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66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於禮誼而恥犯其上。 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於成康 之隆,囹圄空虛四十餘年,此亦教化之漸,而仁誼之 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 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狠為俗,非有文德以教 訓於天下也,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 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虛詞而不顧實,外有事 君之禮,內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趨利無恥。又好用 憯酷之吏,賦斂無度,竭民財力,百姓散亡,不得從耕 織之業,群盜並起。是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姦不 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 而無恥。此之謂也。」

「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含而無所殊,建日月風 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聖人法天而立道, 亦博愛而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 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 刑者,君之所以罰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 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於古, 考之於今,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 惡,怪異之所施也。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 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 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 民,民已大化之後,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今世廢而 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棄行誼而死財利,是以犯法 而罪多。一歲之獄以萬千數,以此見古之不可不用 也。故《春秋》變古則譏之。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 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 不節。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 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 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

《春秋繁露陽尊陰卑》篇:「陰陽理,人之法也;陰,刑氣也; 陽,德氣也。陰始於秋,陽始於春。春之為言,猶偆偆也; 秋之為言,猶湫湫也。偆偆者,喜樂之貌也;湫湫者,憂 悲之狀也。是故春喜夏樂,秋憂冬悲,悲死而樂生。以 夏養春,以冬喪秋,大人之志也。是故先愛而後嚴,樂 生而哀終,天之當也。而人資諸天,大德而小刑也。是」 故人主近天之所近,遠天之所遠,大天之所大,小天 之所小。是故天數右陽而不右陰,務德而不務刑。刑 之不可任以成世也,猶陰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 任刑,謂之逆天,非王道也。

《王道通》三篇,陽為德,陰為刑,刑反德而順於德,亦權 之類也。雖曰權,在皆權成。是故陽行於順,陰行於逆, 逆行而順,順行而逆者陰也。是故天以陰為權,以陽 為經,陽出而南,陰出而北,經用於盛,權用於末,以此 見天之顯經隱權,前德而後刑也。故曰:陽天之德,陰 天之刑也。陽氣煖而陰氣寒,陽氣予而陰氣奪,陽氣 「仁而陰氣戾,陽氣寬而陰氣急,陽氣愛而陰氣惡,陽 氣生而陰氣殺。」是故陽常居實位而行於盛,陰常居 空虛而行於末,天之好仁而近惡戾之變,而遠「大德 而小刑」之意也。

《陰陽義》篇:「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 天之刑也。」

《天道無二篇》「陽之出,常縣於前而任歲事;陰之出,常 縣於後而守虛空。陽之休也,功已成於上而伏於下。 陰之伏也,不得近義而遠其處也。天之任陽不任陰, 好德不好刑,如是故陽出而前,陰出而後,尊德而卑 刑之心見矣。陽出而積於夏,任德以歲事也。陰出而 積於冬,錯刑於空處也。」

《基義》篇:「天出陽,為煖以生之;地出陰,為清以成之。不 煖不生,不清不成,然而計其多少之分,則煖暑居百, 而清寒居一,德教其與刑罰猶此也。故聖人多其愛 而少其嚴,厚其德而簡其刑,以此配天。」

《五行變救篇》:「水有變,冬濕多霧,春夏雨雹,此法令緩, 刑罰不行,救之者憂囹圄,案姦宄,誅有罪。」

《五行五事篇》:「王者能制則義立,義立則秋氣得固。義 者主秋,秋氣始殺,王者行小刑罰,民不犯則禮義成。 於時陽氣為賊,故王者輔以官牧之事,然後萬物成 熟。」

《執贄》篇:「天之道,任陽不任陰;王者之道,任德不任刑, 順天也。」

《潛夫論本政》篇:「凡人君之治,莫大於和陰陽。陰陽者 以天為本,天心順則陰陽和,天心逆則陰陽乖。天以 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民愁苦則天心逆。民以君 為統,君政善則民和治,君政惡則民冤亂。君以恤民 為本,臣忠良則君政善,臣姦枉則君政惡,以選為本, 選舉實則忠賢進,選虛偽則邪黨貢。選以法令為本」, 法令正則選舉實,法令詐則選虛偽。法以君為主,君 信法則法順行,君欺法則法委棄。君臣法令之功,必 效於民。故君臣法令善則民安樂,民安樂則天心慰, 天心慰則陰陽和,陰陽和則五穀豐,五穀豐而民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