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7 (1700-1725).djvu/77

此页尚未校对

任責。言有用否,事有成敗,理固不齊。今言不合則見 誹於當時,事不諧則追咎於始議。故雖有智如陳平, 不敢請金以行間;勇如相如,不敢全璧以抗秦;通財 如劉晏,不敢言。理財以贍軍食,使人人不敢當事,不 敢盡謀,則艱危之時,誰與圖回而恢復乎?」武功大夫 蘇易轉橫行,俱論祖宗之法:文臣自將作監主簿至 尚書左僕射,武臣自三班奉職至節度使,此以次遷 轉之官也;武臣自閤門副使至內客省使,為橫行,不 繫磨勘遷轉之列,其除授皆頒特旨,故元豐之制,以 承務郎至特進為寄祿官,易監主簿至僕射之名,武 臣獨不以寄祿官易之者,蓋有深意也。政和間,改武 臣官稱為郎、大夫,遂并橫行易之為轉官等級。蓋當 時有司不習典故,以開僥倖之門。自改使為大夫以 來,常調之官,下至皂隸,轉為橫行者不可「勝數。且文 臣所謂庶官者,轉不得過中大夫,而武臣乃得過皇 城使,此何理也?夫官職輕重在朝廷,朝廷愛重官職, 不妄與人則官職重,反是則輕,輕則得者不以為恩, 未得者常懷觖望,此安危治亂所關也。」徐俯為諫議 大夫,俱繳還,以為:「俯雖才俊氣豪,所歷尚淺,以前任 省郎遽除諫議,自元豐更制以來,未之有也。昔唐元 稹為荊南判司,忽命從中出,召為省郎,使知制誥,遂 喧朝聽,時謂監軍崔潭峻之所引也。近聞外傳,俯與 中官唱和,有『魚須』之句,號為警策。臣恐外人以此為 疑,仰累聖德。陛下誠知俯,姑以所應得者命之。」不報。 後二日,言者論俱前棄秀州城,罷為提舉江州太平 觀,久之,除徽猷閣待制。俱晚患風庳,秦檜薦俱領史 事,除提舉萬壽觀、實錄院修撰,使免朝參,俱力辭不 至。卒,年六十七。俱在掖垣,令下有不安於心者,必覆 言之,不少畏避。其為文典雅閎奧,為世所稱。

呂本中

按《宋史》本傳:「本中,字居仁,元祐宰相公著之曾孫,好 問之子。幼而敏悟,公著奇愛之。公著薨,宣仁太后及 哲宗臨奠,諸童穉立庭下,宣仁獨進本中,摩其頭曰: 『孝於親,忠於君,兒勉焉。祖希哲,師程頤。本中聞見習 熟,少長,從楊時、游酢、尹焞遊,三家或有疑異,未嘗苟 同。以公著遺表,恩授承務郎。紹聖間,黨事起,公著追』」 貶本中坐焉。元符中,主濟陰簿、秦州士曹掾辟大名 府帥司幹官。宣和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靖康改元, 遷職方員外郎,以父嫌奉祠。丁父憂,服除,召為祠部 員外郎,以疾告去。再直祕閣,主管崇道觀。紹興六年, 召赴行在,特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 人。內侍李琮《失料曆》,上以潛邸舊人,不用保任,特給 之。本中言:「若以異恩別給,非所謂宮中府中當為一 體者。」上見繳還,甚悅,令宰臣諭之曰:「自今有所見,第 言之。」監階州草場苗互以贓敗,有詔從黥。本中奏:「近 歲官吏犯贓,多至黥籍,然四方之遠,或有枉濫,何由 盡知。異時察其非辜,雖欲抆拭,其可得乎?若祖宗以 來,此刑嘗用,則紹聖權臣當國之時,士大夫無遺類 久矣。願酌處常罰,毋令姦臣得以籍口於後世。」從之。 七年,上幸建康,本中奏曰:「當今之計,必先為恢復事 業,求人才,卹民隱,講明法度,詳審刑政,開直言之路, 俾人人得以盡情。然後練兵謀帥,增師上流,固守淮 甸,使江南先有不可動之勢,伺彼有釁,一舉可克。若 徒有恢復之志,而無其策,邦本未強,恐生他患。今江 南、兩浙,科須日繁,閭里告病。倘有水旱乏絕,姦宄竊 發,未審朝廷何以待之?」近者臣庶勸興師問罪者,不 可勝數。觀其辭固甚順,考其實不可行。大抵獻言之 人,與朝廷利害絕不相侔,言不酬,事不濟,則脫身而 去。朝廷施設失當,誰任其咎?鷙鳥將擊,必「匿其形。今 朝廷於進取,未有秋毫之實,所下詔命,已傳賊境,使 之得以為備,非策也。」又奏:「江左形勢,如九江、鄂渚、荊 南諸路,當宿重兵,臨以重臣。吳時謂西陵、建平,國之 藩表,願精擇守帥,以待緩急,則江南自守之計備矣。」 內侍鄭諶落致仕,得兵官,本中言:「陛下進臨江滸,將 以有為。今賢士大夫未能顯用,巖穴幽隱未能招致, 乃起諶以統兵之任,何邪?」命遂寢。引疾乞祠,直龍圖 閣、知台州,不就,主管太平觀。召為太常少卿。八年二 月,遷中書舍人。三月,兼侍講。六月,兼權直學士院。金 使通和,有司議行人之供,本中言:「使人之來,正當示 以儉約,客館芻粟若務充悅,適啟戎心。且成敗大計, 初不在此,在吾治政得失,兵財強弱,願詔有司,令無 乏可也。」初,本中與秦檜同為郎,相得甚歡。檜既相,私 有引用,本中封還除目,檜勉其書行,卒不從。趙鼎素 主元祐之學,謂本中公著,後又范沖所薦,故深相知。 會《哲宗實錄》成,鼎遷僕射,本中草制,有曰:「合晉、楚之 成,不若尊王而賤霸;散牛、李之黨,未如明是以」去非。 檜大怒,言于上曰:「本中受鼎風旨,伺和議不成,為脫 身之計。」風御史蕭振劾罷之,提舉太平觀。學者稱為 東萊先生,賜諡文清。有詩二十卷,得黃庭堅、陳師道 句法。《春秋解》一十卷、《童蒙訓》三卷、《師友淵源錄》五卷, 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