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春卷柯南/書倉丙

新安縣志
卷首 訓典
1819年
卷之一

新安縣志卷首

訓典恭見凡例第一條。

世祖章皇帝 编辑

卧碑 编辑

  順治九年二月,禮部題定奉欽作刊立卧碑,曉示生員: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於後: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知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爲者,子旣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

  一、生員立志,當學爲忠臣淸官。書、史所載忠淸事蹟,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爲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當自省。

  一、生員不可干求官長,交結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官司衙門,不可輕入。卽有切己之事,亦不許牽生員作証。

  一、爲學當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當從容再問,毋妄行辯。難爲師者,亦當盡心教訓,勿致怠惰。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鄕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

聖祖仁皇帝 编辑

上諭十六條康熙十八年 编辑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鄕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尙節儉,以惜朌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爲;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聨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

御製訓飭士子文康熙四十一年 编辑

  國家建立學校,原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朕臨御以來,隆重師儒,加意庠序;近復愼簡學使,釐剔弊端。務令風教修明,賢才蔚起;庻幾棫樸作人之意。乃比年士習未端、儒教罕著;雖因內外臣工奉行未能盡善,亦由爾諸生積錮已久,猝難攺易之故也。兹特親製訓言,再加警飭。爾諸生其敬聽之!

  從來學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學;學術事功,源委有序,爾諸生幼聞庭訓,長列宮牆;朝夕誦讀,寧無講究?必也躬修實踐,砥礪亷隅;敦孝順以事親,秉忠貞以立志。窮經考業,勿雜荒誕之談;取友親師,悉化驕盈之氣。文章歸於醇雅,毋事浮華;軌度式於規繩,最防蕩軼。子矜佻達,自昔所譏;苟行止有虧,雖讀書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語流言,脅制官長;或隱糧包訟,出入公門;或唆撥姦猾,欺孤凌弱;或招呼朋類,結社邀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鄕黨勿齒;縱倖脫褫撲,濫竊章縫,返之于衷,寧無愧乎?況乎鄕、會科名,乃掄才大典,𨵿係尤鉅;士子果有眞才實學,何患困不逢年?顧乃標榜虛名,暗通聲氣,夤緣詭遇,罔顧身家;又或攺竄鄕貫,希圖進取,囂凌騰沸,網利營私:種種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貴以正;若兹厥初拜獻,便已作姦犯科,則異時敗檢踰閑,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爲國家宣猷樹績,膺後先疏附之選哉?朕用嘉惠爾等,故不禁反復惓惓。兹訓言頒到,爾等務共體朕心,恪遵明訓。一切痛加攺省,爭自濯磨;積行勤學,以圖上進。國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爾身有榮,卽爾祖、父亦增光寵矣。逢時得志,寧俟他求哉?若仍視爲具文,玩愒勿儆,毀方躍冶,暴棄自甘;則是爾等㝠頑無知,終不能教也。旣負栽培,復甘罪戾;王章具在,朕亦不能爲爾等寬矣!自兹以往,內而國學,外而直省鄕校,凡學臣師長皆有司鐸之責者,並宜傳集諸生,多方董勸,以副朕望。否則,職業勿修,咎亦難逭;勿謂朕言之不預也!爾多士,尙敬聽之哉!

世宗憲皇帝 编辑

論知州知縣雍正元年 编辑

  朕惟國家首重吏治,爾州牧縣令,乃親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貢賦、獄訟,爾實司之品秩雖卑,職任綦重。州縣官賢,則民先受其利,州縣官不肖,則民先受其害。膺兹任者,當體朝廷惠養元元之意,以愛民爲先務。周察蔀屋,綏輯鄕里,治行果有其實,循卓自有其名,非内聚賄而外干譽,謂之名實兼收也。全省吏治如作室然,督撫其棟梁也,司道其垣墉也。州縣其基址也。《書》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夫所以固邦本者在吏治,而吏治之本在州縣。苟州縣之品行不端,猶基不立,則室不固,庸有濟乎?

