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7 (1700-1725).djvu/5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六卷目錄

 峨眉山部紀事

 峨眉山部雜錄

 峨眉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七十六卷

峨眉山部紀事

《五符經》:「皇人在峨眉山北絕巖之下,蒼玉為屋,黃帝 往受真一五牙之法。」

《峨眉山志》:漢竇誼居蜀峨眉山,放浪不羈。月夜子規 啼竹,誼曰:「竹裂,吾可歸矣。」其夕竹裂,遂遁去。武帝三 徵不起。

《神仙傳》:許碏自稱高陽人,周遊五嶽名山洞府,到處 於石巖峭壁人所不及處,題云:「許碏自峨眉山尋偃 月子到此。」

《峨眉山志》:「紫陽真人姓周,諱義山,字季通,汝陰人也。 漢丞相勃之七世孫。登峨眉山,入空洞金府,遇甯先 生,受大丹隱書八稟十訣。退登岷山,遇陰先生,受九 赤班符。又退鶴鳴山,遇陽安君,受金液丹經、九鼎神 丹圖。」

陳芳慶,漢季好道,隱東武山,後入峨眉,不知所終,即 子昂始祖。得《墨子五行祕書》,通白虎七變法。

漢中峰明果大師,資州人。幼薙髮龍遊山,謁秦竺法 護於大興善寺。一日聞護開示「如來坐者一切法空」, 是頓悟厥旨。回蜀就寶掌峰卓錫。中峰始號乾明觀。 彼中道士,每於三月三日效翟武昇仙之法,歲以為 常。師聞知是妖孽,請讓先昇,暗伏獵人,箭綴絲綸,果 中之一白蟒也。尋理其處,乃見冠簪白骨盈窟。羽人 悔悟。即改觀為「中峰寺」,迎師承事焉。

晉譙秀南充人周之孫隱居高尚李雄徵之不應逃 入峨眉山中。

唐西川節度使嚴武,少時與京師一軍使女有私,因 竊以逃。軍使奏聞,乃醉其女子解琵琶絃殺之,沉於 河。明日,制使至,搜武船無跡乃已。及武為節度時,得 疾甚,忽有一道士至前,云:「從峨山來,欲謁武。」武異之, 及階呵叱,若與人論難者。道士曰:「適在階前,冤死者 見某披訴。某初謂是山精木魅,遂加呵責。彼云被公 枉殺,已得請矣。」武叩頭請解,道士乃令灑掃堂中,徹 去餘物,焚香舁武於堂門內,令清心具衫笏,留一小 童侍側。東偏閣內,亦令灑掃垂簾。道士坐於堂外,含 水噴噀,又以柳枝蘸水灑地,端坐瞑目叩齒。須臾,閣 中有一女子呼嗟而來曰:「吾訴於帝三十年,今始得 報,期以明晚見取。」武與道士許以經功,贖冤不得,道 士謝去。明日,武卒。

天寶初,蜀人薛季昌昔在峨眉山注《道德經》二卷。後 隱居衡山華蓋峰,撰《元微論》三卷,並《大道頌》一首。及 註得司馬弟子王仙嶠寫進,上詔住降真觀,賜供器, 御書元元皇帝聖像一鋪十三事通光座,高一丈七 尺,經六百七十卷。仙嶠性好澹泊,因看《列仙傳》,有物 外操,嘗謂「五千言外皆土梗耳。」攜嶽中茶入京師,於 城門內施茶,遇高力士而異之。問所來,答:「是南嶽山 九真觀道童,為殿宇頹毀,特將茶來恭化施主。」力士 喜其言,因聞明皇,召見,問曰:「卿有願否?」對曰:「願鬱鬱 家國盛,濟濟經道興。」帝喜,令拜司馬先生為師,於內 殿披戴,厚賜回山。

唐仲子陵,峨眉人。讀書大峨,石通后蒼、《大小戴禮》,以 文義自怡。家惟圖書及酒數斛而已。

胡份,不知何許人。嘗隱廬山,李騰弓旌之,逃入峨眉, 隱《九老洞》。

宋陳摶,號希夷,初隱華山。藝祖即位,召對。後遠遁峨 眉山,自號為峨眉真人。今大峨石上《福壽》大字,乃出 其筆。

《玉壺清話》:宋太平興國七年,嘉州通判王衮奏住峨 眉山,提點白水寺。忽見光相寺西面瓦屋山上皆變 金色,有丈六金身。次日午間,有羅漢二尊空中行坐, 入紫色雲中。

《峨眉山志》:「元祐四年,峨眉禾異畝同穎,又禾登一百 五十二穗。」

宋杜鵬舉,崇慶人,喜遊,嘗奉親挈家,遍遊名山,愛峨 眉之勝,因家焉。

宋別峰禪師,龍游李氏子,世居峨眉。從密印禪師得 法,後又事圜悟,入室深相許可。遍參溈山、福巖、疏山, 皆目擊契存。至徑山,大慧獨掃一室待之。師出峽,住 保寧、金山、雪竇。開堂陞座曰:「世尊初成正覺,於鹿野 苑中轉四諦法輪,憍陳如比丘最初悟道。」後來真淨 禪師,初出洞山,拈云:「今日新豐洞裏秖轉箇拄杖子。」 遂拈拄杖著左邊云:「還有最初悟道者麼?若無,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