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校書郎時,撰次《明皇雜錄》三篇,行于世。」

《王彥威傳》:彥威纂集國初已來至貞元帝功臣,如《左 氏傳》體敘事,號曰《唐典》,進之。

《唐國史補》:「柳芳與韋述友善,俱為史官。述卒後所著, 多芳與續之成軸也。」

《摭異記》:元宗先天中再平內難,後以中外無事,銳意 政理,好於觀書,迨自周漢以來有所未及者,必欲盡 舉之。帝既勤書,海內之風翕然率化,尤注意於起居 注。先天、開元中,皆選當時鴻儒或貞正之士充之,若 有舉其職者,雖十數年猶載筆螭頭,惜不欲去,則遷 名曹郎與兼之。自先天元年至天寶十一載冬季,《起 居注撰成七百卷,內起居注撰成三百卷。內起居注 自開元二年春,因上幸寧王宅,敘家人禮,至於樂奏 前後,酒食沾賚,上無自專,皆令稟於寧王,教上曰:大 哥好作主人。」以是極歡而罷。明日,寧王率岐、薛已下 同奏曰:「臣聞〈起居注〉》必記天子言動,臣恐左右史不 得天子閨行,極庶人之禮,無以光示萬代。臣請自今 後,臣與兄弟各輪日載筆於乘輿前,得以行在紀敘 其事,四季則用朱印聯名,牒送史館,依外史例以上 聞,庶明臣等守職如螭頭官。上以八分書日本國紙 為答,辭甚謹,悉允所奏。自是天寶十載冬季,以成三 百卷,率以五十幅黃麻為一編,用雕檀軸、紫龍鳳綾 標。書成,寧王上請,自部納於史閣,上命賜以酒樂,共 宴侍臣於史館。上寶惜其史尤甚,因命別起大閣以 貯之。及祿山陷長安,用嚴高計,未至升殿宮,先以火 千炬猛焚是閣,不移時灰滅。故《元宗實錄》百不敘及 三四,以是人間傳記者尤鮮。

《蘇州府志》:「顧,引,郡人。永徽中,遷起居郎。以撰《太宗實 錄》,加朝散大夫、弘文館學士。論次國史,又撰武德、貞 觀兩朝國史,賜帛五百匹。」

《五代史雜傳》:賈緯長於史學,唐自武宗已後無實錄, 史官之職廢。緯采次傳聞,為《唐年補錄》六十五卷。當 唐之末,王室微弱,諸侯強盛,征伐擅出,天下多事,故 緯所論次,多所闕誤,而喪亂之際,事跡粗存,亦有補 於史氏。晉天福中為太常博士,非其好也,數求為史 職,改屯田員外郎、起居郎、史館修譔,與修《唐書。 劉昫傳》:「昫,涿州歸義人也。昫為人美風儀,與其兄晅、 弟暭皆以好學知名燕、薊之間。後為定州王處直觀 察推官。處直為其子都所囚,昫兄晅亦為怨家所殺, 昫乃避之滄州。唐莊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為翰 林學士。明宗時,累遷兵部侍郎居職。明宗素重昫,而 愛其風韻,遷端明殿學士。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 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昫詣中興殿門謝,是 日大祠不坐,昫入謝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學士拜相, 當時以此為榮。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 修國史。初,廢帝入問「三司使王玫帑廩之數幾何」,玟 言「其數百萬,及責以賞軍而無十一。」廢帝大怒,罷玟, 命昫兼判三司。昫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尢甚,乃勾計 文簿,覈其虛實,殘租積負,悉蠲除之。往時吏幸積年 之負,蓋而不發,因以把持州縣,求賄賂。及昫一切蠲 除,民間歡然以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馮道與 昫為姻家而同為相,道罷,李愚代之。愚素惡道為人, 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誚。昫曰:「此公親家翁所為也。」 昫性少容恕,而愚特剛介,遂相詆詬。相府史吏惡此 兩人剛直,因共揚言。其事聞廢帝,並罷之,以昫為右 僕射。是時,三司諸吏提印聚立月華門外,聞宣麻罷, 昫相皆歡呼相賀曰:「自此我曹快活矣!」昫在相位,不 習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儉以故事當為禮儀 使,居儉辭以祖諱蠡馮道,改居儉祕書監。居儉怏怏 失職。中書舍人李詳為居儉誥詞,有「聞名心懼」之語, 昫輒易曰:「有恥且格。」居儉訴曰:「名諱有令式,予何罪 也!」當時聞者,皆傳以為笑。及為僕射,入朝,遇雨,移班 廊下,御史臺吏引僕射立中丞御史下,昫詰吏以故 事,自宰相至臺省,皆不能知。是時馮道罷相為司空。 自隋、唐以來,三公無職事,不特置。及道為司空,問有 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臺官兩省入 而後入,宰相出則隨而出。至昫為僕射,自以由宰相 罷與道同,乃隨道出入,有司不能彈正,而議者多竊 笑之。晉高祖時,張從賓反,殺皇子重乂於洛陽,乃以 昫為東都留守,判鹽鐵。開運中,拜司空、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復判三司。契丹犯京師,昫以目疾,罷為太保。 是歲卒,年六十。按劉昫作舊唐書而本傳不及一語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故亦載全傳 《遼史馬得臣傳》:聖宗即位,上閱唐高祖、太宗、元宗三 紀,得臣乃錄其行事可法者進之。時上擊鞠無度,上 書諫曰:「臣竊觀房元齡、杜如晦,隋季書生,向不遇太 宗,安能為一代名相?臣雖不才,陛下在東宮,幸列侍 從,今又得侍讀,未有補裨聖明。陛下嘗問臣以貞觀、 開元之事,臣請略陳之。臣聞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罷, 則挽輦至內殿,元宗與兄弟歡飲,盡家人禮。陛下嗣 祖考之祚,躬侍太后,可謂至孝。臣更望定省之餘,睦 六親,加愛敬,則陛下親親之道,比隆二帝矣。臣又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