  皇考臨御六十一年,灼知州縣之重,特行引見,咨詢明試,至詳至愼,其有亷能之員,每不次超擢,以示鼓勵。今海内羣𥟖,皆皇考所懷保也。朕膺宗社重寄,思纉皇考之治功。惟爾州縣諸臣,具有父母斯民之責,其爲朕立之基址,以固邦本焉。誠能潔已奉公,實心盡職,一州一縣之中,興仁興讓,教孝教忠,物阜民安,刑淸訟簡,朕將升之朝宁,用作股肱。如或罔念民瘼,恣意貪婪,或朘削肥家,或濫刑逞虐,或借刻以爲淸,或恃才而多事,或諂媚上司以貪位,或任縱胥吏以擾民,或狥私逞欲以上虧國帑,王章具在,豈爾貸與?更有任州縣時,私肥已槖,而漫云且俟顯要方立名節者,其與初市淸名,晚而攺操之人,何以異哉?至於錢糧其𨵿係尤重,絲毫顆粒皆百姓之脂膏,增一分則民受一分之累,减一分則民沾一分之澤。前有請暫加火耗,抵補虧空帑項者,皇考示諭在廷,不允其請,爾諸臣共聞之矣。今州縣火耗,任意加增,視爲成例,民何以堪乎?嗣后斷宜禁止,或被上司察核,或被科道糾叅,必從重治罪,决不寬貸。夫欲淸虧空之源,莫如節儉。正直節儉,則用無不足。正直則上官不可干以私,若朘小民之生,以飽上官之貪欲,冐不測之罪,以快一時之奢侈,豈砥礪亷隅,爲民父母之道乎?爾州縣等官,其恪共乃职,勿貽罪戾;毋謂地遠官卑,朕不及察其賢否也。特諭。

諭開墾雍正元年 编辑

  諭:朕臨御以來,宵旰憂勤,凡有益于民生者,無不廣爲籌度。因念國家承平日久,生齒殷繁。土地所出,僅可贍給。偶遇荒歉,民食維艱。將來户口日滋,何以爲業?惟開墾一事,於百姓最有裨益。但向来開墾之𡚁,自州縣以至督撫,俱需索陋規,致墾荒之費,浮於買價。百姓畏縮不前,往往膏腴荒棄,豈不可惜?嗣後各省凡有可墾之處,聽民相度地宜,自墾自報。地方官不得勒索,吏胥亦不得阻撓。至陞科之例,水田仍以六年起科,旱田以十年起科,着著爲定例。其府、州、縣官,能勸諭百姓開墾地畝多者,准令議敘;督撫大吏,能督率各屬開墾地畝多者,亦准議敘。務使野無曠土,家給人足,以副朕富民阜俗之意。特諭。

禁現任官立生祠書院雍正二年 编辑

  上諭:人臣膺命効職,果能實心愛民,淸白自矢,則官去民思、甘棠留詠,有愈久而不能忘者,從古有之。若今之生祠、書院,不知始自何人,自督撫、提鎭,以及監司、守令,所在多有。究其實,不過官員在任之時,或係下屬獻媚,或地方紳衿有出入公門、包攬詞訟之輩,倡議糾合,假公派費,占地興工,甚至園囿亭臺,窮極華麗,勞民傷財,一無顧惜。及其後,或爲宴會遊玩之場,或本官竟據爲產業。考其年月,則官員去任之後,百姓追思,而特爲興造者甚少。

  此事向曾禁止,而踵𡚁如故,當再爲嚴飭。嗣後如有仍造生祠、書院者,或經告發,或被糾叅,卽將本官及爲首之人嚴加議處。其現在之生祠、書院、如果係名宦去任之後,民間追思蓋造者,准其存留。其餘俱着地方官查明,一槩攺爲別用,或爲義學,延師授徒,以廣文教。如此,則以無用爲有用,以惜民財力,杜絕虚浮,於地方風俗大有裨益。特諭。

諭勸農雍正二年 编辑

  上諭:朕惟撫養元元之道,足用爲先。朕自臨御以來,無刻不厪念民依。重農務本,業已三令五申矣。但我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來,户口日繁,而土田止有此數,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倍獲,欲家室盈寧,必不可得。

  《周官》所載,巡稼之官,不一而足,又有保介田,畯日在田間,皆爲課農設也。今課農雖無專官,然自督撫以下,孰不兼此任也?其各督率有司,悉心相勸,並不時諮訪疾苦,有絲毫妨於農業者,必爲除去。仍於每鄕中擇一二老農之勤勞作苦者,優其獎賞,以示鼓勵。如此則農民知勸,而惰者可化爲勤矣。再舍傍田畔,以及荒山不可耕種之處,度量土宜種植樹木。桑柘可以飼蠶,棗、栗可以佐食,柏、桐可以資用,卽榛楛襍木亦足以供炊爨。其令有司督率指畫,課令種植,仍嚴禁非時之斧斤,牛羊之踐踏,奸徒之盗竊,亦爲民利不少。至孳養牲畜,如北方之羊,南方之彘牧養,如法乳字以時,於生計不無裨益。

