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2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3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本作品收錄於《鞍山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3年1月7日在鞍山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十二屆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五年來政府工作回顧

市十二屆人民政府任期從1998年1月至今已滿五年。五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市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健康發展,保持了社會穩定。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圍繞實現高起點開局和跨越式發展,通過深入開展「塑造鞍山新形象」大討論活動,增強憂患意識,理清發展思路,確立了建設現代工業強市、優秀旅遊名市和先進文化城市的發展目標,確定了以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發展,全面建設開放型地區經濟的戰略構想,樹立了「經營城市」和建設「綠色鞍山」的理念,提出了「謀劃大事、自我加壓、破解難題、深度推進」的創新工作要求,推動鞍山經濟步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預計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09億元,比上年增長11%,五年平均增長10.1%。其中,農業增加值52億元,年均增長9%;工業增加值349.7億元,年均增長9.4%;第三產業增加值266億元,年均增長11.3%。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2.6億元,比上年增長14.1%,五年平均增長11%。縣區財政收入均超億元。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99億元,比前五年增長42.4%。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五年增長34.4%;農民人均純收入3780元,五年增長20%。

(一)擴大開放,規劃和引進一批有牽動力的大項目,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五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億美元,比前五年增長2.2倍,新辦「三資」企業437家。積極爭取項目爭取資金,實際到位資金以年均25%的速度遞增。通過舉辦中國·鞍山(北京)推介會、海外學子創業周等一系列招商活動,引進了台灣紡織工業園、韓國大邱紡織工業園等一批重大外資項目,美國歐文斯·科寧、加拿大好運集團、台灣中橡、香港華潤、青島啤酒等一批知名企業來鞍投資。與香港中旅集團、青島海爾集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大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與韓國安山、德國埃森等14個國外城市和無錫、九江等一批國內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堅持以項目為核心,市地方規劃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00個,投資總額442億元。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17個,投資額290億元;工業項目53個,投資額305億元;已開工建設45項,總投資91.4億元。

(二)深化改革,加快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調整,提高了經濟運行質量。全面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深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順利開展了撤鄉並鎮和區劃調整工作。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訂單農業和創匯農業,形成了優質米、蔬菜、食用菌等十大主導產品,建設了6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千山寧遠、海城王家堡子等4個現代農業園區進入省級農業園區行列。培育了364個龍頭企業,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14個,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比例達到45%,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完成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17萬畝,植樹造林合格面積68萬畝。對遼河、渾河、太子河鞍山段進行綜合整治,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在鞏固國有大中型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成果基礎上,積極推進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企業公司制改造,組建了冶化建、機電、輕紡、物資、建工等5個資產經營公司,完成了地方300戶國有中小企業改制任務,在19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總結推廣「兩啤一化」模式,對21戶地方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了脫胎換骨式改造。全市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到107.6%。通過政策引導、放手發展、積極扶持,西洋耐火、寶德軋鋼等一批民營企業不斷壯大,民營經濟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48.3%。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和宣傳力度,千山和玉佛苑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點),千山仙人台景區被認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和首屆中國·鞍山玉佛文化節,旅遊綜合收入五年平均增長23%。現代流通業態方興未艾,各類超市和連鎖店發展到320家。

(三)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區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鞍山被確定為國家技術創新試點城市和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五年累計取得市級以上科研成果364項,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0項,申報專利1910項。培育發展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19家。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對農業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5%以上。高新區實行封閉式管理,調整了總體規劃,減少居住用地,增加產業項目用地。對進區企業和項目免繳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成為「無費區」。先後建成了海外學子創業園、鞍山軟件園和科大科技園,引進了托普軟件、清華紫光等一批高科技企業。創業服務中心晉升為國家級,累計孵化企業286家。高新區五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6億元,建成標準廠房1.4萬平方米。引進項目912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0個,實際利用外資5123萬美元。2002年高新區完成技工貿總收入150億元,五年平均增長108%;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0億元,五年平均增長50%;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3億元,五年平均增長42%。高新區整體發展水平和對外形象有了顯著變化,在國家級高新區的排位由51位上升到36位。

