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東南到廣西城八十里

東北到靈川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永福縣,一百五十里。

西北到湖廣通道縣,三百里。

自縣至

京師七千九百二十里

縣治延袤三百餘里,東西相距六十里,南北相距二百里。

全州

東至湖廣道州安道鋪界,五十五里。

南至灌陽縣會仙橋小江界,六十里。

西至本府興安縣「光梅鋪」 界八十里。

北至湖廣東安縣凈界鋪飛山界,八十里。東南至平樂府賀縣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本府界三百五十里。

東北至湖廣永州府零陵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廣東安縣界九十里。

自州至

京師七千五百六十里

東西相距一百五十里,南北相距一百二十里,廣袤八百二十五里。

灌陽縣

東至湖廣永州府零陵縣粟槁坑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桂林府興安縣鹽洞界,五十里。

南至湖廣永明縣三峰嶺界,五十里。

北至全州清湘深浦洞界,五十里。

東南到道州,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平樂府恭城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永州府零陵縣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桂林府興安縣界一百五十里。

自縣至

京師七千二百七十二里。

東西相距一百里,南北相距一百三十里,廣袤七百三十五里。

形勝附

本府。臨桂縣附郭。

唐白居易《行嚴謨知桂林制》:「東控海嶺,右扼蠻荒。」

蕭昕《送刺史序》:「居五嶺之表,控西越之郊。」 《吳武陵記》:「東制邕容、交、廣之衝,南扼賓蠻、嚴、象之隘。」

《李義山》「文水環湘桂山類蓬瀛。」

《桂林志》:「桂嶺摩天,灕波經地。」

《宋唐弼記》:「五管之地,桂為大,被山帶江,控制數千里。」

李彥弼《記》:「桂為西南會府,所以為襟蠻帶海用兵遣將之區。」

楊萬里《全州記》:「衡湘以僻左自遠於中州,而亦以山水重天下。」

桂林帶江襟山,控制蠻荒千里,蓋西南一都會也。湘與灕互流,橫奔逆折,勢難飛渡,則平樂其門戶,云陸則陽朔為東南沖,而金寶頂之村猺獞最叢,永福捍其西南四隘,雲聯薄於修荔,又一要害也。義寧、靈川、興安、全灌為西北屏藩。而義寧之六隘、靈川之七都,灌陽之《谷源》、興安、全州之澗,時相侵噬,蓋彼之勾引為害非一日矣。所幸古田蕩平,漸歸撫化,間或彝性自起仇殺,然窺伺之心未萌。惟是偷人不無潛發,而營衛堡隘之設固不可疏也。今計兵之在郡者七千八百有奇,在諸屬者六千八百有奇。兵眾餉煩,典藏者能無匱乎?嘗考舊所編派於民與民所以自為計者,而未始不深為疆圉慮也。夫山多則地磽,民拙則策短,偷安而坐食,則生不眾而為不疾,是以其郡恆貧。重以田不自耕而招佃於猺獞,是藉寇糧也。習則招主為猺獞摹畫,轉啗吾民,是資盜謀也。又習則彼不以我為主而反乘之,視招主若杌上肉,是始以為利而終以為禍也。郡貧矣,而民又自為尾閭以自匱,兵食其何以資?無論桂林,凡粵郡皆然。《易》稱「豶豕之牙」 ,《詩》營「桑土之戶」 ,招主罔禁而為豕,以礪牙引寇而內之戶,欲民寧處,弗可得已。

興安縣

《通志府縣志》
俱闕

靈川縣

按《縣志》,「靈川東傍九嶷,北連衡嶽,行數百里至障山堯嶺,為邑東北之鎮。望筆峽東橫,與香爐并峙,師山、象壁則皆重列於左,垂蓋榜崖,梁冠金瓶、舜山盤嶺則皆重列於右。」 銀江東遶,靈水西環,山川並麗,土野沃饒,古夷獠所不居,蓋五嶺之通津,桂林之善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