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之亥地,去岸十三萬里。」又有弱水,周迴繞布山,東南 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大活之井,西南 至承淵之谷。此四角大山,實崑崙之支輔也。積石圃 南頭,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陽去此四十六萬里,山 高去平地三萬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廣萬里,形似偃」 盆,下狹上廣,故名曰「崑崙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 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元圃堂。其一角 正東,名曰崑崙宮。」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而方千 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所。其北戶山、承淵山, 又有墉城,金臺玉樓相鮮,如流精之闕,光碧玉之堂, 瓊華之室,紫翠丹房,錦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 所治也。真官仙靈之所宗。上通璿璣,元氣流布五常, 玉衡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於 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此乃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綱 柄矣。是以太上名山鼎於五方,鎮地理也,號天柱於 珉城,象綱輔也。諸百川極深,水靈居之,其陰難到,故 治無常處,非如丘陵「而可得論。爾乃天地設位,物象 之宜,上聖觀方,緣形而著。爾乃處元風於西極,坐王 母於坤鄉,昆吾鎮於流澤,扶桑植於碧津,《離》合火生, 而光獸生於炎野,《坎》總眾陰,是以仙都宅於海島,《艮》 位名山,蓬山鎮於寅丑,巽體元女,養巨木於長洲,高 風鼓於群龍之位,暢靈符於《瑕丘》,至妙元深,幽神難 盡,真」人隱宅,靈陵所在,六合之內,豈唯數處而已也 哉。

《神異經西荒經》:「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 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 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 德行則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天使其然,名 為渾沌。《春秋》云:『渾沌帝鴻氏不才子也,空居無為,當 咋其尾回轉,仰天而笑』。」

《中荒經》:「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圍三千里,周圓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 之。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 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 翼上之東王公也。故其柱銘曰:『崑崙銅柱,其高入天, 員周如削,膚體美焉。其鳥銘曰:『有鳥希有,碌赤煌煌, 不鳴不食。東覆東王公,西覆西王母。欲王母東,登之 自通』』。」陰陽相須,唯會益工。

《拾遺記》:「崑崙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 九層,每層相去萬里,有雲色,從下望之,如城闕之象。 四面有風,群仙常駕龍乘鶴遊戲其間。四面風者,言 東南西北一時俱起也。又有祛塵之風,若衣服塵污 者,風至吹之衣則淨如浣濯,甘露濛濛似霧,著草木 則滴瀝如珠。亦有朱露,望之色如丹,著木石,赭然如」 朱雪灑焉,以瑤器承之如飴。崑崙山者,西方曰「須彌 山」,對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上有九層。第六層有五 色玉樹,蔭翳五百里,夜至水上,其光如燭。第三層有 禾穟一株,滿車有瓜,如桂,有柰,冬生如碧色,以玉井 水洗食之,骨輕柔,能騰虛也。第五層有神龜,長一尺 九寸,有四翼,萬歲則升木而居,亦能言。第九層山形 漸小狹,下有芝田蕙圃,皆數百頃,群仙種耨焉。旁有 瑤臺十二,各廣千步,皆五色玉為臺基。最下層有流 精,霄間直上四十丈,東有風雲雨師。聞南有丹密雲, 望之如丹色丹雲,四垂周密。西有螭潭,多龍螭,皆白 色,千歲一蛻其五臟。此潭左側有五色石,皆云是白 螭腸化成此石,有琅《玕璆琳》之玉煎,可以為脂。北有 珍林別出,折枝相扣,音聲和韻,九河分流。南有赤陂 紅波,千劫一竭,千劫水乃更生也。

《搜神記》:「崑崙火布」,崑崙之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 故其外絕以弱水之深,又環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鳥 獸草木,皆生育滋長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 山草木之皮枲,則其鳥獸之毛也。漢世西域舊獻此 布,中間久絕。至魏初時,人疑其無有。文帝以為火性 酷裂,無含生之氣,著之《典論》,明其不然之事,絕智者 之聽。及明帝立,詔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論》,不朽之格 言,其刊石于廟門之外及太學,與石經並以永示來 世。」至是西域使人獻火澣布袈裟,於是刊滅此論,而 天下笑之。

《博物志》:「崑崙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里,有八元幽都, 方二十萬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廣十萬里。地有三千 六百軸,犬牙相舉。」

《述異記》:「崑崙山有玉桃,光明洞徹而堅瑩。須以玉井 泉洗之,便軟可食。」

《酉陽雜俎》:「西王母姓楊,諱回,治崑崙西北隅,以丁丑 日死,一曰婉衿。」

《集仙錄》:「西王母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虛 九光龜臺金母元君,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在 昔道氣凝寂,湛體無為,將欲啟迪元功,化生萬物,先 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木公,木公生于碧海之上, 芬靈之墟,以主陽和之氣,理于東方,亦號曰東王公 焉。又以西華至妙之氣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