(四)經營城市,全面改善經濟發展軟硬環境,塑造了現代文明、整潔優美的城市形象。通過土地出讓、市場化運作和適當融資等方式,五年累計完成城建投資40億元。建成了以五一路立交橋為軸心的「十」字型城市交通主骨架,改造和大修51條主次幹道,46處馬路市場實現了退路進廳,暢通工程達到國家A類一等模範城市標準。實施了全日制供水工程和城鄉電網改造工程。新建了二一九廣場,對勝利、站前和人民公園等9個城市廣場進行了高標準美化、綠化、亮化,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休閒娛樂的高品位場地。城市植樹537萬株,新增綠地1129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新建和改造居民小區71個,基本完成棚戶區改造,建設住宅500萬平方米。對建成區臨時和違章建築進行了全面拆扒,完成了市區主街主路照明設施更新和樓宇粉飾。西部第二污水處理廠已完成一期工程,實施了120項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城市空氣質量全年有一半以上天數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太子河鞍山段主要污染物治理後水質達到國家地面水五類標準。規劃建設了8個省級以上小城鎮示範點,改造了鞍海路、鞍騰路、鞍羊路等幹線路網,提前三年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適應入世要求,開展了軟環境建設綠色行動,出台了一系列規範軟環境建設的政策規定,壓縮行政審批事項83.5%。在省內率先成立了市縣兩級公共行政服務中心以及經濟發展軟環境投訴中心、經濟政策查詢中心和外商投資企業代理服務中心,為海內外投資者、企事業單位和廣大市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務,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五)地企融合,積極為在鞍中省直企業創造良好環境,開創了地方與鞍鋼聯合協作的新局面。樹立「地企融合、共興共榮」理念,積極為中省直企業改革發展提供服務,全面接收了中省直企業所屬中小學校,實現了中省直企業職工失業保險屬地化管理。鞍鋼形成了母子公司體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實施了1780、1700、鋼軌萬能軋制生產線等一系列重大技術改造,主體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鋼鐵產量雙超1000萬噸,生產經營跨越式發展,對市本級財政貢獻率始終保持在40%以上。地方和鞍鋼分別成立了聯合協作工作機構,建立了重大問題及時協商制度。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採取資本運作方式,鞍鋼出資5000萬元一次性買斷了閒置八年之久的東北風廠房場地,地方幫助協調化解各種債務2.2億元,建設了年產30萬噸的兩條彩色塗層鋼板生產線。幫助解決鞍鋼與冀東水泥合資生產150萬噸水泥熟料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實現了企業在地方註冊。支持鞍鋼鑄管廠搬遷改造,將3000萬元土地補償費返還給鞍鋼,建成了年產8萬噸的兩條球墨鑄鐵管生產線,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環境。通過這三個示範項目,探索出地方與鞍鋼聯合協作的多種成功模式,為今後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六)促進就業,積極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保持了社會穩定。認真組織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社會養老、失業、醫療保險覆蓋面分別達到100%、99%和75%。五年地方財政用於社會保障支出6.5億元,累計發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4.5億元,支出養老金71.4億元。全部關閉了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有12.8萬人與企業解除了勞動關係,對失業並軌人員做到了接續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健全和完善了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新機制,開展就業培訓和就業援助,興辦再創業企業,創辦社區保安、保潔、商品配送和家政服務四大公司,走出了一條依託社區的多渠道就業之路。五年累計安置就業34萬人次,湧現出小鉛筆編織社、媽咪貝貝月嫂服務中心和康泰華刮痧中心等一批再創業企業典型。全面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科學的組織體系和規範的審核發放體系,累計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2億元,做到了應保盡保。積極開展扶貧救助活動,發動社會力量籌集款物3億元,累計救助150萬人次,為516戶農村貧困戶和1594戶城市困難居民解決了住房問題。有效化解金融風險,「兩債」餘額下降80%。加強安全生產和安全防火工作,杜絕了重大安全事故發生。深入開展嚴打專項整治鬥爭,堅決取締「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效遏制了重特大刑事案件的發生。

(七)「四城」同創,全面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了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市動員,全民參與,認真組織「創城」活動,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榮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成為東北地區第二個國家衛生城市,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高了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城鄉整體文明程度。鞏固「普九」成果,大力推進了素質教育。強化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高中階段入學率和高考升學率分別提高13個百分點和36個百分點。基本完成了鞍山科技大學升級換建和鞍山師範學院重組整合。恢復了市新華書店等主要文化設施的基本功能,建成了市少兒閱覽中心,組建了市藝術學校。深化專業表演藝術團體改革,創作出一批優秀劇目。創建大型文化廣場10處,發展各級各類文化網點296個,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建立了新的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強了農村醫院建設。廣泛開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可服務人口達到90%,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國家先進水平。建成了市體育中心,成功承辦了遼寧省第九屆運動會,實現了參賽成績進入省內前三名、辦會接待水平超過前八屆、商業化運作籌措辦會資金「三個既定目標」,凝鍊出「萬眾一心、敬業奉獻、追求卓越、鑄就輝煌」的九運精神。民族、宗教、僑務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對台經貿工作成效顯著,台商對鞍山的認知度明顯提高。民兵預備役建設不斷加強。人防工作成為全省一面旗幟。軍政軍民關係進一步發展。廣播電視寬

