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6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水又東南,逕盧龍故城東。漢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

頓所築也。濡水又南,黃洛水注之。水北出盧龍山,南 流入於濡。濡水又東南,水又合焉。水又舊本作水名宋本作洛水合焉 水出盧龍塞,西南流注濡水,又合屈而注,得去潤水, 又會敖水。二水並自盧龍西注濡水。又東南流,逕令 支縣故城東,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 燕置遼西郡、令支縣焉。縣宋本作隸《魏氏土地記》曰:「肥如 城西十里有濡水,南流注,逕孤竹城西,右合元水也。 謂之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東北元溪,西南流,逕其 縣東,東屈南轉,西迴逕肥如縣故城南,俗又謂肥如 水」,非也。故城,肥子國。應劭曰:「晉滅肥,肥子奔燕,燕封 於此,故曰肥如也。」漢高帝六年,封蔡寅為侯國。西南 流,右合盧水,水出縣東北沮溪,南流,謂之大沮水。又 南,左合陽樂水,水出東北陽樂縣。《地理風俗記》曰:「陽 樂,故燕也,遼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魏氏土地 記》曰:「海陽城西南有陽樂城。其水又西南,入於沮水, 謂之陽口。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發冷溪,世謂 之冷池。」又南得溫泉,水口注之,出東北溫溪,自溪西 南流,入於小沮水。小沮水又南流,與大沮水合而為 盧水也。桑欽《說盧子之書》,言晉既滅肥,遷其族於盧 水。盧水有二渠,號小沮、大沮合而入於元。脫一水字盧水 又南,與溫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於元水。《地理 志》曰:盧水又南入元水。元水又西南,逕孤竹城北,西 入濡水,故《地理志》曰:元水東入濡,蓋自東而注也。《地 理志》曰:令支有孤竹故城。孤竹國也。《史記》曰:孤竹君 之二子伯夷、叔齊,讓國於此,而餓死於首陽。漢靈帝 時,遼西太守廉翻夢人謂己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 之弟。遼海漂吾棺槨。聞君仁善,願見藏覆。」明日視之, 水上有浮棺矣。宋本作吏嗤笑者皆無疾而死,於是改葬 之。《晉書地道志》曰:遼西人見遼水有浮棺,欲破之,語 曰:「我孤竹君也,汝破我何為?」因為立祠焉。祠在山上, 城在山側,肥如縣南十二里,水之會也。

又東南過海陽縣,西南入于海。濡水自孤竹城東 南,逕主鄉北,瓠溝水注之。出城東南,東流注濡水。濡 水又逕牧城南,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 也。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 南,東與新河故瀆合。自雍奴縣承鮑丘水東出,謂之 鹽關口。魏太祖征蹋頓,與泃口俱導也,世謂「新河」矣。 陳壽《魏志》以通河海也。新河又東北,絕庾水,又東北 出逕右北平,絕泃渠之水,又東北,逕昌城縣故城北, 至至宋本作故俱疑衍王莽之「淑武」也。新河又東為二水,枝瀆 東南入海。新河自枝渠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合 水出新平縣,西南流逕新平縣故城西,《地理志》遼西 之屬縣也。又東南流,龍鮮水注之,水出縣西北,世謂 之馬頭山。二源俱導,南合一川,東流注大水。《地理志》 曰:龍鮮水東入封大水者也。亂流南會新河,南流于 海。《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陽縣南入海。新河又東出 海陽縣,與緩靈水會,水出新平縣東北,世謂之大籠 山。東南流,逕令支城西,西南流與新河合,南流于海。」 《地理志》曰:「緩靈水與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東與 素河會,謂之白水口,出令支縣之藍山,南合新河,又 東南入海。新河又東至九過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 東,逕海陽縣故城南,漢高祖六年,封搖母餘為侯國。 《魏土地記》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陽城者也。」新河 又東,與清水會。水出海陽縣,東南流,逕海陽城東,又 南合新河。又南流一十許里,西入九過,注海。新河東 絕,清水又東,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東,左迤為 孔陽孤淀,名。宋本無名字右絕新河,南注海。新河又東,會 於濡。濡水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文穎曰:「碣石在遼 西絫縣,王莽之選武也。絫縣并屬臨渝,王莽更臨渝 為憑德。」《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成縣西南, 王莽改曰碣石也。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 其石於此。今枕海有石如埇。」宋本作甬道數十里,當山頂 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於巨海之中,潮水大至, 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狀 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 《三齊略記》曰:「始皇於海中作石橋,海神為之豎柱,始 皇求為。」為當作與相見神曰:「我形醜,莫圖我形,當與帝相 見。」乃入海四十里,見海神,左右莫動手。工人潛以腳 畫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 後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死於海,眾山之石皆傾 注,今猶岌岌東趣,疑即是也。濡水於此南入海,而不 逕海陽縣西也。蓋《經》誤證耳。又按《管子》:齊桓公二十 年,征孤竹來。管子作未至卑耳之谿十里。管子作關然止,瞠 然視。授弓將射,引而未發,謂左右曰:「見前乎?」左右對 曰:「不見。」公曰:「寡人見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 馬前,豈有人若此乎?」管仲對曰:「臣聞豈山之神,有偷 兒,長尺,人物具」管子作俞兒「霸王之君興,則《豈山》之神見, 且走馬前。」走,導也。《袪衣》,示前有水。右袪衣,示從右方 涉也。至卑耳之谿,有贊水者,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右 方涉,其深至膝,已涉陸。古本作大濟桓公拜曰:「仲父之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