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北三里

陰陽學 在縣之北。按《通志》,今廢。

僧會司 在大雄寺

道會司 在崇真觀

養濟院 在縣北。正德十三年,知縣馮賓建。陽朔縣治 在都利山下。明洪武元年,知縣韓政甫始建。正統元年,知縣萬睿重建。其正堂、幕廳、六房、儀門咸備。外為申明亭、旌善亭。按《通志》:「唐寶曆元年,渤海李湜攝令,始刱棟宇門臺。吳武陵有廳壁記。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達魯花赤兼勸農防禦事明安溥化改建縣治」 ,東向。明洪武元年,縣令韓政甫創建今治南向。中為牧愛宜民堂,堂後正北為正衙,堂之左為巡捕廳,歲久傾圮。正統元年,縣令萬霽見衙舍儀門俱無片瓦,隻柱之存,而幕廳之制尤為卑隘,改而新之,作後堂,名曰「平政堂」 ;搆川堂,建戒石亭,作儀門,為吏舍。儀門之內,東接吏舍,為土神祠;儀門之外,為寅賓館,其西為獄。大門上有樓,即鐘鼓樓。門內東西列為「申明、旌善」 二亭。成化五年縣令楊剛、正德九年縣令陳純、嘉靖二十年縣令王時中俱重修。萬曆二十七年縣令陳天「德修造正堂,三十年縣令王之臣修建鼓樓。崇禎十二年縣令朱奉鑲見鼓樓不便於官民,乃拆去,修建大門。後因兵燹」 ,凡官署民舍悉為焚沒。至

皇清康熙丁未歲,邑令陳石庵仍於縣治舊址選石。

驅糞土募匠鼎新重建頭門三間,儀門三間,大堂三間,曰「惠民堂。」 甬溜之前,搆捲棚三間,堂後建川堂一所。後堂三間,再後搆住宅樓房五間,東西二廂下房六間。川堂之左,建悠然亭三間。頭門外建土神祠一所,前後垣牆,煥然一新。復捐資助建捕衙署。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知縣萬睿建。

伏荔布巡檢司 在縣南十五里。

白竹寨巡檢司 在縣西二十五里。

濟留倉 四廒

陰陽學 在縣治南

醫學 在縣治北

僧會司 在鑑山寺

道會司 在北極宮

預備倉 正統元年,安成萬霽建。

永寧州治 在府城一百五十里。本始安縣地。唐析置純化縣。永貞初,改慕化縣。乾寧初,又析慕化置古縣,屬始安郡。宋屬融州,後屬靖江府。元因之。明為古田縣,後改為永寧州。

皇清因之。按《州志》,明弘治初,猺蠻占據,公私廬舍悉

燬。萬曆三年,知州唐執中請於憲,創立大門、儀門、正堂、後堂各三間。三年,知州鄭應齡增建戒飭亭一座,後堂五間,捲棚三間,幕廳三間,東西六房十間,吏舍十間,賓館、神祠各三間,旌善、「申明」 二亭,東西庫二,東西舍二,東監房俱備。九年,知州尹廷俊重修正堂後為「川堂。」

皇清康熙十年,知州朱王造重修大堂一座為《忠愛》。

堂、捲棚三間,儀門五間,大門譙樓一座三間,又蓋永盈庫一楹,東西房共十間,有《碑記》。堂後為知縣衙,堂左為永盈庫,右為管糧廳、六房。吏廨又改永豐倉於州衙後六間。倉之前左為義倉。明萬曆十七年,知州事楊應曉重修。門內右為吏目廳,外左為土神祠,右為監房,大門一座,門外左牌坊二座。十九年,知州劉邦重建「地」 字廒一間。三十年,知州林裕陽重修官衙大門左置存留庫一所,右置義倉二所,後因故。明兵變,止存大門大堂,其餘盡為丘墟。知州白意刱建後堂五間,二堂、廚房、書房、儀門、土神祠東西公廨各三間,庫房二間,宅門一間。

吏目廳 按《通志》:在儀門內。

兵備道 按《州志》:「在州治南,城隍廟右。明隆慶六年,副使黃扆建。萬曆二年,副使莊國禎增建後堂五間。四年吳善增建轅門二坊,大門、儀門二座,廂房、廚房共二十間,書房四間,皂隸軍牢房一間。二十二年,副使凌嗣音重修,因兵變俱廢。」

參將府 按《州志》:「在城隍廟右,明萬曆七年建。十六年,參將劉綎重修。」 正堂共四座,廂房、廚房共四間,書房二間,健步軍牢房二間,大門、儀門二座,左為寅賓館,右為土神祠。大門外牌坊二座。三十年,參將陳大器亦重修,參將周世亨又重修大堂、川堂、轅門。

守備廳 按《州志》:「在州治西,守備賈順購民地蓋住房三間。」

皇清康熙十年,守備李進孚擴前地,蓋大堂三間,《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