帶網接入20萬戶。氣象服務和接待服務達到省內一流水平。老齡事業在實踐中得到創新。完成了建國後鞍山首屆修志工作。檔案工作較好地發揮了服務經濟和服務社會的作用。人口與計劃生育、婦女兒童和地震工作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八)依法治市,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改進了機關工作作風。認真組織「三五」、「四五」普法活動,有效實施了法律援助。加強地方行政立法工作,提請人大審議地方性法規16件,頒布實施行政規章60件。清理法規、規章243件,廢止政府文件46件。建立行政執法責任制,聘請政府法律顧問,規範行政執法行為,行政複議勝訴率提高20個百分點。堅持重大事項及時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和向人民政協通報,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人民群眾社會監督,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結率100%。完成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市級政府機構精簡28.6%,壓縮行政編制31.3%。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提高了公務員素質。採取《政府工作任務書》等有效形式,使政府各部門自我加壓,開創了工作新局面,樹立起廉潔高效的政府形象。加強信訪和市民投訴受理工作,創辦《今晚會見》欄目,設立政府網站和市長信箱,密切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營造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社會氛圍。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既為十二屆政府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更為我們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全市人民努力拼搏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政府全體成員,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向鞍鋼等中省直單位和市屬企事業單位、駐鞍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大中小學校師生、離退休幹部、廣大公務員以及所有關心和支持鞍山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前進的道路上還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還不到位,產業結構還處於較低層次,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夠突出;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任務仍很艱巨;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與經濟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招商引資的大項目不多,投資環境有待於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下崗失業人員較多,部分群眾生活仍很困難,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壓力較大;政府機關行政效能不高、創新突破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不夠紮實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個別幹部還存在腐敗現象。對這些問題,我們都要予以重視,並在今後工作中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各位代表,十二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們經歷了亞洲金融風險的考驗,經歷了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的磨練,經歷了中國入世的挑戰。五年的實踐,使我們加深了對市情的認識,進一步理清了未來發展的思路,在組織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我們深深感到,開放是鞍山發展的根本出路,開放的力度決定改革的深度、調整的進度和發展的速度;項目是經濟工作的核心,只有源源不斷地實施大項目,才能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投資環境是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堅持不懈地改善投資環境,才能不斷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人民群眾是鞍山的建設者和受益者,只有集中民智,凝聚民力,順應民心,反映民意,才能真正形成加速發展的強大合力;創新是加速發展和實現趕超的制勝法寶,只有不斷地解放思想,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永遠奮鬥,才能使鞍山越來越美好!

二、新一屆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新一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歷史和現實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抓住本世紀前二十年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集全民之智,舉全市之力,以更高的追求,更大的氣魄,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根據市委九屆六次全會做出的戰略部署,今後五年乃至到2010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十六大精神,圍繞建設現代工業強市、優秀旅遊名市和先進文化城市,繼續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發展,建設開放型地區經濟的戰略構想,突出項目核心,強化招商引資,加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擴大社會就業,積極推進科教興市,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人口素質,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鞍山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省內第一批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

今後五年乃至到2010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

——基本形成靠攏沈大的經濟實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全面完成「十五」計劃,到2005年突破千億元大關,到2007年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5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到2007年地方可支配財力達到75億元,到2010年超過100億元。城市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躋身省內第一集團。

——基本形成現代大都市的城市框架。以規劃建設鞍山新區為切入點,實施鞍山城區南擴、海城北靠、上下合力、共建鞍海新經濟帶戰略,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達到60%以上。建成高速化、景觀化的現代公路交通網絡和覆蓋城鄉的高速寬帶信息網絡,形成發達的交通、電力、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體系和配套完善的市政公共設施體系。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成為國內最適宜創業和生活的城市之一。

——基本形成與世貿組織規則接軌的市場經濟體制。完成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大中型企業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和公共行政服務體系,建立起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基本形成高度適應國內國際市場變化的開放格局。高新區和工業園區成為招商引資和出口創匯的主體,鞍鋼與地方企業實現共興共榮。營造出一流的投資環境,建立起沒有地域和制度壁壘,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域內外之間、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之間自由流動、合理配置的開放型發展模式。

