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2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傷寒論》

《辨在臟在腑并治法》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 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 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 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五臟絕候》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而不休者,此 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 為心絕也。脣吻反青,四支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 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 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乘腑乘臟》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為乘 腑。諸陰遲濇。為乘臟也。」

《漢華佗中藏經》

《腑病水法有六》

「病起於六腑者,陽之系也。陽之發也,或上或下,或內 或外,或反在其中,行之極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 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賢 者,有寤而不寐者,有不能言而聲昧者,各各不同,皆 生於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 之;喜其水者,以水濟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 樂喜好勿違背。亦不可強抑之也。如此從隨。則十生 其十。百生其百。疾無不愈耳。

《臟病火法有六》

病起於五臟者,皆為陰之所屬。其法也,或偏枯,或痿 厥,或外寒而內熱,或外熱而內寒,或心腹脹滿,或手 攣拳,或口眼不正,或皮膚不仁,或行步艱難,或身體 強硬,或吐瀉不息,或疼痛未寧,或暴無語,或久無音, 綿綿默默,狀若死人。如斯之候,備出於陰。陰之盛也, 陽必不足;陽之盛也,陰必不盈。《前論》云:「陽不足則助 之以火精,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者,是也。故喜其汗 者汗之;喜其溫者,溫之;喜其熱者熱之;喜其火者火 之;喜其湯者湯之;喜其汗溫熱火湯,亦在其宜,又勿 強之。如是則萬全其萬水火之法,真陰陽也。治救之 道,當詳明矣。

《論五臟六腑寒熱虛實生死順逆之法》

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順逆,皆見於形證 脈氣,若非診察,無由識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 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良醫之大法。

《臟腑虛實論》

病有臟虛臟實、腑虛腑實,狀各不同,宜深消息, 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 肌肉皺。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 此五臟之虛也。診其脈,舉指而滑,按之而微,看在何 部,以斷其臟。按之沉小微弱,短濇軟濡,俱為臟虛也。 飲食過多,大小便難,胸膈滿悶,肢節疼痛,身體沉重, 頭目悶眩,脣口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 暴生喘乏,偶作寒熱,瘡瘍并起,悲喜時來,或自痿弱, 或自高強,氣不舒暢,血不流通,此五臟之實也。診其 脈,舉按俱盛者,實也。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曰實 也。看在何經而斷其臟也。

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 咽喉腫痛,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 診其脈,浮而實大者是也。

皮膚搔痒,肌肉䐜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 脈,輕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虛也,看在 何經,而正其時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臟腑論》

夫人稟天地而生,故內有五臟六腑、精氣骨髓筋脈, 外有四肢九竅,皮毛齒爪,咽喉脣舌、肛門胞囊,以此 總而成軀。故將息得理,則百脈安和,役用非宜,即為 五勞七傷六極之患,有方可救,雖病無他,無法可憑, 奄然永往。所以備述五臟六腑,血脈根源,循環流注, 與九竅應會處,并論五臟六腑,輕重大小,長短闊狹, 受盛多少,仍列對治方法,丸散酒煎,湯膏摩熨,及針 灸孔穴,並窮於此。凡留心醫術者,可考而行之。其冷 熱、虛、實、風氣,準藥性而用之,則內外百疴,無所逃矣。 凡五臟在天為五星,在方為五嶽,在時為五行,在人 為五臟。五臟者,精、神、魂、魄意也。論陰陽,察虛實,知病 源,用補瀉,應稟三十六骨節,終會通十二經焉。

《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

病人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 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病人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 眉為之傾。病人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 呼罵不休。病人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四視立 死。病人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乾麻,不得屈 伸,自汗不止。病人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