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久文彩斑斑變龍籜

柳山 在全州北二里。宋柳開為守,愛其泉石之勝,築室讀書於山中,後又因名書堂山。按《通志》:顧璘改名應泉。宋林岊建湘山書院,趙必愿復增闢之。按《明一統志》:舊有秋高、曲水二亭。元陸垕詩:「何年柳使君,開此讀書林。天地三江遠,煙雲一徑深。高山仰聖道,流水靜人心。伊昔從遊樂,遺風尚可尋。」

完山 在合江門外,舊名「缽盂山。」 郡守見其山形完整,秀鍾人物,易今名。

隆城山 :在城東一里許。舊名降城山,古垣如城塹狀。

黃華山 在城東北六十里,舊名獵山。按《郡國志》,「州有黃山」 ,即此焉。

倚石山 ,在州南六十餘里,巖石相倚。

羅氏山 在州西一百里。有泉。

湧泉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山巖泉水湍湧而出。

鍾石山 ,在州西一百里。

文山 在州北三十里,地名文家村。按《明一統志》:「其下洮水所出。」

礱巖 在州北十五里。泉從中來,廣如大廈,深可數百丈。中有石田、石米、石乳、石果、觀音像、蓮花座,翠碧光潤。旁有小洞深邃,秉燭可入,行數十步,則寒凜莫前。郡守黃重改名漱玉巖。胡寅詩:「天限混華夷,山水不得出。澗壑相舂撞,竟朽此一骨。想其初洞達得勢有神物。劈開蒼石壁,黯黮烏龍窟。夷流成長溪,巖洞寒突兀秉燭千步遊恠嶼纔彷彿華鬟結乳頂空翠誰掃拂石田耕未熟石鼓音不沒靈仙已羽化古廟凜紆鬱我來庚初伏,弄水解纓紱清甘流渴肺妙聽隱琴瑟雨腋御冷風回首嘆飄落」 《李邦彥》詩:「日上千岑曉風涵萬壑秋兩崖折天窟一水漲巖幽絕岸飛橋過尋源秉炬遊倚空渡碧藻漱石走蒼虯。老樹攙天立,祥雲接地流。壯懷真浩蕩,病骨聳颼飀。皓首殊方去,清樽盡日留。無人與說似勝事滿南州」 《蔣昇》詩。「神物曾聞來此地飛騰變化幾多年石田有米非虛語崖溜成蓮豈偶然掃石留題真妙墨杖藜縱步喜隨緣洞天有路今親到,信是人間我亦仙。」

龍隱巖 在州西十五里,地名石燕岡,巖深二十丈許,地面平坦虛敞,壁間有石觀音像,僧人結庵其中。宋朱子恭詩:「龍隱巖前萬綠堆,溪流依舊水縈迴。黃童白叟應相語道是前時太守來。」 張礦詩:「靈巖如屋山勢雄,寒風贔屭神龍宮。洞前深鎖軒檻窄,一灣流水涵青銅。壁間大士面如玉,寶蓋圓光照空綠。晚風吹」 衣生羽翰,細認落花溪九曲。按《明一統志》:「一名龍雲巖。」 相傳有漁人入內,見一人危坐,鬚鬢皓然,復入,已為枯骨,持出視之,乃龍骨也。元陳峴詩:煙蘿深鎖非凡境,泉石相逢似故人。歸認落花猶恐誤,天風為我隔囂塵。

波斯巖 在州南四十里。前後有龍潭二巖洞有佛像。宋林岊詩:「何物波斯有此巖,巖前巖後著深潭。雙猊顧母魚鱗脊,峙闕迎賓玉筍簪。立塑崩崖天入牖,垂纓寶蓋佛留龕。使君勸課親來此,謾與邦人父老談。」 按《明一統志》:「在灌陽縣南四十五里,泉竇直通湋井。」

青田巖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巖深數十丈,中有白象綠獅。

聖水巖 在覆釜峰頂。水出巖穴,下有石為盤以瀦之。

獅子巖 在州西四里。巖有白石如帶,深可五六丈,高廣可容三百人,內多蝙蝠。石田數疊,如階磴然。

觀音巖 在古塔境。大石巉巖,形如屋覆。馬家嶺 在州西南三里。鑿山為徑,下逼深溪。宋人蔣用卿兄弟始開之。蔣用卿《銘》:「廟謨用兵,習坎莫平。險逼陰崖,人艱於行。遵父遺命,功鞭石成。履道坦坦,可傳淑聲。」

元通洞 在露勝亭西。洞口虛明,稍深即幽邃,秉燭乃可入。舊名隱巖,州守顧璘易今名石人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東南五十里,文筆卓立。環山而居者,多出科甲。

龍潛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西南六十里,左右有石龍,頭目鬚齒宛然。

神仙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全州北六十里,崖有古刻「幽徑」 二字,其巔有「白石巖」 三字。

讀書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南四十里石塘墟,青泉庵,舒探花建藏經樓,羅隱士讀書處。巖有大清、小清二水出,灌田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