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堂先生文集
卷一
作者:張興孝
1818年
卷二

五言

编辑

訥溪阻雨庚寅

编辑

客裏雨紛紛。鄕心正似焚。家山隔幾重。瞻望狄公雲。

避難于才山地。將向家山途中作。壬辰

编辑

寂寞溪濱屋。蕭條途上客。避雨茅簷裏。還愁前路黑。

到家久未還寓。吟寄舍弟。興悌

编辑

庭畔梅將白。溪頭柳欲黃。思親今幾日。抱恨起彷徨。

思鄕癸巳

编辑

空山夜更寂。蜀魄盡情啼。喚起鄕關夢。不眠待曉鷄。

權彥信有約不至

编辑

寂寞孤村裏。終朝幾望君。山西雲漠漠。溪北雪紛紛。有約虛延頸。無人空倚門。何當相會處。一見近淸芬。

寄呈權晩翠堂山立

编辑

山翁多病久。虛了百來年。遺忘舊所學。終日倚窓眠。

奉呈李雲嶽○壬戌

编辑

竹間有小齋。靈瑣非人境。曉起望滄海。森羅千萬景。

此事不可忘

编辑

此事不可忘。此日尤可惜。回看百年內。所得秋毫末。去者雖已矣。來者猶可及。殷勤托心口。勉勉期不息。

七言

编辑

到才山寓所有感壬辰

编辑

山窓葉落秋將晩。石磵潺湲日夜鳴。坐歎腐儒無用處。平胡萬里憶班生。

奉親還故園

编辑

間關嶺表一微身。將母將還幾問津。故園秋晩家何在。家在孤村寂寞濱。

得見皇勑及國王敎書。讀過不覺感淚交零。

编辑

丁寧天語怳承耳。讀了難堪感淚垂。況是吾王言又切。臣民孰不竭忠爲。

有感

编辑

群陰用事蔽陽明。山嶽崩摧震五精。獨立悲歌天地老。山窓夜夜戀君情。

思鄕

编辑

春風吹起故園情。百慮交攻自不平。漂泊東西無定所。行裝草草一浮生。

送權遂初赴戰

编辑

百萬天兵動地來。島夷心膽等寒灰。君今一去麾霜刃。掃盡妖氛奏凱回。

夢見鶴峯先生癸巳

编辑

國勢如今一葉輕。滿朝橫帶孰扶傾。惟公奮義摧強敵。應使三韓再得平。

登途傍高臺感懷幷序○二首

编辑

行至水涯。登一小臺。碧岑環拱。下臨澄江。十里長林。千丈絶壁。眞山中勝景也。使太平閒人登斯臺也。則其樂爲何如哉。而是時車駕播越。京師盡爲賊藪。民生流離。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不相保。坐愁人於臺上。縱有山水勝景。觸目生悲而已。

