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1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集解

李珣曰:「真珠出南海,石決明產也。蜀中西路女瓜出 者,是蚌蛤產,光白甚好,不及舶上者。采耀欲穿,須得 金剛鑽也。」

蘇頌曰:「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於珠牡,亦曰珠母, 蚌類也。」按《嶺表錄異》云:「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 大池,謂之珠池。每歲刺史親監珠戶,入池採老蚌,剖 取珠,以充貢。池雖在海上,而人疑其底與海通,池水 乃淡,此不可測也。土人採小蚌肉作脯食,亦往往得 細珠如米。乃知此池之蚌,大小皆有珠也。」而今之取 珠牡者,云得之海旁,不必是池中也。其北海珠、蚌,種 類小別,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不甚光瑩,亦不常有, 不堪入藥。又蚌中一種似江珧者,腹亦有珠,皆不及 南海者奇而且多。

寇宗奭曰:「河北溏濼中亦有圍及寸者,色多微紅。珠 母與廉州者不相類,但清水急流處,其色光白;濁水 及不流處,其色暗也。」

李時珍曰:按《廉州志》云:「合浦縣海中有梅、青、嬰三池, 蜑人每以長繩繫腰,㩦籃入水。拾蚌入籃,即振繩令 舟人急取之。若有一線之血浮水,則葬魚腹矣。」又熊 太古《冀越集》云:「《禹貢》言:淮夷蠙珠,後世乃出嶺南。今 南珠色紅,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各隨方色也。」 予嘗見蜑人入海,取得珠子樹數擔,其樹狀如柳枝, 「蚌生於樹,不可上下;樹生於石,蜑人鑿石得樹以求 蚌,甚可異也。」又《南越志》云:「珠有九品,以五分至一寸 八九分者為大品。有光彩一邊似度金者,名璫珠,次 則走珠、滑珠等品也。」《格古論》云:「南番珠色白圓耀者 為上,廣西者次之。北海珠色微青者為上,粉白油黃 者下也。西番馬價珠為上,色青如翠」,其老色夾石粉 青油煙者,下也。凡蚌聞雷則瘦。其孕珠如懷孕,故 謂之珠胎。中秋無月,則蚌無胎。《左思賦》云:「蚌蛤珠胎, 與月盈虧」是矣。陸佃云:「蚌蛤無陰陽牝牡,須雀蛤化 成,故能生珠,專一於陰精也。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 珠在眼,鮫珠在皮,鱉珠在足,蚌珠在腹,皆不及蚌珠 也。」

修治

《李珣》曰:「凡用以新完未經鑽綴者,研如粉,方堪服食。 不細則傷人臟腑。」

《雷斆》曰:「凡用,以新者絹袋盛之,置牡蠣四兩於平底 鐺中,以物四向支穩,然後著珠於上,乃下地榆、五花 皮、五方草,各剉四兩,籠注以漿水,不住火煮三日夜, 取出,用甘草湯淘淨,於臼中擣細,重篩,更研二萬下, 方可服食。」

唐慎微曰:「《抱朴子》云:『真珠徑寸以上,服食令人長生。 以酪漿漬之,皆化如水銀。以浮石、蜂巢、蛇黃等物合 之,可引長三、四尺,為丸服之』。」

李時珍曰:凡入藥,不用首飾及見尸氣者,以人乳浸 三日,煮過如上擣研。一法:以絹袋盛,入豆腐腹中,煮 一炷香,云「不傷珠也。」

氣味

鹹甘寒無毒。

主治

《宋開寶》曰:「鎮心,點目,去膚瞖障膜。塗面令人潤澤好 顏色。塗手足,去皮膚逆臚。綿裹塞耳,主聾。」

甄權曰:「磨瞖墜痰。」 李珣曰:「除面䵟,止洩。合知母,療煩熱消渴。合左纏根, 治小兒麩豆瘡入眼。」

寇宗奭曰:「除小兒驚熱。」

李時珍曰:「安魂魄,止遺精白濁,解痘疔毒,主難產,下 死胎胞衣。」

發明

李時珍曰:「真珠入厥陰肝經,故能安魂定魄,明目治 聾。」

附方

安魂定魄:真珠末豆大一粒,蜜一蜆,殼和服,日三,尤 宜小兒。肘后方

卒忤不言:真珠末,用雞冠血和丸小豆大,以三四粒 納口中。肘后方

灰塵迷目:用大珠拭之則明也。格古論

婦人難產:真珠末一兩,酒服,立出。千金方

胞衣不下:真珠一兩,研末,苦酒服。千金方

子死腹中:真珠末二兩,酒服,立出。外臺祕要

斑痘不發:珠子七枚,為永新汲水調服。儒門事親 《痘瘡疔毒》:方見穀部「豌豆下。」

肝虛目暗,茫茫不見真珠:末一兩,白蜜二合,鯉魚膽 二枚,和合,銅器煎至一半,新綿濾過,瓶盛,頻點取瘥。 聖惠方

青盲不見。方同上

小兒中風,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飛一兩,石羔末一錢, 每服一錢,水七分,煎四分,溫服,日三。聖惠方

目生頑瞖:「真珠一兩,地榆二兩,水二大盌,煮乾,取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