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養濟院 在北門外

漏澤園 一在南門外,一在西門外,一在北門外堤下,一在登瀛都。

外縣

潮陽縣治 「舊在臨崑山。唐韓愈刺潮,遷於棉陽。元至正燬。明洪武間,知縣姚復初建。正統八年,知縣張惠重建正廳、儀門。十年,知縣劉源洪建譙樓。天順六年,知縣陳瑄重建官廨。成化十八年,知縣張堅重建譙樓。正德十二年,知縣宋元翰重修後堂。嘉靖十八年,知縣胡景華重修。順治九年,知縣王覺民重建縣堂。」

縣丞署 在縣署左

典史署 在縣署右

際留倉 在縣西南

預備倉 四鄉各一,後併「入際留倉。」

儒學倉 在明倫堂東

海門倉 在海門所內

養濟院 在縣東水門外。

僧會司 在治平寺

道會司 在超貞觀

教場 在縣東一里

察院行臺 在新街城隍巷口。

布政分司 在縣前仁育坊東。

按察分司 在縣前仁育坊東。

吉安巡檢司 在縣西貴嶼村。

雲落巡檢司 在縣西南。水都門闢巡檢司 在縣北門闢村。

桑田巡檢司 在縣北竹山都。

招寧巡檢司 在縣東招寧村。

招收鹽課司 在縣東招收都。

隆井鹽課司 在縣南練江村,後改屬「惠來。」 河泊所 在縣西和平村。

海門守禦千戶所 在縣南。

揭陽縣治 在宣化街北。宋紹興十年建。成化間,知縣謝寧重建。嘉靖間,季本重修「節愛堂」 ,知縣鄧祥重建譙樓、龍亭庫。知縣王鳳重修。崇禎間,知縣馮元飆重建後堂。順治十三年燬於《海寇》,暫移於按察分司。康熙十一年,知縣張方聖重建。

典史署 在縣署左

際留倉 在戟門右

預備倉 一在雙峰,一在東岳,一在城隍廟。惠民藥局 在大街西南。

「申明」 、「旌善」 二亭 嘉靖間,知縣舒國光重建。陰陽學 在縣治北。

醫學 在大街西,俱廢。

僧會司 在雙峰寺

道會司 在馬山窖,元妙觀,俱廢。

布政分司 在宣化街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

府館 在雙峰寺南,久廢。

養濟院 「在朝天坊。」

漏澤園 四所

北寨巡檢司 在岡頭山,今移桃山。

湖口巡檢司 在棉湖寨。

教場 在西門外三里

程鄉縣治 舊在西城外曾井之東。自隋始置。唐無考,宋紹定以前無載。端平元年燬。繼是僅葺廳事、門廡、寢室。淳祐間,知州楊應已建中和堂於廳事之北,乃復其舊。景炎間,寇燬。天曆間,知州馮惟吉重建。明洪武二年,知縣樊思明乃自舊縣治遷於州治。十七年,寇燬,葺茅為宇。二十八年,知縣陸雋重建衙署,住廨頗為完備。嗣是知縣文琳、黃進修、張欽林墰前後增修。

皇清順治三年燬於寇,移察院行臺。十年,署縣事董

效舒、吳人龍相繼重建。自正堂廨署及儀門、譙樓左右,「申明」 、「旌善」 二亭,煥然整新。康熙丙辰,潮州叛鎮劉進忠逼縣,庫吏黃夢奎乘亂焚庫,延燒大堂、川堂、後堂。康熙一十六年,大師克復郡邑,知縣王吉人重建。

典史署 在縣署東,即原主簿署。因崇禎間裁革主簿,改為今署。原典史署廢。

際留倉 在城西南

預備倉 在城西南

養濟院 在西城外

漏澤園 在縣西南四里。

察院行臺 在城北門,即今縣署。

布政分司 在城西南

按察分司 在城東南

府館 在城西南,久廢。

太平巡檢司 在縣西