——基本形成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現代工業體系。引進一批大項目,完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大企業、大集團為依託,以鋼鐵、紡織、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為支柱,以環保、新型材料兩個新興產業和電子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為先導的現代製造業產業群,在世界產業分工中爭得一席之地,構築起現代工業強市的發展格局。

——基本形成區域性商貿旅遊中心。建成業態先進、設施現代、功能完備的流通網絡,構築起大商業、大市場、大貿易的流通格局。開發培育出世界級旅遊產品和旅遊文化活動,建立起「游購娛吃住行」六大要素高度協調、與國際接軌的旅遊接待服務體系,形成以優美環境和現代設施為依託,以觀光旅遊、休閒旅遊、購物旅遊、工業旅遊、生態旅遊為基本特徵的旅遊經濟格局,成為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旅遊目的地和中國北方旅遊中心城市之一,打造出優秀旅遊名市的靚麗名片。

——基本形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先進文化體系。建成一批先進的文化設施,建立起發達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完善的醫療衛生體系,培養和引進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優秀人才,形成先進的文化體制、發達的文化產業和濃厚的文化氛圍,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樹立起先進文化城市的嶄新形象。

——基本形成分配合理、勞動致富的社會結構。建成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實現比較充分就業。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明顯縮小,形成以技術工人、富裕農民、專業技術人員、個體工商戶和行政與管理人員為主的中等收入階層。到2010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00元。

各位代表,上述目標是按照市委九屆六次全會精神提出的,是鞍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奮鬥幾年,到2014年,提前六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基本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三番,使鞍山這座工業名城展現出勃勃生機和燦爛前景!

面對全市人民的熱切期盼,新一屆政府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高標準組織實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構想,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

(一)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政府工作的行動綱領,加快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建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出一條具有鞍山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鞍鋼為主體,壯大鋼鐵深加工和機械製造產業群,成為國內最大的鋼鐵板材生產加工基地和配送中心。整合紡織行業資源,加快紡織工業園區建設,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開發高檔面料和自主服裝品牌,成為國內著名的紡織品生產和銷售集散地。大力開發綠色食品、保健食品和方便食品,成為輻射東北乃至全國的特色食品生產基地。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建設全國一流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成環保、新型材料和軟件產業基地。推進企業信息化,加快公共信息網絡建設,打造數字鞍山。按照「二三一」順序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工業化方式組織農業生產,用工業化管理辦好農事企業,用農村工業的增長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使農村儘快走上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的新路子。規劃建成10個現代農業園區和10個農產品出口基地,培育20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公司+農戶」帶動面達到70%以上。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和扶持一批民營企業做大規模、做強產業、做響品牌。開發旅遊大項目,深度整合周邊旅遊資源,開闢精品旅遊線路,到2007年旅遊綜合收入占GDP比重達到9%。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築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網絡。

(二)把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經濟工作主線,全面落實「一開三促」、建設開放型地區經濟戰略構想。堅持以項目為核心,做到內商外商一起招、內資外資一起引,通過大開放促進大發展。認真組織爭取資金爭取項目工作,不斷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每年滾動推出投資億元以上項目不少於100個,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不少於20個,形成儲備一批、推介一批、建設一批的項目工作格局。以國有企業嫁接改造、推進民營企業合資合作和引進獨資大項目為重點,每年至少舉辦兩次大型招商推介活動。採取園區招商、組團招商、高層推介等招商手段,提高招商引資成功率和實效性。積極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外貿出口持續快速增長,提高國民經濟外向依存度。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交往,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鼓勵有條件企業實施跨國經營。

(三)把擴大就業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政府「一號工程」,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實施開發就業崗位五年攻堅行動,完成安置30萬人就業目標。全面落實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強化就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規範用工管理,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全面完善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制度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強化保費征繳,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廣辟籌資渠道,不斷增強社會保障能力。建成社會保障計算機信息網絡,依託社區建立保障服務平台,提高社會化管理服務水平。鼓勵和引導通過誠實勞動與合法經營致富,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比重。實施東部山區開發工程,採取對口包扶措施,加大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持,用三至五年時間使全市貧困人口基本脫貧。