高臺突兀坐愁人。幾向天涯望北辰。蓬蓽愚氓那有識。不堪垂淚自沾巾。

東西分向又南征。子別雙親弟別兄。何時却踏鄕關路。歡然咸聚話離情。

悶己

编辑

上使雙親多戚戚。下令家屬得咨咨。德卑未及顏回樂。長向窮廬盡日悲。

夢得愧貴怪三字。覺而成一絶。己酉

编辑

俯不怍人仰不愧。是吾所樂是吾貴。此間自有平常道。何須索隱與行怪。

次呈李雲嶽三首○壬戌

编辑

堂前疏竹洗心聲。堂後松梢鶴夢驚。松火惱人眠不得。海山明日去留情。

已從飛蓋幽篁宿。更上觀魚臺上遊。綵雲佳氣萬千狀。眼底蔥籠難比侔。

敬堂堂上主人翁。滌蕩煩襟竹外風。塵累如今消未盡。明朝還向鶴山中。

登觀魚臺

编辑

登於華者難爲山。觀於海者難爲水。所登益高身益高。所觀益至心益至。所登高時所觀至。從此庶可參天地。

李子長,李文叔佩酒夜訪。感吟以謝。

编辑

狂潮汹湧枕邊聲。遠客愁多夢不成。爲佩一壺乘月訪。把杯深謝故人情。

墻頭海棠。乃亡弟興悌手植。

编辑

海棠籬下吐奇芬。忽見今朝疑是君。莫道幽明永相隔。儀形宛對日西曛。

鳶魚軒。次井谷老兄韻。

编辑

澗邊松裏小安亭。志斷靑雲爵祿輕。寂寞靑城餘宅在。望中江上數峯靑。

偶題

编辑

敬堂堂上主人翁。思入天根月窟中。萬理森然昭曠地。流行擬與混元同。

訪柳尙之友潛臨別留贈

编辑

山家日永正遲遲。萬柳風來面上吹。相逢此日忘歸去。雲樹微茫欲暮時。

偶得一絶。呈李君調病軒。

编辑

李君調病蓮池上。池面無風靜不波。他日重來談笑處。論文繪句共看花。

在城山作

编辑

紅顏白髮共登樓。一帶江含萬古愁。上下乾坤俯仰裏。花開葉落自春秋。

晩翠堂。次丹溪韻。丙寅

编辑

兩鬢白髮三千丈。一斗新詩數百篇。大醉高臺豪氣發。傍人爭道是眞仙。

生男吟。次康節詩。

编辑

夫和其婦長慈幼。弟悌其兄子孝父。孜孜矻矻德修我。疊疊多多福降汝。惟狂罔念其綱三。惟聖能全其性五。在胎而敎又提孩。誨爾諄諄聽納否。

挽金治源

编辑

初於鏡光堂上見。君已結髮我未冠。而我於君少五歲。朝暮隨君共觀瀾。又於養浩樓上逢。吾師在座歷問志。以心所之各進對。至今念之成往事。先生操節邁金石。懿德上與山斗齊。豈無淵源所自來。直指正脈接退溪。俱居先生門已久。幾許同遊禮法場。應有相觀相善益。若入蘭室不聞香。樑木忽摧亂離餘。共事先生不盡年。可惜自此未卒業。但遭憂患疾病纏。公昔屢主月朝評。先正吾身正鄕人。鄕黨儀表皆誠服。況乃餘波德照隣。雖未持此與民由。獨行名世以善身。將老蘭玉滿堂室。積善之餘子孫昌。何知造物忌其盈。卜商喪明至死傷。嗚咽景出寺前水。夜夜夜半帶恨鳴。卽遠有期違執紼。誰將老淚灑佳城。

上寒岡先生問目書兩度。問目四條。入元集。

编辑

晦庵先生答南軒書曰。旣察本原則自此可加精一之功而進夫純耳。所謂本原者。指善端發見之處。而自此可加精一之功者。自善端發見之初。加精之之功。則善無不明。加一之之功。則身無不誠。馴致於純是道心之地。則可謂不待思勉。從容中道乎。

先生答曰。說得是。

其帖末曰。儻不由此則終無可至之理。此字指精一二字而言否。

答曰是。

伊川先生以人心作人欲看。朱先生初亦從之。而中庸章句序中乃曰。雖聖人不能無人心。以此言推之。則人心不可作人欲看明矣。朱先生初從程先生之說。出於退溪先生文集中。不知李先生何考而立此初從之說歟。

答曰。李先生必有所見矣。

朱子所謂明義者主知言。而仁在其中乎。此下三條無答。大學格物之物。固物也。而曰知曰意曰心曰身與夫家也國也天下也。無非物也。有物必有理也。則知有知之理。意有意之理。心有心之理。身有身之理。家國天下亦各有家國天下之理。格致者。知此理也。誠正修者。體此理也。齊治平者。推此理也。此說然否。

夫天地之心。卽人之心。人之心。卽天地之心。就天地之心言之。元者。天地之心之德也。統萬理而不遺。故曰元。就人之心言之。仁者。人心之德也。統萬理而無私。故曰仁。其曰閑邪存誠者。實有此心之理也。

祭文

编辑

祭表兄金洗馬辛未

编辑

於休先生。崛起東服。聲名洋溢。施及蠻貊。公惟典刑。丕承厥祀。積善餘慶。熾而盛矣。名門右族。孰居其先。猗歟我公。誠孝出天。生事死葬。盡合古制。事長以敬。律身以禮。門庭斬斬。取法先人。自家而國。春坊作賓。退老田園。風淸月白。堂下有松。盤踞屈鐵。醉臥其間。陶陶其樂。我亦築臺。揭號霽月。公來我迎。我往公接。笑語溫溫。相對竟夕。公膠我漆。公玉我石。我昔有疾。公呻不寧。公今寢疾。我候門庭。殷懃謝言。豈知永訣。昔我來斯。載歡載悅。今我來斯。音容寂寞。物薄情腆。魂其來格。且哭且杯。酒淚同傾。洋洋如在。宛接儀刑。

