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73

此页尚未校对

天嘗連北風,海水溢西南出,侵數百里,故張君云:「碣 石在海中」,蓋淪於海水也。昔燕、齊遼曠,分置營州。今 城屆海濱,海水北侵,城垂淪半。王璜之言,信而有徵, 碣石入海,非無證矣。

按:《續文獻通考》:「順天府:磁河,源自安州,聚九河之水, 至雄縣為瓦濟河,至保定縣為磁河,入直沽。」

按《畿輔通志》。廣平府古黃河在清河縣北一里,舊黃 河又名黃蘆河。按真定府《南宮縣志》載,黃蘆河即九 河之馬頰,上通瓠子口,下達天津入海。

按《山東通志》,濟南府九河河皆湮塞,今其故道多在 濟南各縣。曰馬頰河,環繞於平原縣之東南,商河縣 之北三十里。《輿地記》曰:「即篤馬河也。」今東昌府高唐、 堂邑、莘縣亦有馬頰河。曰覆鬴河,在陵縣西三里,至 海豐縣北二十五里。《寰宇記》云:在無棣縣界。蓋陵與 海豐即古無棣境也。曰鉤盤河,在德平縣西南,東至 「陵縣東五十里,今尚謂之盤河店。又東至樂陵縣南 入海。曰鬲津河,在陵縣南一里,東至樂陵縣北,樂陵 今有鬲津鄉。又東北至海豐縣北九十里,今涸為蔬 圃。」又海豐有大枯河,即鬲津河之下流也。曰徒駭河, 在齊河縣八十里,即所謂徒河者是也。今直隸滄州 亦有徒駭河。按九河在濟南者惟五,其徒駭,胡、蘇簡 絜《寰宇記》皆以為在滄州,惟太史河不知所出。蔡九 峰曰:「自漢以來,講求九河者甚詳。漢世近古止得其 三,唐人集累世積傳之語,遂得其六,歐陽忞《輿地記》 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載以舊名,或一地而立為兩說, 要之皆似是而非,無所依據。至其顯然謬誤者,則班 固以滹沱為徒駭,而不知滹沱不與古河相涉,樂史 馬頰乃以漢篤馬河當之。鄭氏求之不得,又以為九 河,齊桓塞其八流以自廣。夫曲防,齊之所禁,塞河宜 非桓公之所為也。河水可塞而河道果能盡平乎?皆 無稽考之言也。惟程氏以為九河之地已淪於海,引 碣石為九河之證,以為滄州之地北與平州接境,相 去五百餘里。禹之九河,當在其地,後為海水淪沒,故 其跡不存。方九河未沒於海之時,從今海岸東北更 五百里平地,河播為九,在此五百里中。又上文言「夾 右碣石」,則九河入海之處,有碣石在其西北岸。九河 水道變遷,難於推考,而碣石通趾頂皆石,不應仆沒。 今兗、冀之地,既無此石,而平州有山名碣「石者,尚在 海中,去岸五百餘里,卓立可見。」則是古河自今以為 海處,向北斜行,始分為九,其河道已淪入於海明矣。 漢王璜言:「昔天常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百 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水所漸。」酈道元亦謂「九河、碣石, 苞淪於海。」後世儒者知求九河於平地,而不知求碣 石有無以為之證。故前後異說,竟無歸宿。蓋非「九河」 之地,而彊鑿求之,宜其支離而不能得也。

東昌府馬頰河在高唐州西二十里。《爾雅》云:「上廣下 狹,狀如馬頰。」《禹貢》九河之一,亦名舊黃河。自大名府 頓丘北過朝城,又北經莘縣、堂邑、觀城、清平諸縣界, 入州境。又東北過津期,東達於樂陵入海。今其故道 尚存。按《元和志》:在德州安德、平原之境。《寰宇記》云在 棣州商河北。《通志略》載:馬頰水北過臨邑、盧城、蒲臺、 鄒平、樂安諸縣界入海。蓋九河支流散漫所歷非一 處云。

按《濟南府志》九河,曰徒駭、曰太史、曰馬頰、曰覆釜、曰 胡蘇、曰簡、曰絜、曰鉤盤、曰鬲津河皆湮塞。今其故道 多在濟南各縣。

徒駭河《齊河縣志》曰:「在齊河縣北八十里,即所謂徒 河者是已。」《臨邑縣志》曰:「徒駭由齊河縣經下口,至城 東南二十五里,俗名土河。」《樂陵縣志》曰:「徒駭河經縣 南十二里,自齊河縣來,經德平,歷樂陵,至慶雲入海。 今城南有名徒河者是也。」《山東通志》曰:「今直隸滄州, 亦有徒駭河。」

馬頰河《山東通志》曰:「環繞於平原縣之東南,商河縣 之北三十里。」《輿地記》曰:「即篤馬河也。」《平原縣志》曰:「在 縣西北,源發於濟。或即《漢書》之所謂篤馬河也。」《濟陽 縣志》曰:「土河在濟陽西北三十里,其水西自禹城,東 至陽武屯,遇夏秋水漲,則浩漫無際。或曰:即古馬頰 河。」《臨邑縣志》曰:「馬頰北過臨邑、盧城、蒲臺、鄒平、樂安 諸城界入海。」《德州志》曰:「篤馬河在縣東四十里。」《漢地 志》:「平原縣有篤馬河,東北入海。」《溝洫志》:「丞相史孫禁 請決平原金隄間,開通大河,令入故篤馬河。」水經屯 氏別河南瀆,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瀆,東出亦通, 謂之篤馬河。東北逕安德故城西,今俗呼為土河。如 濟寧黑馬溝水漲,自東昌魏家灣溢出,則循故道東 北注於海,不則常枯。《陵縣志》曰:「馬頰河按《元和志》在 德州安德,今去縣東南三里,環繞而北,通於神頭店, 俗呼為土河。」蓋德州即今陵縣,安德即州附郭也。 覆釜河又名覆鬴陵。《縣志》曰:「按《通典》,在德州安德山 東。」《通志》曰:「覆鬴河在陵縣西二里,至海豐縣入海。《寰 宇記》云:在無棣縣界。蓋」陵與海豐,即古無棣境也。 胡蘇河,《海豐縣志》曰:「自慶雲南十里流經海豐,夾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