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鵝水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流入柳江。」

甘井 按《通志》「井有」 柳銘按《明一統志》,「在僊奕山下,隨江消長,雖旱不涸。」

雒容縣

如來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高聳百餘丈。昔有神女出現,故名。頗稱勝地焉。

雙童山 按《通志》,在縣後。

聚講山 二山為縣治,風水所關。按《通志》:「在上羅鄉。」

白象巖 在城西南七里許。巖有石,白如象形,王世則常讀書於此。按《明一統志》:「在縣南一百里。上有兩字如篆,不可識。有石如象。又有石鼓、石鐘,擊之鏗然。昔張鑑、王之才、王鍔嘗讀書於此。」

屏石山 按《通志》,在舊縣西北十里有泉。雞跕山 按《通志》,在洛斗鄉。

平頭山 按《通志》在托定鄉。

會僊巖 按《通志》,「在縣南五里,有潭。」

白龍巖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二十里,中有小佛羅漢像,上有龍頭形,歲旱鄉人於此禱雨。」 思微山 按「《明一統志》,縣治北頂有泉穴,四時不涸。」

隱巖 按《縣志》,巖內有小龍潭,潭面掛藤如曬麪線。洛崖巖 ,按《縣志》,距縣四十里,在融江河邊。狗頭寨 按《縣志》,在北鄉村,形似狗頭,項下有峒,可容千人。

馬鞍寨 按《縣志》,在北鄉峒村,山形似馬鞍。穿龍寨 按《縣志》,在東鄉北和里。

洛青江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源自桂林府,流至縣界,入於柳江。

三門江 按《通志》,「在洛清鄉。」

龍鼻江 按《通志》,在舊縣西十五里。

羅城縣

鳳凰山 按《縣志》:在城北山之半有巖,內塑佛像,路徑陡峻,稱為曠觀。山麓多建古寺,石壁峭立如屏,古稱為「丹鳳銜書。」 四景之一。

直滿山 在縣東北二里許。山峰矗立,聳出群山之表。縣治龍脈發源於此。

馬山 在縣南十里。平地聳立,群山圍繞,其形如馬。新建學宮方向取此。

硯山 在縣西里許。卓立端正,方平如硯,從旁小山如水注,後山環列如筆架,故名。

青陵山 按《縣志》:「在縣山勢綿亙,遠通黔楚,僊人多寄跡於此。古稱土人入山採筍,迷徑,遇一老人坐桃樹下,老人摘實啖啖,歸已旬餘,自此身輕神健,復往不識所在。」

黃泥巖 按《縣志》:在直滿山半。高聳,攀援而上,俯瞷不啻百尺。有兩層,上塑佛像。巖口宏敞,內深邃,涼氣逼人,夏可避暑。值雨,巖口瀑布如珠簾,壁多題詠,四景之一。

中寨巖 按《縣志》:在縣西南。山玲瓏有巖口內深不可測,巖高難躋,土人脩石橋,從平地蜿蜒而上,塑三寶十殿,閻君羅漢。古有雌雄二鐘,擊雄則雌應,擊雌則雄應。土人驚異,只懸雌鐘。歲旱多禱雨於此,禱輒應。中產鴛鴦石。

回龍巖 按《縣志》:在縣東南。巖徑幽邃,土人避亂山中,幸遇巖如桃源,思入而踞。內有蛇盤踞,大如蟒,不識為何物,聚眾傷之,棄皮骨於溪中。嗣時平,土人復脩圳,需溪水灌田,圳不能成。眾曰:「前蛇或龍也。」 悔甚,乃謀塑佛像於巖,因是名曰回龍圳。乃成功,土人利之。

葵山 青雲山 《府志》無,按《通志》、俱在縣西。東黃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有淵秀巖。覆鐘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十里,形如鐘覆。

冰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北四十里。西門江 按《縣志》在縣西。水從西一里發源,邑田資溉。經西七至西九山,潛地而行,至慶遠思農里,出合慶遠江。若霪雨漲溢,水壅難消,九里之田多被浸沒,冬涸。橋北深處,露方石如倉,上鐫字曰「太平石。」

龍潭 按《縣志》:在縣東門外,潭水清澈可愛,與西門江水地脈相通,秋冬不竭。上有雷王廟舊地,禱雨響應,古稱龍潭。《晚照四景》之一。

《聖水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九十里,出石硯山下。

武陽江 《府志》無。按《縣志》:在縣北六十里。從四堡發源,經平西高懸二里,邑人脩壩,用水車灌田。又布政里小溪至寨登會合,灘險路狹,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