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卷目錄

 潮州府部彙考四

  潮州府學校考

  潮州府戶口考

  潮州府田賦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三十六卷

潮州府部彙考四

潮州府學校考        府志

本府

潮州府儒學 :舊在西郊。宋咸平間,徙城南。慶曆間,立於東岡之湄。元祐四年,遷湖山之麓。七年,又徙州之東南隅。建炎二年,即神霄宮為學。紹興八年兵燬,十一年,知州徐璋卜州治東北,凡五遷,至是始定。二十一年,建前中門,上為御書閣及講堂。淳熙十六年,創六齋。慶元四年,增置二齋。景炎三年燬。元至元二十一年建講堂、齋舍。至順三年甃石為泮池,易「櫺星門以石。」 明因之,額設教授一人、訓導四人。正統三年重修大成殿、兩廡及《新雅樂》。天順七年重修明倫堂,作儀門及東西四齋。弘治六年置學前地,建舍八十間。嘉靖九年建敬一亭,闢櫺星門前民地而廣之。十五年重建明倫堂、四齋。二十六年修葺。三十二年,颶風毀,知府陳敘重豎戟門。三十四年重豎臥碑。三十六年,知府陸祐修飭學舍頹壞,重拓射圃於學之陽。萬曆十三年,知府郭子章重建明倫堂并兩廡。十五年,廢明倫堂後觀頤堂,建尊經閣。二十一年,改修明倫棟梁。二十六年,復建觀頤堂為「養賢堂,移尊經閣建於殿右,并重建大殿。」 臥碑在明倫堂左,《制語》凡十四條。啟聖祠在殿後,名宦祠在明倫堂左,鄉賢祠在明倫堂右。射圃在府學前向。明倫堂後連察院外垣內圃。號舍八十間,嘉靖二十一年重修。萬曆間射堂傾頹,兵道張堯平截池入院建樓,改射堂西向,仍置號舍。年久漸圮未修,因建大殿,議復舊焉。神器庫三間在廟右。宰牲所一間,在廟右。教授廨一所,在廟右;訓導廨二所,一在明倫堂左,一在廟右。天啟間,知府樊王家修葺。崇禎間,知府劉柱國重建儀門。

皇清順治初,知府黃廷獻、吳穎相繼重修。十八年,饒

鎮吳六奇捐貲重建明倫堂及門廡,并名宦、鄉賢祠。康熙十八年,知府林杭學捐俸重修廟學,并鼎建啟聖祠。其文昌祠久廢,暫奉像祀於敬一亭。嗣議重建,撥定留隍田地租銀一十二兩、北關外河乾地租銀一兩,共為香燈之資。并撥學旁地租銀六兩,專司香燈。

學田 一,在海陽縣。明萬曆間,憲副夏道南、藩參孫光祖相繼捐贖鍰四百兩,購登雲都田二百三十一畝一分三釐,東莆都田一百五十三畝七分,大和都田一十五畝一分,南桂都田一十三畝七分。除對佃納糧一十兩一錢五分外,年納租銀二十九兩五錢,以贍兩庠師生公費,今繳學憲支用。知府徐一唯購南桂都鯤溝田一十三畝,帶租三十五石四斗,折銀七兩八分。知府陳應堂購北廂鳳山田八畝五分,帶租一十六石四斗,折銀四兩一錢;崇禎間,知府聶文麟捐鍰銀四百兩,以一百兩修整鳳棲會館,餘購田一百一畝六分,坐大和青麻山、登雲都、洋中子等處,帶租一百九十一石五斗。又豐政都留隍田一百一畝八分,租銀二十兩三錢,俱為諸生文會科舉卷資。

一在潮陽縣洋烏泧水等都,共一十九嶺門。東至長橫嶺皇山界縣學山石刻「府學山至縣學山界」 八字;南至石烏鯉魚嶺黃竹潭溪邊石刻「潮州府學山分水界」 八字;西至南山泥坑黃班嶺;北至烏松路杜鼓嶺石刻府學山;東至縣學山,南至鯉魚嶺,西至泥坑,北至烏松路,計一百三十三村。山利水利租共該銀五十九兩四錢七分。

一在揭陽縣盤溪城兜村。田一十二畝五分,租銀二兩。桃山都田五十畝,租銀七兩五錢。一在饒平縣蓬萊都。民余眾傅等逼於豪右,公呈送海坪一帶,東至曾厝磯,南至神前灣,歲納蚶租銀三兩。

一在惠來縣惠來、酉頭二都,山家庵前等二十村。

一、在大埔縣。明萬曆間,知府胡喬岱購開元寺田五十三畝零,坐於清遠都古野等處,帶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