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9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哲宗元符三年,陞端州為興慶軍。徽宗重和元年,改興慶軍為肇慶府。高宗紹興元年,陞康州為德慶府。七年,廢封州,以縣入德慶府。十四年,敕德慶府為永慶軍節度。終宋之世,隸廣南東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兵徇廣南東、西路,皆下之。以肇慶府、德慶府、封州隸廣西道,以新州、南恩州隸廣東道。十七年,改肇慶、德慶、封州、新州、南恩為路。十九年,降封州、新州、南恩三路為州。二十九年,肇慶、德慶、封州復隸廣東。終元之世,先隸廣西,復隸廣東云。明太祖洪武九年,改肇慶路為肇慶府,領高要、四會二縣;改德慶路為德慶府,領端溪、瀧水二縣。二年省新州、南恩州,以新興、陽春、陽江三縣隸肇慶府;改封州為封川縣,併開建縣隸德慶府。九年,改德慶府為州,降屬肇慶,省端溪縣。憲宗成化十一年,析高要置高明縣。十五年,析陽江、新興、新會置恩平縣。世宗嘉靖五年,析高要東十七里附廣州置三水縣。三十八年,析四會置廣寧縣。神宗萬曆四年,總督都御史凌雲翼、都督僉事張元勛、李錫等討平羅旁猺賊,改瀧水縣為羅定州,割高要、新興、德慶為東安、西寧縣,隸羅定,為直隸州焉。崇禎十七年又割新興、恩平及新會之地為開平縣,肇慶府自是領州一,縣十一。終明之世,隸廣東布政使司。

皇清因明之制,領州一,縣十一。隸廣東布政使司。

高要縣。附郭。

本漢舊縣,屬蒼梧郡。劉宋屬南海郡。梁於此置高要郡。隋平陳,廢郡,以縣置端州。唐以博林縣省入。宋又省併平興縣入焉。元仍舊。明成化間,析置高明縣。嘉靖間,又析置廣州三水縣、四會縣。

秦舊縣。漢屬南海郡。宋、陳於此置郡。隋廢郡,又以始昌縣併入,屬南海郡。唐置南綏州,後改湞州,又廢州,以縣屬廣州。宋初省入南海,尋復置縣。熙寧中,割屬端州。元屬肇慶路。明嘉靖間,又析置廣寧縣。

新興縣

秦為南海郡地。漢置臨允縣,屬合浦郡。東晉始析置新興縣及新寧郡。梁兼置新州。隋廢郡。大業初,廢州,以縣屬信安郡,又省索盧縣入焉。唐復置新州,治新興縣。天寶初,改新昌郡。乾元初,復為新州。宋仍舊。元改置新州路,尋復為州。明廢州為縣,改今屬。

陽春縣

漢合浦郡高涼縣地。吳屬高涼郡。梁於此置陽春郡及陽春縣。隋平陳,廢郡,以縣屬高州。唐於縣置春州。天寶初,改南陵郡。乾元初,復為春州。宋廢州,以縣屬南恩州。元仍舊。明廢州為縣,《陽江縣》。

本漢高涼縣地。孫吳置海安、西平二縣。晉初,屬高興郡。齊改海安曰齊安。隋復改海安,又改西平為陽江。唐仍改海安曰齊安,尋改曰恩平,為恩平州治,而陽江屬焉。宋改恩州曰南恩州,徙治陽江,而以恩平縣省入陽江。元改置南恩路,尋復為州。明廢州為縣,改今屬。成化間,又析置恩平縣。

高明縣

明成化間,析高要縣、清泰等都置。

恩平縣

明成化間,析陽江、新興及新會縣置。

廣寧縣

明嘉靖間析四會置

開平縣

明崇禎十七年,析新興、恩平、新會三縣地置,原古新州倉步村地。萬曆元年,改為開平屯,百戶迺可讓耕守。崇禎十一年,寇起,初議建縣,十七年改屯為縣。

德慶州

秦為南海郡地。漢置端溪縣,屬蒼梧郡。東晉於縣置晉康郡。隋廢郡,以縣屬端州。唐置南康州,復名康州。天寶改晉康郡。乾元初,復改康州。宋初州廢,縣仍屬端州,尋復置。紹興初,陞為德慶府,又置永慶軍節度。元改置德慶路,隸廣西道,後還廣東道。明改路為府。洪武間,改府為州,以端溪縣省入。萬曆間,以瀧水為「羅定州。」

封川縣

本漢廣信縣地,屬蒼梧郡。梁置梁信縣及梁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陳,郡廢,改成州曰封州,改梁信縣曰封川。大業初,以封興縣省入,尋改州為蒼梧郡,治封川縣。唐復為封州。天寶初,改臨封郡。乾元初,復為封州。宋紹興中,州廢,以縣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