祭表叔權公

编辑

天姿淳朴。不事表襮。旣孝且慈。和隣睦族。眷彼洛濱。是公之廬。或山而採。或水而漁。有五男兒。前襟後裾。匪貴籯金。唯敎詩書。遇興而哦。得酒而樂。親朋慕悅。閭里歎服。謂仁必壽。永享遐福。云胡不淑。奄忽長終。生平感懷。交切于中。跪陳哀辭。魂知不知。伏哭柩前。侑此一危。

祭金氏妹文

编辑

惟靈。天賦之質。旣貞且安。溫溫良玉。郁郁芳蘭。日用行事。古人所難。在家事親。怡悅承顏。出奉舅姑。致誠心赤。娣姒族黨。敬服婦德。隣嫗里婦。咸濡惠澤。下至婢僕。亦推悃愊。思昔壬癸。擧家奔。備經險阻。竄身巖谷。上失怙恃。兄弟凋落。妹及病身。苟全視息。今又哭妹。形單影獨。言念及此。哀淚滿臆。二妹五男。我獨苟活。在世幾時。莫保朝夕。不離牀席。況望臨穴。物薄情腆。魂其來格。

臨川書院還安文

编辑

孝悌之性。忠義之心。表裏皆誠。夷險一節。函丈溪舍。早自得師。手澤在屛。斯道有托。天胡不弔。遭世艱虞。篤敬行蠻。勞悴死國。山樑雖壞。星斗益高。眷玆山阿。靈孕之地。淸流九曲。藥峯峨峨。不藏以修。吾黨之恥。堂壇旣啓。舊廟維新。卜吉還安。同好鼎至。神其昭假。鑑我微誠。開我群蒙。百世無斁。

雜著

编辑

敬堂說求記

编辑

余嘗竊取程子之意。以敬名吾堂。而因以爲號焉。又取周子之意。名吾亭曰光風。名吾臺曰霽月。非曰。自當其實。欲以古人之言爲標的而期待耳。蓋非敬。無以爲一心之主宰。非光風霽月。無以形容斯道之體用。體者天下之大本。所賴而立也。用者天下之達道。所賴而行也。名之之意。蓋取諸此。而厥後怠常勝而不見其敬。不見光風之吹。而和氣爲之乖戾。不見霽月之明。而天性爲之昏蝕。然則君子之棄。而小人之歸明矣。昔聞吾兄之風。而常切敬慕。及見吾兄之德。而益加敬服。則所謂乖戾者和平。昏蝕者光明。吾之堂不須記也。雖然。聚散無常。離合有數。安知今日之和平而光明者。復如昔日之乖戾而昏蝕者乎。若得吾兄一言。置諸座右以自警焉。則雖洛之東西二百里之遠。卽是日侍吾兄於一堂之上也。然則記吾堂。兄不敢辭也。

