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33

此页尚未校对

為戟門,上為「露臺」 ,臺上為「大成殿」 ,殿後為「明倫堂」 ,堂後為「尊經閣」 ,殿東為「敬一亭」 ,前為名宦祠,西為「啟聖祠」 ,祠前為「鄉賢祠。」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徐而泰、教諭吳廷縉同紳衿捐。

學田 ,一在峽山洋、烏黃壟、惠來、酉頭等都林昭徑各處。東至烏堅山,西至雲落山,南至金剛髻,北至孟家洋。一在貴山都猴寮、風門嶺、清水庵、天馬嶺、磜口各處。東至虎頭嶺,南至松柏林路,西至寶鏡院,北至廣濟頭。一在桃坑各處,東至府學山,西至小石陂,南至分水嶺,北至本學山。一在長嶺各處,東至馬家田,西至洪本田,南至潘道田,北至本學田,共納租銀二十五兩六錢七分。

射圃 在水門外

社學 五:曰「源泉」 、曰「西隅」 、曰「聚會」 、曰「南薰」 、曰「養正」 ,俱在南門外,今俱廢。

北城書院 在城中

揭陽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紹興十年置縣,即建學。淳祐六年重修。景炎三年燬,元重建。明因之。永樂二十年重修。天順七年,知縣陳爵買民地以廣學基,建學舍,進德、「修業二齋。」 弘治八年,修明倫堂。十三年,建尊經閣及射圃。嘉靖五年,修明倫堂、饌堂、齋舍。敬一亭在學門左。學倉在儀門左。教諭宅在東齋。訓導宅在啟聖祠左及西齋後。名宦、「鄉賢」 二祠在戟門左右。三十九年重建。

先師廟東西廡。四十一年,又重建「敬一亭」 ,濬櫺星

門前一水通於「馬山窖。」 四十五年,署縣推官鄭良璧建「尊經閣。」 萬曆十六年,兵道王民順修建廟署,增高明倫堂三尺。教諭陳民極捐俸建「文昌祠」 及齋宿房、會饌所。

皇清順治十七年重修,康熙十七年正月二十二夜。

燬於火,知縣廖鳴鳳重修。

學田 明嘉靖間,知府郭春震撥入霖田都華清村糧山一十畝五分,帶秋糧三斗一升七合。萬曆間,知縣林大經撥西洋隴頭田三十一畝八分,帶租五十六石六斗七升,折銀六兩三錢八分。除納糧外,繳學憲。知縣潘維岳撥僧田三十三畝五分,帶租八十四石。知縣汪起鳳撥直岐田一十二畝三分,帶租二十三石七斗五升;又鋪租九兩八錢。知縣潘應龍撥石厝洋田一十畝,帶租一十二石五斗;又撥官溪都梅鄉園、內溝下等處田一十六畝,帶租二十七石五斗;又撥霖田都碧潭園三畝,帶租銀九錢。崇禎間,知縣馮元飆撥藍田都寮前坑田四畝,帶租四石。俱以贍師生公費。在籍鄉紳郭之奇送西關外鋪屋九間,帶租一十兩,以為科舉卷資。射圃 在明倫堂北。

社學 十:曰東隅,曰西隅,曰魁元,曰達道,曰攀龍,曰宣化,曰魁隆,曰椿桂,曰解元,曰「登雲。」 程鄉縣儒學 在縣治南,宋梅州學也。初建於大市,後徙之東南隅。乾道九年,知州黃德俊復遷於城之西北天慶觀,州守游庾創而未備。淳熙十二年,建梯雲橋於學前。慶元六年,增建學宮,新十哲像,葺齋舍。教授張如圭、林若谷相繼建大成殿。紹定三年燬,學正鄭奇遷於貢院故址。本路使趙師楷、知州葉敷榮共建大成殿兩廡戟門扁,講堂曰「明道。」 嘉熙三年再燬。淳祐元年遷於今所。元至元十七年復燬。元貞二年重建未竣。大德元年僉事忽剌出成之。至順元年重建,增其舊址。至正十三年燬於寇,二十六年重建,二十七年落成,復燬於寇。明洪武二年省州。三年改為縣學。主簿房秉正修大成殿、明倫堂、戟門、兩廡、櫺星門、兩齋。十七年,堂齋燬,二十四年改造。正統九年,建大成殿兩廡。成化元年易櫺星門以石。弘治三年創明倫堂。正德八年重建大成殿兩廡、櫺星門、泮池、祭器庫、饌堂。九年增號舍。十六年,知縣唐繼仁重建「大成門。」 嘉靖四年,撤饌堂,建尊經閣。八年,立敬一亭。十年,建啟聖祠。二十五年,建會饌堂。今學制中為

先師廟:左右為兩廡,庫房前為廟門、泮池、櫺星門。

後為明倫堂、兩齋。西為敬一亭、「啟聖祠」 、號舍、「宰牲所」 、「學倉。」 「明倫堂」 後為教諭廨,左為訓導廨。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王仕雲捐俸暨廣文、吳晉等。

捐貲置田共租一十六石一斗五升八合一勺,為香燈之資。貢生李升送田租四石六斗五升,為文昌祠燈油慶祝之資。

先賢書院 在城東攀桂坊。

立誠書院 ,在松口。邑李士淳建,為講學行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