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1 (1700-1725).djvu/65

此页尚未校对

非朕攸聞。」劉聲伯亦一再疏求去,不允。郭不自安,乞 罷言職者亦再,云:「直言無忌者,諫之職,何敢容私?轉 喉觸諱者,語之窮,安能逆料?」惟茲吉守舊有直聲,惜 其預「六士之稱,不能終譽如此。今指其兩郡之政,謂 之非虛名,可乎?」二臣何見,相繼引嫌,實自實,虛自虛, 人品固難於概論,聞所聞,見所見,事理委無以相干。 亦不允其請而陳疏至四五,且引書讀之嫌。御批云: 「卿以不必疑之言,而申必欲去之請,如國體何?」前詔 謂虛名實德,各有所指,蓋盡之矣。書讀引「嫌,勿書可 也,何以去為?」於是侍御陳堅節夫、豸官陳過聖觀共 為一疏,乞申諭三臣,各安職守。而黃戶書萬石、陳兵 書存、常戶侍楙、曹禮侍孝慶、倪刑侍曹、高工侍斯得、 李右史玨、文左史復之共為一疏,調停之久而方定。 知大體者殊不然之。事久論定,虛名實德於人亦可 概見矣。

《宋史鄭性之傳》:性之,端平元年召為吏部侍郎,入對, 言:「陛下大開言路,以通壅蔽,心苟愛君,誰不欲言?言 不切直,何能感動?譬如積水,久壅一決其勢必盛,其 聲必激。故言者多則易於取厭,言之激則難於樂受。 若少有厭倦,動於詞色,則讒諂乘間,或不自知矣。」又 言:「願陛下明詔百辟,滌去舊污,一以清白相帥,權之 所在,勢所必趨,恐懼戒謹,尤防以微,以保終譽,毋招 謗議,則朝綱肅而國體尊矣。」又曰:「為君者不以堯舜 自期,則無善治;告君者不陳堯舜之道,則無遠猷。」擢 左諫議大夫。

《寧海縣志》:「張𤣱,嘉禧進士,歷官浙西憲幹。伏闕三上 書言天下大計,斥死嶺表,天下冤之。」

《黟縣志》:「汪一龍,理宗時國學上舍。性剛方,持大節。時 國家大計及用人得失,許太學上疏切諫。淳祐四年, 朝廷起復史嵩之為相,一龍曰:『人倫天下之大命,奪 情起用,是以不孝令也』。於是同黃愷伯百四十人上 疏,疏再上,不聽,乃與愷伯等作捲堂文,蹈海而去,以 生死爭之。朝廷罷嵩之,下詔召回。後嵩之糾工部徐」 元杰、劉漢弼、一龍復同蔡德潤百七十人叩閽訟冤。 其忠君愛國類如此。

《金史楊伯雄傳》:海陵乙夜問鬼神事,伯雄進曰:「漢文 帝召見賈誼,夜半前席,不問百姓而問鬼神,後世頗 譏之。陛下不以臣愚陋,幸及天下大計,鬼神之事,未 之學也。」海陵曰:「但言之,以釋永夜倦思。」伯雄不得已, 乃曰:「臣家有一書記,人死復生。」或問:「『冥官何以免罪』? 答曰:『汝置一曆,曰:日所為,暮夜書之。不可書者,是不 可為也』。」海陵為之改容。夏日,海陵登瑞雲樓納涼,命 楊伯雄賦詩,其卒章云:「六月不知蒸鬱到,清涼會與 萬方同。」海陵忻然,以示左右曰:「伯雄出語不忘規戒, 為人臣當如是矣。」

大定六年,上幸西京,欲因往涼陘避暑,伯雄率眾諫 官入諫,上曰:「朕徐思之。」伯雄言之不已,同列皆引退, 久之乃起。是年,至涼陘徼巡,果有疏虞。上思伯雄之 言,及還,謂近臣曰:「群臣有幹局者眾矣,如伯雄忠實, 皆莫及也。」上謂伯雄曰:「龍逢、比干皆以忠諫而死,使 遇明君,豈有是哉?」伯雄對曰:「魏徵願為良臣,正謂遇」 明君耳。因顧謂宰相曰:「《書》曰:『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朕 與卿等共治天下,有事可否,即當面陳。卿等致位卿 相,正行道揚名之時,偷安自便,徼倖一時,如後世何?」 群臣皆稱萬歲。

《移剌履傳》:履擢經史院編修官,兼筆硯直長。一日,世 宗召問曰:「朕比讀《貞觀政要》,見魏徵嘉謀忠節,良可 稱嘆,近世何故無如徵者?」履曰:「忠嘉之士,何代無之, 但上之人用與不用耳。」世宗曰:「卿不見劉仲晦、張汝 震耶?朕超用二人者,以嘗居諫職,屢有忠言故也。安 得謂之不用?第人材難得耳。」履曰:「臣未聞其諫也。且 海陵杜塞言路,天下緘口,習以成風。願陛下懲艾前 事,開諫諍之門,天下幸甚。」

《徒單鎰傳》:章宗嘗問漢高帝、光武優劣,平章政事張 萬公對曰:「高祖優甚。」鎰曰:「光武再造漢業,在位三十 年,無沈湎冒色之事。高祖惑戚姬,卒至於亂。由是言 之,光武優。」上默然。鎰蓋以元妃李氏,隆寵過盛,故微 諫云。

《元史耶律楚材傳》:太宗素嗜酒,日與大臣酣飲,楚材 屢諫不聽,乃持酒槽鐵口進曰:「麴糵能腐物,鐵尚如 此,況五臟乎。」帝悟,語近臣曰:「汝曹愛君憂國之心,豈 有如吾圖撒合里者耶?」敕近臣進酒,三鍾而止。 《趙璧傳》:憲宗即位,召璧問曰:「天下何如而治?」對曰:「請 先誅近侍之尤不善者。」憲宗不悅。璧退,世祖曰:「秀才, 汝渾身都是膽耶?吾亦為汝握兩手汗也。」

《李昶傳》:「中統二年春,內難平,昶上表賀,因進諷諫曰: 患難所以存儆戒,禍亂將以開聖明。伏願日新其德, 雖休勿休,戰勝不矜,功成不有,和輯宗親,撫綏將士, 增修庶政,選用百官,儉以足用,寬以養民,安不忘危, 治不忘亂,恆以北征宵旰之勤,永為南面逸豫之戒。 世祖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