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十里平疇際遠山,土膏未動覺牛閒。行人偏得晴相 送,不道虹霓望巳慳。

晴雲欲午常揮扇,曉霧生寒又著綿。自是嶺南多氣 候,日中常有四時天。

《題龍津亭》
方子武

龍津亭下水漫漫,坐久凝神杳靄間。說到浙江人不 信,向南全似越州山。

《遊靈山》
王翰

海氣漫漫暗越城,禪房寂寂慰高情。秋深巖戶留雲 影,夜半山風作雨聲。釋子不眠供茗碗,幽人無語對 棋枰。馬蹄明日知何處,贏得《靈山》識姓名。

《詠韓子》
明·高啟

自古南荒竄逐過,佞臣元少直臣多。官來瀧吏休相 誚,天要潮人識《孟軻》。

《東山八景》并序
{{{3}}}{{{4}}}
      劉𤣱

潮陽為濱海之邑,峰巒之秀,景趣之幽者,東山其最也。一山之中,佳景有八,古蹟名勝,皆前賢之所遊詠,而鐫題於石,班班可考焉。觀其阿阜寬平,巖谷深邃,泉溜聯珠,引以為流觴曲水而鱗瓦翼然於其上者,曰「水簾亭」 也。石壁嵯峨,岑崖高架,扃日月而鎖煙霞,閱歲月而隱冬夏。清虛曠達,別為一洞天者,曰「方廣洞」 也。俯瞰滄溟,峙立峰表,聳靈秀於層霄,罩白雲於朝暮者,棲雲石也。植質朝陽,菶菶萋萋,瑞世而集於鳳凰,清陰而覆於欄檻者,桐陰亭也。曰「望仙橋」 ,則絫石通衢,長虹飲澗,而有以仰洞府之神仙;曰「聚聖塔」 ,則砥柱玉簪,插漢凌雲,而有以萃上方之賢聖。以至如斗麗空,爛然出於雲根之上者,七「星石」 也。若聲出地殷然藏於石室之間者,《五雷壇》也。是景也,闡於古,稱於今,森布而環列,清幽而雅麗。邑之來遊者,輪蹄雜遝,無間寒暑。至於達官貴人之四方至者,亦莫不一往觀焉,實海隅之佳致也。雖其蹟之尚存,然歷歲滋多,不無荒蕪湮沒者。予恐其久而無傳於後也,因與二三同志搜訪遺蹟,即景賦詩,以紀吾潮山川名蹟之勝,而非耽嗜景物、玩役性情者之可比。僉謂予宜序以張之,予不容辭,乃書於「群玉」 之右,俾後之能詩者次而續之,庶斯景為不朽云。

《水簾亭》

清泠一派出巖阿,玉碎珠聯洒薜蘿。雲母臺前涵碧 露,水晶宮裏蕩銀河。流觴曲水相環映,鱗瓦華榱起 鬱嵯。自是滄浪最清澈,四時長聽《濯纓歌》。

《方廣洞》

丹崖石壁倚層峰,別是人間天一重。流水白雲長自 在,蒼苔翠蘚漫堆封。仙人跨鶴歸何處,遊客攜琴喜 見逢。自古傳聞三十六,誰知此地有靈蹤。

《棲雲石》

巉巖卓立幾千秋,雲氣長時迥不收。散漫乘風如擘 絮,冥濛成雨若浮漚。朝疑巫峽重重起,暮見蒼梧靄 靄浮。《靈運》當年曾作詠,白雲抱石兩悠悠。

《桐陰亭》

幽亭翼翼起巖巒,誰植良材自結團。翠葉輕羅翻古 砌,香枝森玉拂闌千。清陰不獨祛炎暑,瑞世偏宜宿 鳳鸞。久坐薰風飄動處,琅然疏越入清彈。

《望仙橋》

仙人遺世杳難招,天路常瞻歲月遙。逕入深林車轍 少,泉鳴幽澗玉聲調。恍疑跨鶴來三島,宛若垂虹下 九霄。聞道石橋壯台嶽,是誰移架在吾潮?

《聚聖塔》

山脊峨然一柱撐,風吹鈴鐸遠聞聲。層簷有級堪躋 躡,諸聖無由識姓名。千里江山來遠近,四時日月漏 光明。風光不減慈恩寺,列後題名荷寵榮。

《七星石》

何年北斗降元精,絕頂雲根似砥平。品列象形雖地 造,安排次舍自天成。經年不見隨杓轉,入夜須應伴 月明。我輩幾回同眺望,恍疑雲漢上參橫。

《五雷壇》

何人築土擁平岡,知是《遊雷》此地藏。曾鼓乾坤施號 令,能驅風雨迅威光。道人奉法時瞻禮,過客祈靈每 謁望。忽聽一聲天外動,轟然直在此山陽。

《治平寺》
周泰

招提獨傍少城隈,門外江山翠作堆。千頃波光涵梵 宇,半林斜影接蓬萊。僧童煮茗燒紅葉,遊客題詩掃 綠苔。好景留人須盡醉,百年能得幾迴來。

《至揭陽縣》
葉元玉

太守行春到揭陽,村村男婦事耕桑。道旁野老無拘 束,笑指公家馬足忙。

《雪山寺和濂溪韻》
陳江

山斗仰韓千古在。釋儒相訪未全非。曾聞更有相忘 者。解帶江門換衲衣。

《望東山》
劉瑞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