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8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江陰縣志》:「陳氏,生員王璉妻。璉死,矢節自勵,聞有疑 之者,時食鹹梅,即吐核於地,叩天祝曰:『妾有二心,此 核隨朽,否則尚幸萌糵,以白妾心』。」尋挺生一樹,枝榦 日茂。又有疑其易核者,至結實,猶有鹹味,人始異之。 《貴溪縣志》:「少參丘九仞為諸生時,有親某為某州守, 往訪焉。投宿一」僧寺,使人報守,守不迎,仞亦不入。歲 除,徬徨廡下,見梅花盛開,題壁曰:「清臞本是神仙骨, 偃蹇誰驚宰相材。寄語北風休太惡,雪深三尺也。」還 開州,有顯者見詩,訝曰:「非凡士也。」延至家,厚資給之, 竟不見守而歸。明年,以《春秋》魁江右。

《寧德縣志》:「嘉靖三年九月初旬,梅花盛開。」

《松江府志》:「隆慶二年冬十月,梅杏實。」

《台州府志》:明嘉隆間,鉅卿林立。即韜鈐起家者,咸有 異才。張鐵崖中武探花,人有即席出畫紅梅扇索題 者,公信筆其上曰:「本是歲寒姿,蹉跎二三月;相隨桃 李開,含羞面如血。」一時歎服。

《石屏州志》:「州西四十里寶秀巡檢司左,蘭若寺中有 古梅一株,縱天氣晴明,地無樹影,枝茂花芬,煙霧不 能鎖,鳥雀不敢棲。萬曆初年,有異人寓寺,伐樹滅蹤, 不識其故。」

《南和縣志》:「梅花亭在西門外路西,亭前後植以梅花 數本,清芬襲人。邑令士大夫每送客西郊,借問梅以 當折柳。」

《濟寧州志》:「集玉園在城之艮方,蠟梅一株,枝葉皆蟠 曲於地,花放大如錢。」

《萊州府志》:「荊坡在平度州北七里,聳秀環繞,一州屏 障。舊有梅花,至今傳以為異。」

《陳留縣志》:「元聖寺囂囂亭三楹,階列素梅數十株,三 冬花發,冷韻清香,沁人心脾。」

《鄭州志》:「梅山在州境西南,距州一舍鎮山也。峰巒尖 秀,峭拔數十丈,聞往多梅花,故名。」

《輝縣志》:「梅溪在縣西四里,衛水之涯,元耶律楚材故 居,嘗建琴亭月榭於此,種梅數株,吟詠其中。」

《洛陽縣志》:「梅花堂在府治後,以前有梅花六株,故名。」 《信陽縣志》:「蠟梅山西南四十里,山嶺多梅,故名。」 《延安府志》:「鄜州梅柯嶺,在州南三里,相傳有梅樹,為 杜甫所手植者。」

《六合縣志》:「鐵牛墩在縣東南三里。墩旁兩梅瀕河並 植,傳為數百年物,老榦參天,苔枝糾結如虯龍鬥不 肯下。江北梅花絕少,每遊屐至,司花者輒有惡聲,然 後知梅花不肯產江以北故。」

胥太學莊古梅二株,虯枝紛錯,室結其下,殆堪奇賞。 沈太學莊古梅一,夭矯皴折,香雪橫斜,人不敢直以 為梅也。

《懷寧縣志》:「百子山之口曰獅岩,多奇石稜峭,岩下一 徑如線,徑下臨迴谿諸峰,百道飛泉都從此出。土人 萟梅其上,曰梅谿。」 《歙縣志》:「古梅窩,宋吳龍翰之所居也。有古梅突兀,枝 連理而茂。」

《東流縣志》:「梅林山縣南二十七里,昔有姓梅人居其 下,好植梅,後成茂林,故名。」

《廬江縣志》:「梅山在治東南三十里,山多梅,故名。或曰 曹操行軍,望梅止渴處。」

《嘉定縣志》:「梅源市在三十保,俗名黃菴,去縣西北三 十六里,明提學副使里人王圻藝梅數十畝得名。今 其地方幅十餘里,土人俱植梅樹,花開時,香聞數里 外,畫船簫管雜遝而至,人比之小鄧尉。」

《武進縣志》:「南門外渡石橋而東,古梅一株,相傳宋時 物,夭矯屈曲,掩覆畝許。春日人多移樽賞玩。」

《無錫縣志》:「拮芳園在上舍詩人陳石村築,種梅數十 畝。」

萬梅菴在縣西南野山,居懸崖邃谷之中,前臨震澤, 梅時望若香霧,瀰漫十里,實栖真之奧區也。

《和州志》:「梅山,縣東南五里,多梅樹。」

《富陽縣志》:「包家墅在縣西南。看潮二圖,當冬夏之交, 旭日初暉,野梅吐萼,約一里許,梅皆數百年物,古榦 離披,殊愜幽賞。」

「雙梅草堂」在靈巖山東南。堂側兩古梅,離奇夭矯,皆 數百年物。

《嘉興縣志》「梅溪在縣南四十里,溪傍村落多種梅,故 以名溪。」

《長興縣志》:「綺園在吉祥門外,文學臧熹如別業,舊名 梅花墅,中有古梅,圍可數尺,蓋百餘年物。臺榭參差, 花木掩映,尤為絕勝。」

《山陰縣志》:「項里容山直步等地梅尤奇古可愛,老幹 奇怪,綠蘚葑枝,疏花點綴其上,夭矯如畫,蓋非凡物 也。」

《遂昌縣志》:「梅溪在邑北梅山之陽,二水環匯,植梅茂 盛,故名。」

《寧州志》:「梅嶺在泰鄉一都,峰巒聳峻,盤旋曲屈,隴多 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