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1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鏤金石,不可以已而「在茲乎!」歲次敦牂,律中姑洗,大 隋馭天下之六載也,乃詔下臣,建碑作頌。其詞曰:悠 哉振古,邈矣帝先,四紀維地,八柱承天,叢生類聚,廣 谷大川。至道靈運,神功自然,五精應感,三微相繼,樹 以司牧,執其象契。帝跡慚皇,王猷謝帝。上德逾遠,淳 風漸替,時乖澹泊,俗異沖和,尚賢飾智,懸法張羅,內 修尊「俎,外事干戈。魚驚網密,鳥亂弓多。真人出世,星 精下斗。龍德在躬,鶴髮垂首。解紛挫銳,去薄歸厚。日 角月角,天長地久。小茲五嶽,隘此九州。逝將高蹈,超 然遠遊。青牛已駕,紫氣光浮。元門洞啟,神化潛流。賴 鄉舊里,渦川遺跡。古往今來,時移世易。靈廟凋毀,祠 壇虛寂。九井生桐,雙碑碎石。維皇受命,乃神乃聖。響 發地鐘,光垂天鏡。宇宙開朗,妖氛蕩定。曜魄同尊,參 神取正。」流沙蟠木,鳳穴龜林。異類歸款,萬方宅心。鴻 盧納賮,王會書琛。青雲干呂,薰風入琴。化致鼎平,家 興禮讓。永言柱下,猶慚太上。乃建清祠,式圖靈狀。原 隰爽塏,亭皋彌望。梅樑桂棟,曲檻叢楹。煙霞舒卷,風 霧淒清。仙官就位,羽客來庭。穰穰簡簡,降福明靈。至 神不測,理存繫象。大音希聲,時振高響。遐邇讚頌,幽 明資仰。敬刊金石,永播天壤。

《惚恍中有象賦》
唐·謝觀

「惚不可視,無臭無聲,恍不可聽。希夷杳冥,於不可為 之內,有不可狀之形,則可徇其惚恍於無是無非之 間,見有若存若亡之象。似菖蒲之秀,聞之而不見其 形;同合浦之珍,知有而難期入掌。」且夫視之不見將 謂虛,聽之不聞將謂無,則虛無之內有罔象之珠。及 夫視之可見以為真,聽之得聞以為實,則真實之外 有彊名之質。故執無而求者,理則謬焉。執有而求者, 理亦不然。寄精於從無之地,韜光於入有之權。其象 也虛,其體也元。謂皦兮尚默,謂虧兮復全,其方不中 於矩,而規不中於圓,自索隱於心契,可忘形於意筌。 靜以神觀,黃帝得之於三月;反於目聽,《列子》寤之於 九年。然後含兮如容,浩兮如海,體混「沌而不殆,成胚 渾而不宰。先天地之始,已塊然而生;後天地之終,尚 澹然而在。何者為在?何者為生?生萬物兮吾象不顯, 成萬物兮吾象不呈。謂之有兮無朕,謂之無兮有精。 故道我者非常道,名我者非常名。及夫清有形而為 天,濁有形而為地,列而為九疇八卦,播而為五行六 位,此皆非其象,此乃」象之器,自可外廢其境,內存其 至。一諭老氏之言。曷無為之不致。

《黃老先六經論》
羅處約

先儒以太史公論道德,先黃老而後六經,此其所以 病也。某曰:「不然。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由也,混成而 先兩儀,至虛而應萬物,不可致結,況名之曰道?道既 名矣,降而為聖人者,為能知來藏往,與天地準,故黃、 老、姬、孔通稱焉。其體曰道,其用曰神,無適也,無莫也, 一以貫之。胡先而尊?孰後而愧?六經者,《易》以明人之 權,而本之於道;《禮》以節民之情,趣於性也;《樂》以和民 之心,全天真也;《書》以敘九疇之祕,煥二帝之美,《春秋》 以正君臣而敦名教,《詩》以正風雅而存規戒,是道與 六經一也。」矧!仲尼祖述堯舜,而況於帝鴻氏乎?華胥 之始,太上之德,史傳詳矣。老聃世謂方外之教,然而 與六經皆足以治國治身清淨,則得之矣。漢文之時, 未遑學校,竇后以之而治,曹參得之而相,幾致措刑。 且仲尼嘗問禮焉,俗儒或否其說。今曰:「《春秋》昭公七 年,郯子來朝,仲尼從而學焉。俾後之人敦好問之旨, 矧老子有道之士,周之史氏乎?」余謂六經之教,化而 不已,則臻于大同。大道之行,則蜡賓、息老、黃、老之與 六經,孰為先而孰為「後乎?又何必繅藉玉帛然後為 禮,筍簴鏞鼓然後為樂乎?」余謂太史公之志,斯見之 矣。惡可以道之跡?儒之末相戾而疾其說。病之者可 以觀徼,未可以觀妙。

《老氏說》
宋·歐陽修

前後之相應,長短之相形,推而廣之,萬物之理皆然 也,不必更言其餘。然老子為書,比其餘諸子義為簡 要也。其餘竅見人情,尤為精爾,非莊周、慎到之倫可 擬。其言雖若虛無,而于治人之術至矣。

《讀老子》
王安石

「道有本有末。本者,萬物之所生也;末者,萬物之所以 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萬物以生 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後萬物以成也。」夫其 不假人之力而萬物以生,則是聖人可以無言也,無 為也。至乎有待於人力而萬物以成,則是聖人之所 不能無言也,無為也。故昔聖人之在上,而以萬物為 「己任者,必制四術焉。」四術者,禮樂刑政是也,所以成 萬物者也。故聖人唯務修其成萬物者,不言其生萬 物。蓋生者尸之于自然,非人力之所得與矣。老子者 獨不然,以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為也,故 抵去禮樂刑政而為道之稱焉。是不察於理而務高 之過矣。夫道之自然之,何預乎其涉乎形器,是以必 待於人之言也,人之為也。其《書》曰:「三十輻共一轂,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