附敬堂記

编辑

吾友張君行原。居永嘉鶴山之陽。自少履君子之庭而學古人之道。經亂而意不變。家貧而志益堅。世以迂拙目笑之。張君受而甘心焉。歲癸丑冬。余與權峻甫諸友。收拾鶴峯先生遺稿。棲鳳停金溪月餘。張君實與之同事。吾見其立心之不怠。言笑之不肆。而知其植於內者固矣。一日謂吾曰。余竊取程夫子之意。以敬名吾堂。而因以自號焉。又竊慕廬山氣像。以光風名吾亭。以霽月名吾臺。非敢望其庶幾也。要擬盤盂之銘。揭諸座隅。時自警省耳。蓋非敬則二三其道。而無以主宰乎一身。雖有淸風明月。徒爲悅耳目蕩心志之資耳。安能有此灑落之襟懷乎。敬者。所以收斂此心。而爲光霽之淵源也。光霽。所以快活流行。而爲此敬之功用也。體用相須。表裏無間。不可以二視也。名之之意。蓋取諸此。而吾恨吾心之不然。怠肆紛擾之時常多。而整齊嚴肅之時常少。方寸之風。震蕩而靡定。胸中之月。晦蝕而不明。惟以窣窣無見。而終得罪於先師是懼。今雖收拾文字。不過爲盲者之丹靑。亦何益焉。子當爲余記此以警之。庶使朝夕顧諟而提省焉。則雖洛之東西二百里之遠。卽是對吾君於一堂之上也。不亦樂乎。余斂袵起敬曰。其義其名。至矣盡矣。吾無以贅於子之言矣。子之亂不變貧益堅志不怠言不肆者。皆居敬之功。而猶懼夫此心之或放。風蕩而月昏。則如吾者。亦將何如哉。雖博聞。涵養須用敬。而進學則在致知。塊然一堂之上。徒主惺惺。而若不從事於理會事物之功。則其何以得到豁然之境。而有光霽之氣像也。彼佛氏之死敬。是也。嗚呼。盍相戒之勉之哉。烏洛散人訒齋崔晛書。

諭鏡光諸生文戊申○時爲鏡光堂長

编辑

書堂之設。其來久矣。而壬辰之夏。島夷俶擾。擧國奔竄之餘。堂宇頹圮。絃誦輟響者一十有六年矣。丁未春。松坡權公。乃撤而新之。或因其舊。齋舍垣墻。無一不得其正。權公之有助於學者。深且厚矣。而猶未見章甫之峨峨。亦不聞誦聲之洋洋。則烏用是嵬然獨立之一齋宇乎。蓋嘗聞之。天生斯人。與之以性而使之有五常之倫。所謂民彝者也。惟其氣稟不齊。故儒先君子立學以敎。而其爲敎也必始於灑掃之節。孝弟之本。而無違也然後從而敎之文藝之習。使學者。皆有以不失其性。不亂其倫而後已焉。今之敎者。不務乎此。而玩歲愒月。悠悠無成。以至於失其性亂其倫而莫之悟也。則不亦可悲也哉。爲今之計。每月朔望。六十五歲以下四十六歲以上尊長。請坐行禮。然後四十五歲以下諸員。各隨其所讀。誦訖而退。如有不通者。二十歲以下則行夏楚罰。三十歲以下則滿座面責之。四十歲以下則要上面責之。四十五歲以下則堂長面責之。庶不負設立重新之意矣。夫如是則學者日新之功。將與此堂俱新焉。不審僉意。以爲如何。其於錢穀之事。權,金兩君。旣或治之。生之所職。日與多士。從容講習之外。無有所事。故如是煩稟。

