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災捍患抑末矣。凡使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非諂也。 惟神之明,故能鑒人之誠;惟人之誠,故能格神之明。 孰謂神之為德不可度思者乎?潮人之祀神也,一飯 必祝。明山之鎮於梅者,有廟有碑,而巾山為神肇基 之地,祠宇巍巍,既足以妥神之靈,則神之豐功盛烈, 大書特書、不一書者,實宜於是。潮之士合辭索文以 為記。記者,記功宗也。有國家者,丕視功載,錫命於神, 固取其神之靈以報國,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儻雨 暘時若,年穀屢登,則福吾民,即所以寧吾國也。神之 仁愛斯民者,豈少補哉?雖然,愛克厥威,斯亦何所沮 勸,必威威顯民,禍福影響於寇平仲表插竹之靈,於 劉器之速,聞鐘之報,然後彰善癉惡,人有戒心,陽長 陰消,其道光明。則神之廟食於是邦,與山為礪,與海 同流,豈徒曰「捍我一二邦以修」也哉?

《廣濟橋記》
明·姚友直

郡治東並城水曰「惡溪。」舊有修橋,絫石為墩二十有 三,深者高五六丈,低者四五十尺。墩石以尺計者數 千百萬餘。上架石梁,間以巨木,長以丈計者四十五 十有奇。中流驚湍尤深,不可為墩。設舟二十四,為浮 梁欄楯鐵練三,每練重四千斤,連亙以渡往來,名曰 「濟川。」考之《圖經》,肇建此橋,或經二三守,須數歲始成。 「一墩更數守,歷數十餘歲,橋始成。其途通閩、浙,達二 京,實為南北要衝。其流急如馬騁而洶湧,觸之者木 石俱往。水落沙涌,一葦可渡;水漲沙逸,數里曠隔。雖 設濟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居若千里,士女不得 渡。日夜野宿,以伺其便。軍民病涉,莫此為甚。」自宋至 是,因循不能修復者,殆百餘歲。凡登途而望者,莫不 痛恨,以為斯橋不復終古苦涉矣。宣德乙卯冬,我韋 庵王公蒞任後,百廢皆作,渡溪拜昌黎祠,顧橋之遺 址,詢諸僚吏衛指揮。賴君棨作而言曰:「斯橋之毀,累 經修築,不能為工,歲溺人畜,不可數計,非德望若昌 黎伯,神化宜民者不能也。惟公所至有聲蹟,斯橋之 興,不在於公而誰歟?」公乃揆諸心,謀諸眾,毅然興作 新之懷。命耆民之賢者,化財經途,尊官巨賈,捐金棄 玉者相踵籍。而海邑洎潮揭程之民,趨赴之者,各殫 其財力,若有鬼神陰來相之。於時慎簡官屬,若海陽 縣令李衡等贊其計。選耆民董工,許懋等出納貲費, 於以購木石,募工傭。凡墩之頹毀者,用堅䃜以補之; 石梁「中斷者,用楩楠樟梓之固巨者以更之。中流狂 瀾觸嚙不能為梁者,仍設以浮舫,縶以鐵纜,無陷溺 之憂。橋之上,乃立亭屋百二十六間。屋之下,梁之上, 鏝以厚板。板上側臥二層,甓用灰彌縫之,以蔽風雨 寒暑,以防回祿之虞。環以欄檻五采,妝飾堅緻,倍蓰 於舊。」不期月告成。四方之人驟聞者,疑而駭,若不之 信。更名其橋曰「廣濟」,取濟百粵之民,其功甚大也。又 間聯屋,作高樓十有二。由橋西亭而東行樓之一,西 曰奇觀,東曰廣濟。橋樓之二,西曰凌霄,東曰登瀛;樓 之三,西曰得月,東曰朝仙;樓之四,西曰乘駟,東曰飛 躍;樓之五,西曰涉川,東曰右通。是為西磯頭。西厓抵 磯,凡樓屋計五十間。磯疊級二十有四,按二十四氣, 以便人畜上下。過浮梁者,下級由浮梁東行至窮處, 曰「東磯頭。」亦疊級二十有四,為樓之六:西曰「左達」,東 曰「濟川。」上級越樓由亭西而東行,為樓之七:西曰「雲 衢」,東曰冰壺。樓之八,西曰「小蓬萊。」東曰鳳麟。洲樓之 九,西曰摘星。東曰凌波。樓之十,西曰飛虹,東曰觀灔。 樓之十一,西曰「浥翠」,東曰澄鑑。樓之十二,西曰「昇仙」, 東曰仰韓閣。樓之上重簷,又曰廣濟橋。東厓至磯,凡 樓屋七十有六間,橋之窮矣。仰韓閣之東有祠曰「寧 波」,塑波神以安水怒。祠之後曰碑亭。四邑民獻頌,《太 守王公功德碑》,列於兩序。四方來觀者,咸曰「斯橋實 為江南第一。」

《三利溪記》
陳獻章

古今學者不同,孔子以兩言斷之曰:「古之學者為己, 今之學者為人。」古今仕者不同,程子以兩言斷之曰: 「古之仕者為人,今之仕者為己。」古之人人也,今之人 人也,一也,判而兩之,其不可同者,如陰陽晝夜,則有 其故矣。聖人之所以示人也,知微之顯,知顯之微。學 為己也,其仕也為人;學為人也,其仕也為己。斷不疑 矣。今守令稱賢於一邦,利澤及於民,民愛而樂之,問 於我嶺南十郡之內,吾知其人者,周潮州也,潮海郡 也,東南距大海,望之渺漫接天,習水者乘長風,駕大 舶,出沒巨浪中,小不支則有覆溺之患。每歲漕運,潮 人共苦之。潮州來守郡,問潮父老所以便民者,父老 曰:「其惟三利溪乎?」潮五屬邑,其三在郡治西南,形若 鼎立,廣袤千里,水曲折行其中而民共賴之者三利 溪也。是溪之長百一十五里,東抵韓江,西流入於港。 正統間湮於大水。潮州濬而通之,水由故道行,東西 注,會同於海。慮其冬旱而且涸也,鑿郡城南溝,引韓 江水注於溪,甃石為關,時而開閉之。凡役民於畚鍤, 卑之為溪也,高之為關也,僅一月而成。農夫利於田, 商賈利於行,漕運者不之海而之溪。辭白浪於滄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