仁。而廢先王之大法。違一國之公義。失王者公天下之大道。皆莫之顧。何哉。苟以此而思之。則處此之道。恐不難決也。且以慮患之道言之。實莫如除去禍亂之本。使凶徒絶望也。臣等竊恐凶逆之徒屬心於逆珙者。其伏也無盡。苟處置或疏。致有後患。則殿下今日之小仁。豈不爲宗社之大害乎。殿下嗣守祖宗基業之重。防慮之道。豈容少忽。伏願深加睿察。快決明斷。不勝幸甚。取進止。

又箚 编辑

伏以臣等伏見答百官之敎。曰。王法雖重。私恩亦不可偏廢。今日處置。實爲得中。臣等竊見殿下仁厚之德。親愛之情。出尋常萬萬。今此下敎。字字皆是惻怛之誠。群臣孰不感激歎服。然於公私輕重之別。古人用法之意。則臣等竊恐未及深察也。夫私恩豈可廢也。王者親親之道。如所謂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及如堯之親九族。周之時庸展親。皆是私恩之施也。至於犯罪。亦有議親之法。所以伸私恩也。然所謂議親。亦謂夫罪之輕而可宥者也。豈極惡大罪必誅而難赦者之謂哉。記曰。公族其有死罪。則磬于甸人。註曰。磬。懸。縊殺之也。甸人。掌郊野之官。爲之隱。故不於市朝。如可以恩而廢法。則公族豈有磬懸之刑哉。蓋罪在罔赦。則不可以私恩掩之也。然則私恩可行於輕罪。而不可行於重罪也。明矣。孟子曰。瞽瞍殺人。皐陶執之。舜不得以禁。竊負而逃。以此而推之。則情法之用。可得而明矣。夫殺人者死。古來傳授之法。不可有改焉者也。故皐陶不得私於天子之父。舜不敢爲父而禁有司之行法。只有逃以免其父。然則法之重者。不得以恩掩也。決矣。私恩雖爲父不得以廢法。況爲公族可以廢法乎。殺人之罪。猶不得以恩掩也。況叛逆大惡乎。象以殺舜爲事。而舜爲天子則封之者。蓋是時舜爲匹夫。象之欲殺。乃在於一家。非得罪於天下也。且烝烝乂。不格姦。則其凶險之性。已感而化矣。故舜得不藏其怒而富貴之。若舜爲天子。而象又欲殺則是弑逆之罪也。舜安得而私之哉。昔管叔。成王之叔父而誅。其後子頹。惠王之叔父也。子帶。襄王之母弟也。皆以簒逆而誅。至於後世。王族叛而誅死者比比焉。蓋罪在大逆。則不可以至親貸之也。今珙叛逆之罪。神人之所共憤。天下之所共誅。法之所必不可赦也。殿下乃任情屈法。止於出置。而謂之得中。臣等竊未敢信也。凡人君行事。必取法於古。可以得事理之當。而免後世之譏議也。今者出置之罰。求之於古昔聖人用法之道。其合耶。不合耶。不合於古。則只是一時之私意耳。夫不本於古。決於私意。而得事理之當。必無是理也。伏願聖明深思古之聖人用法之道如是之嚴也。斷恩從義。不以私害公。不勝幸甚。取進止。

又箚 编辑

伏以珙之罪。在所必誅。萬無可赦之理。群臣之請。今幾日矣。殿下一向牢拒。以出置爲得中。臣等竊惑之甚也。中者。事理恰當。無過不及之名。臣等竊未知殿下之所謂中者。其指此耶。抑亦以輕重間爲中耶。凡天下之事。其輕重厚薄。各有恰當而不可易者。此所謂中也。故當重而重爲中。輕之則爲失中矣。當輕而輕爲中。重之則爲失中矣。若取夫二者之間而爲中。則其去中遠矣。此子莫所以爲賊道也。推此求之。中之理可識矣。如是則犯大辟市朝之刑者。施之以大辟市朝之刑爲中。若止於流竄。則爲不及而非中矣。犯流竄之罰者。施之以流竄之罰爲中。若至於誅殺。則爲過而非中矣。今珙之罪。大逆不道也。處之以流竄。謂之得中可乎。夫投畀有北。所以疾夫譖言緝緝之辭。逬諸四夷。所以待夫媢疾賢才之姦。未聞叛逆之罪當止於流竄也。夫以罪言之。則乃天下之所共誅。覆載之所不容。以恩言之。則大逆之罪。不可參以私情。然則今日處置。竊恐不免爲失中之甚也。帝王行事。當一循乎大公至正之道。惟務合乎先聖之義。同乎國人之心。豈可專任私意也。伏願聖明深察珙之罪惡如何。在法處之。如何而爲恰當也。唯以大義爲斷。勿以私情亂公。不勝幸甚。取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