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1 (1700-1725).djvu/118

此页尚未校对

化為石。廣人因即其地祀之。今祠地是也。然所傳時 代不一,或以為周顯王時,或以為趙陀時,或以為吳 滕修時,或以為晉郭璞遷城時,要其大致則同也。張 勵記廣以五羊得名,《圖經》所載「初有五仙人騎五羊, 衣同羊色,各持穀穗,一莖六出,遺穗與州人,騰空而 去,羊化為石。州人即其地立祠祀之,後改為觀。乃者 守吏更治州舍,輒遷祠他所,後守以其」地為酒室,真 仙失故處,歲多暴風怪雨,疫病間作,或海溢水潦為 患。州人咸以為「五仙失所處而然,願正其舊處有日 矣。」政和三年夏四月,太守聞州人之說,訪故址,乃即 故地,還其所侵,以成棟宇焉。

碧虛觀

觀在蒲澗滴水岩上,見孫蕡《遊山記》。上有安期飛昇 臺、煉丹井。

元真觀

觀在順德縣南鳳山。宋真人羅務光修煉於此。中有 紫霄圃、煉丹井、洗硯池。觀後廢為察院行臺,建於寶 林寺之東焉。

龍興觀

觀在新會縣西宣化坊。宋時有李道人祠,內有壇名 「朝斗」,後改今額。元季毀,明永樂元年道會麥圓中重 建。

會仙觀

觀在增城縣南鳳凰臺。唐大曆間,道人蔡乙改創於 觀左,立「何仙姑祠。」

真祺觀

觀舊為「遊仙觀」,在錦青北。有石如劍,南有山如旗。相 傳觀自唐時飛來,然不可考。

元妙觀

觀在韶州府治東。祥符間,郡守王為寶遣人於南山 太平宮圖其制度,而創勝出諸府之上,名曰「天慶觀。」 元樞密院海剌重修,因改今名。明永樂十五年,道紀 鄧昶然重修。宣德十年,藩憲以其地改營淮王府,遷 於南門外葛仙臺舊址,今觀是也。弘治戊午年,本府 知府錢鏞重修,有碑記。

沖虛觀

觀在惠州府,即都虛觀故址。晉咸和中,葛洪至此,以 煉丹,從觀者眾,乃於此置四菴。山南曰都虛,又曰元 虛,又改名沖虛。洪沒,唐天寶初,置守祠十家,仍度道 士賜額。內有葛洪祠、葛洪丹竈前有玉簡亭,以覆永 樂中所賜玉簡。嘉靖間,置道會司於此。

元妙觀

觀在廉州府治南城內,宋元祐四年建。明嘉靖十七 年,知府張岳以觀地易為府學,移觀於海角亭左,後 改復故處。孟公祠前,大學士彭時為《記》。

六峰觀

觀在靈山縣西一里石六峰上。高可百丈,四週皆石 壁,中空而平。嘉靖二十一年,齊人劉元清募化重建。 前小巖教諭吳道子刻觀音像於其中。現今修葺。

《廣西通志》

五岳觀

觀在桂林府城西,唐建,名「天慶觀。」宋咸淳二年改今 名。

棋真觀

觀在梧州府容縣大容山下。昔有二仙奕棋於此,故 名。

登雲觀

觀在懷集縣北二里,明萬曆間重建。上巳重陽,傾城 士女至觀,歌舞賽願。

三清觀

觀在南寧府城外之東,宋建。明正統中重修。嘉靖間, 知府郭楠重修。

白鶴觀

觀在柳州府,《賓州八景》之一。

元真觀

觀在慶遠府河池所東。有鐘相傳能變化入水,與龍 角,所民以鐵索鍊之。

《雲南通志》

龍泉觀

觀在雲南府龍泉山,明洪武時建。相傳為《七真》之地。 下有龍湫,頗稱靈異。

《貴州通志》

高真觀

觀在平越府城西南,即福泉山。明洪武初年建,張三 丰《禮斗亭》在其後。

後巖觀

觀在甕安縣北三十里,元時建。巖有龍洞,石上有龍 鱗甲及坐臥痕,怪石懸橋,林木幽異,稱名勝。

紫皇閣

閣在鎮遠府治西北。石逕盤旋,藤蘿掩蔭,瀑布如練。 上跨小橋,登高望之,西南諸山宛如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