  總之,小民至愚,經營衣食,非不迫切,而於目前自然之利,反多忽畧。所賴親民之官,委曲周詳,多方勸導,庻使踴躍爭先,人力無遺,而地利始盡,不惟民生可厚,風俗亦可還淳。爾督撫等官,各體朕惓惓愛民之意,實心奉行。倘視爲具文,苟且塗飾,或反以擾民,則尤其不可也。

諭沿海居民敬神雍正二年 编辑

  上諭沿海居民人等:朕思天地之間,惟此五行之理,人得之以生全,物得之以長養。而主宰五行者,不外夫陰陽。陰陽者,卽鬼神之謂也。孔子言:「鬼神之德,體物而不可遺。」豈神道設教哉?蓋以鬼神之事,卽天地之理,故不可以偶忽也。凡小而邱陵,大而川岳,莫不有神焉主之,故當敬信而尊事。况海爲四凟之歸宿乎,使以爲不足敬,則堯舜之君,何以柴望秩于山川?文武之君,何以懷柔百神,及河喬嶽?今愚民昧於此理,往往淫祀,而不信明神,傲慢褻凟,致于天譴。夫善人多,而不善人少,則天降之福,卽稍有不善者,亦蒙其庇;不善人多,而善人少,則天降之罰,雖善者,亦被其殃。

  近者江南報上海、崇明諸處,海水泛溢。浙江又報海寧、海鹽、平湖、會稽等處,海水衝决隄防,致傷田禾。朕痛切民隠,憂心孔殷。水患雖𨵿乎數,或亦由近海居民,平日享安瀾之福,絶不念神明庇護之力,傲慢褻凟者有之。夫敬神固理所當然,而趨福避禍之道,卽在乎此。能敬則謂之順天,不敬則謂之褻天。褻天之人,顧可望綏寧之福乎?《詩》曰:「敬天之怒,無敢戯渝。」又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朕固當朝乾夕惕,不遑寧處,以敬承天意;亦願爾百姓共凜此言,内盡其心,外盡其礼,敬神如神在,實以至誠昭事,而不徒尙乎虚文。人意卽神意,一念之感格自足以致休祥,豈獨一家一鄕之被其澤哉!爾百姓果能人人心存敬畏,必獲永慶安瀾。著該督撫將此諭旨,令該地方官,家諭户曉,俾沿海居民一體知悉。特諭。

諭教士子責成學臣教職雍正四年 编辑

  諭:爲士者,乃四民之首、一方之望。凡屬編氓,皆遵之、奉之;以爲讀聖賢之書、列膠庠之選,其所言、所行,俱可爲鄕人法則也。故必敦品勵學、謹言愼行,不愧端人正士;然後以聖賢詩書之道,開示愚民,則民必聽從其言、服習其教,相率而歸於謹厚。或小民偶有不善之事,卽懷愧恥之心,相戒勿令某人知之,如古人之往事;則民風何患不淳?世道何患不復古耶?朕觀今日之士子,雖不乏閉門勤修、讀書立品之輩,而蕩檢踰閑、不顧名節者,亦復不少。或出入官署,包攬詞訟;或武斷鄕曲,欺壓平民;或違抗錢糧,藐視國法;或代民納課,私潤身家:種種卑汚下賤之事,難以悉數。彼爲民者,見士子誦讀聖賢之書而行止尙且如此,則必薄待讀書之人,而並輕視聖賢之書矣。士習不端,民風何由而正?其間𨵿係,極爲重大!

  朕自卽位以來,加恩學校培養人材,所以教育士子者,無所不至。宜乎天下之士,皆鼓舞奮興,爭自濯磨,去其佻達之習矣。而內外諸臣條奏中,臚列諸生之劣跡,請行嚴懲者甚多。朕思轉移化導之法,當先端其本原。教官者,多士之儀型也;學臣者,教官之表率也。教官多屬中材,又或年齒衰邁,貪位竊祿,與士子爲朋儔,視考課爲故套;而學臣,又但以衡文爲事,任教官之因循怠惰、苟且塞責,漫不加察。所以倡率之本不立,無怪乎士習之不端、而風俗之未淳也。朕孜孜圖治,欲四海之大、萬民之衆,皆向風而慕義、革薄而從忠;故特簡督學之臣、愼重教官之職,欲使自上而下端本澄源,以收實效也。凡爲學臣者,務使持公秉正,宣揚風化。於教官之稱職者,卽加薦拔;溺職者,卽行叅革。爲教官者,訓誨士子,悉秉誠心,如父兄之督課子弟。至於分別優劣,則至公、至當,不渉偏私。如此各盡其道,則士子人人崇尙品詣、砥礪亷隅;且不但自淑其身,而羣𥟖百姓日聞善言、日觀善行,以生其感發之念。風俗之丕變,庻幾其可望也。特諭。