(四)把環境建設作為政府工作的切入點,將鞍山建設成為省內投資環境最好的地區。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合理調整城市布局,拓展經營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增強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加強以河流污染整治、空氣污染治理和造林綠化為重點的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爭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全面推進縣城、中心城鎮和小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不懈地實施軟環境建設綠色行動,全面落實軟環境建設的一系列政策規定,全力構築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符合國際通行準則和WTO規則、外商和市民普遍滿意的綠色服務通道。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行政服務體系,推行「陽光行政」。建立以服務對象為主體的外部評估制度,強化對機關行政效能和公務員行政行為的監督考核。採用下達過失單、強令整改等有效形式,堅決查處各類違規行為,實現在鞍山「辦事不用求人、事事都有人管、說理必有地方」的理想目標。在全體市民中開展爭做心胸開闊、熱情好客、明禮誠信、助人為樂的「好市民」活動,讓所有鞍山人和來鞍客人充分感受到鞍山美好家園的吸引力和賓至如歸的感染力。

(五)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為鞍山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立足於鞍山未來20年、50年甚至100年發展的要求,牢牢把握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弘揚和培育反映時代特徵、具有民族特色的鞍山人精神,完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覆蓋全社會的現代教育體系,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和提高鞍山人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制定和實施地域文化發展規劃,繼承優秀歷史文化,發展先進現代文化,提煉地域特色文化,升華鞍山人的個性文化,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培育壯大文體產業,建設和完善滿足城鄉不同層次人群需要的文化體育設施,建立起市場化運作、社會化參與的文化發展新機制。建立和完善衛生服務、醫療保健、疾病控制體系,提高醫療保健和人民健康水平。

(六)把開拓創新作為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加快建設務實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用創新思維引領經濟發展,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禁錮,改革一切束縛發展的規定做法,消除一切阻礙發展的體制弊端,不害怕困難,不迴避矛盾,不消極對待,深層次思考和規劃鞍山的未來發展。賦予「謀劃大事、自我加壓、破解難題、深度推進」新的內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敢於超越自我,虛心向先進地區學習,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智慧,灑下比別人更多的汗水,瞄準國內一流水平趕超。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科學界定政府各部門職能,全面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引入現代管理手段,加快「電子政府」建設。樹立「以民為本、以客為尊」的政府服務理念,塑造具有人文關懷與親和力的政府形象。

三、2003年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任務

今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步之年,是新一屆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項目為核心,以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和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為重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現經濟總量、環境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個新台階。預期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在起步之年,新一屆政府將牢記加速發展的政治責任,保持加速發展的精神狀態,謀劃加速發展的取勝之道,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積極投身於鞍山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手筆,創造新的業績,鑄就新的輝煌。

(一)抓住一批大項目,全力提升招商引資規模和水平,確保全年爭取到位資金增長20%以上

完善項目滾動推出機制。市級項目庫每季度調整一次,年內新規劃超億元項目50個,項目儲備不少於100個。其中,超5億元項目20個,超10億元項目5個。確保有5個超5億元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

推進重點項目實施建設。建成H型鋼、海諾二期工程等19個在建項目。開工建設台灣紡織工業園、30萬噸大米及副產品深加工等33個大項目。完成年產30萬噸楊木紙漿、30萬噸不鏽鋼薄板等9個大項目前期工作。推動年產30萬台移動通訊電腦等20個重大招商項目取得新的進展。

全面開展對外招商。發揮10個專業項目推進組及招商小分隊作用,以台灣、香港、韓國、日本以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重點招商地區,以跨國公司、世界500強和國內知名企業為重點招商對象,辦好四月份香港和九月份北京招商推介會及海外學子創業周活動,爭辦台灣知名企業家遼東半島觀光周活動。年內引進5戶以上國內外知名大企業。把擴大出口與利用外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支持更多的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以及資源深加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確保全年出口創匯增長13%以上。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推進財政建設性國有資本的有效流動,確保資產經營收入6億元

全面推廣「兩啤一化」模式。引進域內外資本、技術和管理,對20戶國有大中型工商企業進行脫胎換骨式改造。重點推進美國歐文斯·科寧整體收購玻璃廠興建PVC外牆掛板、擠塑保溫板和玻纖瓦生產線;推進印尼武龍加魯達收購一軋廠興建30萬噸H型鋼生產線和瀋陽昊怡重組鞍山一工等項目的實施;促進香港遠東實業收購軋鋼廠擴建30萬噸汽車用鋼生產線、美國七喜實業與華龍鋼管合資生產20萬噸大口徑直縫焊管等簽約項目的落實;推進市汽車配件廠、化建總公司、電子電力公司等與民營企業合資合作項目的對接。依法對15戶劣勢企業實施破產。規劃鞍山工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鋼鐵工業區、鞍海新經濟帶和礦山帶的「兩園一區兩帶」工業布局。完成一百、天河等國有大中型商業企業對外合資合作。

