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6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八蟠嶺在萬松嶺右。過北而南,可達月岩。嶺畔舊有

報恩寺,唐元貞間建。元至正間築城,移建大井巷。明 初併海會寺。成化間仍徙故址。內有舞鳳軒、萬菊軒、 浣雲池、銅井嶺上有沈婆井,嶺下有郭公井。

留月、「玉壺」二臺在書院右。其上有月岩,下有圭石。中 有四亭:曰「振衣」,曰「可汲」,曰「依雲」,曰「見湖。」秀石巉巖,青 松玉削,累累然若芙蓉之未舒,隱見草莽者不可勝 紀。

萬松坊。永樂己亥,金臺王𤣱書 報國講寺。至元十三年,從胡僧楊璉真伽之請,即宋 故內建五寺:曰報國,曰興元,曰般若,曰仙林,曰尊勝。 報國寺即垂拱殿,殿角有銀杏樹,其實無心,楊仲弘 詩所謂「萬年珠樹落秋霜」是也。內有碧梧軒、舞鳳軒。 興化寺即芙蓉殿,般若寺即和寧門,僊林寺即延和 殿,尊勝寺即移寧殿。下有曲水流觴。楊璉真伽發宋 諸陵,建塔其上,其形如壺,俗稱一瓶塔。高二百丈,內 藏佛、《金經》數十萬卷,佛菩薩像萬軀,堊飾如雪,故又 名曰「白塔。」至順辛未正月十四日黎明,雷震之。至正 末,為張士誠所毀。其寺鐘即故內禁物也。西有望江 亭,大江百里,盱睫可覽,至今有尊勝巷四。寺雖隘而 景致宏麗。延祐至正間,諸寺遞燬,明洪武二十四年 重建。

宋行宮,即錢王舊宮也。皇城九里,入和寧門,左進奏 院、玉堂,右中殿、外庫。至北宮門,循廊左序,巨璫幕次, 列如魚貫。祥曦殿、朵殿,接修廊為後殿,對以御酒庫、 御藥院、慈元殿外庫、內待省、內東門司、大內都巡檢 司、御廚、天章等閣,廊迴路轉,眾班排列。又轉內藏庫, 對軍器庫,又轉便門。垂拱殿五間十二架,長六丈,廣 八丈四尺。簷屋三間,長廣各丈五朵殿四,兩廊各二 十間。殿門三間,內龍墀、折檻。殿後擁舍七間,為延和 殿。右便門通後殿,殿左一殿,隨時易名,明堂郊祀曰 「端誠」,筞士唱名曰「集英」,宴對奉使曰「崇德」,武舉及軍 班授官曰「講武。」東宮在麗正門內,南宮門外,本宮會 議所之側。入門,垂楊夾道,間以芙蓉,環朱欄。二里至 外宮門節堂,後為財帛、生料二庫,環以宮屬直舍。轉 外窯子入內宮門廊右為贊導春坊直舍,左講堂,七 楹,扁「新益。」外為講官直舍,正殿向明,左聖堂,右祠堂, 後凝華殿,瞻箓堂,環以竹。左寢室,右齋安位內人直 舍,百二十楹。左「彝齋」,太子賜號也。接繡香堂便門,通 繹己堂,重簷複屋,昔楊太后垂簾於此,曰「慈明殿。」前 射圃竟百步,環修廊,右博雅樓,十二門,左轉數十步, 雕闌花甃萬卉中出鞦韆,對陽春亭、青齋亭,前芙蓉, 後木樨,玉質亭梅繞之。由繹己堂過錦臙廊,百八十 楹,直通御前。廊外即後苑,梅花千樹,曰「梅岡亭」,曰冰 花亭,枕小西湖,曰「水月鏡界」,曰「澄碧牡丹」,曰「伊洛傳 芳芍藥」曰「冠芳山茶」曰「鸖丹桂」曰「大闕清香堂」曰「本 支百世佑聖祠」曰「慶和泗洲」曰「慈濟鐘呂」曰「得真橘 曰洞庭佳味,茅亭」曰「昭儉木香」曰「架雪,竹」曰「賞靜松 亭」曰「天陵偃」,蓋以日本國松木為翠寒堂不施丹雘, 白如象齒,環以古松,碧琳堂近之,一山崔嵬作觀堂, 為上焚香祝天之所。理宗時,吳之古掌焚修,每三茅 觀鐘鳴,觀堂之鐘應之則駕興。山背芙蓉閣,風帆沙 鳥,咸出履舄下。山下一溪縈帶,通小西湖,亭曰「清漣。」 怪石夾列,獻瑰逞秀,三山五湖,洞穴深杳,豁然平朗, 翬飛翼拱凌虛。樓對瑞慶殿、損齋、緝熙、崇政殿之東 為欽先、孝思、復古、紫宸等殿,木圍即福寧殿。射殿曰 選德、坤寧殿。貴妃、昭儀、婕妤等位,宮人、直舍螘聚焉。 東過閣子庫、睿思殿,儀鸞修內八作、翰林諸司,是謂 「東華門。」其地即為唐、宋以來故州治。自南渡駐輦,因 以為行宮,而萬松、八蟠、介亭諸勝,皆列皇城之外。行 宮比州治稍東南至江千,皆禁禦也。舊有虛白堂、因 岩亭、忘筌亭、碧波亭、高齋、東樓、望海樓、清暉樓、中和 堂、有美堂、石林軒並廢。中和堂本錢王閱禮堂也,壯 麗絕倫,暑月最快有美堂。嘉祐初,龍圖學士梅摰出 守杭州,仁宗賜之詩,其起聯云:「地有吳山美,東南第 一州。」摰到郡,即以「有美」二字名其堂,歐陽文忠公為 之記。石林軒宋郡守孫沔建燕思閣,取立石七株置 閣前,號七賢石。蒲宗孟更名石林軒。

梵天講寺宋乾德中吳越王建,名「南塔」,治平中改今 額。元元統中燬,明永樂十五年重建。有石塔二。靈鰻 井、金井。先是四明阿育王山有靈鰻井,吳越王迎阿 育舍利歸梵天寺奉之。鑿井南廊,鰻忽見,僧贊寧為 《記》。

勝果禪寺唐乾寧間,無著喜禪師建。吳越王鐫彌陀、 觀音、勢至三佛及十八羅漢像於石壁。宋慶曆初,賜 額「崇聖寺。」元至正間燬。明洪武初興初禪師建,又燬, 永樂十五年重建。松徑盤紆,澗淙潺灂。

「月岩」,石壁削立,有隙如鏡。中秋蟾魄斜圓,清輝滿隙, 若合璧然。其傍有月榭。

中峰之上有亭曰「天峰孤嘯」,少師夏公謹所題。峰之 後為三佛石、仙姑洞、郭公泉、臥醉石、放光石。峰畔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