諭舉貢生生員雍正五年 编辑

  諭:從來爲政在乎得人。《書》曰:「野無遺賢,萬邦咸寧。」蓋賢才登進,在位者多,則分猷効職,庻績自能就理,而民生無不被其澤也。朕卽位以來,加意旁求,凡所以延訪擢用之道,盡朕心力。如現任官員及候補、候選科目諸人,每特令薦舉,遴選引見,廣開錄用之途,冀收羣策之力。又念各省學校之設,原以養育人材;爰命學臣保舉賢能,升聞於朝,以備任使。//乃直省學臣、所舉人數不多。又或草率塞責。不能副得人之實。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古者取人之法。惟鄕舉里選。合於三代之制。今直省府州縣學貢生生員。多者數百人。少亦不下百餘人。其中豈無行誼醇篤。好修自愛。明達之士乎。著州縣官、會同該學教官。將貢生生員內、居家孝友。行已端方。才可辦事。而文亦可觀者。秉公確查。一學各舉一人。於今年冬底。申報該上司、奏聞請旨。或實無可舉者。出具印結。該督撫查實奏聞。朕因廣攬人材。舉此曠典。所以黜浮華而資實用。州縣教職、爲一方師長。選賢薦能。乃其專責。儻敢虛應故事。濫舉非人。照溺職例革職。或狥情受賄。則當重治其罪。八旗之滿洲、蒙古、漢軍、亦照此例。將人品端方、通曉漢文者。著該佐領各舉一人。如不得其人。亦具印結。令該都統匯齊奏聞請旨。庻使潛修篤行之士。得以表見。而國家亦收得人之效矣。特諭。

諭閩廣百姓各務本業雍正五年 编辑

  上諭:閩、廣兩省督撫常稱:「本省產米甚少,不足以敷民食。」總督高其倬亦曾具奏。巡撫楊文乾則云:「廣東所產之米,即年歲豐收,亦僅足供半年之食。」朕思:本省之米不足供本省之食,在歉歲則有之,若云每歲如此,即豐收亦然,恐無此理。或田疇荒廢,未盡地力;或耕耘感惰,未用人工;或奸民希圖重價,私賣海洋;三者均未可定,昨曾面諭九卿。今廣西巡撫韓良輔奏稱:「廣東地廣人稠,專仰給於廣西之米;在廣東本處之人,惟知貪財重利,將地土多種龍眼、甘蔗、烟葉、青靛之屬,以致民富而米少。廣西地瘠人稀,豈能以所產供鄰省,多令販運」等語。此奏與朕前旨相符,可知閩廣民食之不足,有由來矣。

  令二省督撫等悉心勸導,俾人人知食乃民天,各務本業,盡力南畝,不得貪利而費農功之大,不得逐末而忘稼穡之艱。至於園圃、果木之類,當俟有餘地餘力,而後為之。豈可圖目前一時之利益,而不籌盡於養命之源,以致緩急無所依賴,而待濟于鄰省哉?假若鄰省或亦歉收,則又將何如哉?該督撫等務須諄切曉諭,善為化導,俾愚民豁然醒悟,踴躍趨事,則地方不致虛耗,而米穀不致匱乏矣。特諭。

諭閩廣正鄕音雍正六年 编辑

諭人子毋毀傷肢體雍正六年 编辑

恩恤廣東蛋户雍正七年 编辑

詔禁賭博雍正七年 编辑

諭沿海弁兵雍正七年 编辑

諭富户雍正七年 编辑

諭開墾雍正七年 编辑

諭重農雍正七年 编辑

欽定訓飭州縣規條諭雍正八年 编辑

禁止鐵鍋出洋雍正九年 编辑

高宗純皇帝 编辑

嚴禁四惡乾隆元年 编辑

恤教職乾隆元年 编辑

禁州縣冐充書役乾隆元年 编辑

令出借常平穀乾隆三年 编辑

恤災分數乾隆三年 编辑

諭免外洋商船米稅乾隆八年 编辑

御製正文體乾隆十年 编辑

今上皇帝 编辑

五旬萬壽恩賜詔嘉慶十四年 编辑

諭查明實欠在民,以次降㫖豁免嘉慶二十三年 编辑

皇上六旬萬壽恩賜詔嘉慶二十四年 编辑

除直省州縣積𡚁嘉慶二十四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