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1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仙苑編珠》三卷

天台道士王松年撰

《道跡異仙記》一卷。

《六宮名》第一,「《鬼神王》第二,《人臥法》」 第三,《夜行啄齒法》第四,《太常官吏》第五。

《十洲記》一卷。

《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一卷。

廣成先生杜光庭撰 言「嶽瀆眾山,中國五嶽大洞,十天海鎮,嶽瀆十洲,三島,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鎮諸山,以及宮城處所,得道姓名,洞府主張,仙曹品秩等跡。」

《梅山觀記》一卷。

仙壇觀道士楊志遠編 。梅山仙壇觀在豐城縣宣風鄉南歧里,有梅仙君隱焉。蓋仙君河南壽春府人,名福,字子真,乃西漢成帝時受命洪州南昌縣尉,居官清節,志厭浮華。初至雞籠山修煉,被尸鬼相魔。後至劍江西嶺修煉,一日祥雲瑞氣覆於山巔,開戶視之,乃道師空洞君降舍,於是受道。梅君嗣後修煉千日,神遊體外,丹光燭天,成道登雲,位證仙品。其仙君顯道實蹟,并敕書碑文、記傳詩文,皆錄《記》內。

《金華赤松山志》一卷。

金華山,赤松子幻相而引之,絕棄世塵,追求象罔煉丹修真遺跡,有丹基、丹竈、丹井并煉丹山有洞天、優游洞、石室洞、臥羊山、大簣山、聖石山、螺螄巖、劉道巖、壺屏山、桃源、聖石灣、清水潭、寶積觀、金華觀、雲巢庵、太清殿、二皇君祠、壺天真人祠、聖石仙官祠、丹山仙官祠、雲臺觀、凝神庵等蹟。

《仙都山志》一卷。

「玉虛住山。」 少微陳性定編集 :「仙都山古名縉雲山。按《道書》,洞天三十六所。其仙山第二十九,名元都祈仙洞,周迴三百里,黃帝駕火龍上昇處。山巔有石屋,世傳為洞天之門。」 其山隱名不一,曰獨峰山、步虛山、童子峰。山巖有隱真洞,山麓有水仙洞。東有金龍洞、天堂洞、雙龍洞、忘歸洞、初暘谷西有伏虎岩、翔鸞峰、靈龜石。練溪之下有小蓬萊、仙釋巖、天師巖、東蒙巖、玉甑巖、楊郎洞、仙巖洞、梯雲洞、鼎湖丹井,并上古真仙人物、山水洞天題名詩集碑記。

《天台山志》一卷。

會稽天台山,高一萬八千丈,周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斗牛之分,上應台宿,故曰天台。今言天台者,蓋山之都號,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壟、香爐、華頂、東倉,皆山之別名也。《志》有《歷代真仙詩文》等集。

「龍瑞觀《禹穴陽明洞天圖經》」一卷。

宋翰林學士李宗諤修定 。龍瑞觀在會稽縣東南一十五里,即大禹探《靈寶五符》治水之所,後得黃帝遁甲開山,因以治水,訖乃緘書於洞穴。斯山亦名「陽明洞天」 是也。

《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一卷。

《滄海逸史》:臨川曾聖撰 。四明山在東海上,山有四穴,通光晷,天宇澄霽,望之如戶牖,土人名之曰「石窗」 ,故山以名。其山形勢蟠結,周迴三百八十里,有二百八十峰,高二百一十丈,常有雲氣覆冒於中。雲根石屋,瀑布如懸。徽宗書榜曰:「丹山赤水洞天。」 建樹宮宇,用方士法。所寘金龍玉簡,至今存焉。

《南嶽總勝集》一卷。

南嶽山有衡嶽觀、紫蓋院、聖壽觀、華蓋院、上清宮、隱真巖、元陽宮、田真院、北帝院、靈虛宮、洞靈宮、招仙觀、九真觀、降聖觀、九仙宮、光天觀、普賢觀、玉清觀、洞陽觀、洞門觀、太平觀、西臺觀、紫虛靈西觀,其諸宮觀皆有真仙神人隱顯事跡。

《讚頌類》

《玉音法事》三卷。

《步虛詞》《白鶴詞》、「《學仙》等頌。」

《上清諸真章頌》一卷。

太上《洞元靈寶智慧禮讚》。

《靈寶九幽長夜起尸度亡元章》,

《洞元靈寶六甲玉女上宮歌章》,與智慧等三篇同卷。 《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圖讚》一卷。

《天台白雲》司馬承禎錄。

《眾仙讚頌靈章》一卷。

《洞元靈寶昇元步虛章序疏》一卷,

《表奏類》

《赤松子章歷》六卷。

內祈禱《法應章奏文移,選擇範儀》。

《廣成集》十七卷。

上都太清宮內供奉應制文章大德賜紫杜光庭,撰 《一應青詞表文》,《一應齋醮青詞文移式》。

《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有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