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64

此页尚未校对

滓。邦人士女,咸取宴適。或景晴氣和,蕭然獨往,聽詞 於其下。嗟乎!「我俗既同,我風既調,茲亭與人物共之, 則不知古之甘」棠,其類是耶?他日會新亭之下,辱命 紀事,奉筆遽題於北榮曰「成紀。」公字濬之,不名重也; 內則為伊、周,外則為方、召,疏山發隱也,決泉起蒙也, 作亭子來也,三者其異乎?四賢之志乎?不異也故書。 寶曆元年八月三日記。

《隱山記》
韋宗卿

天作南北,星斗辨之;地分方夏,山川間之。其土殊,其 鎮異,故磅礡博厚,隱嶙鬱嵂,連岡走峰,千里一息。秦 之山也,發地干霄,上為嶕嶢,攢空交映,積為崇嶺。越 之山也,桂林郡郛,千巖競秀,世情賤目,俗態無心。故 茲山接城郭之間,億萬斯年,石不能言,人未稱焉。其 為狀也,左扼郡城之固,右封招提之剎。前虛明而散 「祝融之火,後清泚而壓元武之水。外孤峰而競秀,中 六峒而潛通。諒人智之所樂,信靈山之所宅。」登山自 西舉趾維左首至於南華峒。峒中水長十餘步,闊不 可踰,深不可測,澄為靈泉,播為陽江。水側平坦,可坐 數十人。自南華峒西轉五十步至夕陽峒。峒長數十 丈,其旁有水,與峒終始。在水之東,高「下有石,如砥如 礪,十數人可憩。峒窮有大石,高可跋及,廣不盈尺。鑿 穴而望,復使下尋。有潭東去,莫究深廣。又北轉而東, 八十步至於石門。自石門又東北,十五步至北牖峒。 峒虛潭幽,其水潑墨。中有巨魚,可三四尺,鏤鱗鏟甲, 朱鬣頳尾。人或見者,龍以敬之。潭之左右,怪石萬狀, 如鳥斯飛,如虎斯蹲」,如衣裳發笥,如龍蛇出奔,乳竇 懸玉,石壁流雲。潭之南有石峒,有便房,高有石窗,追 琢不如,清瑩可愛。又東南轉十步至朝陽峒。峒中有 水,旁浸潭側,長可數十步。三峒之水,周圍相通,亂於 池,入於江。水中有石,高可三尺,其色白,其容光,圓如 薰籠,大如巨床。以其水浸於潭側,故曰「側潭。」尋側潭 之西數十步,上有潛洞,歷險可至,窈窕深邃,羽人來 憩,卻上「南壁約六七丈,有雙碧石盤懸如半璧,容水 數升。其上尋有一白石盤,常有水升餘,酌之不竭,味 甘如醴,色白凝乳,煎以病愈,飲以《顏注》。」其側可坐五 六人,左右石壁皆光滑密緻,有如磨礱,不礙綿絮。卻 下,從峒口北轉,路絕越險,山屐不通。搆梯「架空,得至 雲戶。戶內博敞,容三十人。旁透虛明,洪纖可鑒。有貞 石塌勒為碁局,對以手談。局之左右,可以偃仰。詠於 斯,觴於斯,賓從徒侶,各有攸處。出雲戶,下視北牖蒙 溪,如指諸掌。戶外有二徑,其一直上至山頂,山之最 高處也。桂江屬望,縈紆若帶。越嶺遐麗,點簇如黛。寸 眸千里,周覽一息。搆亭其」上,以俟登臨。是歲孟秋月, 慶雲見於西方,自卯及酉,南北極望,萬狀競變,五色 相鮮。州吏請圖以獻之,公允而不阻。既而亭成,因目 之為「慶雲亭。」自亭腳下至南華峒口,又一徑西去十 餘步,至白雀峒。郡人有獲白雀來獻者,雪毛霜羽,頳 觜紅趾,且旌雀瑞,因志峒名。峒口狹隘,側身稍通,摩 臍夾耳,可以方之。漸下十餘步,其右有立石,望之如 人。次有石堂,光滑寬敞,人或宴息,可以容數十人。從 此更下有元潭,其深莫測。潭東西巖上有一石樓,高 低可二三十尺,自下而望,如妝點成。樓。南有二石,相 去纔數尺,被服如人狀,意若就樓而看者。元潭泓澄, 水色如墨,見者神竦。方暑生寒,乃作閣道架潭,瞬息 疾過。西南透於石穴中。石穴路右,復有乳垂,亦如朝 陽峒者,視其周圍,但微小耳,愛其光潤,則如逾之。峒 內有穴,通嘉蓮峒。初,嘉蓮峒開而未得其號,會有獻 《同心蓮》者,遂記事而名之。從峒北出六十步西去有 峒,其深不測,中路多白蝙蝠,飛舞在空。從東有穴,棧 閣盤迴,卻透。元潭之北有兩穴,東穴透明,長可數丈, 人不可過,莫能究之。西穴出於峒口,峒內平坦,石榻 縱橫,湯茗在茲,笙竽以間。有石琴薦寘以撫絃,聲越 金石。自峒西去,至夕陽,出西山,復人寰,六峒之能事 畢矣。目諸水,隱山下池,諡曰「蒙泉。」派合成流,水源有 二:其一源自夕陽,注嘉蓮,經白雀,歷朝陽,旁浸北牖, 出於南華,流址「積為池。其一源自蒙溪,溪源在北牖 峒東北里餘,出於北山,自山南流,會於南華峒水合 而成池。」池因山麓,不資人力,高深向背,繚繞縈迴,五 六里間。方舟蕩漾,靡微風鏡清波,棹女唱,榜人歌,羽 族載依,鳧鷖翔泳,鱗介是宅,魚鱉噞喁。野花依藂,游 絲轉空。蘋末清風,荷底水紅。奠者取,饑者採,與人同 利。憾斯池之不大也。招提之南,長松夾路,陰濃蔽日, 韻響含秋。外有連理松,異本同幹;內有偃蓋松,低枝 覆室。松側有竹,夤緣盡岸。策杖未窮,步履猶遠。北牖 峒口,有閑田砥平,南北十餘步,東西稱是。乃作水閣, 立風廊,闢廚戶,列便房,華而不逾,險而不偪。面茲池 以滉漾,對他山之青翠。絲竹競藝,賓僚滿觴,歌聲遏 雲,舞影臨水,取樂今日鄉心蹔忘。客有中席而言曰: 「夫時景賞樂,四者難備;東西南北,百年一閑。既別而 復會茲山悵懷而未卜。他日請執筆紀大賢獨得之 勝,并碣立垂隱山大峒之由。匪曰為文,且示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