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9 (1700-1725).djvu/8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七十六卷目錄

 荊山部彙考

  圖

  考

 荊山部總論

  宋程大昌禹貢論三條荊山論一 三條荊山論二

  禹貢山川地理圖三條荊山圖敘說

 荊山部藝文

  登荊山          晉桓元

  望荊山          梁江淹

  荊山           唐胡曾

  前題           李商隱

 荊山部紀事

 梁山部彙考

  圖

  考

 梁山部藝文

  梁山雪歌        明郭登庸

 梁山部紀事

 梁山部雜錄

 岐山部彙考

  圖

  考

 岐山部藝文一

  岐山懷古賦并序    明王轂

 岐山部藝文二

  岐山操          周太王

  岐山操       周公為太王作

  岐下           唐韓愈

  過岐有感        明成始終

  岐山            唐龍

  岐山阻雨          郭莊

  鳳凰山           汪藻

 岐山部紀事

 岐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七十六卷

荊山部彙考

《禹貢》
雍州之荊山

荊山在今陝西西安府冨平縣西南一十里,《禹貢》「荊 岐既旅」,即此。

按:《書經禹貢》:「荊岐既旅。」此荊在岐東,非荊州之荊。 《地理志》云:「《禹貢》北條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南條 荊山在南郡臨沮縣北」,彼是荊州之荊也。蔡傳「荊」,「岐」,二 山名。荊山,即北條之荊,《地志》在馮翊懷德縣南,今耀 州冨平縣掘陵原也。 導岍及岐,至于荊山。《三山》皆在雍州。荊、岐上已 具矣,而此復言之,以山勢相連,而州境隔絕,更從上 理說所治山川首尾所在,總解此下導山之意也。蔡傳 晁氏曰:「孔氏以為荊山之脈,逾河而為壺口、雷首者, 非是。蓋禹之治水,隨山刊木,其所表識諸山之名,必 其高大可以辨疆域,廣博可以奠民居,故謹而書之, 以見其施功之次第,初非有意推其脈絡之所自來, 若今之《葬法》所言也。」若必實以山脈言之,則尤見其 說之謬妄。蓋河北諸山,根本脊脈,皆自代北,寰、武、嵐、 「憲諸州,勢高而來,其脊以西之水,則西流以入龍門。 西河之上流,其脊以東之水,則東流而為桑乾、幽、冀, 以入于海。其西一支為壺口、太岳。次一支包汾、晉之 源而南出,以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以為雷首。又次 一支乃為太行。又次一支乃為恆山。其間各隔沁、潞 諸川,不相連屬,豈自岍岐跨河而為」是諸山哉?山之 經理者,已附于逐州之下,於此又條列而詳記之,而 山之經緯皆可見矣。王、鄭有三條四列之名,皆為未 當。今據「導」字分之,以為南北二條,而江、河以為之紀, 於二之中又分為二焉。此北條大河北境之山也。大全 問:「『味別地脈』之說如何?」曰:「不知是要水有所歸,不為 民害,還是只要辨味點茶,如陸羽之流;尋脈踏地,如 後世風水之流耶?且太行自西北發脈,來為天下之 濬,此是中國大形勢。其底柱王屋等山,皆是太行山 腳。今說者分陰陽列,言導岍及岐,至于荊山。荊山山 脈踰河而過,為壺口雷首底柱;析城王屋碣石,則是」 荊山地脈,卻來做太行山腳。其所謂地脈,尚說不通, 況《禹貢》本非理會地脈耶?

按:《漢書地理志》:「左馮翊褱德。」《禹貢》「北條,荊山在南, 下有彊梁原。」

按:《後漢書郡國志》,「左馮翊、雲陽。」有荊山。《帝王世紀》 曰:「禹鑄鼎于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南,今其下荊渠也。」 按《廣輿記》,西安府荊山在冨平縣。《禹貢》「荊、岐既旅」,即 此。《帝王世紀》云:「禹鑄鼎于荊山。」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荊山在西安府冨平縣西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