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7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安鄉縣》澧水,在縣西五十武,南流東折入洞庭。 後河在縣東二百武,上承澧水,下通兔兒港。

後小江在軍牧村,自荊江出,會澧水。

鼎江渡在縣東北四十里。《岳陽風土記》:「澧水會沅,然 後入湖。」今澧、沅雖相通,然澧水注于洞庭,謂澧口;沅 水注于洞庭,為鼎江口。歲月既久,誤呼「景港」云爾。 巴陵縣大江發源岷山,從荊州石首北流,至縣西北 城陵磯,合洞庭諸水東流,岷江為西江,澧江為中江, 湘江為南江,會于磯下,故又名三江口。

洞庭湖在郡城西南。《禹貢》「九江孔殷。」謂沅、漸、元、辰、敘、 酉、澧、資、湘九水會合于此,故名九江。其中沅、澧、湘最 大,三江水壅匯為洞庭,連亙七、八百里。

㴩湖在縣東南十里。《水經》謂之滃湖。春冬水涸,俗呼 為乾湖。《爾雅》曰:「水反入為㴩。」《左傳》「吳人敗楚于雍澨。」 即此。唐張說《序》云:「㴩湖者,沅、湘、澧、汨之餘波。夏潦奔 注,則溢為此湖,冬霜既零,則涸為平野。」

澧水部選句

《魏王粲詩》:「悠悠澹澧口,下會赤沙湖。」

明李夢陽《湘妃怨》詩:「采蘭湘北址,塞水澧南潯。」

洣水部彙考

水經之洣水

洣水發源于今湖廣衡州府酃縣東米泉谷,始出合 雲秋水,又合永樂水、甘溪、苦溪、小江諸水,北流逕茶 陵州之南,又合洮江、顏江、漚江、沙江、白鹿泉諸水,西 北流過攸縣東與容水洋湖水會入于湘江。

按:《水經》,「洣水出茶陵縣上鄉,西北過其縣西。」水出 江州安城郡廣興縣太平山,西北流逕茶陵縣之南。 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節侯訢之邑也。王 莽更名聲鄉矣。洣水又屈而過其縣,西北流注也。《地 理志》謂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過攸縣南。攸水出東南安城郡安復縣封 侯山。西北流逕其縣北,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名縣 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則為攸輿侯,即 《地理志》所謂攸縣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茶陵縣,入 于洣水也。 又西北過陰山縣南。縣,本陽山縣也,縣東北猶有 陽山故城,即長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勢王,故塹 山堙谷,改曰陰山縣。縣上有容水,水自侯曇山下注 洣水,謂之容口。洣水又西北,逕其縣東,又西逕歷口, 縣有歷水,水有大穴,容一百石出于此,水因以名曰 容水。下注洣水,謂之歷口。洣水又西北,與洋湖水會, 水出縣西北樂藪罡,下洋湖,湖去罡七里,湖水下注 洣,謂之洋湖口。洣水東北有峨山,縣東北又有武陽 龍尾山,並仙者羽化之處。上有仙人及龍馬跡,於其 處得遺詠。雖神栖白雲,屬想芳流,藉念泉鄉,遺詠在 茲。覽其餘誦,依然息遠,匪直邈想霞蹤,愛其文詠可 念,故端牘抽扎,以詮其詠。其略曰:「登武陽,觀樂藪峨 嶺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駕白駒,臨天水,心踟躕,千載 後,不知如蓋。勝賞神鄉,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于湘。

按:《續文獻通考》:「長沙府洣水在湖廣攸縣東七里,又 十五里為攸水,源出江西安福縣封侯山。」

按《衡州府志》:酃縣洣泉在縣東,即洣水之源。合雲秋 水北流逕茶陵州之南,西北過攸縣,與容水洋湖水 會,入于湘。《水經》云:「泉不常見,遇邑政清明,年穀豐稔, 其泉淅然如米泔瀑湧,疾者飲此多愈。」

雲秋水在縣西四十里。《經》雲秋山下,東北流經縣治 東,復折西北,合洣水入于湘。 桃溪在縣南五十里,源出雲陽五洞,北流至此,合雲 秋水,至茶陵合洣水入于湘。 衡山縣甘溪出武陽鄉,入于洣。 苦溪出武陽鄉,入于洣。 安仁縣小江水在縣南,源出郴州,北流經縣界,至衡 陽鄉與茶陵洣水合,西入于湘。 永樂水在縣南。源出郴州清溪,流經縣北,至衡山縣 義塘江北合洣水入湘。 按《長沙府志》:茶陵州,洣江出酃縣米泉,合雲、沔二水 北流入茶陵。水經:「米泉出茶陵上鄉,過州西,又西北 過攸南,又西北過陰山南,經西北入湘。」《漢地里志》:「泥 水行七百里入湘。」

洮江出沔渡,北流八十里達洣。 顏江出青台山,北流四十里達于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