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1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序言,以問書賈,倘謂余為知言,或并刻之,以竊附太 史公之文末。是歲清和月望,秦繼宗又識。

按蔡毅中序余嘗讀莊子謂其言雖無會而獨應若超無有而獨存其狂怪變幻能使骨驚神𢙀不稱文章大觀哉乃說者曰其語多列子遂意為附會之書

不知此,以言乎《說劍》《盜跖》等篇則可耳。至於敘事汪 洋,掞辭要渺,《抑彭》《齊殤》《犧牛》《楚相》《秋水》《逍遙》《捭闔》諸 章,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生死之變,明內聖外 王之道,大要出於老氏也。彼老氏之「以退為進,以與 為取,知白守黑,知雄守雌,不足求足,不大求大」,天下 後世言道術者不外焉。老氏蓋深於《易》,而莊則深於 老者也。他遊譚不經者無論,其曰「父子不可解於心, 君臣無所逃於天地。」旨意粹然,無謬於《九經》,而爽愷 宏綽,足為天下萬世法。間有詆訾孔氏而陰實尊崇 之,何其滑耶?大端《九經》若江海然,汪洋浩淼,非有跳 沫搖漾之勢,而千靈萬聖,淵乎深藏,明月照之,則天 高氣清;長風蕩之,則排空動地。《莊子》「則其中澼滐滄。」 洪濤層起,而恣態橫出,如蜃市宵鐙,不可方物,然 詎能出江海外乎?昔人云:「大造寥廓清曠,風日熙朝, 固可寶愛。而飄風震雷,揚沙走石,以動威萬物,亦不 可少。」莊生之謂矣。善繪者傳其神,善書者模其意。《莊 子》傳老氏之神,模《九經》之意,而變其刻畫,不在一字 一句之奇也。後世學莊生者,得其句法、章法,而深嚴 之「體未備也,變化之機未熟也,超妙之理未臻也,得 為《莊子》」也歟哉?夫文不程古,不登於上品;見非卓絕, 則傍古人之藩籬。乃壯夫者,負靈秉睿,符彩琪琚,竭 生平精力以從事著述,乃不能棲約恬敏,架學飛才, 成一家言,以立千載之下,與古人並驅齊駕,而徒傍 藩籬,拾咳唾以為也,又寧能不為莊生負擔竊笑哉! 要而論之,莊子者,九經之庶子,老氏之忠臣也。老氏 於禮也,猶曰亂首充其說,詐為儀秦,慘為申、韓,流污 為鄉愿。莊子不失其派,尤能擴大之,信可為百家冠 矣。《莊子》而外,則多偽書也。《列子》載「亢倉子,遂有亢倉 子」;《家語》云:「子華子遂有子華子」;賈誼稱「鶡冠子,遂有 鶡冠子。」士之托空名以求傳,其言亦可悲也。余故以 為「特立之難」云。中山蔡毅中題。

按馮夢禎序注莊子者郭子元而下凡數十家而清奧淵深其高處有發莊義所未及者莫如子元氏蓋莊文日也子元之注月也諸家繁星也甚則爝火螢

光也。子元之注在前,而諸家不熄,譬之毛嬙、西施在 御,而粉白黛綠者猶然,纍纍爭憐未已也。近世金陵 焦弱侯並行《老》《莊》《翼》,蓋全收郭注,而旁及諸家,趙女 吳娃,俱充下陳。余則去諸家而單宗郭氏,回頭一顧, 六宮無色。昔人云:「非郭象注《莊子》,乃《莊子》注《郭象》。」知 言哉!余故進之。進之與《莊子》等也。或曰:注出向秀,郭 氏竊之,更注《秋水至樂篇》,遂以名己,然不未可知。今 人知郭象,而不知向秀有幸不幸焉。余弱冠時,所遭 多變,掩戶日讀《莊文》、郭注,沈面濡首,廢應酬者幾兩 月。嗣遂如癡如狂,不復與家人忤,亦遂不與世忤,一 切委順,蕭然至今,後讀佛乘,漸就冰釋。然則莊文、郭 注,其佛法之先驅耶?

莊子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

道家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隋書經籍志》

道家

《莊子》二十卷。梁漆園吏莊周撰。晉散騎常侍向秀 注。本二十卷,今闕。梁有《莊子》十卷,東晉議郎崔譔注, 亡。

《莊子》十六卷。司馬彪注本十一卷,今闕。

《莊子》三十卷目一卷。晉太傅主簿郭象注。《梁七錄》 三十三卷。

《集注莊子》六卷。梁有《莊子》三十卷,晉丞相參軍李 頤注;《莊子》十八卷,孟氏注,錄一卷,亡。

《莊子音》一卷。《李軌注》。

《莊子音》三卷。徐邈撰。

《莊子集音》三卷。徐邈撰。

《莊子注音》一卷。司馬彪等撰。

《莊子音》三卷。郭象註。梁有向秀《莊子音》一卷, 《莊子外篇雜音》一卷。

《莊子內篇音義》一卷。

《莊子講疏》十卷。梁簡文帝撰。本二十卷,今闕 《莊子講疏》二卷。張機撰。亡。

《莊子講疏》八卷。

《莊子文句義》二十八卷。本三十卷,今闕。梁有《莊子 義疏》十卷,又《莊子義疏》三卷,宋處士李叔之撰,亡 《莊子內篇講疏》八卷。周弘正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