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按照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原則,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對財政投入形成的國有資產,通過整體退出、轉讓股權、重組置換等方式,實現有效流動。重點推進天成市場國有資產拍賣,國際大酒店國有資產置換,國有苗圃出售,鞍信、合成國有股權出售,實現國有資產重組與流動6億元。

全力支持鞍鋼改革與調整。支持鞍鋼加快冷軋2#線、新1#高爐、三煉鋼異地改造

等重大項目建設,創建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協助做好鋼繩生產線擴建、霧化鐵粉生產線等10個重大項目的招商引資。支持鞍鋼盤活地方企業閒置資產,推進冷彎型鋼廠、北方鑄鋼廠、農用車製造總廠等與鞍鋼合作項目的對接。在企業改制分流、社會保障、安置就業、經濟適用房開發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創造寬鬆環境。

(三)堅持放心、放開、放手原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確保民營經濟實繳稅金增長15%以上

放心發展民營經濟,就是不為姓「社」姓「資」問題所困擾。主動幫助民營企業實施超千萬元項目128個,超億元項目35個,做強做大寶德、西洋、後英、鞍輪等一批民營企業。扶持年產60萬套全鋼絲子午輪胎等6個超5億元項目建設,幫助推進繭絲加工、滑石高性能系列母粒等10個超億元項目建設。全市年銷售收入超億元民營企業增加到46個,超5億元企業達到5個。培育西洋複合肥、心品二道茶飲品等10個省級以上知名品牌。

放開發展民營經濟,就是國有經濟可進入的領域都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要把發展民營經濟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與國有企業改革相結合、與社區服務相給合,扶持舒妍蘆薈、天天乳業等14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民營企業通過收購、兼併、控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引導民營企業進入社區開辦便民利民服務業。

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就是要營造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要完善民營企業激勵機制,通過「以獎代補」和貸款貼息等辦法,扶持「三十強」民營企業,獎勵有突出貢獻的民營企業家。建立民營企業創業服務中心和職工培訓中心。鼓勵發展為民營企業服務的人才、信息、法律、技術等各類中介組織。

(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擴大社會就業,確保全年新增就業崗位8萬個

全面完成社會保障體系試點任務。依法擴大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面,企業養老保險參保職工36萬人,失業保險參保職工66萬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1.2萬人,保費收繳率達到95%。實現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向失業保險並軌3萬人,全面償還並軌人員內欠。建立依託街道社區的勞動保障服務平台,離退休人員全部納入社區管理。建成市級社保計算機網絡,醫療IC卡在參保人員中推廣使用。

積極擴大社會就業。深入開展「雙百」創業工程,發揮再創業服務中心的指導服務、創業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建立規範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信息網絡體系,提高用工信息的利用率和覆蓋面。大力開展對下崗失業人員的免費職業介紹和再就業培訓,探索「訂單式培訓」、「個性化培訓」等新模式。全年實現就業培訓2.5萬人,就業援助8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6%以下。

認真做好扶貧幫困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救災救助、社會救濟、社會互助、社會福利服務四大體系。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與服務的社會化水平,保障對象月人均救助額由68元提高到80元,確保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關心老幹部、老模範、老復員軍人和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整合社會力量,調整和完善扶貧幫困體系,包戶扶持脫貧率達到50%,解決貧困戶住房400戶。

加強社區建設。以爭創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城為目標,在全市80%街道建立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具有多種服務功能的服務中心,90%的社區「一站四室」達到省規定標準。做大做強社區「四大公司」。在老社區開展物業管理試點工作。

(五)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速推進高新區建設,確保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30%以上

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發揮鞍山與上海交大製造業數字化聯合技術中心作用,推進金堡、亨通等15家示範企業信息化進程。依託天津電傳所、德國西門子和美國ABB等技術優勢,整合華冶、中新、立德、宏源和榮信等電控設備加工企業,建設電控設備產業基地。推進廣電集團與清華同方合作,建設全國最大的數字廣播電視發射設備加工基地。

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鞍山清華紫光環保設備有限公司為龍頭,建設環保產業園。以科大聚龍為主體,推進捆鈔機、清分機等金融機具產業化進程,建設全國最大的金融設備加工基地。以瀋陽化工研究院和瀋陽科大為依託,吸納惠豐等中小化工企業,建設精細化工產業園。開展南果梨常溫儲存、納米粉體材料等10個重點課題技術攻關。鼓勵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推進民間資本與科技項目對接,做大做強聚龍、森遠等30戶民營高科技企業。全年完成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100項。