日記要語拾遺

编辑

大信。不約。

不惟致謹於一身之動。尤爲加謹於一念之動。斷然防其心之所發。則不患不謹於身之所動。

任情縱欲心。反爲役志。氣之難持而難養如此。

存養於未發之前。而省察於將發之際。不然則惡念之萌。如已決之水。不可制防矣。

氣甚昏惰。心亡之驗也。

盤水可奉志難持。大壑可塡慾難窒。

內省多疚。氣爲之餒。

爭交眞在善惡關。

不貳過。所以爲顏子。

行有不慊於心。況望集養。

改過當如雷猛。窒慾當如防水。

有意記事。反不能記得。

禮人不答。反其敬。

惡從歲去。善與日來。然後庶不負此生。不然則空喫了世間人飯。

人心不聽命於道心。道心反聽命於人心。

志昏氣惰。處事多錯誤遺忘。

信在言表。

日用工夫。不出乎敬恕之間。

理弱而氣強。故理勝氣不得。

存養工夫不篤。如風霜凋折。幾不能扶持。須當講明義理。栽培其基本。則庶乎其可也。

己未克。如閉眼塞耳。己已克。如耳聰目明。

口有擇言。心之失也。

不能守之於爲。況望誠之於思。

意循欲動。

戲言戲動。追悔何及。

不求諸己而求諸人。難矣哉。

無一物之不備於人。

事物之理。反身求之。庶可默識。

收來放去。惟一心。

有所不忍。達之於所忍。仁不可勝用矣。有所不爲。達之於所爲。義不可勝用矣。

天理人欲。同行異情。譬諸水焉。天理。水之淸者也。人欲。水之濁者也。淘去其濁則淸者自在。

與其發無益之言。寧爲含默。

制心以禮。

收心非艱。閑之惟艱。見元集而文少異

進退周旋愼齊。誠之至也。誠身所以悅親也。披閱小學。悟此誠身之目。

小學中視於無形。聽於無聲。乃中庸戒愼乎所不覩。恐懼乎所不聞之意。

人心如印板。板上字畫。無少偏倚差謬。則印出冊子千件萬件。字字行行。與板本相似。有一字半畫之偏倚差謬。則亦與板本相似。豈有板本正而冊子不正。板本不正而冊子正之理乎。吾聞以昭昭使人昭昭。未聞以昏昏使人昭昭者。本許魯齋語

禮可以制欲。苟無禮焉。則將何以制欲乎。

繼善是命。成性是性。

乙卯二月日。余嘗獨立。女子從傍問曰。此是君子悽愴之時乎。曰非悽愴之時。乃怵惕之時也。仍感其言。遂以飯羹數器。聊寓追遠之意。

已應事了。無留滯之心。非成德者不能。

性卽理也。主心而言則曰性。主物而言則曰理。

以吾心之知爲主。事物之理爲賓。

此日當惜。未死之前不可一刻閒。

學而時習。乃聖門最初用工處。

不循理則與天不相似。

歲月如行舟。未嘗止息。人在舟上。不自知舟之行。

不二則一。不一故二。

心逸不如心安。心苟安則身雖勞。俯仰無愧怍。

心固是主宰底物。然所以主宰者。卽是理也。

防閑之難。心之謂歟。

年不期高而高。德不期卑而卑。

以朱子未發性也之說推之。智者。性之貞也。仁者。性之元也。禮者。性之亨也。義者。性之利也。

當靜而靜。當動而動。無非性也。豈可拘於一時。限於一處而名之哉。

File:ITKC MO 0281A A069 205A 010.jpg 私吝封閉。縮如蝸。

縱欲傷生。

所難持者非人心之危乎。

生此宇宙間。終不可爲人而死耶。

事有可不可。言其可。不言其不可。適其可。不適其不可。

有已知之理。已能之事。有未知之理。未能之事。理雖有已知而未免有毫釐之差。則盡精微之功不可不加。事雖有已能而未免有過不及之謬。則道中庸之功。不可不加。未免有未知之理。則不可不日知其所未知。未免有未能之事。則不可不日能其所未能。

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防意甚於防川。

人心之危。在於墮不墮之間。

萬物之跡。與理無不備者。天地之大也。跡雖不備。理無不備者。人心之大也。萬物之理不備。則不與天地參矣。

以物視物則金玉輕如鴻毛。以德視物則一介重於九鼎。

齒本白。齒可白。水本淸。水可淸。性本善。性可善。

可欲者。善端之闖發處。可惡者。私意之方萌處。存此遏彼可也。

萬物之理。皆備於我。但爲氣稟所拘。物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所備之理。譬如石中火。固未嘗熄。故當因其始燃而遂充之。則萬物雖多。無一物之不知。無一物之不愛。無一物之不欲。無一物之不宜。萬物之理。知皆擴而充之。然後使天下國家。皆有以充其所備之理。儒者事業。豈外於此。

此理非知難而行難。非行難而能眞積力久爲難。本退溪先生語

易咸之象。程子曰。聖人至誠以感億兆之心。而天下和平。觀聖人感人心致和平之道。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毋固獲。旨哉言乎。

記曰。輕其志而求外之重。雖聖人不能得也。因此推之。德未崇則業亦未廣。德已崇則業亦已廣。

不以道使人。令不行於妻子。

天之南全見而北全不見。東西各半見也。坎離。陰陽之限也。故離當寅坎當申。而數常踰之者也。蓋陰陽之溢也。此下論一元圖

順數之則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逆數之則震一離兌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也。

天以始生言之。故陰上而陽下。交泰之義也。地以旣成言之。故陽上而陰下。尊卑之位也。

堯之前先天也。堯之後後天也。後天乃效法耳。

自子時至巳時爲晝。自午時至亥時爲夜。

聖人之於象爻。必擬之而後成。觀會通以行典禮。學易者如之何不擬議而後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