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七里。逮淳祐初,又於廟所設城南書莊,俾學者居焉 游焉。皇元奄有此土,屋燬於兵,至元甲申歲,韓山書 院重興,即廟之舊址為先聖燕居。先師兗、郕、沂、鄒四 國公侍,而韓子之專祠附。唐時先聖配祠,獨一顏子。 宋儒推孟子之傳,由子思、由曾子,上接孔氏,其言本 諸韓子《送王塤序》,於是配孔者四祠,韓而繼一聖四 師之統也,固宜。然書院僅復規模隘陋,營繕多缺,前 守擬更造,不果。至順辛未夏,總管王侯至,命山長陳 文子計其費,爰撤舊,構新韓祠,燕居位置相直,寬袤 齊等。後有深池,廣十丈許;畚土實之,建講堂其上,扁 曰「原道。」兩廡闢齋舍,館諸生日食之供有庖,歲租之 入有廩;教官之寢處、祭器之貯藏,一一備具;宏敞壯 偉,倍加於前。五月經始,九月落成。海陽縣長忻都實 董其役。越明年,山長將潮士之意來請記。予謂書院 之肇基也,以韓子之能有見於道也;書院之增修也, 以王侯之能有志於教也。潮之士其如之何?必也學 韓子之學,業精行完,進進而賢,則奚翅貢於王庭,如 韓牒所期而已。學四先師之學,道明德立,駸駸而聖, 則奚翅篤於文行,如蘇碑所褒而已?不然,學於書院, 昔猶夫人,今猶夫人,欲與趙德並且不可,是為深有 負於君師之作養,又何望其高睨聖賢之蘊奧乎?陳 文子曰:「潮城之東,隔水有山,文公平日憩息之地,手 植尚存。潮人稱其木為韓木」、山為韓山,後取城東之 韓山,以號城南之書院云。王侯名元恭,蠡人也。

《報德堂記》
徐來

潮。郡之下邑有三,海陽、潮陽、揭陽是也。獨潮陽當道 要衝也。縣治之西南三十里,有地曰和平,民居繁庶, 往來絡繹。文邑之鄉,其間乃有大川橫截,歷代皆濟 以舟,或逢風濤,時作潢潦奔溢,不免覆溺之患。凡貢 水土諸物,品受上府教令,往往病涉。宋宣和丙申,浮 屠氏大峰師始自閩來,弘發大願,謂宜建石橋以渡 「往來,以通上下。」遂募眾貲,期底於成。於是度水之淺 深高下,計石木若干,獨運諸心,不喻於人。宣和癸卯, 師載施錢歸,閩人盡訝之。至建康丁未,越五載,師航 海而來,糗粻木石,工用畢至。不踰年而橋成一十六 間,惟南北距岸兩間,未獲盡完。是歲十月辛亥,師歸 禪。紹興癸酉完之。蔡貢元也。由是往來之人,雖逢風 濤時作,潢潦奔溢,而道無苦病,公私便之。鄉人感恩, 建堂崇祀,名曰《報德》。然自宋迨今二百餘載,莫能紀 其事者。至正庚寅,里士許某、黃仲元集鄉老相議,懼 夫愈久而終於湮滅,遂請於予,勒之金石。予謂昔鄭 子產以乘輿濟人於溱洧。《孟子》曰:「焉得人人而濟之?」 今大峰浮屠氏乃能「普惠以濟人。其功豈不居於子 產之右乎。茲勒其實。以垂永久。使知創始有自云。」至 正辛卯。

《明貺廟記》
劉希孟

「皇元統一四海,懷柔百神,累降德音,五嶽四瀆,名山 大川,所在有司,歲時致祭,明有敬也。」故潮路三山之 神之祀,歷代不忒,蓋以有功於國,弘庇於民,式克至 於今日休。潮於漢為揭陽郡,後改為邑。於西北百里 有獨山,越四十里又有奇峰曰玉峰,峰之右有亂石 激湍,東潮西惠,以石為界。渡水為明山,西接梅州,州 以為鎮。越二十里有巾山,地名霖田,三山鼎峙,其英 靈之所鍾,不生異人,則為明神,理固有之。世傳當隋 時,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於巾山 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託靈於玉峰之 界石,廟食於此。其地有古楓樹,降神之日,上生蓮花, 紺碧色,大者盈尺,咸以為異。鄉民陳其姓者,白晝見 三人乘馬而來,招己為從,忽不見。未幾,陳遂與神俱 化,眾尤異之。乃周爰咨謀,率巾山之麓置祠合祭,前 有古楓,後有石穴,昭其異也。水旱疾疫,有禱必應。既 而假人以神言,封陳為將軍,赫聲濯靈,日以益著,人 遂共尊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唐元和十四年,昌黎 刺潮,淫雨害稼,眾禱於神而響答。爰命屬官以少牢 致祭,祀以文曰:「淫雨既霽,蠶糓以成,織女耕男,欣欣 衎衎,是神之休庇乎?人敢不明受其賜,則大有造於 民也尚矣。」宋藝祖開基,劉鋹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 監王某,愬乎神天,果雷電以風,鋹兵敗北,南海以平。 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觀金甲神人,操戈馳馬突 陣,師遂大捷,劉繼元以降。凱旋之夕,見於城上雲中, 曰:潮州有三山神。乃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 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 賜廟額曰「明貺。」敕本部增廣廟宇,歲時合祭。明道中, 復加封「靈廟」二字,則神大有功於國亦尚矣。革命之 際,郡罹兵凶,而五六年間生聚教訓,農桑煙火駸駸 不已。元時,民實陰受神賜。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 有祀,遠近士人,歲時走集,莫敢遑寧。目肇跡於隋,顯 靈於唐,受封於宋,迄今至順壬申,赫赫若前日事。嗚 呼盛哉!古者禋於六宗,望於山川,以禦大災,捍大患。 今神之降靈,無方無體之可求,非神降於莘、石言於 晉之所可同日語,又能助國愛民,以功作元祀,則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