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7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七十七卷目錄

 臨安府部藝文一

  重修臨安府治記      明周瑛

  寧州城垣記         馬翀

  景賢書院記        歐陽重

  石屏水利記         陳宣

  重修湧金寺記       王景常

  游雲津洞記        楊師孔

  臨安三洞記        張佳引

  游阿盧仙洞記       解一經

  顏洞記           郎瑛

  南明洞天記         黃中

  雲龍山記          王奎

  紀北山夏游        鄒應揚

  蒙自白雲山記        張翼

  臨安府三節祠記      毛鳳韶

  觀海軒記         王景章

  黑水論          闞禎兆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七十七卷

臨安府部藝文一

《重修臨安府治記》
明·周瑛

臨安府距滇南幾五百里,古荒服外也。前代建置沿 革詳于《志》。我朝太祖高皇帝元首萬邦,華夷一統,洗 先代之陋,宏盛世之規,置府於衛之右,犬牙相制,控 彼諸夷,是洪武十有五載也。時制尚未備,迺洪武二 十五載,通判大名許公莘由守瑞、鞏左遷于茲,始經 營之制克備也。前為坊、為門、為堂池,堂之後又有堂, 曰《惠宣》也。左右有廳,首領蒞也;東西有舍,吏胥居也。 外置倉,內置庫,廣儲蓄也。自刺史以下,宅皆樸素,去 藻梲也。繚以牆垣,覆以陶瓦,環廣可二里,其基址也。 判山前拱,北嶺後峙,建水南環,蓮池西限,其形勝也。 西為學宮,制度宏麗,重儒教,育人才也。陰陽醫術有 學,謹天時、厚民生也。申明、旌善有亭,循舊制,勵民風 也;囹圄有禁,謹詳讞,彰善惡也。領州四,曰建水、石屏、 阿迷,寧州也。治縣四,曰通海。河西、嶍峨,蒙自也。通海 為東南要領,置守禦千戶所二。前據大湖之險,後扼 秀山之阻,亦重地也。屬長官司九:若納樓茶甸,獨居 河內;若虧容甸、溪處甸、思陀甸、落恐甸、左能寨聚處 河外。其西偏也。若安「南,教化三部;王弄山,其南偏也, 密邇外國。若交阯,若車里,若八百,所謂邊徼重地也。 方千里之廣,民至百萬之夥,所謂為滇上閫為大府 也。乃若戶尚《詩》書,人崇侈靡,男女貿易,朝暨於暮,其 風俗也」,守此者,昉於襄陽世公家寶。繼而陳公子益、 王公庸、朱公志光、陳公禮、賴公瑛、徐公文振、劉公芳、 王公佐,咸擢自名宦,後先相望有聲,其賢與否,吾不 得而知也。瑛以刑部員外郎來守此四稔矣,才不「勝 任,恆自戰栗。上以仰答天恩,下以俯就民情,因事制 宜,一求於當而已也。若其賢否,吾亦不自知也。」同列 請刻諸石,因併記也。

《寧州城垣記》
馬翀

寧州,古寧海府,介於廣西喬甸之間,恃頑憑兇,歲苦 攻寇。正德庚辰春,巡撫都御史何公孟春以兵勦定, 復請文臣知州事,警報稍息。郡內諸夷錯居,舊無城 郭,難以威遠。嘉靖十年,監察御史毛公鳳詔志靖南 服,雖移按三秦,猶疏於朝,請城列郡,寧州與焉。會同 知陳君愷以城役上請,巡撫都御史顧公應祥慨然 允行,下其議於兵備副使龔公亨。公曰:「州控諸夷,當 設城以為重。」議遂定。將舉行間,巡撫都御史胡公訓、 巡按監察御史楊公東繼至。二公先後一德,申重尤 嚴。檄分守左參政初公杲、兵備副使鄒公輗,計度經 費,督正工役,皆能贊畫其事。其相度原隰,埒實課功, 本州知州李君道全也。徒集於嘉靖十二年癸巳七 月十六日,功訖於十四年乙未正月十五日。城周五 百六十丈,無埤堄,通覆以瓦,啟三門:西曰「會通」,東曰 順化,南曰「寧遠」,北負以樓,扁曰「環翠。」巡警有鋪,匝城 有渠,疏洩有竇。據高向明,風氣蒸陶。長垣危閣,虎峙 龍蟠,照映乎山谷。墟落化為金湯,榛莽變為城府。皆 鎮巡諸公運其精神心術,太守諸君竭其公敏才力, 致大功鼎建,僉忘其疲。李君道全謂翀輩郡人授以 簡,俾書以詒遠。

《景賢書院記》
歐陽重

臨安郡學有曰「寄賢」,以祀王太原、韓五雲兩先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