創新高新區發展模式。與國內外大企業合資合作,組建高新區開發建設公司,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運作。開工建設高新大廈等項目,建成清華博士生實踐基地,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億元。規劃建設鞍鋼附企工業園、汽車配件園、食品工業園、農機工業園和綠色環保動力科技園,形成「一區多園」發展模式。重點推進台塑集團舒美家具板和BOPP膜、微晶玉石裝飾材料、托普軟件園三期工程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和開工建設。引進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2個,億元以上項目10個,新增進區企業100家,新孵化企業60家。全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財政收入、實際利用外資調入額和出口創匯等主要指標均比上年增長30%以上。

(六)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確保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4000元

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按照中央和省統一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民亂收費問題,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確保農民負擔減輕,確保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確保義務教育經費。強化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產品標準體系、認證體系和檢測體系,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二三一」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縣鄉財政收入,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推廣「公司+農戶」經營模式,龍頭企業帶農戶比例達到50%。發展50萬畝優質水稻和45萬畝無公害蔬菜。壯大花卉、食用菌等十大產業化基地,培育奶牛、桑蠶、蘆薈、山藥等四個新興產業化基地,做大做強南果梨等5大名牌產品。完成台安山藥深加工、寧遠蔬菜批發市場改造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完達山4萬噸乳製品、岫巖板栗深加工項目,做好50萬畝楊樹紙漿林等項目的規劃論證。加快推進千山寧遠、海城王家堡子等4個省級和6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年內每個鄉鎮至少規劃建設一個現代農業園區。

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有重點、分層次、按步驟地推進小城鎮和村屯建設。以工業園區、專業市場為重點,高水平搞好小城鎮建設規劃,把「經營城市」理念引入小城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改革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鼓勵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從事二、三產業。全面加強農村環境整治,重點搞好植樹造林和綠化美化,年內建設寬500米、長5.7公里環城綠化屏障,完成沈盤路、鞍海路、鞍羊路、大盤路兩側綠化,全市造林面積達到30萬畝。新建蓄水、供水、節水工程500處,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0萬畝,基本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啟動東部山區開發工程,加大西部沿河扶貧開發力度,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地區農民收入偏低問題,促進均衡發展。全年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2萬個,發展個體私營業戶5000個,新增勞務輸出6000人。幫扶43個貧困村、4萬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農村貧困戶人均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七)着力提升旅遊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確保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4%以上

積極爭創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編制鞍山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制定重點景區專項規劃。啟動湯崗子分時度假區、玉佛苑二期工程、樂雪綠色生態觀光園、高爾夫球訓練場等旅遊項目。推進岫巖玉雕博物館、二一九公園改造、北方梅園等項目建設。完成湯崗子溫泉度假區、寧遠農牧業主題公園等項目規劃。做強叫響五大旅遊品牌,把「鞍鋼工業游」建成國家級工業旅遊示範點。整合周邊旅遊資源,精心設計以鞍山為軸心的旅遊線路,挖掘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開發特色旅遊項目和旅遊商品。強化旅遊宣傳促銷活動,拓展國內外客源市場。進一步提高節慶活動的商業化運作水平,辦好第四屆中國·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全年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8億元,比上年增長23%以上。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商業發展規劃,利用現代流通業態改造傳統商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加快推進中海物流鞍山配送中心、大福源超市等重點項目建設。積極發展房地產、金融、保險、會計、諮詢等現代服務業。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

(八)深度推進「經營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確保全年完成城市建設投資20億元

拓寬城建籌資渠道。對經營性土地實行招標拍賣或掛牌出讓,推進公益性國有資產的有效流動和國有非住宅房產的有償使用,對到期的1200台出租車經營權實行公開拍賣,出售路橋等市政設施冠名權,全年籌集建設資金15億元。

適時啟動鞍山新區建設。按照基本形成現代大都市城市框架的遠景目標,以在湯崗子一帶規劃建設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生態良好的鞍山新區為切入點,全面規劃建設鞍海新經濟帶。以商業化運作為手段,通過土地質押籌措啟動資金,通過招商引資實施項目建設。通過新區和鞍海新經濟帶的開發,打開城市發展空間,拓展經營城市領域,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的輻射力、帶動力和綜合實力。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引湯入鞍擴建、節能環保型城市集中供熱、西部第二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有軌電車改造四個打捆項目建設。完成垃圾處理廠二期工程。大修改造人民路、民生路、健身街等六條道路的部分路段,基本完成城市主幹道改造任務。打造鞍山商務中心,按照集旅遊、購物、休閒於一體的要求,高水平規劃站前商業街改造工程。建成城市規劃展示廳,成為市民參與城市規劃建設和實施規劃監督的窗口。建成國際會議中心。完成站前客運站和火車站內部、站台、出口的改造。全面開展城市建築、道路、社區地名的清理整頓,完成50%設標任務。

