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今不知所在

南郭溪橋 南門外。雙溪合流,石梁高跨兩岸,竹木扶疏,三石參差如畫。橋北有古榕二株,夾道盤旋,儼如門戶,綠陰蒼藹,樾蔭數畝。盛暑憩此,涼氣颯然如秋。

寶珠池沼 南關外,有池方數十畝,中有一臺,廣數丈,水環臺外,如珠浴波心。此「寶珠」 之命名也。臺上建有小亭,亭畔古松一株,勢甚磊落。松側有木棉一本,當春花開放,丹色滿枝,與蒼松映對,有如秋山之觀。楓葉下則架木為橋,以通遊屐。景雖不大,布置天然,登斯亭而撫長松,亦可以寄嘯歌矣。

獅巖幽邃

九司霜降 。每歲霜降,九土司帶領土兵出哨,齊至教場,祭旗操演。蠻兵結隊,裝束各異,或皮鎧兜鍪,絡以長纓;或氈笠絨衣,結束大帶;或綵繒纏頭以別伍;或畫衣飾甲以分營。金鼓喧闐,旗旛焜耀。操畢,各領牛酒,依方位劄隊,席地雜沓而飲。是日商賈輻輳,遠近畢集,各就教場貿易,竟日方散。邊境荒涼,終歲僅有此日可觀。鳳凰飲河 ,府治形如鳳凰。登北山下瞰河曲,兩沙如張翼。城南地狹,屈曲如項。至水月庵前,為鳳凰首,下飲於河府東門,名「鳴鳳。」 又門外有山曰「朝天嶺」 ,鳳凰飲河,不益信乎?

《玉印僊龜 》即玉印山。

《秀峰月朗 》即獨秀山,在喬利舊城。孤峰千仞,突起平地。當月上中宵,恍疑玉兔之掛薜蘿間也。

紅江刳濟 即紅水河。當春夏之交,紅水漲發,河闊百餘丈,赤浪頹激,奇險非常。河無巨舟,漢人至其地,多不敢渡,惟夷人以刳木為渡,常汨沒波浪中,無恐也。

武緣縣

樂昌縣 在縣蘇村。唐晉興縣。宋初置,景祐中,省入武緣。見《一統志》。

封陵縣 在縣南境,唐乾元後,開山洞置。宋開寶中省,見《一統志》。

永寧縣 在永寧北倉

硃砂驛舊址 在縣城南門外,今南庠社學地。黃桐驛舊址 在《止戈三圖》黃桐村。

高井寨巡檢司 在永寧《七圖》。

分守道署址 在縣南街,正統二年設,今圮。分巡道署址 在縣南門,正統二年設,今圮。河泊所舊址 在縣西門外,洪武十四年設,今圮。

修文書院 在縣東。知縣劉浩建,萬曆八年廢所前市 。宋天聖九年設,明嘉靖二十九年廢。儂智高營壘 ,一在暗山頂,一在紫嶺上,皆在本縣地方。林木陰藹,石磊攢聚,人遊其地,凜凜有殺伐之氣。

朝天巖 在縣西四十里。石壁有古題六大字,至今墨跡猶存。詳見《山川》僊女洞下。

瑞蓮亭 在縣舊學址池中。

籌邊樓 在城東,景泰二年建。

馬跑泉 在縣南二十五里天井嶺上。相傳,儂智高崑崙之敗,西奔至此,人馬俱渴,馬跑石,高拔劍穿之,水出得濟。今劍痕跡尚存云。

發金井 在縣南二十里紫金嶺上。相傳昔有發井,得古遺金者。

明山疊翠 ,即大明山。在縣東八十里,與上林縣抵界。高數百丈,袤三百里,為武緣諸山之最。上有風穴,有廟,甚靈應,又名鏌鎁山。《一統志》云:「昔人得古劍於此,因名。」

靈水澄清 即靈犀水,在縣南二里。江底平石,源泉湧沸,夏月江水漲潦混濁,此獨清澈,日光薄射,五色晶熒,上有真武廟,祈禱輒應。《一統志》云:「昔有犀出水岸,頂有光彩。」

伊嶺丹爐 ,即伊嶺山,在縣南三十里。《樂昌一圖》:「有村墟,上有巖,極深邃。宋嘉定間,周師慶結庵修煉,坐化巖中有古刻詩像銘,後贊,人名其巖曰望僊巖。」

西江石鼓 ,即西江,在縣西門外。源出大名山,流抵西門,遶五海會。南流出宣化大江,水中有石鼓,傳云「擊之致風雨。」

三潮泉水 ,即「三潮水」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出南山,前有廟水,一日潮汐者三。

六「字僊巖 」 即「僊女洞」 ,在縣西。

羅坡龍窟 即羅坡潭。在縣東四十里,深不可測。土官岑瑛砌石城,立廟其上。

西隆州 西林縣 白山土司 ,《古蹟》俱無考。興隆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