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66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祥刑典

 第十四卷目錄

 祥刑總部雜錄二

 祥刑總部外編

祥刑典第十四卷

祥刑總部雜錄二

《新語無為》篇:「天道莫大於無為,行莫大於謹敬。何以 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 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民之心。然天下治,周公制作 禮樂,郊天地,望山川,師旅不設,刑格法懸,而四海之 內奉供來臻,越裳之君,重譯來朝。故無為也,乃無不 為也。秦始皇帝設為車裂之誅,以斂姦邪,築長城於」 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將帥橫行,以服 外國。蒙恬討亂於外,李斯治法於內,事逾煩,天下逾 亂,法逾滋而姦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 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是 以君子尚寬舒以苞身,行中和以統遠,民畏其威而 從其化,懷其德而歸其境,美其治而不敢違其政,民 不罰而畏罪,不賞而勸悅,漸漬於道德,被服於中和 之所致也。夫法令者,所以誅惡,非所以勸善。故曾、閔 之孝,夷、齊之廉,豈畏死而為之哉?教化之所致也。故 曰「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者, 教化使然也。

《至德》篇:「天地之性,萬物之類,儴道者眾歸之,恃刑者 民畏之,歸之則附其側,畏之則去其域。故設刑者不 厭輕,為德者不厭重,行罰者不患薄,布賞者不患厚, 所以親近而致疏遠也。」儴音央因也

《新書大政》篇:「古之立刑也,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 也。是以一罪疑則弗遂誅也,故不肖得改也,故一功 疑則必弗倍也,故愚民可勸也。是以上有仁譽而下 有治名。疑罪從去仁也,疑功從予信也。戒之哉!戒之 哉!慎其下,故誅而不忌,賞而不曲,不反民之罪而重 之,不滅民之功而棄之。故上為非則諫而止之,以道」 紀之。下為非,則矜而恕之,道而赦之,柔而假之,故雖 有不肖,民化而則之。

《韓詩外傳傳》曰:「水濁則魚喁,令苛則民亂,城峭則崩, 岸峭則陂。」故吳起峭刑而車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治 國者譬若乎張琴然,大絃急則小絃絕矣。

《傳》曰:誠惡惡之,刑之本;誠善善之,敬之本。彼誠感神, 達乎民心,知刑之本,不怒而威,不言而信,誠德之主。 《詩》曰:「鼓鐘于宮,聲聞于外。」

古者有命,民之有能敬長、憐孤、取捨、好讓、居事力者, 告於其君,然後君命得乘飾車駢馬。未得命者,不得 乘飾車駢馬,皆有罰。故民雖有餘財侈物,而無禮義 功德,則無所用,故皆興仁義而賤財利。賤財利則不 爭,不爭則強不陵弱,眾不暴寡。是君之所以象典刑 而民莫犯法,民莫犯法而亂斯止矣。《詩》曰:「質爾人民, 謹爾侯度,用戒不虞。」

禮樂則不修,分義則不明,舉措則不時,愛利則不刑, 然而其禁非也暴,其誅不服也繁。審其刑罰而信其 誅殺,猛而必闇,如雷擊之,如牆壓之。百姓劫則致畏, 怠則傲上,執拘則聚,遠聞則散。非劫之以刑勢,振之 以誅殺,則無以有其下,是暴察之威也。

《淮南子天文訓》:「人主之情,上通於天,故誅暴則多飄 風,枉法令則多蟲螟,殺不辜則國赤地,令不收則多 淫雨。」

八風:廣莫「風至則閉關梁,決刑罰。」

《五官》,西方為理。

子午卯酉為二繩。日冬至則斗北中繩,陰氣極,陽氣 萌,故曰「冬至為德。」日夏至則斗南中繩,陽氣極,陰氣 萌,故曰「夏至為刑。」

陰陽刑德有七舍。何謂七舍?室、堂、庭、門、巷、術、野。德在 室則刑在野,德在堂則刑在術,德在庭則刑在巷。陰 陽相德,則刑德合門。八月二月,陰陽氣均,日夜分平, 故曰「刑德合門。」德南則生,刑南則殺,故曰「二月會而 萬物生,八月會而草木死。」

「《庚子》受制則誅不法」,「《壬子》受制則斷刑罰」,殺當罪, 天圓地方,道在中央,日為德,月為刑,月歸而萬物死, 日至而萬物生。

「太陰在甲子,刑德合東方宮,常徙所不勝」,合四歲而 《離》,離十六歲而復合。所以離者,刑不得入中宮,而徙 於木。

《地形訓》:「凡地形,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 積刑。」山仁,萬物生焉,故為《積德》;川水智,智制斷,故 為《積刑》。

《時則訓》「孟夏之月,決小罪,斷薄刑。」刑者上之所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