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8 (1700-1725).djvu/11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王戎傳》:戎年六七歲,嘗與群兒戲於道側,見李樹多

實,等輩競趣之,戎獨不往。或問其故,戎曰:「樹在道邊 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戎拜司徒,性好興利,家 有好李,常出貨之,恐人得種,恆鑽其核。以此獲譏於 世。

《鄴中記》:「華林園有春李,冬華春熟。」

《孝子傳》:「王祥後母庭中有李,始結子,使祥晝視鳥雀, 夜則驅鼠。一夜風雨大至,祥抱泣至曉,母見之惻然。」 《語林》:「和嶠性至儉,家有好李,諸弟往園中食李,而皆 計核責錢。」

《花史》:潘岳為河陽令,栽桃李,號「河陽滿縣花。」

《元晏春秋》:衛倫過予,言及於味,稱魏故侍中劉子陽 食餅知鹽生精味之至也。予曰:「師曠識勞薪,易牙別 淄澠,子陽今之妙也,定之何難!」倫因命僕取糧糗以 進。予嘗之曰:「麥也,有杏李柰味,三果之熟也不同時, 子焉得兼之?」倫笑而不言,退告人曰:「士安之識過劉 氏,吾將來,家實多,故杏時將發,揉以杏汁;李柰將發」, 《又揉以李柰汁,故兼三味》。

《晉書。五行志》:「穆帝永和九年十二月,桃李華。是時簡 文輔政,事多㢮略,舒緩之應也。」 《洞冥記》:「琳國去長安九萬里,生玉葉李,色如碧玉,數 千年一熟,味酸。昔韓終嘗餌此李,因名韓終李。」 《荊州記》:「房陵有好李。」

《風土記》:「南郡有細李,有青皮李。」

《述異記》:「晉暉章殿前有嘉李。」

《宋書符瑞志》: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十月戊午,臨川 東興令惠欣之言,「縣東南溪傍有白銀樹、芳靈樹、李 樹並連理。」

太元十九年正月丁亥,華林園延賢堂西北,《李樹連》 理。

元嘉十四年,南郡江陵光褘之園,甘李二連理。 《南齊書五行志》:「建元初,李子生毛。」

《祥瑞志》:永明四年二月,秣陵縣高天明園中李樹連 理生,高三尺五寸,兩枝別生,復高三尺,合為一幹。 七年,江寧縣李樹二株連理,兩根相去一丈五尺。 《南史。王僧孺傳》:僧孺幼聰慧,年五歲,便機警。有饋其 父冬李,先以一與之,僧孺不受,曰:「大人未見,不容先 嘗。」

《述異記》:「邯鄲有故邯鄲宮基存焉,中有趙王之果園 梅李至冬而花,春得而食。」

《花史》水晶,李出天台。閑閑真人,曾致元帝。

《洛陽伽藍記》:「河間王琛造迎風館於後園。窗戶之上, 列錢青鎖,玉鳳銜鈴,金龍吐珮,素柰朱李,枝條入簷。 伎女樓上,坐而摘食。」

《花木錄》:「北齊武帝改芳林園為仙都苑」,植名果有「合 歡杏、同心李。」

《顏氏家訓》:齊武成帝子瑯琊王嘗朝南殿,見鉤盾獻 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詬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 知分齊,率皆如此。

《海山記》:煬帝在西苑,一日明霞院美人楊夫人喜報 帝曰:「酸棗邑所進玉李,一夕忽長,清陰數畝。」帝沈默 甚久曰:「何故而忽茂?」夫人云:「是夕院中人聞空中若 有千百人語言云:李木當茂,洎曉看之,已茂盛若此。」 帝欲伐去,左右或奏曰:「木德來助之應也。」又一夕晨 光院周夫人來奏云:「院中楊梅,一夕忽爾繁盛。」帝喜 問曰:「楊梅之茂,能如玉李乎?」或曰:「楊梅之茂,終不敵 玉李之盛。」帝往兩院觀之,亦自見玉李繁茂。後梅李 同時結實,院妃來獻,帝問二果孰勝,院妃曰:「楊梅雖 好,味頗清酸,終不若玉李之甘。苑中人多好玉李。」帝 嘆曰:「惡梅好李,豈人情哉,天意乎!」後帝將崩揚州,一 日,院妃報楊梅已枯死,帝果崩於揚州。

《唐書五行志》:「顯慶四年八月,有毛桃樹生李。李,國姓 也。占曰:『木生異實,國主殃』。」

《樞要錄》:「伍貫卿居沅陵,家有李花一株。月夜,奴婢遙 見花作數團,如飛仙狀上天去,花上露水倏然作雨 數千點,花亡矣。」

《承平舊纂》:蕭瑀、陳叔達於龍昌寺看李花,相與論「李 有九標,謂香、雅、細、淡、潔、密,宜月夜,宜綠鬢,宜白酒。」 神龍中,陳州官舍有李樹,花將盡,忽更鮮茂而生花 焉。

《大唐新語》:「安金藏喪母,廬於墓側,有湧泉自出。又有 李樹盛冬開花,犬鹿相狎。采訪使盧慎以聞,詔旌其 門閭。」

《唐書五行志》:「開元二十一年,蓬州枯楊生李,枝有實。 與顯慶中毛桃生李同。」

《李乂傳》:「乂進吏部侍郎,與宋璟等同典選事,請謁不 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

《開元軼事》:明皇諳音律,善度曲。嘗臨軒縱擊羯鼓,製 一曲曰《春光好》,方奏時,桃李俱發。

《高僧傳》:唐肅宗至德二年返轅,指扶風,令釋元皎於 鳳翔開元寺置御藥師場。忽於法會內生一叢李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