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實施千山景觀路規劃建設,拆遷七號橋至千山正門兩側的陳舊建築,並進行高水平綠化,建成千山路兩端生活服務區。新植15條道路行道樹,栽植大樹5萬株,新建草地20塊,新增綠地9萬平方米。啟動主幹道拆牆透綠三年規劃,落實門前綠化「四包」責任制,開展認養綠地和樹木活動。專項整治占道經營,城市27條主幹道及站前地區全面達標。完成200萬平方米市屬居民小區改造任務,協調鞍鋼等中省直單位啟動所管小區改造工程。整治主街主路居民陽台和停車場,規範戶外廣告牌匾和路牌街牌,粉飾臨街建築100萬平方米。全面啟動城市供暖收費體制改革。加強城市防洪體系建設,對楊柳河、南沙河進行綜合整治。通過市場化運作,全面提升公廁檔次。治理機動車尾氣,控制二次揚塵,全面治理低空污染。推進礦山生態恢復工作,完成鞍鋼煉鐵廠一號高爐改造等15項重點環境治理工程,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

(九)加強財稅金融工作,構築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確保地方可支配財力突破50億元

推進財政體制改革。適時出台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方案,調整稅源、稅率分享比例,合理分配市、縣(區)財政資源,建立與分稅制財政體制相適應的轉移支付制度。改革財政預算編制辦法,全面實行部門預算,建立統一完整的政府收支預算體系。

做好增收節支工作。堅持依法治稅,全面清理現行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大稅收征管力度,規範非稅收入管理,加強對高收入者、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以及各類改組、改制企業的稅收征管,開展對重點行業的稅收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偷、逃、騙、抗」稅行為,把該收的錢一分不少地收上來。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擴大政府採購範圍,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大力壓縮一般性開支,保證公教人員工資,保證社會保障支出,保證各項法定支出。樹立艱苦奮鬥的思想,遵循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原則,量力而行,精打細算,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能花。

建設金融安全區。強化對「兩債」兌付工作的監控協調,健全和完善金融風險預警機制。落實減債償債責任,大力清收金融債權,壓縮不良貸款比例,提高金融運行質量。加大金融執法、監督力度,形成能借能還的良性循環信用機制。

(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樹立高效務實廉潔的政府形象

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制度,自覺接受人大監督。積極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愛國人士的聯繫,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完善基層民主選舉制度,推進社區居民自治。

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深入開展「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提高公職人員法律素質。加大行政立法工作力度,規範法律服務。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防範和懲治邪教組織的犯罪活動,建立對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突發事件的處置機制,做好人民內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把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落實到基層,建立起長效機制。加強安全生產和安全防火工作,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加快先進文化城市建設。鞏固和提高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成果,大力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打造誠信鞍山。深度推進專業表演藝術團體改革,組建演藝和文物經營公司,建成市博物館和戲曲劇院綜合藝術樓,舉辦首屆鞍山文化藝術節。全面實施中小學校規範化達標工程,推行城區小學小班化授課和雙語教學試點。在城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8%以上,初中輟學率降至3%以下。建設一中新校園,確保鞍山師範學院通過教育部達標驗收。加強師德教育,着力解決教育熱點問題。全年吸引外國專家、海外留學人員和國內高層次人才100人次以上,引進大學本科以上人才1200人以上。調整優化衛生資源,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達100%,可服務社區人口達100%。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着力改善農村衛生狀況。建成市體育中心網球館和綜合訓練館,完善全民健身服務網絡,提高競技體育水平。進一步做好計劃生育、廣播電視、雙擁、民族、宗教、僑務、人防、婦女、兒童、老齡、史志、檔案、民兵預備役、氣象、地震等方面工作,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牢固樹立以民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身體力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常懷愛民之心,常思富民之策,常興為民之舉,努力創造更加優異的工作業績。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經常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辦實事、辦好事。遵循WTO規則,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全面落實軟環境建設綠色行動一系列規章制度,深入開展納稅人評議行風活動,讓群眾、讓投資者感到辦事方便和滿意。強化公務員行為規範教育,全面推行競爭上崗和崗位輪換,提高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建立和完善領導幹部離任審計和重點工程、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審計制度,堅決查處吃拿卡要、索賄受賄、貪污腐化等違法違紀行為,糾正行業不正之風。

各位代表,我們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征程、新的機遇、新的挑戰,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而努力奮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