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寺山左有白雲巖,相傳廬僧德弘脫化處。又有御書閣,貯宋真宗御書十六軸。有「三賢祠」 ,祀黃太史、于襄公、馮三元。傍有真武廟,巖有于襄公留題筆跡。

日山 在府城東,隔江與月山對峙。以其特立而圓,又在日出之方,故以「日」 名。

月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以其形肖月,又在月落之方,故以月名。按《明一統志風土記》曰:「東有日山西有月,年年征戰無休歇。」 繼之曰:「賴得西水向東流,世代永無憂。」 謂征戰雖時有,而無憂處也。

鶴山 在府城東南十二里,上有水,飛白如鶴。馬蹄山 ,在城南。

小曹山 ,按《通志》,「在府東」

香爐山 在德勝鎮

羊角山 在河池所西五里,麓有楊文廣故里。按《通志》:「形如羊角,故名。」

文筆山 在府西德勝鎮,如筆挺出雲端。屏風山 在德勝鎮,上有道觀、梓潼閣,巖貫胸腹。東去二里有楊御史祖塚。

大號山 :在府治南方,惟此獨高,可望數十里。上有宋趙清獻公「放鶴亭」 故址。

九子山 :在府城東二十里鎖龍江水口。一名「九頭山。」

多靈山 在西去城八十里。有飛泉,石印,仙人足跡,大如箕斗,高可眺數百里。有彌勒道場、羅漢巖,四時花果。

壽山 ,在河池所東北。《梓潼閣》、三寶寺,宋僧脫化處。

青鳥山 ,按《明一統志》:「在會仙山東,嘗有青鳥飛來,故名。」

冷煖巖 :在府治北山下有洞達山腹,前冷後煖,故名。

丹霞巖 ,在九龍山左。宋刺史張自明號丹霞,卒於宜棺,舁於此。巖石自合,上有親筆丹題仙蹟。

白龍洞 ,蹟見會仙山。洞盤數十里,潛通龍隱洞,石龍宛然在會仙山中,相傳唐陸仙翁曾煉丹於此。宋張自明詩:「白龍洞口白龍臺,一俯南天眼豁開。蒼壁漫題三數字,後人還笑我曾來」 觀洞 在府西十五里,其洞靈異,有西原祠。龍隱洞 在南山中。宋方信孺詩:「南山山北北山南,一洞中分路口三。飛鶴叫雲聲自遠」 ,懶龍慳雨睡方酣。襄公淡墨留蒼壁,太史高風拂翠嵐。百尺巖前清絕處,道人先我著茅庵。

龍江 發源於貴州都勻府,經郡西諸蠻峒而南,與金水合流。會思、荔諸水,自北而南,至城北而東流,合《天河江》。到柳城,匯融、柳、象、潯、梧入於南海。勢若游龍,故名。

小江 在府東北六里,經天河,合龍江下流。洛蒙江 在城南六十里,入龍江。

飲軍池 在城內。宋景德四年,軍挾陳進叛,圍城。池水久涸,一旦復湧,居民賴之,曹利用飲軍於此。

放生池 在舊池東門外,即古樓塘。宋時,凡遇聖節,買生物放之,以祝聖壽。

蓮花塘 在府學前

龍塘 在府城南二里。旁有龍母廟。

宜江井 在府城隍廟西。其水嘗與龍江水相為消長,故名。

天河縣

北陵山 在城南十五里。唐吳生遇陸仙翁於此,以師事之。翁曰:「爾能為神,不能為仙。」 後封於宋。諡會仙吳平大王。

甘場山 在縣治東。形如愨頭,縣治依其麓。鳳頭山 :在縣治東。形似鳳。

東山 在城東。石壁峭立,儼如屏障,縣治龍脈發源於此。

榜山 在縣西三里,形如掛榜。

南山 在城南一里,與東山對峙,翠峰矗立,高出群山。其山上有泉,冷然可愛。

穿山 在縣西,石竇相通,故名。

獨俊山 在城北二里。眾山皆連,此則獨立;眾山皆頑,此則獨俊秀。亦縣治發源之所。

文筆山 在城東十五里。挺出萬山之表,高聳接天啟通邑文風之秀。

高寨山 在縣西

石獅山 在城北二十里。砥柱兩山形如獅子,故名。

烏山 在縣西

涵樂洞 :在城北一里。洞中深邃,夏月可以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