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稀有,惟守可遺那歸他。守稱賢侯不敢受,亟命返璧無蹉跎。洞名還珠此二說,無乃好事相傳訛。柳州使君老好古,扁舟況此曾經過。重來邂逅請停楫,君看此事當如何。使君無言若有得,仰面長嘆春風和。肯將往事擾胸臆,為我呼酒傾金荷。明朝酒醒湘水上,引帆南去飛如梭。」 按《洞壑志》:「懸石前臨江濱,波浪洶」 湧,日夜漱齧之。按《明一統志》,與獨秀山相望,下有洞,可容二十塌石如蒼玉,石腳插入灕江。按《通志》,「西一面界在城中,東北有蒙亭遺址。」

七星山 在府城東二里。舊名七星巖,七峰列如北斗。旁有小峰如輔星,緣磴而上,山半有亭,曰「簪帶」 ,絕頂有道院。張孝祥詩:「朝遊七星巖,暮上千山觀。」 東西兩奇絕,勢略嶺海半。解縉詩:「早飯行春桂水東,野花榕葉露重重。七星巖窟篝燈入,百轉縈迴徑路通。石溜滴餘成物象,古潭深處有蛟龍。卻歸為恐衣沾濕,洞口雲深日正中」 陳璉詩:「六丁何年開翠岑穹嶐石室高千尋煙生丹竈火常在花落碧桃春又深倚巖懷古成浩嘆掃壁題詩還獨吟日華月華去已遠玉笛誰能傳妙音」 按《通志》,「巖洞虛窈,紆迴數里,遊者忘倦。」

於越山 在疊綵巖前。上有唐人臺榭遺基,刻「於越山」 三大字於崖旁。下有巖,深窈難窮,巖門刻曰「栖真」 ,世傳獮猴巖即是也。

華景山 在府城中西北。下有洞,深廣如廈屋。山頂有諸葛武侯祠,中多唐人遺刻。有隙,旁通別穴。自洞後捫蘿而上,有遺基巋然。父老傳:馬賨嘗建亭於山之東南,有老榕生半崖間,虯枝密葉,如垂翠幄。石壇可坐數十客。詩翁蔣卓所居,今廢。宋李師中詩:「詩翁仙去舊壇荒,雲滿空山花自香。老盡遊人春不問,杜鵑聲裏幾斜陽。」 寶積山 與華景相連,多詭石恠木,氣象陰森。唐都督王晙祠在下,今廢。東隅有巖,乳石融結,瑰奇萬狀。元梁遺詩:「松涵雲影竹生煙,松竹深藏小洞天。讀罷《黃庭》觀鶴舞,更於何處覓神仙。」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北三里,舊名呂公巖。彈丸山 在府城東二里,隔灕江。山下有巖,出乳石,圓如彈丸。酈道元《水經》云:「彈丸山有泉,奔流衝激,注於灕江。」 即此。

西山 在府城西三里,一峰峻拔,如立魚狀,俗號石魚峰。唐戎昱詩:「登高西山上,高處更堪愁。野菊他鄉酒,蘆花滿眼秋。風煙連象郡,兄弟客荊州。早晚朝天去,親隨定遠侯。」 宋張栻《謝劉芮夢遊西峰》詩:「故人疇昔隱西峰,野寺幽房一徑通。無復老僧談舊事,空餘修竹滿清風。夢中尋勝忘南北,句裏論心豈異同。我欲」 壁間題唱和,他年留得咤南公。按《洞壑志》,立魚峰在西山後,雄偉高峻,如植立一魚。餘峰甚多,皆蒼石刻峭。按《通志》:西山在隱山西,有觀音中峰。西峰大悲寺院內有古像,乃盧舍那報身之所。又有西慶林寺,今俱廢。

堯山 在府城東北一十五里。高廣磅礡,延袤數百步。環桂之山皆石,此獨積土,中有堯帝廟。《桂林風土記》云:「天將陰雨,雲氣四起,宋經略張栻有《謁廟詞》刻於石。」 今靖江府諸王墓在其下。按《通志》:有碧桃仙館。館前平田曰天子田,其最高處曰白鹿

虞山 在府城北五里,又名「舜山。」 層聳臨江,前有虞帝廟,旁有渡曰「皇澤灣。」 唐建中,磨崖刻記具存。宋淳熙初,張栻重建,刻記於崖下開韶音洞,上建南薰亭。

隱山 在府城西三里。《寧宇記》云:「唐李渤出鎮,見石門大開,有水泓澈,乃芟薙蕪穢,疏通巖穴,石林磴道,若天造靈府,不可窮究,因號隱山。上有六洞,曰朝陽、夕陽、南華、北牖、嘉蓮、白雀,今皆荒穢,遺址尚存。」按《洞壑志》:「六洞皆在西湖中。隱山之上,一曰朝陽,二曰夕陽,三曰南華,四曰北牖,五曰嘉蓮,六曰白雀。」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先至南華,「出洞而西至夕陽洞,窮有石門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許步,至朝陽,又西至北牖,穴口隘狹,側身入,有穴通嘉蓮。西湖之外既有四山,巉巖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絕,而湖心又浸陰山,諸洞之外,別有奇峰繪畫所。」及荷花時有《泛舟》故事,勝賞甲於東南。

南溪山 在府城南七里白龍峒下。聳拔千尺,煙翠凌空,下臨南溪。李渤詩:「長嘆春泉去不回,我今去此幾重來。欲知別後留神處,手種巖花次第開。如雲不厭蒼梧遠,似鴈逢春又北歸。惟有隱山溪上月,年年相望兩依依。」

雉山 在府城南三里。又名灕山,又名「枕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